陕西省人口十大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陕西省情基本概述【导读】陕北关中陕南:三秦大地英语:Shaanxi,英文采用汉语拼音原则和山西Shanxi重名,按照罗马拼音原则多加一个a。
域名: 简称:秦、陕省会:西安主要城市:西安都市圈陕北•关中•陕南:三秦大地英语:Shaanxi,英文采用汉语拼音原则和山西Shanxi重名,按照罗马拼音原则多加一个a。
域名:简称:秦、陕省会:西安主要城市:西安都市圈(西安、咸阳、杨凌)、宝鸡、榆林、渭南、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延安、韩城、华阴、兴平电话区号:西安都市圈029、延安市0911、榆林市0912、渭南市0913、商洛市0914、安康市0915、汉中市0916、宝鸡市0917、铜川市0919汽车牌照:陕(A 西安市;B 铜川市;C宝鸡市;D 咸阳市;E 渭南市;F 汉中市;G 安康市;H 商洛市;J 延安市;K 榆林市; V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编辑本段]总体概况陕西,古为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区,黄河中游,历史悠久,古老而神秘。
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这里是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同时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这里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西安市2000-2010年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浅析摘要:人口变化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结合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陕西省图书馆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西安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安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西安人口特征人口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 年来西安常住人口增加100 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作为大型城市的西安在人口特征上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特征易导致人口发展中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拟通过“六普数据”和“五普数据”进行对比,找出10 年来西安人口变化的特征,并着重分析西安人口问题,以期对相关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1西安市人口变化主要特征1.1西安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户籍人口增长缓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常住人口为846.78 万人,户籍人口为739.61万人。
“六普”常住人口数与“五普”时的741.14万人相比,增加了105.64 万人,增长率为14.25%,年均增长率为1.34%。
而1990—2000 年10 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23.19万人,增长19.93%,年均增长 1.77%。
“五普”时户籍人口数为651.94 万人,近10 年来户籍人口数只增加了87.67 万人,增长率为13.45%,年均增长率为1.16% 由此可见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从全国范围来看,10 年来人口总数增加了近7390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7%。
[1] 西安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1.2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由于研究的学科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西安的地域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约定,本研究采用的是行政区划法中的地域范围。
由“六普”可知,西安市九区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排名是长安区(98.08万),雁塔区(79.31万),碑林区(73.25万),临潼区(69.76万),莲湖区(64.09万),未央区(51.70万),灞桥区(50.86万),新城区(50.36万),阎良区(25.24万)。
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15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陕西省统计局2011年5月11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省以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3732737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04767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79706人,增长3.55%。
年平均增长率为0.35%。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10718565户,家庭户人口为3446211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人减少0. 38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287571人,占51.67%;女性人口为18039 807人,占48.3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42下降为106.92。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489396人,占14.71%;15-64岁人口为2 8654142人,占76.76%;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83840人,占8.5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94030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8877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498147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874095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之一,位于华北地区西北边缘,素有“关中之地”之称。
陕西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了解陕西省人口数据和变化趋势,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规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省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陕西省人口的总体情况、年龄结构分布、性别比例、流动情况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旨在为陕西省人口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陕西省人口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陕西省人口的发展趋势,为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也能够为陕西省的人口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指导未来的人口规划和发展方向。
【2000字】1.2 研究目的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旨在深入了解陕西省的人口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陕西省人口的总体情况、年龄结构分布、性别比例、流动情况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旨在揭示陕西省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理解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包括总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基本情况;2. 分析陕西省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情况,探讨老龄化问题及其影响;3. 研究陕西省人口的性别比例情况,探讨性别比例失调问题;4. 探讨陕西省人口流动情况,包括城乡人口流动、跨省流动等情况;5. 分析陕西省的人口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探讨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陕西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预测。
2. 正文2.1 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人口数量庞大。
截至最近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人口总数约为4000万人,为全国第22位。
在人口密度方面,陕西省为全国第26位,人口密度较高。
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中,农村人口较多,约占总人口的60%,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
公共基础知识精编(陕西省省情)陕西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1%。
陕西与7个省接壤,与8个省相邻,其中与山西省隔黄河相望。
陕西省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500公里。
陕西地势的总体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
秦岭和北山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陕南秦巴山地,其中黄土高原面积最大,陕南秦巴山地面积次之,关中盆地面积最小。
黄土高原是陕西省的中心部分,面积约9.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
关中盆地也称为关中平原,东西长,南北窄,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港口,号称“八百里秦川”,实际上东西长约360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
关中平原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
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陕南秦巴山地面积为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
秦巴山地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
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陕西省横跨三个气候带,陕南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
陕西省境内的河流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陕西省最大的河流,年流量占全省总流量一半以上。
1577公里的丹江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江河,而丹江口水库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
丹江是汉江最长的支流,注入丹江口水库后与汉江交汇。
陕西省的水资源时间分布严重不均,全省年降雨量60%~70%集中在7~10月份。
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被誉为“陕西小江南”。
陕西的年平均降水量在340-1240毫米之间,南部地区较为湿润,而关中则是半湿润区,陕北则是半干旱区。
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包括渭河、无定河、延河、泾河和北洛河等。
陕西省人口多少万2022
陕西,或被称为秦国,是一个融古老文化,历史悠久的神奇的地方。
陕西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地理性质使这里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重要地区。
2022年,陕西省的总人口预计将达到3701万人。
而陕西的经济发展一直都在蓬勃发展,它现在是中国国内使用民用无人机最多的省份之一。
另外,陕西的旅游业也发展迅速,拥有广阔的黄河谷地和数百个文化景点,最近一项统计结果表明,陕西的旅游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
陕西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改变,它的经济结构正在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它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高科技、新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它的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本届
省委十八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陕西省科技含量占GDP比重要达到35.6%。
2022年,陕西将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宏观调控,进一步扩大投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
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开发农村市场,推进经济发展。
从长远看,陕西的未来具有
非常光明的前景,未来的陕西省人口将会超过3701万。
陕西男人的十大典型特点陕西男娃智商比不过南方的,说剽悍、勇敢、仗义,又没有东北男人的大老爷们做派。
但是我想对你们说陕西男娃有自己的特点,具体什么特点且听我细细道来。
1、陕西男娃不标榜自己,也不想给谁展示自己,体格没人家那样强壮,他不具备游牧民族的义薄云天、气吞山河的豪情,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沉稳坚韧、诚实爽快,正直得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他是真正的君子比山东的更强,沉厚的文化积淀,熏陶着他们注定了他们具备南方男性的睿智和北方的豪爽结合体,但并不因此标榜自己有多聪明或多么义薄云天。
本本分分做人做事像个男人,有北方民族鸟瞰中原的气概。
大多都有真才实学,而非口舌之徒,坐而论道,却拿不出东西者,实属罕见。
2、坐怀不乱,有着很高的定力。
有多少人可以抵抗住漂亮年轻有风韵的正派女性的诱惑啊?是南方的小男人?还是东北大汉?不!只有陕西男娃,只要陕西男娃看上了一个女孩,就是别的有多麽好绝不会多看一眼,他能忍耐你、能绝对控制自己;不假清高,也不冷漠,亲和而宽让的同时,目不斜视、口无妄语。
他不把君子的口头禅挂在口边,却无时不在以身作则、认真实践着君子的操守,而且决不会以此炫耀自己的魅力和品行。
他认为那是普通的一件事情,是男人应有的品质。
而且他绝不会去用这个品行炫耀自己标榜自己有多麽优秀,总是觉得这是自己对自己另一半的负责任。
只是在心里默默的下定主意从不说出来,用行动一次次证明自己。
3、陕西男娃还有一个特点“冷”,因此得名陕西“冷娃”,“陕西冷娃”,常用来形容陕西关中地区的青年男性。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这是外地人对陕西关中人的总体评价。
这个“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抓住了三秦男儿的群体性格特点。
近代陕西才子、文学专家吴宓,曾将陕西“冷娃”这种群体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
说话办事不善察言观色直来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这种“冷”;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是这种“冷”;认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干,八头牛也拉不回,倔犟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也是这种“冷”。
2、陕西省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自然状况:陕西境内山原起伏,地形复杂。
基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
由北向南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
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南部是秦巴山区。
陕北黄土高源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秦岭海拔1000-3000米。
巴山位于本省最南部,海拔1500-2000米。
目前探明储量的有91种。
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58种;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五位,产量居第四位。
钼精矿产量居全国的1/2。
煤炭探明储量1618亿吨,是陕西第一大矿种。
正在开发的陕西北神府煤田,储量1340亿吨。
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是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煤田。
陕北世界级整装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500亿立方米。
秦岭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属长江水系。
黄河水系境内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
长江水系境内主要有汉江、丹江、嘉陵江。
汉江是全省最大的河流,年流量占全省总流量一半以上。
全省年泾流量426亿立方米,水利大典蕴藏量达1400多万千瓦。
陕西有野生脊椎动物75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7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类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等12种。
陕西森林面积59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森林覆盖率28.8%。
有野生植物3300余种;珍稀植物37种;药用植物近800种。
丰富的沙棘、绞股蓝等保健药材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
红枣、核桃仁、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
散布在陕西境内的72座帝王陵,成为再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佐证。
黄帝陵、兵马俑、法门寺、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古城墙等十大景观堪称"中国之最"。
秦始皇陵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 陕西基本概况1. 位置面积、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19万多平方千米(2)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3) 陕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兼具沙漠气候特征;关中平原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陕南在维度上仍属北方但是由于秦岭和汉中盆地的影响体现亚热带的气候风貌,降水明显,湿度较同纬度地区相对偏高,冬季温暖湿润,有小江南之称。
2. 主要河流和主要山脉(1)延河、渭河、北洛河、嘉陵江、汉江、丹江(2)太白山、化龙山、首阳山、终南山、华山、白子山、巴山、子午岭。
3. 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已发现有用矿产130种,探明储量的91种。
矿产地535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264处。
探明储量居全国第1位的有锶、铼、不泥灰岩等9种,居2、3位的有汞、钼、天然气、煤等18种。
全部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24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
(2)能源资源:全省含煤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4。
保有储一1619.6亿吨,居全国第3位。
主要集中于陕北、渭北,以低灰、低硫磷、高发热量为特色。
正在开发的神腐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其灰分仅8%,含硫0.5%,磷0.06-0.03%,发热量66900大卡/公斤,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务煤、气化煤。
全省煤炭预测储量达一万亿吨。
天然气储量丰富,榆林地区的气田面积即达20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69万亿立方米以上。
陕北的石油探明储2.7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100万吨。
(3)有色金属:金堆城钼矿累计探明储量在全国名列第三,钼精矿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二,旬阳县有特大型汞锑矿床数处。
陕西省简介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也称“三秦”,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也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起点。
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14%,在各省区中排第11位。
从整个地形看,南北长、东西窄,两头高、中间低,由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区与陕北黄土高原构成三个各具特征的自然区,其中关中盆地又号称“八百里秦川”。
政府网站:/1.1人文状况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文化发祥地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28世纪左右,黄帝、炎帝就曾在陕西活动过。
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
悠久的历史,给陕西地上地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遗存,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
全省拥有各类文物景点3.5万余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7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干陵、司马迁墓、勉县诸葛亮墓、明代西安城墙、佛教净土宗的祖庭香积寺、大慈恩寺、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法门寺以及出土文物、大雁塔、小雁塔、扶风法门寺塔、高陵三阳寺塔、泾阳的崇文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子长县钟山石窟以及蓝田县水陆庵雕塑、西安碑林、耀县碑林、略阳碑林、摩岩题刻的代表陕南的石门栈道题刻、著名石刻昭陵六骏、汉茂陵石刻、唐干陵石刻和唐桥陵石刻、以及众多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唐代艺术馆、咸阳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干陵博物馆、临潼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耀州窑遗十博物馆、司马迁纪念馆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等。
西安市西安市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月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
现辖9个区4个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1万。
万。
因为建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独步一方。
步一方。
悠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悠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品味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有 不少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明西安城 墙等文物景点驰名中外。
自然景观资源则以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华清池、楼观台、蓝田溶洞等风景楼观台、蓝田溶洞等风景 名胜区。
古貌新姿与独特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已形成“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成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西安不只是古老的,更是现代的;不只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西安不只是古老的,更是现代的;不只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也是一座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热诚欢迎海内外人士来西安这方热土投资兴业。
陕西人性格特点总结本打算这个博客开通的由衷是将投资市场金融产品进行一次信息的汇总,方便西安的朋友学习与交流!再写的过程中得到了朋友们的协助,才发觉本来的出发点似乎问题并不是让大家了解投资的过程,重点应在于个人性格和心态观念的转变中。
在谈这样敏感的话题时也是考虑在三,由于自己也是陕西人的缘故,不得不了解一下外面(陕西以外)的朋友对陕西人的理解,和观点。
经过几天的查阅与总结,终于下定决心由此下笔来对陕西人(乡党)做个评价。
本文言论属个人观点。
其中结合了其他网友的精彩评价与观点。
仅以次表示感谢!!!一代宗师吴宓说过陕西人的性格特征:倔、犟、硬、碰。
关中平原孕育出长安堂堂十二朝古都,也孕育出了“骂人他最狠,心眼他最实”的陕西人。
西安人不喜欢拐弯抹角,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说不到一起,就开口骂,再不解恨,就大动干戈。
陕西人的特征是应该是:生、冷、噌、倔。
但为人实成,热情好客,性格直爽。
陕西人的缺点:一:不务实爱摆架子,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成天沉迷在老祖宗的那点底子上面。
当然,历史是应该尊敬的,文化是应该发扬和继承的,但是眼睛只顶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陕西的发展将只能是一句空话。
民间的空谈历史的理论家们,应该多看看现实问题,多想想陕西怎么样才能由快又好的发展。
二:不勤奋再我们身边,走在生活区集中的道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拥挤热闹的场面,美其名曰发扬“国粹”麻将的热爱者。
(汗呀)很难理解路边的绝好商铺,堂而皇之挂号中老年活动中心放眼望去那里有几个真正的老年人再这里…活动‟各个都是年轻力壮,行色萎靡的清壮年,说实话笔者的麻将技术也不赖,但是还从没感觉这东西有能让人如此着迷,如此能让人达到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说西安的人很懒,大把大把的机会在手边白白的浪费,满眼睛的赚钱的机会,西安人就是不行动,宁可把机会拱手让给外地人。
自己就是不愿动脑子去想问题的根本。
的确,陕西的人的走路总是慢吞吞的,很难快得起来。
当然,陕西人和某些地方的人比起来是要勤劳很多,但是和北京,上海,深圳,东莞等地方的人比较起来就差的远了(暂切对比我们中国大陆吧)。
西安分析报告1. 简介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和达到副省级的设区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将对西安的人口、经济、旅游和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人口分析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西安市的总人口约为900万人。
人口构成方面,西安市的男性人口数量稍多于女性,占总人口的51%,女性占比49%。
外来人口数量较大,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
人口密度方面,西安市的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尤其是市中心地区。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安市的郊区和周边县市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年龄结构方面,西安市的人口结构相对均衡,各年龄段人口占比相对稳定。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3. 经济分析作为陕西省的经济中心,西安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2020年,西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约1.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
主要经济指标如下:•第一产业:农业产值约为250亿元,占GDP的14%。
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水果和花卉等。
•第二产业:工业产值约为9000亿元,占GDP的52%。
主要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约为6000亿元,占GDP的34%。
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较为突出。
就业方面,西安市的就业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2020年末,西安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就业形势相对稳定。
4. 旅游分析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主要旅游景点包括:•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东郊,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坑,是世界文化遗产。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对西安市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9年,西安市接待了约1.5亿游客,旅游收入达到约18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西安市也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陕西基本概况【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男性1939.6万人,占51.42%;女性人口1832.4万人,占48.58%,性别比为105.8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作者: 田禾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65-68页
主题词: 陕西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地域分布;渭河;关中平原;口区;人口分布;千分之;陕南;平方
摘要: <正> 一、陕西人口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陕西人口源远流长。
迄今发现的大荔人、兰田人和西安半坡村人遗址,足证陕西很早就是我们祖先定居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陕西人口有文字记载,始于西汉。
据史料所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陕西全省约有八十二万户,三百一十四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
到唐天宝(742年)年间,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当时陕西境内人口已拥有四百三十九万,占全国人口比重的百分之十一点五。
此后至清乾隆(1736年)时,其间约一千年,全省人口总数一直保持在三百至四百万之间,自然增长缓慢。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陕西人口突破一千万,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
与乾隆年间相比,增加了六百万人口,增长百分之一百五十。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半个多世纪,是陕西省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
陕西省人口发展呈现十大特点
人口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实现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涉及人口的总量、结构、素质、分布和迁移流动等方面内容。
普查结果以《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形式对外发布(以下简称“公报”),普查数据显示,我省人口发展呈现“一缓、二降、三快、四突出”的特点。
普查数据揭示的我省人口的基本状况和10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为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顺利完成“十二五” 发展规划目标,实现“三个上台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一缓”: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常住人口总量增加近128万年均增长0.35%。
“公报”表明,2 010年11月1日,陕西常住人口为3732.7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04.77万人相比,10年
增加127.9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5%,比前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0.5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57%的年均增长速度。
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在陕西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我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净流出省外人口增加。
“二降”:
人口性别比略降家庭规模缩小
性别结构有所改善人口性别比为106.92。
普查数据表明,2010 年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928.76万人,占51.67%;女性为1803.9 8万人,占48.3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虽比全国高1.72个百分点,但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8.42 下降到106.92。
低年龄性别比下降更快,0-4岁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从120以上降至118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也由2000年的122.10降低到11 5.68。
表明2005年以来,我省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居民家庭观念转变户均规模3.22人。
“公报”显示,2010
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071.8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446.2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为3.22人,比全国3.10人的户均水平多0.1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6人减少0.38人。
家庭规模缩小的主要原因:一是城乡居民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生育孩子数量减少;二是我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人口增加,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增多;三是人们家庭观念有所改变,年轻人结婚后更愿意独立居住。
“三快”:
人口素质提升最快城镇化进程加快老龄化速度较快
人口素质快速提升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近四成。
“公报”显示,2010年我省具有大学(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大幅增长,达到394.03 万人,其中大学本科143.82万人,占36.49%,研究生13.74万人,占3.48%,二者占39.97%。
与2000年相比,本科人数增加了1.66倍,研究生增加了1.56倍。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4138人上升为10556人,比全国多1 626人;全省文盲人口由2000年的263万人减少为139.78万人,文盲率由7.3%下降为3.74%,降低
了3.56个百分点。
高学历人口的增加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减少,说明陕西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显著提高,陕西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把“科教强省”作为建设西部强省重要手段之一,在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有效实施普九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45.7%。
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常住人口45.7%,比10年前的32.26%上升了1 3.44个百分点。
表明近10年我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8个百分点。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还有较大空间,统筹城乡是我省今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
老龄化速度较快65岁以上人口占8.53%。
“公报”数据表明,2010年我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8.3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程度达到8.53%,低于全国8.87%的平均水平,但与2000年相比,10 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快于全国1.91的增长幅度。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意味着社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人口老龄化将给我省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四突出”:
地域分布差异明显流动人口总量加大
劳动力资源丰富育龄妇女人数增加
一是人口地区分布发生变化中间稠密南北稀疏的特点更加突出。
“公报”数据表明,10年来,陕西人口的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
从三大区域看,常住人口中关中占62.69%,陕南占22.47%,陕北占14.8 4%,与2000年相比,关中和陕北分别上升了0.94%和0.26%,陕南下降了1.2%。
从市区分布看,与2000年相比,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西安、榆林、延安、杨凌占全省人口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特别是西安市,地处西北的交通要道,是我省的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占全省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20. 56%上升到22.69%,提高了2.13个百分点。
人口分布中间稠密南北稀疏的特点更加突出。
二是流动人口规模大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趋势突出。
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我省流动人口589.44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1 5.79%,与200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
加了1.5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1个百分点。
说明陕西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助推了人口的流量和流速。
省际间人口流量显示,我省流出到外省人口为161.20万人,外省流入陕西的人口为97.44万人,净流出省外人口为63.76万人。
与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外省来陕西人口增加了54.83万人,陕西到省外的人口增加了64.1万人。
省际间人口流向显示,外省来陕人口中60.1%寄居西安务工经商或学习,12%在榆林市进行资源开发。
外省流入我省人口中河南位居第一,占16.47%,其次是四川、甘肃、山西和湖北,分别占11.96%、10.5%、6.88%、6.60%,这5个相邻省份流入陕西的人口占外省流入人口的一半以上。
从我省外出人口区域构成看,我省流出省外人口中,陕南占了近一半,其中汉中占23.93%,安康占19.45%,关中的咸阳占12.11%,渭南占10.95%,宝鸡占9.01%,这五个市占到出省人口的75.45%。
陕西流出到省外人口的流向显示,广东省聚集了我省25.49%的流出人口,长三角占17.99%,北京、山西、新疆、内蒙古四省(市、自治区)占22.82%,陕西外出人口的
66.30%集中在这8个省(市、自治区)。
从省内人口流动情况看,省内跨市流动人口101.52万人,80%以上的跨市流动人口将西安市作为流入目的地。
人口的流量变动和流向说明,陕西流动人口流量加大,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活跃地区和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突出。
三是劳动力总量加大超过常住人口增速。
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我省劳动力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2533.3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7.88%,比2000年增加了355.56万人,年平均增长1.52%,远高于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
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一方面为我省储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使我省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四是育龄妇女人数增加总量突破1000万。
育龄妇女总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口再生产即人口的增长水平。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陕西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2010年11月1 日人数突破1000万达到1079.54万人,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也达历史最高
水平,为331.37万人,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14. 24万人和60.8万人,增长11.83%和22.48%,是八十年代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难度依然突出。
这次人口普查,揭示了陕西人口发展的特点和人口变动的趋势,也反映了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这仅是对陕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初步解读,今后我们将与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根据人口普查全面、详细的数据,对人口发展变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更为详实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