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名词解释: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针刺耐受:9.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治疗手段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针灸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在____年,针灸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我们将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深入研究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的载体。
____年,针灸学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经络系统。
通过新的研究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其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在____年,针灸学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和诊疗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中,微针电刺激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此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反馈等,也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
通过建立临床针灸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临床实践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总结和验证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规律。
此外,规范管理也是保障针灸治疗质量的关键。
建立针灸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针灸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将是____年针灸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针灸学的国际合作和传播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针灸学界建立联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针灸学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针灸学的价值和疗效。
总之,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将在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传播等方面。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治疗手段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针灸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在____年,针灸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我们将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深入研究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的载体。
____年,针灸学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经络系统。
通过新的研究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其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在____年,针灸学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和诊疗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中,微针电刺激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此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反馈等,也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
通过建立临床针灸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临床实践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总结和验证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规律。
此外,规范管理也是保障针灸治疗质量的关键。
建立针灸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针灸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将是____年针灸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针灸学的国际合作和传播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针灸学界建立联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针灸学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针灸学的价值和疗效。
总之,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将在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传播等方面。
1、实验针灸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与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得一门新兴学科;就是针灸学科一个新得分支;也就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得重要基础。
2、得气:就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得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就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得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得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得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得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起到一定得调节作用。
5、牵涉痛:就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得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得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得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得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就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与功能作用上所存在得差异。
7、针灸作用得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得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得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与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得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得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就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得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得针刺效应11、疼痛:就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得不愉快得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与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就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得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就是指能耐受疼痛得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就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得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得一种麻醉方法。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第1篇一、引言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针灸学应运而生,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作用原理、腧穴定位、针灸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报告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腧穴定位:通过实验验证腧穴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2)针灸作用原理:探讨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针灸作用机理。
(3)针灸疗效:通过实验评估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针灸不良反应:观察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健康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动物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2)人体实验:在人体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实验室检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作用机理、腧穴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腧穴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腧穴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针灸作用原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如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3. 针灸疗效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4. 针灸不良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四、实验结论1.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 实验针灸学实验方法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为针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具有多方面的生理、生化作用,为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一、引言部分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在防治疾病、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对针灸学的发展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明确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当前针灸学的研究现状1. 针灸学的传统理论体系和疗效介绍传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包括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2. 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介绍针灸学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心理疾病、内分泌紊乱等。
3. 针灸学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综述当前国内外针灸学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针灸对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影响。
三、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发展方向1. 针灸学基础研究的加强针灸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探索针灸的作用机制、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2. 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提高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为针灸学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方法。
3. 针灸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针灸学界的合作与交流,吸纳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推动针灸学发展。
4. 针灸学临床应用的规范与推广加强针灸技术的规范化培训,提高针灸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对针灸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未来针灸学的发展挑战1. 针灸学研究方法的改善和创新需要加强对针灸学研究方法的改善与创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临床可操作性。
2. 针灸学的国际认可与推广鉴于针灸学在中医药国际推广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针灸学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3. 针灸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针灸学的教育培训需要进行深化和改革,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培训课程。
五、结论本文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明确了该领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示范文本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一、引言部分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在防治疾病、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对针灸学的发展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明确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当前针灸学的研究现状1. 针灸学的传统理论体系和疗效介绍传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包括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2. 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介绍针灸学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心理疾病、内分泌紊乱等。
3. 针灸学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综述当前国内外针灸学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针灸对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影响。
三、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发展方向1. 针灸学基础研究的加强针灸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探索针灸的作用机制、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2. 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提高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为针灸学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方法。
3. 针灸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针灸学界的合作与交流,吸纳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推动针灸学发展。
4. 针灸学临床应用的规范与推广加强针灸技术的规范化培训,提高针灸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对针灸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未来针灸学的发展挑战1. 针灸学研究方法的改善和创新需要加强对针灸学研究方法的改善与创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临床可操作性。
2. 针灸学的国际认可与推广鉴于针灸学在中医药国际推广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针灸学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3. 针灸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针灸学的教育培训需要进行深化和改革,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培训课程。
五、结论本文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明确了该领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篇二: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名词解释: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实验针灸学名词解释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循经皮肤病/可见(显见)的经脉现象: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感觉病: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经络现象。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及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传导点,是针灸的刺激点及针灸治疗的基础。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相应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
感受器的适应:当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比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的现象。
知热感度变化: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的现象。
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体表的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双向性联系,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二是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在体内引起的反应。
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治疗手段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针灸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在____年,针灸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我们将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深入研究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的载体。
____年,针灸学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经络系统。
通过新的研究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其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在____年,针灸学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和诊疗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中,微针电刺激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此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反馈等,也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
通过建立临床针灸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临床实践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总结和验证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规律。
此外,规范管理也是保障针灸治疗质量的关键。
建立针灸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针灸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将是____年针灸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针灸学的国际合作和传播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针灸学界建立联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针灸学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针灸学的价值和疗效。
总之,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将在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传播等方面。
实验针灸学复习重点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一、选题选题的范围、选题的种类、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二、文献检索三、假说建立四、立题(简明、具体、新颖、醒目)五、设计对照: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的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配对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对照。
随机化的意义和概念: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盲法的概念和意义:盲法是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
3.选题的种类包括: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4.设计的主要环节:研究对象: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研究因素所作用的对象。
研究因素:包括单因素研究和多因素研究。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5.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重复、盲法。
6.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具有较详细的临床资料,相对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较固定的治疗方案,并对有关资料、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7.临床研究的分类:前瞻性临床研究和回顾性临床研究8.针灸学实验研究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人,二是动物。
9.受试对象: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高的敏感性,容易显示效应;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不易受非处理因素的干扰。
名词解释: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ϒ-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1、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2、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常见的经络现象(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温③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和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④皮肤触觉刺激⑤外加磁场刺激第三节:3、牵涉痛特征:①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
②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③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和条索状物等,有的还可见皮肤变厚的现象。
④皮肤过敏带的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经穴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
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后外侧区第二章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2、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5时间因素3、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举例):P765、艾灸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①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②艾灸壮数、③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④灸量、⑤灸时、⑥灸质第三章1、疼痛特点:①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感觉。
(而是和其他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
)②痛觉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
③疼痛还具有“经验”的属性。
④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
疼痛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①刺痛:又称快痛、第一痛。
其特点是痛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②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
其特点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③酸痛、胀痛、绞痛:其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
伴有内脏反应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2、常用体外致痛物质(七种):K+、H+、组织胺、乙酰胆碱、5—HT、缓激肽、SP3、闸门控制学说的中心思想(P111):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中枢控制系统,作用系统。
这三个系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痛感觉和痛反应。
4、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⑴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②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③针刺既能抑制痛感觉,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④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⑵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达到65%~180%。
⑶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的特异性。
⑷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⑸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因素:针刺镇痛作用主要受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刺激参数等的影响。
5、针麻特点: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
②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与医生配合。
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
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作用:①辅助镇痛作用,②镇静作用,③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④抗创伤性休克作用,⑤抗手术感染作用,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⑦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
★缺陷/局限性(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6、针刺镇痛的作用原理: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1、针感感受器的兴奋,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纤维(针刺传入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中的Ⅱ类、Ⅲ类纤维传导。
)3、同神经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
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论述题)第四章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1、举例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⑴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
①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调节:例如针灸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内关,可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上升,并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②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针刺足三里或合谷穴,均能提高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
⑵针灸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例如针刺老年大鼠双侧足三里和关元穴,能使老年大鼠肝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多,体积上增大,吞噬功能增强。
⑶针灸对肿瘤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例如电针荷瘤大鼠足三里、合谷和三阴交,可以提高CD4+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下降3、针灸的抗炎作用(三个方面)(论述题):(1)对渗出的影响: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
(2)对变性的影响:针灸可控制和缩水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性病变。
(3)对增生的影响:针灸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第五章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调节(论述题)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③改善脑电活动,④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⑤保护受损神经元(a、降低自由基水平,b、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c、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d、抑制钙超载)2、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①影响血糖水平(双向调节)、②影响血脂水平(降低)、③改善胰岛素抵抗、④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b、改善神经病变)3、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③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④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⑤调节血管活性物质。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肺功能,②对多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③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④调整免疫功能第六章科研方法1、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2、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①提出问题,确定选题,建立假说;②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③科研设计;④观察实验与验证;⑤整理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⑥撰写论文与发表。
3、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
基本程序(了解):1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4确立选题、5选题的说明5、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四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