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03.19 KB
- 文档页数:2
合作共建实施方案东北农业大学与肇州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方案东北农业大学肇州县人民政府7月根据东北农业大学与大庆市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发挥东北农业大学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围绕肇州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小康社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东北农业大学与大庆市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实施方案和东北农业大学选派科技副职任职责任为指导,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本着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集中力量、务求实效的原则,发挥东北农业大学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为肇州县全方位服务,促进肇州县的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工作目标力争经过3年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使肇州县的农民科技素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有显著的提高,为当地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基层专家队伍,增加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每个村屯培养农业科技明白人1-2人,增加肇州县农民经济效益。
三、合作共建工作内容(一)合作共建平台的搭建与巩固。
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学校与肇州县、乡镇的交流互访,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沟通肇州县与省市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开通项目申报与技术成果引进的渠道。
组织农民和乡村干部到东北农业大学参观学习,校县共同组织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发布会、标准化现场会等。
(二)科技支撑与协助。
1、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建设种植业科技示范园区。
为将新技术、新成果、进行集中示范展示,扩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力度,提升种植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种植业科技示范园区。
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根据县域种植业特点,规划建设4个种植业科技示范园区,分别是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榆树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托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朝阳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永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振兴乡村教育推动教育与农业深度融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为了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实现教育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措施与策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促进振兴乡村教育,最终实现教育与农业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将优质教育资源投放到乡村地区,提供给乡村学校和学生使用。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教育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强化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乡村教育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
为了实现教育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可以在乡村学校开设农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农田的管理和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与认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研等形式,提高乡村教师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教育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推动农村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农村地区教师流动性大、待遇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素质提升。
同时,也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乡村教师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四、加强学校与农业社区的合作要实现教育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学校与农业社区之间的合作十分关键。
可以通过建立学校与农业社区的合作机制,引导学校与农业社区开展教育项目,共同推动教育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农业社区参观、实践,增强学生对农业产业的了解;农业社区可以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为学校提供现实情境的教学资源。
校企农业合作具体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校企农业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园资源和企业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双赢局面。
二、实施方案1. 建立合作机制首先,需要建立校企农业合作的长效机制,确定合作的目标和范围。
学校可以与农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2. 整合资源其次,学校可以整合自身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同时,农业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 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可以与农业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攻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通过科研合作,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机会。
4. 开展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农业企业的需求,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更多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同时,农业企业可以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5. 宣传推广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农业合作,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相关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校和农业企业参与到校企农业合作中来,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总结校企农业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开展科研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可以更好地推动校企农业合作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校企农业合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科技合作促发展长宁县人民政府今年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我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立科技合作的开端年,一年来,我们本着“团结协作、互作支持”的原则,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联系,促进合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积极争创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县,1998年年初,由县长王叙忠(现任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刘坪、副县长罗建平带领科技局、林委、农业局、畜牧局等单位领导亲赴四川农业大学签订了县校科技合作协议,从此,四川农业大学成为我县科技依托单位。
校县科技合作的建立,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技术、信息上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友好往来,共促发展一是应我县邀请,今年八月中旬,川农大由副校长邓良基教授带队,专家组一行九人到我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对我县正在进行的“百里绿色长廊建设”、“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竹类生态园区建设”等重大项目进行了论证和指导;分别在水稻新品种、水果、林业、竹荪栽培、畜牧等方面,达成八项科技合作协议。
目前,各项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之中,并进展顺利。
二是九月上旬由科技局牵线,我县育水磷肥厂同四川农大农学院签订了共同开发“水稻专用肥”、“玉米专用肥”的合作协议,并于十月中旬邀请了川农大农学院专家到厂考察,现该项目已正式启动,共同开发的“水稻专用肥”、“水果专用肥”将于明年投放市场。
三是县林委于九月中旬邀请了川农大林学院江心教授一行三人,对我县楠竹枯死课题进行专题考察研究,促进了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对保护竹海资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是畜牧局于九月下旬亲赴四川农大引进优良种猪二十余头,为改良我县牧畜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技合作,成效显著通过校县科技合作,促进了我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在粮油项目上,为了提高优质粮油市场占有比重,现已引进水稻新品种冈优881、527和D优68、527、 807等4万余斤,引进小麦新品种川农7号、异源2号、SW32423等2万余斤和油菜品种川农1022 ,引进了玉米新品种川单13、16、15、19共计10万余斤;在水果项目上,现已办果树管理培训班15期,参训人员4500人次,并按校方提供的新技术,开展了果树生物防治的前期工作;在竹木项目上,现对优质笋用竹竹种如麻竹、绿竹、龙竹、甜龙竹、雷竹等的引种具体工作准备就绪,同时对核桃、板栗胚芽嫁接技术作了培训。
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20年初,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要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带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特别强调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1]。
因此,突出专业型研究生专业特色,提升其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仍面临的重要挑战。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园艺大省,园艺产业已成为当前河南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是农业结构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2]。
河南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豫政办〔2019〕44号)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规模化优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
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也出台了相似政策。
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对园艺专业人才不仅有“量”的需求,更需“质”的提升,也对园艺学科高校对接产业需求、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等提出挑战。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为适应这一形势,加大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力度,探索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及经费保障。
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夯实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凸显专业特色,增强研究生竞争力。
一、农科高校“双创”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校外实践基地在许多院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作用十分重要,但校地共建还存在着选择标准不一、沟通不畅、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一)合作基地选择标准不统一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与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基地都适合,如一些基地规模小、园艺作物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现代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较传统等问题,还有通过非正式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基地,大多都缺乏培养“双创”人才的功能。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双创”教育合作基地没有做具体规定,缺乏相应的资格审查机制,导致合作标准不统一,准入门槛过低,影响了“双创”教育培养的质量。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2期农业教育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2021SJGLX233)。
作者简介冯启高(1964—),男,河南灵宝人,博士,教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岳庆玲(1977—),女,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23-11-01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创新研究冯启高岳庆玲赵新亮(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针对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开展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重塑课程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及创新合作机制等新农科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了新农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类专业;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3;S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2-0125-04Research on innovative path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education in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ackgroundFENG Qigao YUE Qingling ZHAO Xinliang(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shortcoming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this paper carried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such as updating education concept,optimizing professional structure,reshaping curriculum system,building a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and innovat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and established a new model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gricultural science major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提高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农合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校农合作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学校资源和农村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双赢局面。
因此,制定校农合作实施方案,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 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学校资源的引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
3.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引入学校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步骤。
1. 确定合作内容,学校与农村合作,可以涉及农业生产、科技支持、农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双方应明确合作内容。
2. 制定合作计划,根据合作内容,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包括合作时间、合作方式、人员分工等。
3. 资金支持,学校可以通过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等方式,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4. 技术支持,学校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到农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5. 市场推广,学校可以帮助农村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6. 效果评估,合作实施后,要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合作模式,推动校农合作不断发展。
四、实施保障。
1. 政策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支持校农合作的政策,为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2. 资源整合,学校和农村应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合作效果。
3.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校农合作模式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学校和农村参与合作。
4. 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
五、结语。
校农合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新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农业院校纷纷开展了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
一、新农科建设的背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农业科技正日益融入到农业生产中。
高效、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需要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提升教育质量。
二、耕读教育在农业院校的意义耕读教育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农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三、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为了加强耕读教育的实施效果,农业院校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
首先,农业院校加强了实验教学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建立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农业实地研究基地,并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条件。
其次,农业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农业生产和科研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农业院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农业技能比赛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农业院校积极与农业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四、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的效果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学生们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石柱模式”: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一边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0年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大学教学科研上台阶的共赢。
地方借助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富民强县之路,大学通过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
一、时代背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地方对科技的急切需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当地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更兼科技力量薄弱,人才资源匮乏,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6元。
石柱县意识到:“要在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中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运用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
1997年,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就开始参与石柱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但这种短期、分散的“输血式”扶贫收效甚微,带动辐射效应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学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必须要同重庆的发展、西部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在引领和服务社会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
学校决定调整原来的科技扶贫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学校决定调动全校科教资源, 长期稳定在一个区域集中转化科研成果,帮助地方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县校双方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思考着共同的课题。
2003年10月,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与石柱县开始合作共建“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典型做法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典型做法,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开展农业科技合作高校作为科研力量强大的机构,可以与当地农民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技研究。
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育种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高校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某大学与当地农民合作,引进了一种新型的水稻种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创新。
二、开设农村专业课程为了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始开设农村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技术培训等,旨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
同时,高校还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组织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等活动,帮助乡村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需求和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创业项目中。
通过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资助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创业理念应用到乡村振兴中。
例如,某大学开设了乡村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典型做法包括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开设农村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
这些做法既能够提供科技支持,又能够培养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在高校的积极参与下,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校地合作创新举措调研报告标题:校地合作创新举措调研报告引言:校地合作是大学和地方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的实施情况及效果,本文将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的执行情况、主要困难和挑战,以及给予支持的政策和措施。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80份,访谈20场。
二、调研结果分析1. 校地合作创新举措执行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都积极参与了校地合作创新举措,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高校开展了此类活动。
同时,也有部分高校未积极参与,主要原因是缺乏人力资源和财务支持。
2. 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的主要困难和挑战调研结果发现,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包括:(1)双方合作意愿不强烈,缺乏有效合作机制;(2)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不足;(3)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3. 政策和措施支持调研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对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财务支持,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等。
此外,地方政府还为校地合作提供办公场所和实验设备等需求。
三、总结与建议通过对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强校地合作意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2. 加大对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的政策和财务支持,鼓励高校和企业的合作;3. 提供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指导,维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4. 加强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培训,提高高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论:校地合作创新举措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需要加强校地合作意识,提供政策和财务支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同时加强培训,以提高高校师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创新举措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