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 格式:docx
- 大小:18.42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
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实验针灸学1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绪论实验针灸学: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一、选题1、*选题原则(填空)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二、建立假说1、科学假说的含义:是应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试探性解释。
2、*假说的特征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3、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是新学说的基础2)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3)可推动科学的发展4、形成科学假说的基础1)科学依据2)科学思维3)建立假说的原则: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既往的科学资料、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被重复证实三、科研设计和实施1、基本内容: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人员设计2、*基本要素:1)受试对象2)处理因素:单因素单水平、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单水平、多因素多水平3)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具备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3、*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盲法(四)针灸询证医学实践方法归纳为“五部曲”:提出明确的针灸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后效评价针灸询证实践和结果。
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共5篇)第一篇:《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0602004 课程名称:实验针灸学(含科研基本功)(Experi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72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学分: 4 适用对象: 五年针灸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参考教材:1、验针灸学,李忠仁主编,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2、王本显:国外关于经络研究的概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北京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北京4、张笑平: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合肥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学科,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经络与针灸作用原理方面已有肯定结果的实验研究成果,客观地评价各科学术观点,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基本的了解。
同时,有选择性地重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藉以印证理论,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培养新世纪中西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复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教学方法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为1:1.4。
理论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本课程为考试课,其中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核占40%。
二、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任务、作用及发展概况2、握穴位电子探测(电阻探测)的测定方法、意义及影响因素握循经感传现象3、.熟悉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4、实验动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5、熟悉针灸实验常用的动物(大鼠、小鼠、家兔)的特点6、掌握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动物级别等一些基本概7、握穴位的病理反应,穴位低电阻点的产生机制8、熟悉针感的形成机制9、掌握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0、影响针灸的五个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针灸灸法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近年来,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针灸疗法,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揭示针灸疗效的机制和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模型动物实验模型在实验针灸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使用不同动物模型,可以观察和探索针灸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炎症模型可以用来研究针灸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疼痛模型可以用来评估针灸对疼痛的缓解效果。
此外,动物实验还可以通过记录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分析针灸的调节效应,如观察心率、血压、电活动等指标的变化。
二、临床观察研究临床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临床病例的效果来评估针灸疗效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搜集大量的病例资料,统计和分析其疗效,从而得出结论。
临床观察研究可以采用单盲或双盲的方法,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三、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它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随机分组,并对两组进行针灸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通过对比两组的疗效,可以评估针灸的治疗效果。
随机对照试验需要有一定的样本量,并且要合理选择对照组,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可以测量人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
在实验针灸学研究中,fMRI可以用于观察针灸对脑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被试者在接受针灸刺激前后的脑活动进行比较,可以了解针灸对大脑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五、综合评价指标实验针灸学的研究中,为了评估针灸的疗效和作用机制,通常会采用一些评价指标。
例如,疼痛程度可以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生理指标可以通过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如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等。
总结起来,实验针灸学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旨在深入探索针灸的治疗机制和提高其临床应用效果。
第1篇一、引言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针灸学应运而生,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作用原理、腧穴定位、针灸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报告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腧穴定位:通过实验验证腧穴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2)针灸作用原理:探讨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针灸作用机理。
(3)针灸疗效:通过实验评估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针灸不良反应:观察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健康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动物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2)人体实验:在人体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实验室检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作用机理、腧穴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腧穴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腧穴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针灸作用原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如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3. 针灸疗效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4. 针灸不良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四、实验结论1.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 实验针灸学实验方法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为针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具有多方面的生理、生化作用,为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使学生通过模拟针灸技术操作,深入学习并了解针灸学的基本知识
和技能,掌握针灸操作的基本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的部位刺激穴位来
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属于刺激性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来调节身体的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实验器材
•针灸针
•消毒棉球
•酒精
•手套
•手动针管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进行实验前必须先进行身体消毒和准备工作。
操作前需要
彻底清洗双手,并戴上手套,使用消毒棉球和酒精消毒操作区域以及工具。
2.选择穴位结合扎针的目的,按照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
3.敲打穴位用手指敲打将要扎的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肌肉,增强穴
位的敏感性。
4.扎针拿起针灸针,插入穴位,一次扎针不宜过深。
5.微调针位针入皮下后,进行微调,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并通过针
灸手法发挥针的作用。
6.观察反应扎针后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观察针灸的效果并根据需
要进行调整,直到取出针。
实验注意事项
1.消毒和清洁操作区域以及工具
2.针灸手法须专业、细致和当心
3.扎针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伤及深层组织或组织结构
4.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避免遗漏或重复扎针
实验
本次实验是在模拟实验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是真实情况下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因此,在进行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时,一定要确保操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切不可因操作不当而带来不良后果。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3、学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
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
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
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概述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针灸技术在人体上进行诊断、治疗及保健的学科,是一种通过针刺皮下或深部的技术来调节生命能量的方法,针灸学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局部组织,来影响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种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疾病、防止疾病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实验针灸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实验针灸学旨在通过针灸技术的实验研究来阐明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指导。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实验针灸学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 针灸对生命体内生理、生化、电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 针灸对各器官、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 针灸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4. 针灸在基础医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研究针灸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重要方法,通过在动物身上进行针灸刺激,可确认针灸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
动物实验由于可以完全控制实验条件,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针灸调节机体生理、代谢、免疫、神经等系统的研究。
2. 人体实验:人体实验是研究针灸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主要手段,包括针刺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交叉试验等。
人体实验对于探讨针灸的致病和防治机制,以及针灸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较为准确的评价十分重要。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成果1. 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激活大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进HPA轴的释放,增加体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荷尔蒙的分泌,增强感到痛苦时的疼痛阈值。
此外,针灸还可通过增加体内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发挥镇痛和抗炎作用。
2. 针灸在神经代谢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变活性氧(ROS)的代谢,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氧化损伤。
并且,针灸也可以改变血液中的神经肽的含量,例如改变神经肽Y(NPY)和贝塔-内啡肽(β-EP)的含量,从而产生了对心血管、消化、呼吸、免疫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一、实验背景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实验针灸学作为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经络和针灸作用原理,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训报告旨在总结实验针灸学实训过程中的所学所得,以提高自身对针灸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针灸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腧穴学等知识,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针灸器械使用:掌握针灸器械的使用方法,如毫针、灸条、拔罐等。
3. 针灸操作技能训练:进行毫针、灸条、拔罐等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针灸实验:通过实验,观察针灸对动物和人体的影响,验证针灸疗效。
5. 针灸临床实习:在临床医生指导下,参与针灸治疗,了解针灸临床应用。
三、实训过程1. 针灸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自学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腧穴学等知识,为后续实训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针灸器械使用: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针灸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如毫针的选用、灸条的点燃、拔罐的吸附等。
3. 针灸操作技能训练:在实训老师的监督下,进行了毫针、灸条、拔罐等操作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4. 针灸实验: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针灸实验,观察了针灸对动物和人体的影响,验证了针灸疗效。
5. 针灸临床实习:在临床医生指导下,参与了针灸治疗,了解了针灸临床应用,提高了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实训收获1. 提高了自身对针灸学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了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今后从事针灸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熟练运用针灸技术。
4.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从事针灸工作奠定了道德基础。
5.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了与他人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1、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试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作用原理,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针灸学的基础内容是:A、针灸基本理论(经络腧穴,刺法灸法)B、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针灸刺激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失调、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这就决定了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是调节。
针灸效应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有一定的时效规律;同时也受如机体状态,腧穴特异性,施术方法,时间和针具等因素的影响】)C、针灸作用原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相关的针灸效应信息的始动转换、传导整合,针灸作用效应及其原理--针刺镇痛原理,针灸对各系统疾病的作用原理,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原理)。
3、实验针灸学的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培养现代化的针灸人才是实验针灸学的重要任务。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关系十分密切,同属医学科学范畴,都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主要任务是探索与研究针灸防病、治病方法和原理,以保护人们健康,延长寿命为目的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
传统针灸学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而实验针灸学解决针灸“为什么”能治病的问题。
5、科研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6、科研选题的种类:1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2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3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7、建立假说的重要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建立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8、经脉现象的定义: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是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传感、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同时,实验设计也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包括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是指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
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如肌肉与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与环层小体有关,肌与肌腱接头与腱器官有关,头皮与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有关,关节囊与___小体有关。
刺激不同穴位会导致不同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并反映病症。
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的针感。
而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主要有神经反射通路、神经-体液通路和脊髓传出系统。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包括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和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
脏腑-经穴相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包括: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与腹侧完全相似;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
Special areas of the body can ___。
numbness。
swelling。
heat。
and tingling。
___ "meridian ___ by the slow n of ___ pathways。
___。
tingling。
and a ___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in the skin。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 针灸穴位定位(1)了解人体经络走向和穴位分布。
(2)学习常用穴位定位方法,如骨度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等。
(3)掌握穴位定位技巧,提高定位准确性。
2. 针刺手法(1)了解针刺手法的分类,如直刺、斜刺、平刺、深刺、浅刺等。
(2)学习并掌握各种针刺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刮法、摇法等。
(3)练习针刺手法,提高操作熟练度。
3. 针灸治疗(1)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适应症。
(2)学习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
(3)进行临床模拟,实际操作针灸治疗。
三、实验步骤1. 针灸穴位定位(1)观察人体经络走向和穴位分布图。
(2)根据所学方法,对常用穴位进行定位。
(3)相互检查穴位定位准确性。
2. 针刺手法(1)学习并理解各种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
(2)在指导下,练习针刺手法。
(3)相互评价针刺手法熟练度。
3. 针灸治疗(1)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临床模拟病例。
(2)在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3)观察治疗效果,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针灸穴位定位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找到常用穴位,定位误差在1cm以内。
2. 针刺手法实验结果显示,同学们对各种针刺手法有一定掌握,但操作熟练度有待提高。
3. 针灸治疗实验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对模拟病例有一定效果,但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身在穴位定位、针刺手法等方面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改进方向。
3.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针灸治疗水平。
六、实验建议1. 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针灸治疗技能。
3. 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1.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
2.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灸作用基础。
针灸作用技术、针灸作用基本特点、针灸作用影响因素及针灸效应及机制。
3.肯定疗效、提高疗效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临床是实验针灸学的生命所在。
4.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三大效应是针刺镇痛效应、免疫调节效应及针灸对器官功能的调整效应。
5.1983年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1984年第二届全国针灸麻学讨论会上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也正式成立。
6.穴位:是由神经、血管、肌肉、筋膜、肌腱等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构筑”。
7.根据穴位的所在部位可以将穴位分:(1)肌肉运动点;(2)浅表神经汇聚处;(3)神经丛上或表浅神经分支处。
8.穴位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和血管平滑肌有可能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9.针刺刺激神经时多引起麻感;针刺血管多引起痛感;针刺肌腱、骨膜多引起酸感;针刺肌肉多引起酸胀感。
10.穴位效应装置结构
(1)肌梭中的梭内肌与手下感有关:
(2)穴位局部小血管与针灸效应相关。
11.目前倾向认为针感和镇痛信号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递的;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出途径与神经反射性通路和神经-体液途径有关。
12.用现代思路说明针感的形成:
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等环节。
针刺机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刺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二类,三类纤维上传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质形成针感,后索参与针感的维持。
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完整。
13.穴位病理反应的结构基础:
(1)局部小动脉与穴区皮肤低电阻点有关;
(2)局部循环不畅与穴位压痛有关;
(3)局部血液循环与穴位皮下硬结有关。
13.经穴-脏腑相关:体表经穴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
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经穴,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称为经穴-脏腑相关。
14.牵涉型内脏痛:来源于内脏但感觉反映在体表,这种定位错误的躯体痛被命名为牵涉型内脏痛。
15.经络研究遵循“肯定现象、掌握规律、阐明本质、提高疗效”
16.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1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
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循经感传的特征:(1)循经性;(2)趋病性。
循经感传的阻滞:
(1)机械压迫;(2)局部深层组织冷冻降温;(3)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及盐酸普鲁卡因阻断感传;(4)局部注射M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阻断循经感传;(5)皮肤触觉刺激法。
循经感传的激发:
(1)手法导气;(2)电鍉针短程接力;(3)药物激发;(4)入静诱导;(5)其他:艾灸。
18.循经感传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是病理状态下自发出现的一种经络现象。
19.循经性皮肤血管功能反应:是指穴位受到针刺、脉冲电等刺激后,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红线、白线、丘疹、水疱,皮下出血带、发汗、立毛等现象。
20.循经生物电现象:
(1)循经低电阻特性;(2)经脉的伏安特性,穴位伏安曲线具有非线性特征和低惯性特征;(3)循经肌电现象。
21.循经皮肤病的特征,以肾经最为多见:
(1)基本循经;(2)单经出现或多经并发;(3)病损的宽度与断续。
22.中枢论:主要包括皮质兴奋扩散观点、脊髓α运动神经运动元兴奋传递观点及脊髓脑干神经网络观点
23.什么是皮质兴奋扩散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大脑皮质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兴奋在大脑皮质上的定向扩散,是“感在皮质,传在皮质”。
感觉的产生是大脑皮质的一种功能表现,穴位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特殊感觉沿一定的路线循行,就表明大脑皮质中有相应的神经细胞兴奋,这些神经细胞间兴奋扩散的路线就表现为躯体省的经脉路线。
24.什么是二重反射假说?
该假说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25.什么是第三平衡系统?
经络也是一个平衡系统,它既似神经,又不似神经,好像是一个类神经系统。
第一平衡系统:躯体系统;
第二瓶和系统:自主神经
第三平衡系统:经络
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
26.艾绒燃烧时其峰值出现在3.5Чm左右,艾条灸燃烧时红外线辐射强度较穴位辐射强度穿透深度较深,最多可达10mm。
27.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简答题):
(1)整体性:是指针灸对机体作用具有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整特点。
(2)良性、双向性:是指针灸能产生兴奋或抑制双重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机体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3)功能性、早期性:针灸作为一种良性的功能调节方法,以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潜力,调动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6.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
(1)穴位因素:穴位作用的普遍性;穴位作用的特异性;穴位配伍。
(2)刺激方法及刺激参数;
(3)时间因素→针灸效应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
(4)个体因素:包括生理特点、功能状态和心理因素。
27.针灸镇痛:是指用针灸及相关技术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28.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1)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
(2)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可达65%~180%。
(3)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的部位之间有相关的特异性。
(4)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一般需要20~40分钟,半衰期为16分钟左右。
28.2Hz电针主要激活脑和脊髓中的脑啡肽能系统和脑内的β-内啡肽能系统介导镇痛效应;100Hz电针主要由脊髓强啡肽能介导镇痛效应。
29.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脑内存在介导电针镇痛的内源性阿片肽。
(是决定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30.针刺麻醉方法⑴、术前准备:术前预测;试针;心理诱导。
⑵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
31.临床阵痛麻醉药分为:
(1)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氯胺酮等6种针刺麻醉减效药);(2)一类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芬太尼等16种针刺麻醉增效药);(3)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舒必利等3种针刺麻醉无影响药)。
31.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有哪些?
(1)调节神经电生理活动;(2)调节神经递质;(3)调节神经营养因子;(4)调节脑组织的代谢;(5)改善神经组织血液循环;(6)促进神经再生;(7)促进突触可塑性;
32.实验针灸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立题
1.选题: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2.建立假说:
(1)假说:是根据一定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推断或试探性解释。
(2)假说的特点:科学性、假设性、系统性、可变性、多样性。
(3)科学假说建立的方法:归纳演绎法、比较分类法、分析综合法。
3.开题报告:
(1)论文题目;(2)立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研究方案:研究目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研究速度、预期成果。
二.检索文献:一次(原始研究)二次(综述)(教科书)
三.组织实施
四.数据处理
五.总结完成
33.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效应指标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关联性、客观性、特异性和灵敏性、重复性、精确性。
34.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对照原则:空白对照、标准对照、实验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对照
(二)随机原则:简单随机法、区组随机法、分层随机法、系统随机抽样法、中央随机。
(三)重复原则;
(四)盲法原则:受试对象、实验实施者和结果测量者三者中任何一者或者以上不知道受试对象分在何组。
35.针灸研究的基本类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研究、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