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

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

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

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

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

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

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

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

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

7.弗雷泽:《金枝》

巫术原理:相似律、接触律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席勒:“过剩精力”

谷鲁斯:“内模仿”

8.《乐记》: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

《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相关

黑格尔:文艺发展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

马克思: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马克斯.韦伯: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章(比较重要)

1.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无功利与功利:

1.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2.文学间接地或内在地隐伏着某种功利性,表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性深深

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

(二)形象与理性

1.从方式看,文学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2.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文学必然地表现

为直觉方式;审美形象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3.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

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

4.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1.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2.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题态度

3.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地理智认识

3.什么事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

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4.话语蕴藉特点体现在含蓄和含混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5.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无限意味;含混,指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

6.文学定义:文学史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4.【论述题】(将第2、3问结合起来:阐释什么是话语蕴藉中的意识形态)

5.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陆机:诗缘情

福柯: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第五章(无大题)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谱写真、善、美的时代华章

4.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歌德: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

3.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第六章

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科学活动通过理性思维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

2.文学活动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评价,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

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

3.相同: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

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从历史渊源看,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区别:文学创造建立在对显示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

现世界的没,弘扬人的价值;宗教,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2.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1.文学创造,具有话语蕴藉的“话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

2.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

色彩和风格

3.日常言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

4.文学话语的特点:

1)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

2)使用“陌生化的语言”

3)虚构性

3.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点)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2.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3.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4.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4.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特点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主体,对客体具有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

3.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4.是具体的社会人

5.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