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讲II、蒙学、朱熹、明代、王守仁
- 格式:ppt
- 大小:954.50 KB
- 文档页数:32
试析传统蒙学的主要教育方法周慧梅中国素有重视“蒙养之学”的传统。
“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养成的统称,不仅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制度化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简称“蒙学”或“蒙养教育”。
在长期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有效地促进了蒙童知识的增长和道德素养的形成。
挖掘传统蒙学的主要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弘扬,对当今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就近取譬日生日成封建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蒙学阶段尤其如此,《周易•蒙卦》中就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的论述。
蒙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被确定为“明人伦”的道德教育。
明代沈鲤认为:“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
”(沈鲤:《义学约》)为了把深奥抽象的道德伦理,让蒙童能切实理解并有效地内化为自身修养,传统蒙学采取了“就近取譬”和“日生日成”的教育方法。
传统蒙学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将儒家伦理道德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儿童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便于蒙童接受和履行。
对于教材中所讲的封建伦理道德,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传统蒙学不究义理,只是从浅近处入手,就近取譬。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开宗明义:“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先教之以小学规矩,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及至智慧渐开,性情已就,才可教习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
在道德教育中,不急于求成,而是采取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循序渐进,日生日成。
清代张伯行在《养正类编•小学》中如是说:“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小学之法,以豫为先。
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日复一日,虽有谗说摇惑,不能入也。
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明清启蒙教育思想家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启蒙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及其思想。
首先,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明代教育家李贽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李贽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清代教育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人合一”、“性理合一”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实学”、“经世致用”等教育方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清代教育家王夫之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们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史》习题一、填空题1.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分别是成均和庠。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3.预示着中国教育的重心的又一次大迁移的是春秋时期逐渐出现的私学。
4.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5.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7.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子。
8.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主张“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子。
9.《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是秦。
12.汉代的三大文教政策是察举制、立太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
14.汉代的私学的重要形式是书馆和精舍。
5.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建立。
7.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形式基本上用设科射策。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10.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是《颜氏家训》。
11.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12.唐文宗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13.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二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和崇文馆、弘文馆。
14.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开创于宋朝15.唐代科举常科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策问。
浅析朱熹和王守仁的教育目浅析朱熹和王守仁的教育目的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并且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
王守仁的教育目的包括“明人伦”、“学为圣人”和“学以去其昏蔽”三点。
其中他的“明人伦”思想实质上和朱熹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培养“顺民”。
朱熹和王守仁都认为圣人天生清明,不需教育,但对于其他大局部人来说,教育能“去其昏蔽”;另外,他们都都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学为圣人”,但朱熹主张先知后行的方法,王守仁那么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关键词:明人伦、培养目标、学为圣人、去其昏蔽、致良知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办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整顿封建道德伦理,维护封建统治,对此,他是直言不讳的。
他这样说:“**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
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
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之忧,而不能有以救也。
”①**本来是为学最盛的地方,尚且如此,而其他地方便可想而知了。
他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在于“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
”②那么,所谓“不知学之有本”,这个“本”是什么呢?朱熹说:“熹闻之侯之所以教于是者,莫非明义反本,以遵先王教学之遗意。
”③这就是说,“遵先王之意”和“明义反本”,便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
从“遵先王教学之遗意”来说,先王设学校教民,因赋开导,使其明心修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而推之君臣、人民,使风俗淳厚。
从“明义反本”来看,朱熹认为,先王之学,就是以“明人伦为本”。
因此,朱熹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出来。
后来便把此“五伦”概括为“五教”。
明“五伦”即明封建道德伦理标准和宗法等级制度,这便是朱熹教育的根本目的,他称之为“定本”。
朱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四)朱熹的教育思想1.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童蒙须知》等。
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朱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方面。
①“天命之性”:人生来就具有善的观念,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②“气质之性”:理体现在人身上的气,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人欲)。
③“天理”人性中清明至善者;④“人欲”:人性中混浊不分者。
而教育的作用就是保存人性中的清明至善,去除人性中的混浊不分。
3.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把人受教育的过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15岁之前受“小学”教育;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
小学的任务为“教以事”,大学的任务是“教以理”。
(1)关于小学教育思想①教育任务培养“圣贤坯(pi)璞(pu)”,教以学事。
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②教育方法: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求生动形象,能激发兴趣。
③教学内容:以《童蒙须知》、《学则》等作为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关于“大学”的思想①教学任务:“教以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②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学,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③教学内容:“四书”和“五经”。
4.“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①读书要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③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①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读书时必须多读书,记住、背熟;②对于所读之书,要通过思考,理解精深,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
(3)虚心涵泳①“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本意,不可先入为主,牵强附会;②“涵泳”是指反复咀嚼,细心体味。
(4)切记体察读书不能只读书面上的功夫,必须见之于行动。
(5)着紧用力①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②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2017秋17春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 孟子B. 孔子C. 荀子D. 老子正确答案:2.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制定的。
A. 王守仁B. 湛若水C. 阮元D. 朱熹正确答案:3. “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 唐代B. 汉代C. 秦代D. 周代正确答案:4. “学在官府”、“官师一体”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特色?()A. 商代B. 夏代C. 西周D. 东周正确答案:5. 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 晓庄学校B. 育才学校C. 山海工学团D. 自然科学园正确答案:6. 汉灵帝时设立的()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A. 国子学B. 宫邸学C. 四门学D. 鸿都门学正确答案:7. 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A. 《千字文》B. 《史籀篇》C. 《三字经》D. 《急就篇》正确答案:8.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A. 子夏B. 子贡C. 子路D. 子游正确答案:9. 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 岳麓书院B. 学海堂C. 漳南书院D. 东林书院正确答案:10. 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主持的。
A. 陈鹤琴B. 梁漱溟C. 晏阳初D. 黄炎培正确答案: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这几个阶段。
A. 幼儿园B. 中学C. 大学D. 小学正确答案:2. 以下属于北宋发起的兴学运动的是()。
A. “文翁兴学”B. “庆历兴学”C. “熙宁兴学”D. “崇宁兴学”正确答案:3. 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颁行天下。
A. 《五经大全》B. 《四书大全》C. 《六艺大全》D. 《性理大全》正确答案:4. 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
明代诗人王守仁的文学成就与思想体系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夫子,号仲任,明代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王守仁与朱熹、陈亮、王阳明被誉为明代“四大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一、文学成就作为一个文学家,王守仁的文学成就是非常杰出的。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为主,继承和发扬了唐代杜甫的传统。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多彩,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
其中,他的七律《送张籍之南阳》被誉为其代表作,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关于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苦难,内容既有哲理,也有情感,使人深受感动。
另外,王守仁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他不仅喜欢中国古代文化,也擅长将中西文化相融合创作,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具有创意和可读性。
他曾写有《中西合璧韵·首契》和《彩云谣》,这两部作品代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典范和样式。
二、思想体系王守仁的思想体系,与朱熹的理学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内省式的思考方式,贯穿道德、教育、政治、天人之间等各方面的思想。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术思想,敦促人类要依靠自身力量来反思与探究生命的真谛。
他还强调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宽容之心。
此外,王守仁也提出了原性本善、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道德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道德本质是天生的,并且这种善的本性是可以得到发扬和完善的。
最后,王守仁的思想体系也强调教育和治理的重要性。
他提出,教育要以生命的价值和使命为出发点,来培养人的思想和品格。
正如他所言:“即身处千万人之中,有人向我求师,则我以智慧、道德、品格辅助他,帮助他成为一名真正有用之人。
”总的来说,王守仁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他的诗歌作品承袭了唐代传统,表现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情表达,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支持。
他的思想体系强调辩证思考和内省式的思维方式,探究人生的真谛和道德的价值,提出了让人受益终身的教育和治理理念。
王阳明,即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死后谥号文成在明朝属于什么水平? 2018-05-29 14:05说起王守仁的字伯安、号阳明,想必大多数朋友都如雷贯耳,但对于王阳明死后朝廷给予的谥号文成,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
今天便和大家说下关于王阳明谥号“文成”的一些事情。
...详情王守仁人物生平王守仁生而不凡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
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萌芽、发展、高潮和转化四个阶段。
蒙学,《辞海》中将“蒙学”解释为:“蒙学,即蒙馆。
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
宋以后教材一般为《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蒙求》、《四书》等。
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1] (P1972)我国古代蒙学的产生到正规教学场所的确定经历了较长时期,最早出现尧舜禹时代,《尚书·尧典》载:“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2](P18)司马迁在《史记》中则把“教胄子”直接引为“教稺子”。
“稺”即“稚”,幼小之意,泛指小儿。
[3](P39)也就是说,舜曾经任命夔做典乐之官,负责教育幼小儿童的工作。
一、明代蒙学发展概述在我国历史上,明代是从元代少数民族到汉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一个朝代。
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显示出新的特点,同时也展示出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在明朝存在的270多年间,统治者都对文化教育给予极大地重视。
明朝建国之初,由于长期农民起义战乱的破坏,经济处于恢复时期,统治者虽然提倡发展教育,从而用来预防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但是各地民间的教育情况不是那么积极。
据《明史》记述,到洪武中叶以后,“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
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
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4](卷六十九)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建国之初到永乐年间,明朝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国家的各项开支也比较大,实际上国家当时的经济是国富民穷的特点,依照这种情况,也必然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洪武二年(1369)以后,在明朝廷的推行下,各地的官办儒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随之民间的启蒙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5](P238)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在明朝时候发展到顶峰,明太祖建国后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在都城设立国子监地方设立府州县学,在乡镇地区设立社学,明代教育形成三级体制。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_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简介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大师,也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化圣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宋朝朱熹简介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
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
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他的父亲在没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这样回复他的:你啊,贫富都这样,但是你生的儿子堪比孔子。
他的父亲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现祥瑞之兆,便给他取名熹,意为喜火的意思。
朱熹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作学问总会问到根处。
四岁时指着天上的星星问他父亲星星属于哪里的?他父亲说是属于天。
他又问那么天属于哪里?他父亲蒙住了。
儿童时期有他父亲悉心教学,不过朱熹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过世了,把他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们一家人很好,还在自己的住处旁特意为他们一家人盖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顾。
朱熹父亲朋友对他的影响不少,他接触了佛、道、儒学。
成年以后考中进士做了官,当了几年官发现目前朝廷推崇的文化使人懒惰,朱熹就弃官拜名人为师寻找超脱之道。
他办了很多的学校,同时专研学问,是第一个把四书结为一体的人。
他还创造了理学,他的理又可以解释为太极。
他还写了很多警示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
朱熹有圣人之风,被称为另一个孔子。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与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亦精通儒、道、佛三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王守仁出身显赫,其母怀胎超过十月才分娩,因诞生之前其祖母梦见天神抱子而降,云中鼓吹,故其祖父为其取名“云”。
王守仁五岁便能默记其祖父所读过的书,却仍不开口说话,后得一高僧指点,其祖父为其改名守仁,这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