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水循环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3. 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
2.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渗漏。
3.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3. 详细介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4. 分析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说明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7. 总结新课:概括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收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案例,进行交流分享。
第二章:降水一、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3. 了解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雨、雪、冰雹、雾、露、霜。
2. 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水汽凝结、凝结核、气流上升、冷却凝结。
3. 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一场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形成过程。
2.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3. 详细介绍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干旱地区为例,说明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变化。
2. 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蒸发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蒸发的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蒸发的理解。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蒸发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章: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降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如雨、雪、雾等。
2. 介绍降水形成的过程,如水蒸气凝结、凝华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降水的理解。
2. 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不同降水类型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第四章: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如坡度、土壤类型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径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意义及主要环节。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
2. 水循环流程图和实例图片。
3. 小组讨论问题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过程,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水循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等)和地理意义。
结合实例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
4. 实例分析: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实际意义。
5.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水循环的知识,提高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水循环平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水污染和湿地破坏等。
3. 介绍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水循环管理措施,提高学生的国情认识。
七、课堂互动1. 提问: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有什么重要作用?2. 提问: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3. 提问:如何保护水资源,促进水循环的平衡?1.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意义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2)陆地水体的主体是:冰川(3)我们目前主要利用的是: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思考:目前冰川水能否被大量利用?试分析原因。
不能,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山地区,利用难度大。
更新周期长。
(1)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
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季风区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诗词前半句描述的黄河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后半句的说法对吗?不对,因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不断进行着转化。
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和发生领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中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三、练习:三个循环中,水量最小的是陆地内循环,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
思考:1、2007年10月台风“罗莎”对我国造成了一定影响,它主要参与了海陆间循环。
2、长江和塔里木河分别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1)海陆联系的纽带(2)塑造地表形态(3)维持全球水量平衡(4)调节全球热量平衡c)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四、作业(创新方案练习及试卷练习)。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讨论和发言,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绘制示意图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讲解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4. 分析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城市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 讨论水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国家的水循环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介绍水循环研究的前沿领域,如遥感技术在水循环监测中的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水循环现象。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水循环实验,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
八、课程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
3. 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
3.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水循环环节的地理分布。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章: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1.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如雨水滋润大地、河流奔腾不息等,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1.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即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和变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强调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1.3 互动第二章: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2.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并指出这些环节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
2.3 互动第三章: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作用现象,如河流侵蚀、湖泊形成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3 互动第四章:水循环的应用与保护4.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水循环应用与保护的实例,如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河流径流、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水资源等,并指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3 互动5.2 拓展教师提出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水循环环节及其地理分布的掌握程度。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十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 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 ”)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 “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 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 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形成各种水体,构 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大气水(河流水 湖泊水地表水J 沼泽水 土壕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下冰【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 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情感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
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
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
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学生讨论回答】不会。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板书】二、水循环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
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学生讨论回答】海洋中的水蒸发成水汽,风将水汽送到陆地上,形成大气降水,从而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板图】(教材第59页水循环示意图)边画板图边讲解:水在常温下就会发生三态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
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
这被称为海陆间的循环。
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
【板书】1、类型1)海陆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循环【计算机显示】思考题(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
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极大。
【过渡提问】关于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0页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板书】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回答】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师总结板书】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全节】【课后作业】根据以上的学习完成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圈1、定义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二、水循环1.类型1)海陆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循环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补充材料:河水补给来源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但有些河流,即使在较长的时间不下雨,河流水源仍然比较丰富,如我国华南地区河流;有的河流则干季甚至断流。
由于流域气候不同,降水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雨水,有的是雪,或兼而有之,这些对河川径流动态有着不同的影响。
河流水源的补给途径,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雨水补给雨水是河流水源补给最重要的一类。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流水源主要是雨水补给。
其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境内降雨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
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相对集中在夏秋雨季,且多暴雨,所以夏秋雨季发生洪水的次数较多,汇水过程迅速,来势较猛,流量过程线呈现锯齿状尖峰。
冬季河川除部分雨水补给外,地下水补给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仍有相当径流。
2.融雪水补给温带与寒带地区,冬季降雪,地面形成雪盖,至翌年春季气候转暖,积雪融化补给河流。
高山上的积雪,在气温最高的夏季融化补给河流。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等,春季积雪融化补给河流的水量占一定比例。
融雪水补给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积雪及流域气温变化有关。
由于气温的年际变化通常很小,因此它补给河流的时间比较稳定而有规律。
3.冰川水补给高山及高纬度,冰川运动至雪线以下或达到正温度地区,冰川融化补给河流,如我国西部高山冰川夏季融化补给河流。
冰川补给河流水量多少,与流域境内冰川或永久积雪贮量大小及气温高低密切相关,而河流的水情变化与气温变化,尤其是气温日变化有密切联系。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某些位于山地高原的湖泊沼泽,本身是河流的发源地,直接补给河流;有的湖泊汇集了若干河流来水后又转而补给河流,例如江西鄱阳湖接纳赣、修、信诸水及百多条小河来水,通过湖口注入长江。
湖南洞庭湖也属此类,湘、资、沅储水洞庭湖,再由洞庭湖几个出口注入长江。
湖泊沼泽补给河流的水量大小及其变化,与湖泊、沼泽补给流域的来水量及其变化有关,水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变幅较小,因而在月、年、年际间水量变化比较均匀。
5.地下水补给大气降雨、降雪(融化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再由地下水补给河流。
在湿润地区,地下水成为河流水源的重要来源。
在岩溶地区,如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地下水成为河水的主要补给者。
珠江全年水量丰富,除流域降水量较多以外,与流域境内地下水埋藏丰富,地下水补给河流较多有一定关系。
一般说来,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是稳定的。
在没有地面水的补给,而河流又能持续不断地保持一定水量,就因为有地下水作为河流的可靠补给者。
根据地下水埋藏情况。
通常可分为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补给。
浅层地下水是贮存于地表松散堆积物中的潜水。
主要受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因素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并与河水有相应补给关系,即河水高于潜水面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深层地下水是长时间内渗入地下深入储存起来的,它缓慢地流出补给河流,受气象因素影响很小,通常只有年变化,季节变化已不明显。
当然,一条河流的河水补给来源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一种形式为主的混合补给形式,对流域自然条件复杂的大的河流来说尤其如此。
我国长江上游地区除雨水、地下水外,高原高山上冰川、积雪在夏季融化也补给河流;东北地区的河流,由春季融化积雪补给,夏季则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西北内陆盆地除雨水外,夏季高山冰川、积雪融化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我国季风地区,大部分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而冬季则由地下水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