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兵败实达始末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咨询观察: 狠挖麦肯锡的墙角!虽然我们无法详细得知跨国咨询机构在中国是如何咨询的,但是他们对中国咨询市场进行掠夺性开发的责任可能难逃其咎。
麦肯锡事件已经过去了,它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也许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开放的胸怀。
挖麦肯锡的墙角实际上,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是错的,而应该是范喜良(孟姜女的丈夫)挖塌了长城。
因为在秦朝的时候,是用破坏的方式来检测长城质量的:在一段工程完工之后,任意取其中一小段,从城墙的脚下挖进去,看什么时候可以将城墙挖倒——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挖墙角”,而范喜良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检测工人。
在敬佩古人对工程质量重视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对那些来中国的跨国咨询机构进行一次检测呢?当然,归根结底,这个检测不单单是针对麦肯锡或其它跨国咨询机构,而是针对整个中国咨询市场的万里长城。
有人说麦肯锡走下了神坛,有人说麦肯锡兵败中国,还有人说洋策划水土不服,当然也有人说麦肯锡有点冤……但是没有人探讨麦肯锡坐的那个“神坛”是谁制造的,没有人剖析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很少有人对咨询市场的规范进行反思。
中国人对“神”的膜拜和尊敬向来是带有很多愚昧色彩的,神坛本身的制造也往往是国人心理障碍和民族劣根性的使然。
记者并不是一个手持大刀的狭隘民族主义者。
我们应当承认跨国咨询机构在技术和经验积累上的强大,更应当承认严谨、科学是跨国咨询机构的优势。
但是,我们没有必要老是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把握能力——我们的企业在付出金钱的同时,常常因为盲目崇信而被一个个并不适合自己的咨询方案折腾得死去活来。
事实上,不仅仅是实达,国内好多企业在与跨国咨询机构的合作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奇怪的是,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或者敢于站出来说几句真话。
大家都选择了沉默,都在尽量地让时间磨灭曾经的悔恨。
这似乎有一点悲哀,也有一点令人费解。
WTO来了,我们对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很多问题已不能再回避!掩耳盗铃者——先进对落后的威慑对于由麦肯锡、实达而引发的咨询业的问题,记者原本打算多采访一些国内、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和个人,但在执行这个计划的时候,许多采访都没能够深入进行——好像大家都有一种无名的压力,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资格谈论具有“世界第一咨询机构”称号的麦肯锡。
实达集团2001年,实达集团亏损2.67亿,连续两年亏损ST。
业内人士透露,这与麦肯锡为其所作的方案有莫大的关系。
实达集团1996年成功在上海上市后,公司快速发展遇到一系列问题,找麦肯锡就是为了完善实达集团当时问题最大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希望通过与麦肯锡提供一套新的方案来实现企业营销系统的高效运转。
当时麦肯锡为实达提出两套方案,一套是一步到位的,要求企业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一套是过度方案。
实达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一步到位,于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
实达支付给麦肯细300万元咨询费,并耗资几钱万元用以配套实施该方案。
然而,出乎实达和麦肯锡意料的是,执行麦肯锡方案过程困难重重。
新方案要求实达由个人权力式管理方式向程序化管理方式转变,与公司原有的管理方式和决策管理层有根本性冲突。
实达也发现管理过程中协调步骤的增加和无休止的会议,反而降低了公司的沟通效率,致使营销系统运营效率步升反降。
实施过程中千人大换岗给企业带来了动荡。
5个月后,实达难以继续承受销售下滑的压力,被迫返回原有的管理、营销体系。
事后,实达认为,自己在实施麦肯锡的方案后才发现光改变企业的营销系统根本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而且实达自身内部的MIS系统很难配合新方案的实施,造成信息沟通也不灵。
再加上当时集团个人电脑产品面临外部形势严峻(1~5月只完成全年任务到25%,企业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严重),集团高层不得不调整回原来的销售体系和组织架构。
麦肯锡当时认为这一切都属正常,企业改革必须付出代价。
但在实达看来,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当时新方案实在难以继续实施,反而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损失,实达退回原有体制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对于实达后来的困境,不禁要问,麦肯锡是否对实达集团真正了解?麦肯锡对自己参与实施的改革过程有没有预测?对此,麦肯锡中国副总裁吴亦斌表示,事实上麦肯锡给任何公司作出的咨询结果,都是经过双方确认后才实施的。
言外之意,当时麦肯锡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实达集团的充分认可。
分析麦肯锡咨询何以兵败康佳康佳的发展要多元化、国际化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而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彩电市场的锤炼,使康佳的组织结构以及运营体系与国际化的要求明显脱节。
旧的管理模式对康佳的发展束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显现。
于是,在寻找外脑的过程中,曾为世界500强众多公司作过咨询的麦肯锡能够进入康佳视线也就理所当然。
但,擅长理论与习惯在战术上理想化的麦肯锡是否能帮康佳走出多年沉积而成的管理困境?事实说明,企业的变革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变革方法,走一条正确的变革路。
"疲软"康佳急切求医作为中国彩电业三大巨头之一,康佳在1990年代后期就开始遭遇发展瓶颈,其经营、管理已开始陷入困境,向外寻找拯救康佳的路子在当时的康佳管理层成为一个迫切需求。
康佳领导当时已经意识到,"旧的模式形成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激励机制等,都可能妨碍康佳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康佳进一步发展的束缚"。
这时候的康佳每天处理的事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与技术;二是市场与管理;三是制度与人。
康佳处理前两个方面的事务已经比较成熟了、稳定了。
但是第三个方面的事务能否处理好,决定它能否持续发展。
旧模式形成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激励机制等,对于有意往国际化、多元化、高科技化方向走的康佳而言,这些都将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束缚。
这一瓶颈成为康佳亟待解决的难题。
1999年初夏,在《中外管理》杂志举行的1999年世界四大咨询顾问公司总经理高峰会上,康佳主动抛出其企业改造的意向,表达了与国际着名咨询公司合作的愿望,并与波士顿、罗兰贝格、麦肯锡等几家着名咨询公司有了初次接触。
当时的麦肯锡进入中国不到几年,也急切的想拿下康佳这个单子,以康佳在业界的地位博取麦肯锡的影响力及对其他中国本土公司的示范作用。
两者一拍即合,1999年9月,康佳与麦肯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基于"为企业的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基础"的目的,开始了与麦肯锡的合作。
以“麦肯锡兵败实达”剖析组织、文化变革和领导力的关系实达是国内一家高科技企业,曾创造了10年间从16个人到16个亿的神话,凭终端、外设、PC、网络等颇具竞争力的产品打拼出含金量不俗的“实达”品牌。
后来,高速发展的实达面临很多管理层面的问题,于是斥资300万元从着名的麦肯锡公司买来了一个“洋药方”.麦肯锡的咨询报告打破了实达下属供、产、销等各个自成体系的子公司结构,将之重组为集团统一整合的事业部。
但是,这个“洋处方”与实达的本土文化相遇之后并没有出现奇迹。
1999年上半年,实达经营业绩大幅度滑坡,公司被迫宣布变革失败,组织结构恢复到麦肯锡介入以前的状态。
实达管理层这样解释:管理变革实施之前考虑得过于理想了,但在实施过程当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变革步伐过快和内在文化冲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实达组织变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作用。
麦肯锡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为实达提供了一套代表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咨询方案。
暂不考虑麦肯锡的国家文化背景,单就咨询方案本身而言,其中蕴涵的文化要素是否与实达的企业文化相一致并没有引起双方足够的重视。
第二,在变革实施过程中,实达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力。
实达领导层对组织变革的态度过于乐观,低估了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虽然咨询方案水平先进,但没有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激进的变革方案最终归于失败。
本文从“麦肯锡兵败实达”的案例出发,深入研究了组织变革、文化变革和领导力的关系,澄清了群领导力的概念,剖析了以(群)领导力为推动力的组织变革与文化变革的协同机制。
1 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
1.1 企业文化的层次。
虽然企业文化研究的历史已有30余年,但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并不统一。
在众多的定义中,埃德加#H#沙因[1]提出的定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被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引用和拓展。
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些基本假设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企业)在探索解决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
1麦肯锡缘何败阵中国麦肯锡是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在全世界的企业中享有盛誉。
为全球最大的200家公司中的147家提供咨询服务,这些公司包括120家金融服务企业中的80家,11家最大的化学制品公司中的9家和22家最大的医疗保健品企业中的15家,与全球400多家客户拥有长达15年之久的合作。
为了维持公司的高速增长,1994年后,麦肯锡把“雇用最好的顾问”放在了“客户第一”的原则之前,并大力在亚洲和东欧扩张。
可是,在中国市场,这家在世界各地极具权威的咨询公司,却接连上演了一连串令中国“土人”大跌眼镜的尴尬局面。
随着一连串尴尬局面出现,在中国,麦肯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一时间,关于“麦肯锡兵败中国”的讨论传得沸沸扬扬,麦肯锡陷入了一场对其在中国进行企业咨询操作能力质疑的危机中。
纵观麦肯锡在中国企业咨询中的落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得不反复地追究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麦肯锡在中国市场操作的企业咨询,为何屡屡以失败而告终?生搬硬套,难以切合实际譬如在王府井百货的咨询中,在未能深入了解王府井百货各管理环节的核心属性时,就按照他们在欧美操作的百货零售公司的咨询项目的管理软件直接克隆过来。
结果造成与王府井的企情格格不入、难以实施的后果。
正如后来为王府井百货改造软件的富基董事长颜艳春所说:“JDA系统能做到高度集中管理,在总部控制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但是,国内百货商场多为综合性百货,与国外专业化经营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也就是麦肯锡对自己的客户甚至自己所操作的项目缺乏足够的认知,直接把在欧美的管理系统克隆过来,以至于造成与客户的经营现状格格不入的状况。
战略过于“理论化”,战术过于“理想化”如果毫不客气地说,这一点是麦肯锡最致命的问题。
不知道是还未解决咨询本土化的问题,还是有其他因素,麦肯锡的一些咨询建议总能让我们感觉到“理论化”和“理想化”的特征。
譬如在乐百氏的咨询中,这种“理论化”和“理想化”的特征,就表现得尤其明显。
麦肯锡如何兵败实达?近日,关于实达连年亏损被ST与两年前麦肯锡兵败实达的事件屡见报端,随着麦肯锡中国区副总裁吴亦斌和实达副总裁贾红兵在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中同台对峙,人们的兴趣更被掀至高峰,非常可惜的是,节目中两人对两年前的合作及这次合作引发的后果都是点到即止。
麦肯席如何兵败实达?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
实达请兵麦肯锡98年实达集团与麦肯锡签署协议,请麦肯锡对实达现有营销及销售体系作出评价,并针对集团的硬件产业设计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向国际化公司运行机制靠拢的市场营销及销售组织体系。
这种花费重金援请国际“外脑”进行企业咨询的做法在当时国内IT界还是首次。
据了解,这次咨询的题目是《建立高绩效的市场营销及销售组织体系》,实际整个事情早有较长的来源。
实达向来比较重视三个方向的事情,一是技术,即在终端产品上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二是销售策略上,重视销售,面对市场;三是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实达认为这三方面正是知识经济条件下IT企业必须完成的三件事.从96年起的两年半时间,实达一直在探索自身销售体系的出路。
实达自成立后一直在考虑建立营销中心,在96、97年甚至都已挂起营销中心的牌子,但在当时还没有从市场概念来做这件事情。
因为从创建到98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实达的观念是做市场太虚,做销售拿单子比较实在,因此虽然建立起营销中心,也是光说不练、始终没有动作起来的一个空架子。
97年底实达集团建立了子分公司平台,是由于在现实中发现只要出一个产品就多出一个公司来,而想把分公司的行政资源、管理资源和财务资源整合起来,面对所有产品,但这一平台仍没有直接参予经营,产品还是分公司各做各的。
98年6月实达又提出了一个区域子公司运作方案,想通过区域考核来调动人员,让他们从经济角度整合所有产品来一起销售。
因此,可以说从96年到98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实达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销售体系,但一直没走出来。
到1998年,随着产业重组的顺利实施,实达已拥有了涵盖从主流到非主流、从硬件到软件的产业群,但不断增多的产品种类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方式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企业的资源,尤其是市场资源不能共享,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体系直接影响到实达产品对客户的渗透,忽视市场营销所带来的企业运行——从产品战略到销售各环节——的低效率和随意性等等,都极大地阻碍了实达向更高层面发展。
中国企业管理经典案例视力保护色:[ ]字体:[小中大] [打印] [关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界涌现了一批以喝中国米汤为主、兼服洋参含片的本土管理精英。
他们的管理案例值得加以总结和借鉴。
【分槽喂马】●典出:据战国野史记载:蒙古马能负重,大宛马善奔跑。
某家恰养有大宛、蒙古二马,喂则同槽,卧则同厩。
但是,相互踢咬,两败俱伤,主人不胜其恼。
求之伯乐,伯乐瞥之,建议分槽喂养。
主人从此轻松驾驭二马,家业遂兴。
●案例正选案例:联想分拆,二少帅分掌事业空间2001年3月,联想集团宣布“联想电脑”、“神州数码”战略分拆进入到资本分拆的最后阶段,同年6月,神州数码在香港上市。
分拆之后,联想电脑由杨元庆接过帅旗,继承自有品牌,主攻PC、硬件生产销售;神州数码则由郭为领军,另创品牌,主营系统集成、代理产品分销、网络产品制造。
至此,联想接班人问题以喜剧方式尘埃落定,深孚众望的“双少帅”一个握有联想现在,一个开往联想未来。
曾经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接班人问题,在联想老帅柳传志的“世事洞明”的眼光下,一笑而过。
备选案例:李嘉诚敲定家业接班人。
性格沉稳、作风踏实的长子李泽矩被立为长江实业集团新掌门人,崇尚自由创新、同时喜欢作秀的次子李泽楷另创事业。
●未来启示柳传志分槽喂马对其他企业的意义在于:①人才最好从系统内培养;②培养一批而不是单个接班人,让他们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跑出高下;③如果有幸得到难分轩轾的赛马结果,千万珍惜这种幸福,不要轻易把宝马送人,尤其是送给敌人;④把跑道划开,一定要清晰、明白、严谨地划开;假如一方受扼,另一方可以立即出手相助。
【欲取先予】●典出:《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后两句的意思就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案例正选案例:蒙牛号召“向伊利学习”1998年底,原伊利副总牛根生出走伊利,创办蒙牛。
对中国乳业来说,伊利就是一所“黄埔军校”。
伊利把牛根生从一个刷奶瓶的小工培养成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伊利依托“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被蒙牛当仁不让地“拿来”,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彻底。
经典面试问题一百六十问--财务总监面试题目1. 组织中什么样的人最难领导?2. 你如何看待企业“借鸡生蛋”的负债经营模式。
3. 你最欣赏的企业家是谁?为什么?4. 你第一志愿报考的是清华,现在还没有结果,如果,我们学校和清华同时录取你了,你选择哪一个。
5. 举例说明激励的方法及其利弊。
6. 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
7. 请分析一下北方经济环境与南方经济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8. 企业上市的利与弊。
9. 如何保证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10. 作为财务经理,你如何选择筹资渠道?11. 从你企业的角度谈谈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12. 你如何看待国企的股份制改革?13. 你为什么学MBA?MBA与管理硕士有什么区别?14. 企业财务与会计有什么区别?15. 就员工的能力与业绩而言,你如果是总经理,你认为二者哪个更重要?16. 假如你是领导,怎样对待品高才低与品低才高的人?17. 如果你是银行人员,你愿意将款贷给下面哪个企业: a.生产经营单一产品 b.生产经营多产品18. 谈谈你对央市广告投标的看法。
19. 谈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性。
20. 如果入学后感到MBA教育不理想,你会如何做?21. 你认为如何才能当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22. 什么叫物流,商流?23. 青岛啤酒集团在全国扩张,兼并三十多家啤酒厂后,会遇到什么样的营销问题。
24. 简述公司治理结构。
25. 小企业如何融资?26. 谈谈营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营销与销售有何异同点?27. 你如何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28. 如果上司不理解你,你会怎么办?29.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怎样?30. “目标管理”的概念、作用及其应用。
31. 激励有哪些方式,其作用怎样?32.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股市的看法。
33. 如果现在有一项目需要投资,预计收益率为10%,此时银行的利率也为10%,问:如果你是此项目的决策人,是否投资?34. 一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月底却发不出工资,问企业运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35. 请对我国现在的保健品市场的现状发表一下看法。
麦肯锡兵败实达等名企的原因分析自从麦肯锡咨询兵败实达后,乐百氏销声匿迹;光明乳业落后“大草原”;康佳巨亏6.889亿还有,上海轮胎等等企业执行咨询方案后开始迅速下滑出现亏损,联通CDMA的营销宣布失败,曾被联通聘请到董事会的麦肯锡顾问被清出局---众多的大型知名企业,从辉煌突然转向败落或不景气,都在执行了麦肯锡的咨询方案之后。
例:如同康佳总经理因麦肯锡的咨询被撤职一样,上海某轮胎上市公司执行了麦肯锡的咨询方案(营削咨询)一年后,总经理被撤职,企业濒临破产。
世界经理人集团()首席执行官丁海森说,“我没有发现外国咨询公司在中国有什么成功咨询案例,TcL、乐百氏、实达等本来都是健康的男人,但是咨询公司确强行摘掉了他们的睾丸,或者给他们吃壮阳药,导致企业麻木不仁地举在那儿”。
自从实达坚决执行麦肯锡的营销咨询方案破产后,麦肯锡在中国一败成名,国人从此知道是世界最牛的咨询公司把实达搞破产。
但是,麦肯锡的业务却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难道是越让客户破产,越出名,越有人找?难道麦肯锡不怕把客户企业搞破产,不怕臭名远扬么?当然不是。
麦肯锡一直宣称自己是金子招牌,视咨询质量为生命,但麦肯锡咨询失败频繁发生,究竟原因何在?有人觉得麦肯锡是冤枉的,就好比是六月天的“窦娥”那么冤。
有人说而这些企业根本与麦肯锡无关!麦肯锡不介入,这些企业可能会倒下的慢一点,仅此而已。
但是,分析一下麦肯锡咨询失败的这些知名企业的盛衰过程,可以很容易发现,在接受麦肯锡咨询之前,起码实达、乐百氏、上海轮胎等大多企业是处于发展最辉煌的时候,市场运作良好,赢利能力良好,就算存在某些管理问题,也不应该马上走下坡路或亏损破产。
一、那么麦肯锡为什么频繁失败?我们分析一下咨询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就会发现麦肯锡的问题了。
作为国际优秀咨询公司,要把握咨询质量,就要对咨询项目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1、打单阶段:了解客户需求,判断能否实现客户期望,不能实现的要果断放弃。
3年前,实达集团接受了麦肯锡公司所做的市场营销方案,进行“千人大换岗”,但是项目的实施只进行了5个星期就被迫终止,实达又撤回到旧体制。
5月26日,实达集团同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的最高管理层一同在北京嘉里中心露面,交换有关看法,从而恢复了双方自1998年管理咨询项目合作终止后搁置的沟通关系。
3年前,实达集团接受了麦肯锡公司所做的市场营销方案,进行“千人大换岗”,但是项目的实施只进行了5个星期就被迫终止,实达又撤回到旧体制。
这个项目半途而废伴随着实达长达半年的经营和效益大滑坡。
这就是媒体爆炒的“麦肯锡兵败实达”事件。
实达集团总裁叶龙、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地区董事长欧高敦及北京分公司负责人随后出席了小范围的记者招待会,“同新闻界的朋友进行沟通”。
(实达方面由叶龙发言,麦肯锡方面多人发言)问成败没有完全推行麦肯锡的方案主要是实达内部的原因造成的。
最大的问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对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
麦肯锡的失误是后期跟踪不够。
记者:3年前,实达没有完全推行麦肯锡的方案,主要是因为方案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呢,还是实达推行不力?实达:主要是实达内部的原因造成的。
最大的问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对遇到障碍、困难估计不足,对1999年上半年业绩滑坡的影响估计不足。
麦肯锡当然也有失误,比如后续服务跟踪不够,派驻人员对于实达熟悉程度不够。
记者:业界认为叶总技术上强,但是管理上处于弱势,这是不是事实?作为总裁,在推进和实施这个项目中的作用您有没有反思过?实达:我以前是学工科的,自1994年初接手总裁已经有7年半了,但中国本土的职业经理层也有个怎样成长的过程。
1997年实达的净利润达到历史高峰,1998 年初开始寻求外脑,希望更加合理地解决实达营销中存在的多产品、多区域的问题。
当时实达在北京虽有七八家办事处,但却很难资源共享。
于是我们找到麦肯锡。
当时比较年轻气盛,在执行上不够谨慎,在几个方案中我们选择了最难的一个。
我没估计到实施的代价那么大,那么难。
麦肯锡兵败实达之我见2010级图书馆学2班刘芳2010302480052 【摘要】:本文主要从全球咨询业巨头麦肯锡的角度分析了在1998年进军中国市场时兵败实达这一轰动事件的经过及原因,具体从麦肯锡的服务对象选择、服务理念与态度、、服务方法及服务内容的特性几个角度入手,并根据分析得出了对于咨询公司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麦肯锡实达服务中国市场一、麦肯锡概况麦肯锡公司是世界级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
自1926年成立以来,公司的使命就是帮助领先的企业机构实现显著、持久的经营业绩改善,打造能够吸引、培育和激励杰出人才的优秀组织机构。
麦肯锡采取“公司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在全球52个国家有94个分公司。
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包括北京、香港、上海与台北四家分公司,共有40多位董事和250多位咨询顾问。
在过去十年中,麦肯锡在大中华区完成了800多个项目,涉及公司整体与业务单元战略、企业金融、营销/销售与渠道、组织架构、制造/采购/供应链、技术、产品研发等领域。
二、从麦肯锡的服务主体分析其兵败原因(一)、服务对象(麦肯锡对于实达的情况了解过浅)放眼全球,自1926年成立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可以算作是咨询业界的老大,是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咨询管理服务的专业战略管理公司。
同时,相对应于其高水平的服务,麦肯锡对自己的客户的选择也是十分挑剔的。
1994年,麦肯锡公司进军中国,一直以来它的服务对象都是具品牌影响的企业服务,并主要是为企业高层主管解决战略管理议题。
【1】“从16个人到16亿”,实达公司是在20世纪90年代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创业青年的神话的创造者,以计算机外设、PC和网络产品等主营业务在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
【2】1998年,实达公司为了企业成长,不惜花高价300万请来“外脑”巨头麦肯锡公司为其出谋划策,一心想要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革,麦肯锡公司也对此下了“猛药”,为实达公司提供一个“一步到位”的方案,在集团内部进行全局性的大调整。
2004-05-20麦肯锡败阵中国反思,几个老麦失败的案例分析分类:管理咨询— albertxu @ 08:17辉煌麦肯锡麦肯锡是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在全世界的企业中享有盛誉。
为全球最大的200家公司中的147家提供咨询服务,这些公司包括120家金融服务企业中的80家,11家最大的化学制品公司中的9家和22家最大的医疗保健品企业中的15家,与全球400多家客户拥有长达15年之久的合作。
为了维持公司的高速增长,1994年后,麦肯锡把“雇佣最好的顾问”放在了“客户第一”的原则之前,并大力在亚洲和东欧扩张。
可是,在中国市场这家在世界各地极度权威的咨询公司却接连上演了一连串令中国“土人”大跌眼镜的尴尬局面。
随着一连串尴尬局面的出现,在中国,麦肯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一时间,关于“麦肯锡兵败中国”的讨论传得沸沸扬扬后,麦肯锡在中国陷入了一场对其诚信和在中国进行企业咨询操作的能力质疑的危机中。
麦肯锡败阵反思纵观麦肯锡在这些企业咨询中的落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得不反复的追究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到底是麦肯锡公司真实的咨询功夫是否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麦肯锡在中国市场操作的企业咨询多以失败告终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作为麦肯锡的同行——一个职业的咨询从业者不敢说能够给麦肯锡“鸡蛋里挑骨头”,但是同样是出于一个职业的咨询从业者的感触,因此实在忍不住要说一通。
第一是生搬硬套,难以切合实际在本文列举的典型案例中,我们在很多处都能清晰的看出这一点来。
譬如在王府井百货的咨询中,在未能深入了解王府井百货各管理环节的核心属性时,就按照他们在欧美操作的百货零售公司的咨询项目的管理软件直接克隆过来。
结果造成与王府井的企情格格不入,难以实施的后果。
正如后来为王府井百货改造软件的富基董事长颜艳春所说:“JDA系统能做到高度集中管理,在总部控制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但是,国内百货商场多为综合性百货,与国外专业化经营有所不同。
【原创】麦肯锡兵败实达vs华为功成IBM CMKT原创文章一个十年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在那些精典案例或再续辉煌或落入尘埃之际,再度穿越到他们当初的转折点来审视昔时的不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网上曾经累篇论述麦肯锡兵败实达的文章,更有记述华为脱胎换骨的传奇。
我们相信既便是有些夸张艺术成份,但透过这些记述,细细捡来,总还是可以有些收益。
同是处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同样是当时风云企业,同样努力探求着管理提升与发展,同样寻求着与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的合作,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96年成功上市的实达,在经历几次自我变革失败探求突破管理“瓶颈"之际,98年寻找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并快速达到了合作意项。
在相同的年代,成立十年的华为创始人带着如何突破企业管理传统思维的困惑赴美取经,并在回来写下了著名的《我们向美国人学什么》的经典文章。
98年实达咨询项目启动.98年华为组织“创业与创新"讨论。
98年实达在两项方案建议中以最低成本(300万人民币,占当年销售额0.19%)选择了一步到位的速成方案。
98年底华为任正非面对内部要求砍价的呼声,反问“你能负责承担项目风险?”.最终以近乎全年利润(0.48亿美元,占当年销售额4.3%)达成与IBM的合作意项。
99年年中实达项目宣告失败,网上信息累计估算损失1。
3亿。
2007年华为产值1100亿,超过98年十几倍,且研发周期缩短近一半,研发成本降三成,并最终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中。
我们在分析实达之败的讨述文章时,发现早期一些是讲国外的经验不适合国内的管理实际,但实际上我们在看到麦肯锡给实达的诊断报告与建议时,会发现这份报告的建议正为现在很多集团企业所积级推行的。
另外分析文章中也透露出,实达选择了一步到位的方案,并且在实施阶段较少得到麦肯锡的有力支持.换句话讲,麦肯锡更多的只是提供了建议方案,但同时实达在后期与麦肯锡共同召开的发布会上,却又有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麦肯锡兵败实达十大原因探究其一:超前推行理想化运做模式,超越了现实的可能。
国有企业现有模式及其内外部环境,决定着中国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能是逐步分阶段推进,不可能作迅速地彻底的改变。
其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大量繁多的内部优化整合工作,决非一个优质方案即可轻松实现的,麦肯锡对此考虑明显欠全!其三:企业领导者的决心和实际支持力度的不足,国有企业任何改革方案如何得不到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坚定支持,都不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其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个跨职能跨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成立一个具有足够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项目管理小组,长期的推行该项目实施,并不断作策略性或方法性的调整。
特别是项目管理小组主管必须具有绝对足够的权限,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深刻认识和完善的系统思维模式,否则,整个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进难以持续。
其五:国有企业个人权利式管理模式难以彻底和短期内改变,而这跟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根本性冲突的。
其六:麦肯锡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和书面上,尚无可能认识到许多无形的却是深刻影响企业运做的东西,因而在系统设计时结合实际情况显然不足。
其七:实达人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地认知程度,实达员工已经熟悉原有地企业管理方式,要使其转变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作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决非一两次培训讲座就可以解决的。
管理中最难改变的就是人的习惯。
其八:中国目前企业外部运做环境不成熟,决定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并不能象国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企业高效运作。
其九: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实达过早放弃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国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要历时2、3年才能发挥其高效的效益,而实达“功利主义”比较严重。
其十:企业的基础管理的好坏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也影响很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转变的进度和难度。
而国有企业的基础管理薄弱则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咨询?今年IT界最大的新闻,应该无过于实达被ST了。
实达集团实达集团自1988年成立以来,经过13年的努力,从一家地方性小企业发展成为在国内IT业享有盛誉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其超常的发展速度和经验为国内IT界乃至经济界所瞩目。
但近两三年来由于在投资、决策和管理上的一系列失误,实达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终于导致了1999、2000年度的亏损并被带上ST的帽子。
实达的亏损是在主业盈利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一奇怪现象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于是,从4月份开始,媒体对实达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从方方面面分析实达亏损的原因并提出了各种合理化建议;处于公众关注中的实达也进行了自我反省,并在多方面进行了整改,以期能够扭亏为盈,重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实达是如何反思在高速发展和扩充中的错误的?实达将如何面对这些失误?实达将如何规划它的未来?实达新的领导班子是个什么样的团队?……从6月22日,在实达成立13周年之际,贾红兵接替叶龙成为实达历史上的第三任总裁起,这些问题就围绕在关心实达的人们的心头,人们期待实达集团能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此,实达于2001年7月20日在北京召开“新团队新战略”新闻发布会,并公布2001年中期业绩,以期给关心实达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实达是以小资本注册,靠滚雪球方式积累发展起来而成功的企业。
1988年,十六名年轻的科技人员不满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科研体制地束缚,毅然决然的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海洋中。
他们与当时省六办下属的富闽公司共同投资25万元,以股份制的方式组建了实达公司。
公司以银行系统的信心终端为切入点,介入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
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当时堪称领先的体制优势使实达在国内外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终端的领导者。
在其13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创造了“从16个人到16个亿”的神话,并且至今保持着多项自有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占据引领行业潮流的地位,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在IT业界保持中国电脑外部设备市场第一、网络设备市场前3强、PC市场前4强的位置。
财务管理会计面试问题财务管理会计面试问题1. 组织中什么样的人最难领导?2. 你如何看待企业“借鸡生蛋”的负债经营模式。
3. 你最欣赏的企业家是谁?为什么?4. 你第一志愿报考的是清华,现在还没有结果,如果,我们学校和清华同时录取你了,你选择哪一个。
5. 举例说明激励的方法及其利弊。
6. 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
7. 请分析一下北方经济环境与南方经济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8. 企业上市的利与弊。
9. 如何保证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10. 作为财务经理,你如何选择筹资渠道?11. 从你企业的角度谈谈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12. 你如何看待国企的股份制改革?13. 你为什么学mba?mba与管理硕士有什么区别?14. 企业财务与会计有什么区别?15. 就员工的能力与业绩而言,你如果是总经理,你认为二者哪个更重要?16. 假如你是领导,怎样对待品高才低与品低才高的人?17. 如果你是银行人员,你愿意将款贷给下面哪个企业: a.生产经营单一产品 b.生产经营多产品18. 谈谈你对央市广告投标的看法。
19. 谈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性。
20. 如果入学后感到mba教育不理想,你会如何做?21. 你认为如何才能当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22. 什么叫物流,商流?23. 青岛啤酒集团在全国扩张,兼并三十多家啤酒厂后,会遇到什么样的营销问题。
24. 简述公司治理结构。
25. 小企业如何融资?26. 谈谈营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营销与销售有何异同点?27. 你如何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28. 如果上司不理解你,你会怎么办?29.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怎样?30. “目标管理”的概念、作用及其应用。
31. 激励有哪些方式,其作用怎样?32.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股市的看法。
33. 如果现在有一项目需要投资,预计收益率为10%,此时银行的利率也为10%,问:如果你是此项目的决策人,是否投资?34. 一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月底却发不出工资,问企业运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35. 请对我国现在的保健品市场的现状发表一下看法。
组织结构变革的失败案例实达变革前的背景和战略1988年,福建实达电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实达)开始创业。
从1988年到1992年,实达实现了高速成长,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这一阶段,实达基本上采取了线性的、稳步的发展方式,坚持以IT业务为主,并逐步向相关业务领域渗透。
1992年,公司提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目标,着手建设销售、维修、服务三大体系,并提出了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方针。
1993年,公司由单一终端厂家向系统集成厂商方向发展,并积极向其他行业和境外拓展,相继成立了香港分公司、俄罗斯分公司、房地产公司、酒家公司。
1995年,集团成立了金融系统分公司,瞄准了金卡工程的设备和系统集成。
1996年,集团国际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分别是美国、英属处女岛注册了子公司,同时收购了爱迪生公司、海天公司,增加了产品线,增强了网络集成力量。
1996年8月8日实达电脑A股在上海发行上市(证券代码600734),融资2亿元,标志着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历史阶段。
刚上市的实达只有终端和外设两个业务版块,但雄心勃勃的经营决策层决定进入更多的领域,于是企业选择了扩张战略。
1996年至1998年,实达进行了各类投资,包括VCD?DVD、PC、软件、硬件、系统集成、自动轮椅、家庭电源开关、电子商务、房地产、进出口等业务,实达旗下大大小小的控股或参股公司近30家。
当时,实达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为电子信息产品集团,电子信息几乎覆盖了现在所有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产品。
此时,实达完全抛弃了原有的稳定风格,采取了在多个领域全面出击的策略。
实达虽然推行了激进扩张的发展战略,但其并未完全具备实施这一战略的条件,实达早期形成的产业运作经验在局部是有效的,但如果超出了熟悉的领域,其意义就十分有限。
可以说,当时的实达在视野、管理和宏观协调能力上还远远不能支撑如此宏大的产业构架。
从业务单元上看,集团各子公司正在日益各自为战、各自为政,这导致管理几乎失控。
麦肯锡兵败实达始末从1998年年底到1999年底上半年,实达在引进麦肯锡咨询的过程中,由于最后执行的结果不成功,以至于草草收兵,甚至由此造成数千万的间接损失。
时隔两年,在实达集团因为连续出现亏损,吸引了各方关注的目光时,“麦肯锡兵败实达”的话题也被重新挖掘出来,并带着“洋管理水土不服”与否的疑问倍受中国企业家的关注。
而实达集团内部在反思造成亏损的方方面面原因的过程中,也对执行“麦肯锡方案”过程中的得失也进行了一些回顾和分析。
一、管理问题提出叶龙总裁在回顾麦肯锡咨询时说道:实达引入麦肯锡管理咨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自救行为,也是实达真正认识自身管理的薄弱和驾驭多业务运作的力不从心,我们希望能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遏制亏损的漫延,并以此建立新的发展平台。
1996年实达电脑股票上市以后,实达集团跃上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投资项目骤然增多,据说当时每一次董事会议上都有几个投资议案需要审议。
随着投资战线的拉长,各个子公司各自为政,管理几乎失控,资源和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的弊端已经显露无遗。
从企业内部来看,随着产业重组的顺利实施,实达已拥有涵盖从主流到非主流、从硬件到软件的产品群,不断增多的产品种类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方式的缺陷日益显现出来,如企业的资源(尤其是市场资源)不能共享,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体系直接削弱了实达产品对客户的影响力,忽视市场营销造成了企业运行(从产品战略到销售各环节)的低效率和随意性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实达向更高层面发展。
时任电脑科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现为该公司副董事长的陈文立先生曾经说过: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实达集团巨大的成绩背后也沉积了不少问题,失败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1998年4月份,陈文立代表监事会参加质量万里行活动,主要任务是调查不良资产和维修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只去了三个地方,为时一周,但却发现不少问题:不良资产规模宏大,且仍在不断增加;服务体系中各产品公司条块分割,造成资源浪费,服务成本无法控制,难以树立服务品牌。
而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都在于架构不合理、管理不善,集团内有一种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许多精英都把力量放在抓单子、占市场、做形象上,很少人认真研究管理问题。
殊不知企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难度在成倍增加,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在成倍增加!实达要快速发展为国内信息产业的主流供应商,就必须突破管理上的“瓶颈”。
从当时的外部环境看,中国IT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尤其在IT业的主流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竞争的加剧导致IT业进入微利时代。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管理水平的竞争以及建立在管理基础上的包括品牌、质量、附加值、成本、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
前一阵在中央台的“对话”节目中,有人说实达现在(指连续亏损之后)请麦肯锡的时机就对了。
此言差矣,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病之后方延医并非智举,实达在体质尚强壮的时候寻求良医正体现了实达人的远见和胆略。
1998年实达请麦肯锡诊断咨询的时候,企业仍处在一片叫好声中,但各种管理问题已经显露,并且是属于按照“实达思路”已无力解决的问题。
客观地说,中国企业20年来摸索出的管理经验和实达创业10年时间对管理的探索还不足以设计出能适应IT企业未来发展的组织架构和运行程序,于是,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管理体制的变革而形成竞争优势,就成为实达必然的选择。
二、导入麦肯锡1998年5月份,叶总在北京与康柏谈合作事宜,康柏中国区总裁谢克人告诉叶总,1997年他们花费巨资请某国际咨询公司做了中国区的诊断。
谢先生是实达的老朋友,说话直来直去,他认为实达的市场策划不够,而且在国际合作上也需要提高层面。
因此,建议实达与咨询公司联系进行一次企业诊断。
叶总回来与班子商量了这件事之后,决定请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实达集团进行诊断。
1998年8月初开始,咨询项目小组用了三周时间评价集团现有的市场营销和销售体系,得出以下结论:一、实达自成立以来,在业务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建立了在国内终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又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PC业务。
现有的销售体系为实达今天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随着新产品线的引入和逐步成长,现有的销售体系在结构、程序和能力上的缺陷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并将直接影响实达充分挖掘销售潜力和效率的能力,阻碍实达建立真正的竞争优势,取得各产品线的长期获利和增长。
三、在考虑调整销售组织结构的同时,实达应更注重建立系统化的营销和销售工作程序,建立一套有效的业绩管理系统,并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
四、为建立起一个面向未来发展的一流市场销售体系,实达应树立起坚定的领导决心,克服阻力,并采用有重点、分步骤的改革方式,逐步完成向一流营销和销售体系的过渡。
这次初步合作给实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而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当然,当时也有人表示担心,认为麦肯锡太洋化了,虽然把问题判断出来了,但如何针对实达多产品销售的现状进行市场营销和销售组织机构的设计毕竟还没有提出来。
时为总裁秘书的陈承平作为项目小组的“全陪”,跟踪了整个咨询过程,他说:麦肯锡咨询诊断的题目是《建立高绩效的市场营销及销售组织体系》,项目启动的时候,集团在决策上是很慎重的。
当时一方面是看到集团在营销管理方面比较资源比较分散,客户资源无法共享,另一方面,公司规模大了之后也存在整合的必要性。
我们对于麦肯锡能够提供的普遍性原则没有怀疑,但出于对企业特殊性的考虑,我们必须慎重,要考虑到麦肯锡对国内情况及对国内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的了解程度,因此首先请麦肯锡公司做了一个关于公司核心竞争力优劣评估,评估结果令集团核心领导层十分满意,项目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从1998年10月16日开始,实达集团开始导入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一场被媒体称为“千人换岗”的大变革开始了。
在拆散了原有的各产品事业部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管理重组,成立了以纵横交叉为特征的矩阵型组织体系。
这次管理重组与之前进行的产权重组、产业重组一起,被称为实达的“战略重组”。
重组是从实达最强的环节--销售体系开始的,尤其突出的是把营销和销售分开。
集团高级副总裁黄奕豪当时也说:这一次的产业重组,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二是管理上,以权力为中心转变为以程序为中心。
现在的产业大整合形成了矩阵式管理,我们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考虑以什么样的投入给用户,让用户能够得到最大的实惠,而我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一切都要在高度的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得以展开。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麦肯锡没有提供明确的帮助,集团在运作过程中很多环节凭感觉和想象,业务流程做下去后出现很多事情职责不清,业务流程不明确,造成效益低、扯皮、推诿的事情很多。
由于相关管理制度没跟上,出现物流混乱、帐物不符、信息流不通畅等等弊病,业务量急剧萎缩,由此导致了调整最后的失败。
三、对困难的预计以及遇到的困难组织架构调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短期内甚至可能在经营上造成倒退,对这一点实际上集团在实施方案之前也有充分的准备,但执行的过程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给合作双方都留下了遗憾。
新的组织体系共设计了七个程序,包括新产品开发程序、定价程序、广告促销程序、品牌管理程序、关键客户管理程序、渠道战略管理程序和业务计划程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麦肯锡给出了一个学术上的理想模式。
然而并不是说有了程序就万事大吉了,就如曾在麦肯锡公司纽约办事处工作过的埃森·拉塞尔在其著述《麦肯锡方法》一书中提到,要“确保你的解决办法适合你的客户”,要了解这个组织的优势、弱势和能力。
麦肯锡也曾提醒实达,程序要成功运作必须具备几个关键因素:集团高层领导的坚定决心,在“监督”的保证下进行“放权”,总裁以及高层领导的抽查,以确保程序得到严格执行;集团逐步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管理的文化,树立“人人尊重程序”的观念;容忍过程中的一些“失败”,不因这些“失败”而放弃实践,并将成功的经验迅速推广;在实践过程中修正程序,使其不断更新,促进市场和销售运作,“程序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麦肯锡当时提出可以分三个步骤走,渐进的,从局部整合开始,先在子公司内部实行,成功后再向集团推广。
但是实达选择了一步到位,直接在集团内部进行全局性大调整。
麦肯锡也提到了一步到位的难度,但没有说难在哪里。
时任市场营销事业部商用/家用产品营销部总经理的邓宗煌说:整改的难度在于不再以权力为中心,而要形成按程序、规则来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频繁地进行跨部门、跨体系的合作和协调,信息交流、沟通与及时反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成为迫切的要求。
对变化非常快的PC产品来说,跨部门进行协调,环节增多了,尽管有产品经理做工作,还是可能存在反应速度减慢、效率降低的问题。
公司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新体系对实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首先它是对实达过去的成功作法的改善,甚至是对成功的否定,员工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来正视改变。
其次新体系是在西方产生的,与国内的大环境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存在如何中国化、实达化的问题,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
在这一次重组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除硬件产业的产品公司调整幅度相对小一些外,其他机构均是过去相对独立部门人员的组合,许多人员彼此之间还不认识,使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与磨合成为重要课题。
二是许多人员在这次重组中要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自己还不熟悉的工作,许多专业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对员工个人的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是在机构之间,我们原来熟悉的工作方式改变了,出现了一系列规范化的新的管理程序。
新的工作程序的出现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行政命令少了,协商沟通多了,基础决策多了,凡事请示得少了,拍脑袋的决策少了,对数据分析、科学论断的要求高了。
原来由总经理决定的事,现在通常要由一些职位不是很高的人(例如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等)协调决定。
这三个方面,特别是最后一个方面,会带来许多的不适应,甚至导致出现反弹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的情况。
可惜,一切都不幸言中。
在信息产业领域,技术更新、市场变化的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极高的反应速度和运作效率。
这次管理重组,客观上使得信息传递和内部协调的环节增多了,至少短期内组织的整体效能受到影响,运作效率有所降低,而运作效率不高将构成对IT企业的致命威胁。
四、退回原因1998年年底开始进行重组,既要保证当年的销售业绩不受影响,又要保证翌年1月1日能够全面运作新体系,因此在计划安排、组织机构的调整、人员的培训上都显得比较仓促。
叶总后来在回忆麦肯锡咨询时谈到:从导入的时机看,1998年下半年正是实达全面扩张战略受挫折、处于全线紧张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全新管理体制,打乱了原有的运作流程,而新的运作体系又不能很快发挥效能,从而导致了业务的急剧萎缩,并派生出各种问题;集团在导入过程的推进和控制上也出现了较大失误,对新体制建立的难度估计不足,对两种体制引发的冲撞、原有运作习惯的改变缺乏必要的应对,对于各种复杂的人事纠纷和利益冲突束手无策,推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化解;此外,对方案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所需的相关支持条件认识不足,如不同业务在实达是否能融合,实达的文化能否适应这一体制,信息系统能否及时建立起来,实达是否具备足够的经营人才承担新体制所设定的职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