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 格式:docx
- 大小:18.42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针灸实验报告
绪论
实验针灸学定义: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
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验针灸学是根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及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汇
聚我国中西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基础上而创立的。它既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也促进了传统针灸学进一步与实验医学的结合,是针灸学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一、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1、与时俱进,跟踪生命科学的发展;反映学科交叉及内在联系。
2、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继承、验证和发展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提炼其学术内涵。
3、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研究、探索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作用途径及原理。
4、促进针灸理论和实践发展,实现针灸医学现代化。
5、培养具有动手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
根据实验针灸学所承担的任务可知凡是涉及传统针灸学范畴的内容,都可作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对象。
经络理论
腧穴理论
刺灸方法
临床治疗
使这些内容具有更加科学性。
例经络的命名是否属本学科的内容
十二经脉命名结合了手足阴阳脏腑,例:手太阴肺经阴阳: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膈以上(为阳):肺、心、心包——手
肺(阳中之少阴)—阴最多—太阴
心(阳中之太阳)—阴次之—少阴
心包(心之外围)—阴最少—厥阴
膈以下(为阴):脾、肾、肝——足
脾(阴中之至阴)—阴最多—太阴
肾(阴中之太阴)—阴次之—少阴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
绪论
实验针灸学:
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
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
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
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
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
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
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
*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
一、选题
1、*选题原则(填空)
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
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
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实验针灸学?
★【名解】
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
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
1959~1965 奠基阶段
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
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
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
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
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
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
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
篇二: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使学生通过模拟针灸技术操作,深入学习并了解针灸学的基本知识
和技能,掌握针灸操作的基本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的部位刺激穴位来
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属于刺激性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来调节身体的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实验器材
•针灸针
•消毒棉球
•酒精
•手套
•手动针管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进行实验前必须先进行身体消毒和准备工作。操作前需要
彻底清洗双手,并戴上手套,使用消毒棉球和酒精消毒操作区域以及工具。
2.选择穴位结合扎针的目的,按照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
3.敲打穴位用手指敲打将要扎的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肌肉,增强穴
位的敏感性。
4.扎针拿起针灸针,插入穴位,一次扎针不宜过深。
5.微调针位针入皮下后,进行微调,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并通过针
灸手法发挥针的作用。
6.观察反应扎针后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观察针灸的效果并根据需
要进行调整,直到取出针。
实验注意事项
1.消毒和清洁操作区域以及工具
2.针灸手法须专业、细致和当心
3.扎针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伤及深层组织或组织结构
4.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避免遗漏或重复扎针
实验
本次实验是在模拟实验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是真实情况下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因此,在进行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时,一定要确保操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切不可因操作不当而带来不良后果。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共3)(一)引言概述:
本文是对实验针灸学实验进行的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针灸学的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介绍与分析,揭示了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前景。
正文:
一、实验设计
1.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
2.选择实验对象和分组
3.确定实验方法和实施步骤
4.制定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案
5.确定实验参数和指标的评价标准
二、实验方法
1.准备实验用具和设备
2.实验准备工作
3.实验过程描述
4.实验操作和步骤详解
5.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评价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1.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验证
4.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对比和讨论
5.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实验结论
1.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2.实验结论的确认和合理性评价
3.对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的讨论
4.实验结果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5.实验结论的推广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五、实验总结
1.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和总结
2.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总结
3.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和收获的总结
4.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的总结
5.对实验针灸学实验的意义和价值的总结和展望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共3)(一)的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对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实验结论及实验总结的详细叙述,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并为其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该实验报告对今后进一步针灸学实验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实验针灸学
名词解释
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循经皮肤病/可见(显见)的经脉现象: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感觉病: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经络现象。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及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传导点,是针灸的刺激点及针灸治疗的基础。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相应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
感受器的适应:当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比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的现象。
知热感度变化: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的现象。
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体表的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双向性联系,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二是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
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
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
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
●针灸效应的机制
●针灸的应用技术
●实践及技能训练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
【(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
【电针<手针<艾灸】
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
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感觉异常:
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
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
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
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
●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自主实验设计:实验针灸学中的自主实验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问题,自己设计并开展针对针灸学的实验。下面是一个关于针灸学的自主实验设计示例:
实验题目:针刺对疼痛缓解的作用:不同穴位的比较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穴位的针刺对疼痛缓解的效果,探讨针灸治疗中穴位选择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
1. 实验对象选择:招募一定数量的自愿参与者,确保他们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和禁忌症,并告知实验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不适感。
2. 穴位选择:选择三个常用的针灸穴位,如“合谷”、“曲池”和“足三里”。这些穴位分别位于手腕、手臂和小腿上,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3. 随机分组: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分别接受
相应穴位的针刺处理。同时,设置一个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处理。
4. 实验操作:针刺过程由经验丰富的针灸师进行,保证操作标准化。对于每个穴位,针刺深度、刺激力度和留针时间相同。
5. 疼痛评估:在进行针刺前、针刺后立即以及一定时间后(如10分钟、30分钟、60分钟)进行疼痛评估。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其他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
6. 数据分析:统计各组参与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7.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穴位针刺对疼痛缓解的效果,探讨针灸穴位选择的优劣。
改进方案:
1. 增加样本量:增加参与者数量,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学意义。
2. 增加对照组:设置一个安慰剂对照组,如假针刺或经络刺激仪器模拟针刺,以进一步验证针刺的特异性效应。
3. 考虑其他变量:除了疼痛评估,还可以收集其他相关指标,如心率、血压等,以更全面地评估针刺的生理效应。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选题原则:①需求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①实验对象②处理因素③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即原则③重复原则④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①穴位针感组织大多分布在深层组织里②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③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肌肉: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环层小体;肌与肌腱接头:腱器官;头皮: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关节囊:露菲尼小体④刺激穴位不同组织结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脑内通路: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针感。 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1、神经反射通路2、神经-体液通路3、脊髓r-传出系统 简答: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①感觉异常,痛觉过敏②组织形态改变: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③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①疼痛,酸麻胀痛,知热感度变化②色泽形态,瘀点、白斑、凹陷、隆起、丘疹、脱屑、硬结、条索③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离子浓度改变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输于背部的特殊部位。 什么是循经感传?其特征?临床如何运用?循经感传现象系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循经传感的特征①循经分布②感觉多样③慢速传导④带宽分布⑤深度不同⑥单双向分布⑦可被阻滞⑧内脏效应⑨手法、药物激发 圈10气至病所(趋病性) 循经感传的影响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年龄因素③健康因素④温度⑤刺激方法与参数 经络现象的机制①中枢论A 皮质兴奋扩散观点B 幻肢感传②外周动因激发观点“传在体外,感在中枢” 二重反射假说: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影响艾灸刺激量的因素有哪些?以艾灸的温度刺激来说,主要影响艾灸刺激参数的因素有温度的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艾灸壮数、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等。 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①穴位因素②刺激方法及参数③时间因素④个体因素①穴位因素:普遍性特异性穴位配伍 双向调节: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效应的强度与功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前功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远的针灸效应越明显,而针刺前越接近正常状态的针灸效应越微弱 针刺镇痛机理 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针刺信号的①外周传入途径②脊髓内传导途径③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④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⑤与疼...在丘脑...⑥激活脑内的一些有关痛觉调制机构⑦大脑皮层对针刺信号和疼痛信号的整合作用 针刺麻醉优缺点? 针刺麻醉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作用 缺陷: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 优势:通过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痛机制和其他生理调节作用,无需药物即可产生镇痛,恢复和维持机体的生理稳定,主要包括:镇痛、镇静、减轻恶心呕吐、稳定心脏功能和改善胃肠和膀胱排尿功能等。 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A 类纤维和C 类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细胞和背角胶状质细胞组成。 针灸作用的特点:良性双向性、功能性早期型、整体性综合性调整作用。 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针麻术前预测:指在手术前测定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之一。 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
绪论
【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只考案例
【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
【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
【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
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
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
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
【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
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大纲
《实验针灸学》实验大纲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学)
前言
为了配合《实验针灸学》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技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和针灸作用原理,掌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的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科研思路,根据《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院对针灸专业学生的要求,结合我教研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大纲。本大纲中的实验分三个层次,实验一~实验二及实验九为验证性实验,实验三~实验八及实验十为综合性实验,十一和十二为设计性实验。《实验针灸学》课程总时数72学时,实验总时数为42学时,占本门课程总时数的58.3%。
实验一两侧同名经井穴电阻对称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掌握腧穴电阻探测技术,理解健康人两侧同名经井穴电阻具有对称性而患者存在电阻失衡的现象,了解腧穴诊断技术
[实验器材] 内启电子针灸仪一台、绷带、白棉线、培养皿、水彩笔、棉签、吸水纸生理盐水、75% 乙醇。
[实验内容] 测定机体上下肢十二对同名经井穴穴阻值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时数] 4学时
[分组要求] 每组10~12人
[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二循经感传的观测
[实验目的] 掌握循经感传的观测方法,理解循经感传在人群中存在的普遍性,了解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实验器材] 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一台、棉签、毫针2.5寸、1.5寸每人一支、绷带、吸水纸、75% 酒精、生理盐水。
[实验内容] 1 显性循经感传的观测。
2 感传基本特征的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