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王丽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教案标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3.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和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案步骤:引入:1. 创造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环境,可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或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世界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请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探究: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列举出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鼓励学生思考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4.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列举的例子,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补充信息。
拓展:5. 多媒体资源利用:使用互联网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视频或图片。
让学生观看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观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全球化对各国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7. 小组研究项目: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他们了解该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并分析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8.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总结:9.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重要性。
10.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例如通过学习外语、参与国际交流等方式。
评估:11. 分发评估表或问题,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以检查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延伸活动:12. 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并撰写报告或设计展板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13. 组织学生参观国际机构、使馆或国际交流活动,以加深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
教案扩展: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联系的多样性。
2.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3. 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联系的概念。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相关内容2.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联系实例3.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世界是怎样的?1.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2. 知识讲解2.1 联系的定义:介绍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2 联系的特点:讲解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3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4 联系的多样性:讲解联系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表现。
2.5 联系的条件性:强调联系的形成和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3. 案例分析3.1 展示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联系的多样性。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4. 实践环节4.1 设置问题:请同学们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举例说明。
4.2 学生分组实践,分享观察和分析结果。
5.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写一篇短文。
6. 板书设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特点: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联系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1.3 教学内容1.3.1 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1.3.2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章:自然界的普遍联系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联系。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其中的联系。
2.3 教学内容2.3.1 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3.2 生态系统中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也普遍存在着联系。
3.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发现其中的联系。
3.3 教学内容3.3.1 人与社会的联系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3.2 社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社会各要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复杂的社会系统。
第四章:科技发展的联系与影响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世界普遍联系的影响。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发展对世界联系的影响。
4.3 教学内容4.3.1 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发展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
4.3.2 科技发展对世界联系的影响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剧了世界的联系。
第五章:全球化与联系的多样性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联系的多样性。
5.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全球化现象,理解世界联系的多样性。
高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
以食物链为例,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波动。
地球的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自然现象,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我们可以将视角转向人类社会。
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政治学的权力制衡、文化的交流融合等,都是普遍联系的具体体现。
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动,不仅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还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联系性。
我们还应该让学生了解科技领域的普遍联系。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物理学的发现可能会推动化学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能促进生物学研究的深入。
这种跨学科的交融,正是普遍联系的又一生动例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普遍联系的概念。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某一社会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探讨科技进步如何影响社会发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的相互关联。
教案的设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探索世界普遍联系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质疑现有的观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普遍联系的内涵。
这份教案范本旨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中学社会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国际关系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中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对于学生了解世界的现状、培养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联系,掌握国际组织的作用和重要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全球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意识,培养他们的世界公民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全球化的概念,认识国际组织的作用。
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全球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我相信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中更主动地参与,更深入地理解,更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准备了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分析,以便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起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兴趣。
然后我会向学生出示一些全球化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讨论。
环节二、探究新知我将向学生介绍全球化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全球化的影响和意义。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探究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环节三、拓展练习我将为学生提供一些全球问题的案例,让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培养。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七课第一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材分析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
本框题共设三个目: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
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目标A级: (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B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联系的多样性C级:(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条件性(3)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和世界的普遍联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第二章:联系的种类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的种类。
让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联系。
2.2 教学内容: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通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本质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根本关系,现象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表面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的定义和区别。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中的联系种类。
第三章:联系的特性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的特性。
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特性。
3.2 教学内容: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事物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
动态性:联系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发生变化。
条件性:联系的存在和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条件就无法形成联系或者维持联系。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动态性和条件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中的联系特性。
第四章:联系的作用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分析联系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促进事物发展:联系可以使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制约事物发展:联系也可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事物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联系中进行。
世界是普遍联系教案教案标题:世界是普遍联系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背景;2. 分析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3. 探讨全球性问题和挑战;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普遍联系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之间的联系;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世界普遍联系的思考,如:你认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为什么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解决?主体:1. 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背景,解释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2. 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例如: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3. 分析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人口迁移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全球的影响;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普遍联系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例如:提倡跨国合作、跨文化交流等。
总结:1. 概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意义;2. 强调培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世界普遍联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依存关系;2. 相关的文献、报纸、杂志等资料;3. 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
拓展活动:1. 邀请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士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他们的文化和经验;2. 组织学生参观国际组织、外交机构或跨国企业,了解他们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3. 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语言交流、文化展示等。
注: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存在于世界的各个方面。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探讨联系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1.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联系的种类和实例。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联系种类和实例的简报。
第二章:自然界的联系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联系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探讨自然界中的联系,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
分析自然界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现象中的联系。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界联系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自然界联系重要性的报告。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联系3.1 课程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联系。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联系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探讨人类社会中的联系,如家庭、社会组织、经济体系等。
分析社会联系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社会联系的实例和影响。
角色扮演法:学生模拟社会联系的场景。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社会联系对个人和集体影响的报告。
第四章:全球联系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联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探讨全球联系,如国际贸易、环境问题、文化交流等。
分析全球联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全球联系的实例和影响。
项目研究法:学生进行关于全球联系的项目研究。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全球联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重要性的报告。
第五章:联系与和谐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与和谐的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包括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 教学难点: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联系现象,如天气与衣物、食物与健康等,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的思考。
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介绍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让学生理解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3. 分析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通过举例说明联系的形式和条件,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差异性和条件性。
4. 联系观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社会现象、国际关系等。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联系观。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六、教学拓展1. 联系观与矛盾观的关系:讲解联系观与矛盾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明白两者在分析问题时的不同作用。
2. 联系观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联系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对联系观的认同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具体议题,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让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
2. 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联系观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教学成果,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吴丽清
(一)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教学工具:多媒体
(三)学生分析: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艺术班,知识基础较差,但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较高。
重点:联系的四大特征
难点: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非两个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3、联系是客观的,要把握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切忌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4、要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流程:
成语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
(八)教学过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汕头市一中政治组黄丽如2008-41、教学内容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材料,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5、教学过程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入新课】在过去的一年里,老百姓体验最深刻、谈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呢?2007年,物价、汽油、工资、利息、房价一片“涨”声中,“物价上涨”无疑成为国人在2007年当中最深刻的体验。
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物价上涨成为最受关注的的热点问题。
大家来看看有关的数据统计:(展示图片)图1为《一年来CPI走势》,图2为2月份CPI同比上涨指数,创12年新高。
提问:请你们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谈谈物价为什么会上涨。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受去年雪灾、冰冻影响,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上升;价值决定价格,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石油、大豆、玉米等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缓步升值;国内投资规模过大等。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和难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
【巩固提升】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