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8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10.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2.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3.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1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6.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7.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8.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1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①教学科目的设置;
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3.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4.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25.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
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
3.课程论研究的是(C)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B)。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B)。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
6.(D)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7.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D)。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B)。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9.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D)。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
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D)。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11.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C)。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