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 格式:doc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95
专题07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代谢废物 指人体在代谢过程中,由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分等物质,叫做代谢废物。
(或叫代谢终产物)排 泄 指把人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如:二氧化碳、汗液和尿液等的排出) 排 遗 指把消化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如:粪便)排泄的途径少量水分和二氧化碳 以气体形式 由“呼吸系统”排出 部分水分、少量无机盐和尿素 以汗液形式 由“皮肤”排出大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尿素 以尿液形式 由“泌尿系统”排出排泄的意义(1)将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2)调节人体内水分与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3)调节体温。
图示图示图解⚫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所组成。
⚫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是形成尿液。
⚫ 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
3、肾单位每个肾脏约由100多万“肾单位”构成的,“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4、尿液的形成步骤 过程图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单位的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送回血液,就形成了尿液。
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有1.5升。
温馨提示⚫ 由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和入球小动脉中血液相比,尿酸、尿素、水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减少。
⚫ 尿液中尿素、无机盐的浓度都高于原尿,这主要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了大部分水。
⚫ 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如果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说明肾小球患有急性炎症⚫ 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括: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三个重要考点。
具体内容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
内环境与稳态的内容在高考中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设计思路及生理作用、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近年来高考中的热点。
通常还会出现有关的实验分析或实验设计题。
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实验和曲线分析为主)出现。
境和组织细胞的关系可概括为:起淋巴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兴奋传导、传递的区别2、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归纳比较肾上腺、立毛肌等)3、免疫调节三、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适用生物2【典例导航】1. 【2012、全国新课标、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发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反射活动是在反射弧的参与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整个过程离不开反射弧,AD正确。
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稍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且之间需要神经递质帮助完成传递,B错误,D正确。
2. 【2012、海南、10】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A.参与体温调节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等,同时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故A、B和D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C不正确。
综上,本题选C。
3.【2012、海南、13】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故 A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故 B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C项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故D项错误。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
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
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
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
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
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
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X 围: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某某: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肌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 无明显变化B .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C .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D .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B .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C .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3.如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 液减少C.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 液中进行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5.下列生理活动对人体稳态的实现不具有积极作用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C.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且不断地释放入血液 6.对下列图解的相关解释中正确的是()A.甲图只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B.当植物根对矿质元素吸收量达到图乙中的n 点时,其吸收速率不再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受土壤溶液中离子浓度的限制C.当用图丙中m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芽时,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芽的生长,但此时芽本身要自然正常生长D.当酶的活性达到k 时,其对应的温度叫酶的最适宜温度,所有酶的最适宜温度都是相同的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组织液增加 B .HCO 3-、HPO 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 C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 D .人长时间运动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是产生渴觉的原因8.正常情况下,人从温暖的环境进入寒冷的环境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是A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B .细胞呼吸耗氧量减少C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D .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9.硅肺是矿工中有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早上背一背,很有必要1、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细胞外液。
2.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使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g/L。
参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当血糖浓度高于1.6 g/L时,就会形成糖尿。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4.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如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等。
5.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6.出现糖尿不一定是糖尿病,糖尿可能的原因有:糖尿病;一次性食糖过多;肾脏病变等。
7.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
8.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9.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膜电位变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
10.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1.人脑由大脑、脑干和小脑组成。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1.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尤为重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光调控机制:感受信号→传导信号→表现效应→发生反应B.年轮的形成、春化作用均能体现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C.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子结构均与植物激素相似而具有类似的生理效应D.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两种光信号2.“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阳光雨露,离不开信息分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唤醒沉睡的种子”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均与幼苗细胞分裂有关C.瓜熟蒂落分别与植物激素乙烯和脱落酸有关D.光信号可通过光敏色素提高核糖体中转录水平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豌豆茎的伸长生长具有协同作用B.植物根尖的生长同时受根冠产生的脱落酸抑制和分生组织产生的生长素促进C.较高浓度生长素能促进乙烯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加反馈促进生长素的合成D.生长素浓度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比值高低会诱导不同基因的表达4.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
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B.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C.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促进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D.光敏色素分布在细胞质中,可以将外界的光信号转化,从而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5.有两类豌豆矮生突变体,分别为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
为研究某种矮生豌豆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该实验体现了赤霉素和生长素对豌豆茎的伸长只有促进作用B.该实验豌豆矮生突变体可能是激素合成缺陷型C.该实验需要多次测量豌豆茎在激素处理前后的长度D.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通过促进正常豌豆茎有丝分裂从而促进生长6.水稻等作物在即将成熟时,若经历持续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天气,穗上的种子就容易解除休眠而萌发。
2023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已知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对细胞纵向伸长均有影响,三者关系如图所示,a、b、c、d表示具体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和c表示促进作用,b和d表示抑制作用B.由图可知,生长素对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C.据图猜测,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乙烯的合成,故生长素和乙烯之间是协同关系D.由图可知,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秆伸长的原因可能是促进生长素的产生,抑制生长素的分解2.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C.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下部的伸长区D.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3.下图为某种植物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
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子发育期CK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种子发育期IAA可能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C.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D.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脱水干燥有利于萌发4.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也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体内GA与ABA的合成受光照的影响B.植物在夏季能快速生长,与体内GA的合成增多有关C.GA与ABA对植物体作用不同,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植物体内合成GA与ABA的原料、酶均相同5.油菜素甾醇被认为是第六大植物激素,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来促进植物生长,还具有促进花粉管伸长以及种子萌发的作用,同时在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防御中也有重要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子萌发过程中,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的油菜素甾醇分泌增多B.能产生油菜素甾醇的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C.油菜素甾醇有利于提高油料作物的产量D.用适宜浓度的油菜素甾醇处理插条有利于生根6.亚麻籽可以榨油,茎秆可以生产纤维。
专题08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选题1.城市道路铺设盲道、新闻播报中加配手语翻译等措施体现了全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盲道地砖表面的突起,可刺激盲人足底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B.手语翻译者做出的手势可在听力障碍者的眼球中形成视觉C.听力障碍者通过手语获得信息并作出反应,这是条件反射D.盲道可为盲人提供安全的行走线路,因此要注意保护盲道2.渐冻症患者的运动神经元死亡,虽说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动作,但调节心跳、呼吸的基本生命中枢正常。
据此判断渐冻症患者下列哪一器宫一定是完好无损的()A.脑干B.小脑C.大脑D.脊髓3.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物像和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A.角膜、视网膜B.晶状体、视网膜C.视网膜、大脑皮层D.视网膜、脉络膜4.下图是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反射与其反射弧组成部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 手被针刺立刻缩回①是手臂肌肉B 司机看到红灯刹车②是视神经C 谈虎色变③位于脊髓D 膝跳反射④使膝盖下方韧带A.A B.B C.C D.D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B.是主要的供能物质C.是通过血液来运输的D.在身体里含量极少,但作用很大6.日常生活中如果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最可能戳伤的结构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③或④D.④或⑤7.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接受振动刺激和形成听觉的部位分别是()A.耳蜗和听觉中枢B.鼓膜和耳蜗C.听神经和大脑皮层D.听小骨和听神经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B.吃枇杷时分泌唾液C.看完电影《摔跤吧,爸爸》很受启发D.当你阅读此题后,正冥思苦想9.某同学在校园生物角修剪月季时,不小心被刺扎到手,迅速缩手并感到疼痛.对完成该反射神经结构(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1是效应器,能够对刺扎到皮肤作出反应B.3是神经中枢,痛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C.该反射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5→4→3→2→1D.3是神经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10.下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正确的分别是()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11.下列关于花样滑冰比赛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节选手完成动作的神经中枢只有小脑B.音乐响起,选手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兴奋C.评委观察选手动作,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D.观众观看比赛,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涉及激素调节组别甲乙丙处理方法不做任何处理破坏蝌蚪的甲状腺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实验结果正常发育停止发育提前发育..A.甲乙对比说明甲状腺可以促进蝌蚪的发育B.甲丙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的发育C.乙丙对比说明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D.通过乙的前后对比可以说明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促进蝌蚪的发育13.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B.若某人出现脑溢血,则不能发生膝跳反射C.若[3]处出现损伤,其它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出现膝跳反射D.膝跳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2]→[4]→[6]→[3]→[1]14.长时间看书的乐乐从屋中出来,看到爷爷正在放风筝。
下丘脑及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与探究练习一、选择题1.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
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2.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B.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C.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D.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①⑤⑥分泌减少3.如图表示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
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直接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C.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D.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4.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5.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如图表示突触后抑制的某种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示结构中具有2个突触结构B.运动神经元1兴奋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运动神经元2的作用效应是抑制C.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会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自身的活动D.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体现了负反馈调节6.褪黑素(MT)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纲热度]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5年16考)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5年29考)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5年8考)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5年18考)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5年6考)[诊断知识盲点]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2.最简单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细胞组成。
(×)3.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
(×)4.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5.突触间隙不是一个空隙,内有组织液。
(√)6.神经中枢存在突触,效应器处不存在突触。
(×)7.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大量的钠离子内流。
(√)8.线粒体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神经元内。
(×)9.在突触小体内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10.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通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11.测量静息电位时电极放在细胞膜外表面。
(×)1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1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下一个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14.跳水运动员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 15.某人能阅读文字但不能书写,可能是由于言语区的W区受损造成的。
(√) 16.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
(√)17.垂体细胞与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但细胞核基因相同。
(√)18.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19.激素被特异性运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因此激素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 [构建知识网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通过神经的调节1.(2014·高考海南卷)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
据图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所以感受器在骨骼肌中,故A项正确。
由于b处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d为传出神经,故B项正确。
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C项错误。
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兴奋的传递,c处为突触,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故D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乙卷)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 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 TP解析:选B。
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 TP,故A项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故B项错误。
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故C项正确。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 TP,故D项正确。
3.(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解析:选D。
A项,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
B项,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是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
D项,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若兴奋则Na+内流,若抑制则Cl-内流。
4.(2016·高考全国甲卷)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
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核心探究]1.兴奋的产生机制Na+流入细胞内、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兴奋的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1)膜外: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流动方向相反。
(2)膜内: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流动方向相同。
3.兴奋的传递(1)特点:单向传递。
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2)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与神经递质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高尔基体、线粒体、突触小泡、细胞膜等。
有关神经调节的五个失分点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在离体实验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4.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
[题点突破]题点一反射弧的判断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刺激I或Ⅱ都能引起屈肌和伸肌反应,但不属于反射B.在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感受器只存在于伸肌中D.该反射弧完成的是后天性的条件反射解析:选D。
据图可判断,Ⅰ为传入神经,Ⅱ为传出神经。
反射的发生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Ⅰ或Ⅱ虽然都能引起屈肌和伸肌反应,但不属于反射,A正确。
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否则会发生调节上的紊乱,B正确。
传入神经只与伸肌相连,所以感受器只存在于伸肌中,C正确。
图中的神经中枢存在于脊髓中,属于低级神经中枢,所以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D错误。
2.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解析:选D。
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臵可推出⑤④②①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③为突触;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①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
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新生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而正常成年人可以自主控制排尿。
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①,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定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可谐音记忆为“粗—出”。
4.根据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实验题中会涉及。
题点二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解析:选D。
由膜上的糖侧链可以判断①为细胞外侧。
a点为静息状态,此时K+通过离子通道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膜上的Ⅱ可能为通道蛋白;b→c过程为动作电位形成阶段,此时大量的Na+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外内流到膜内,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b点时,膜两侧电位差为零。
2.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的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变化②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③a~b段为静息电位④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相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电位的变化特点结合题图可知,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的变化,①正确;bc段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的,而cd 段是由于大量钾离子外流导致的,②错误;ab 段膜外电位一直保持正电位,是静息电位,③正确;将刺激点移到X 处,膜外电位依然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回正电位,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