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的变化.doc
- 格式:doc
- 大小:113.51 KB
- 文档页数:75
地表地形变化实验报告地表地形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地表地形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并观察和分析地表地形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地表地形变化是指地表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风蚀、水蚀和冰蚀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和开发利用等。
地表地形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迁移和堆积过程。
物质的迁移分为风蚀、水蚀和冰蚀,物质的堆积分为沉积、构造和冲积。
三、实验材料实验器材:盆地模型、水和沙子;实验测量工具:直尺、测量尺和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1.准备好盆地模型,并在其表面撒上一层细沙,使其均匀分布;2.在盆地模型的一边用直尺划出一个斜坡,并沿斜坡方向撒上一层比较密集的沙子,形成斜坡地貌;3.在盆地模型的另一侧用测量尺测出一段较宽的平坦区域,然后沿该区域撒上一层较薄的沙子,形成平坦地貌;4.将盆地模型放置在水泥地面上,并将少量水注入盆地模型中,注意不要有太大的水流;5.观察模型中的水流动情况,并记录下来;6.继续向盆地模型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沙子在水流作用下的迁移和沉积情况,并记录下来;7.继续观察水的作用下,是否会对模型中的地貌造成变化,并记录下来;8.在观察结束后,将盆地模型中的水倒掉并清洗干净。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地表地形的变化。
随着水的流入,斜坡地貌上的沙子被水冲刷掉,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沟壑,而平坦地貌上的沙子则被水流冲刷到了其他地方形成了较低的堆积地貌。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水的流动能够改变地表地貌的形态,使其变得更加平坦。
这说明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地形变化因素,具有强大的侵蚀和堆积能力。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地表地形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水是地表地形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水蚀和冲积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地形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工程建设会改变地表地貌的形态。
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五大洲的地质演变地球的地质演变是一个长达数十亿年的过程,在每个历史时期,地球都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变化,地形逐渐变化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本文将探讨五大洲的地质演变历史,看看它们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和演化,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地球的历史和演变。
亚洲亚洲是地球面积最大的洲,其地质演变历史可以追朔到古元古代,约35亿年前,亚洲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海洋环境中。
在此之后,海洋与陆地的转换不断进行,形成了大陆与岛屿复合体,莫霍界限以上地球壳不断增厚并演化。
古生代时期,欧亚大陆板块从西北方向与北美板块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中生代时期,东亚板块隆起,该板块包含了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大型平原。
新元古代时期,亚洲大量的岛屿和火山岛链开始形成。
北美洲北美洲是地球第三大洲,其地质演变历程也非常复杂。
早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古元古代时期的Laurentia大陆向南移动。
在早期的中生代和晚子古代时期,北美大陆板块变得更加固定。
在晚白垩纪至古第三纪之期间,在板块之间重新形成了海峡和关键事件。
石英砂的放射性测年显示,大峡谷被刽子手沟生物事件划分成两段:晚三叠世的分层和早白垩世的崩溃。
北美洲的太平洋板块边缘是一系列被称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火山带, 环绕太平洋沿岸地区,包括了北美洲的西海岸,该火山带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南美洲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古元古代。
当时,南极洲和南美洲仍未分开,形成了一块大陆,这段历史也因此被称为古代大洲时期。
新元古代时期,大量的火山活动发生在南美洲和南极洲板块的分界面上。
在中生代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南美洲板块也收缩了。
南美洲的高山几乎都在新生界时期价值得形成此时,南美洲和非洲形成了南大西洋。
欧洲欧洲的地质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近44亿年前,在这段时间里,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海洋环境。
在晚古生代时期,欧亚两个大陆板块开始相互接近,明显的地质变形过程开始发生。
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地球表面的地貌是指地球的表面在长时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岩石、地形、水体、植被等各种自然景观。
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是指这些自然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地形变化、气候变化、生态变化等。
这些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1. 地质变化地质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变化。
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冰川活动等。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质构造的变化,包括山峰的隆起、断层的形成等。
地震是因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它通常是由地壳运动中的断层活动引起的。
火山活动是指地球上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地貌变化,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灰覆盖等。
冰川活动是指地球上冰川的运动和变化,包括冰川伸展、冰川融化等。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另一种重要的地貌变化。
气候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恶化等。
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会导致全球的海平面上升、气候条件恶化等问题。
气候条件恶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等方面。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
3. 生态变化生态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另一种重要的地貌变化。
生态变化主要包括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体污染等。
森林砍伐是由于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空气污染、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
草原退化是由于人们进行习惯性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所造成的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贫瘠等。
水体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的水质污染所造成的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
综上所述,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是地球自然环境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密不可分,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们应认识到自己对地球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改善。
地理地貌的形成与变化一、引言地理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地形,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山脉、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的组合。
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是由地壳构造、水文地理、气候条件、风化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课将以地理地貌的形成与变化为主题展开。
二、地理地貌的形成1.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地理地貌形成的基础因素之一。
地壳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和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的外表面由几个大块组成,这些块被称为板块,它们不断地运动、碰撞和分离,引发地震、火山等地貌形态的改变。
2.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地理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文地理包括河流冲刷、风化侵蚀和海洋侵蚀等。
河流冲刷主要通过水流的冲刷作用,改变地面形态,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风化侵蚀是指风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造成风蚀沟、沙丘等地貌。
海洋侵蚀则是海水对岸边地貌的侵蚀作用,形成海岸线、海峡等地貌。
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地理地貌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例如,多雨的气候容易形成湖泊、河谷等地貌,而干燥的气候则容易形成荒漠、戈壁等地貌。
三、地理地貌的变化1. 天然因素引起的变化天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地貌变化。
地震和火山爆发可以改变地质构造,进而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风暴和洪水则可以通过风化作用和河流冲刷等方式改变地貌。
2. 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人类活动也是地理地貌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化建设、人工开发、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都会对地貌产生明显的影响。
例如,人工水库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从而改变附近地区的地貌。
四、小结地理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壳构造、水文地理、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
地貌的形成与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地理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通过学习本课,希望能使学生对地理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研究兴趣。
地形变化的原因知识点总结
1. 内力作用可是地形变化的大功臣呀!就像板块运动,那家伙可猛了,喜马拉雅山不就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嘛!你说这力量得多强大!
2. 火山喷发也超厉害的好不好!那喷出来的岩浆冷却后能改变好多地形呢,就像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掩埋,这不就是地形的巨大改变嘛!
3. 地震呀,真让人又怕又无奈!但它确实能让地形大变样,比如会造成地面塌陷、出现裂缝,这不就跟变魔术似的把地形给变了嘛!
4. 外力作用也不能小瞧呀!风的力量可不小呢,你看那些沙漠里的沙丘,不就是风长年累月吹出来的嘛!
5. 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也超神奇的!峡谷不就是被水冲出来的嘛,还有三角洲,那可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呀,多有意思!
6. 冰川的作用也很大呀!它能像个大推土机一样推动石头啥的,改变着地形,想想都觉得好厉害!
7. 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形呢!挖个矿呀,建个大坝呀,不都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嘛,这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呀!
8. 生物也能参与到地形变化中呢!像那些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还能让土地有不一样的形态,是不是很神奇!
9. 温度变化也会让地形有点小动静呢!热胀冷缩嘛,一些岩石就会裂开啥的,这也算是一种改变吧!
10. 哎呀呀,这么多因素都能让地形发生变化,这世界可真奇妙呀!地形的变化就是这么丰富多彩,让人惊叹不已!
我的观点结论:地形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这个奇妙世界。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1. 喜马拉雅山的海陆变迁
2. 台湾海峡海陆变迁
海洋到陆地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海底中有森林遗迹。
二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1)褶皱:岩层手机呀发生变形
(2)断层:岩层受挤压或拉伸过渡产生断裂错动
2 地震:岩层受挤压或拉伸断裂时,引起地面的震动
3 火山: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
4地震、火山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延安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山脉
三措施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海浪、风、流水、冰川等
四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力是内部力量
外力作用:搬运、侵蚀。
《地形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的分类及特点。
2. 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的变化原因,了解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地形变化的原因3. 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 地形变化的实例分析5. 实践探究:观察周围地形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难点:地形变化的原因分析,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地形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新课导入:讲解地形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迁、人类活动等。
3. 实例分析:分析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周围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地观察报告2. 评估内容: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地形变化的原因、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实地观察及分析能力3.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实地观察报告,并能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导入新课1、投影: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
这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高高隆起的地方是(高山)。
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永远是这样的呢?2、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它的内部外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投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地形变化)二、了解地震和火山1、火山改变地形(1)地球的内部运动我们见过吗?那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2)投影(3)大西洋海域里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火山)滚滚的浓烟就是大量的火山灰。
火山灰非常的肥沃,是优质的土壤。
(4)火山爆发的结果是什么?(5)这种变化来得猛烈吗?哪些词语能够说明?(猛烈)2、地震改变地形(1)现在我们看一组卫星拍摄的照片。
(2)这两张照片上的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3)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发生如此猛烈的变化?(4)这就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四川北川县。
(地震)(5)地震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掌握一些避震知识非常重要。
(投影)三、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1、全球每年有震感的地震多达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
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
2、地球内部是怎样运动的?运动会造成什么结果?这需要从地球的构造说起。
3、投影:(1)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我们人类居住生活在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
它包括陆地和海洋。
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由流动的物质——岩浆组成。
(3)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岩浆有什么特点?(4)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在不断的运动。
(视频播放:模拟地球内部的运动)(5)这种运动使得原本一个整体的岩石圈分裂成了好几个板块。
(6)投影:这些板块就象漂浮在湖泊上的树叶,也在运动着,唯一不同的是运动的很慢,我们不易察觉。
这一学说称之为大陆漂移说。
开始很多人不相信。
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一学说。
4、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1)现在我们来仰望一座高山。
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教案名称: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理解地形的变化过程;3. 掌握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4. 能够分析和解释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内容:1. 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地形变化的过程3.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4. 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可用一张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地形相关的知识,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步骤二:讲授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1. 介绍地形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包括地形高度的变化、地势起伏的变化、地形特征的变化等。
2. 与学生一起观察一些地形图,并分析其中的高地、低地、斜坡等要素。
步骤三:讲授地形变化的过程1. 介绍地表的自然变化过程,如风化、侵蚀和沉积等。
2. 解释地形变化的中长期过程,如地壳运动、地球动力学、气候变化等。
步骤四:讲授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 介绍地形变化所受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活动、水力作用、重力作用、生物作用等。
2. 分析不同因素对地貌的影响,如河流的侵蚀和冲刷、地震和火山的地表变化等。
步骤五:讲授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1. 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隆起或下沉、气候变化引起的沙漠化或湖泊消失等。
2. 探讨地形变化的结果,如新的山脉或河流的形成、土地的丧失和水资源的减少等。
步骤六: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地形变化原因和结果。
步骤七:概括总结教师总结地形的变化过程、影响因素和结果,并强调地形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步骤八:作业布置布置与地理教材相关的作业,如完成习题、写小结或研究报告等。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和表达情况;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地形变化的理解程度;3. 参考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成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2. 地形图3. 地理教材和习题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地形变化的原因
地形变化的原因
地形的变化可以由自然的力量或人为的行为而引起。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形变化原因:
1、冰川作用:冰川作用是指冰川运动和冰川熔融,造成的地形变化。
冰川运动使地表山峰及山谷出现,冰川熔融使山河形状出现变化、洼地出现,造就了不同的地形景观。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火山喷发对地形的影响,火山爆发可以造成山丘、山谷、火山口等不同类型的地形。
3、海侵作用:海侵作用是指海洋侵蚀海岸及其周围的岸线,形成平原或地形梯度的变化。
4、地震活动:地震活动可以改变地形,可能会造成地面上出现断层、断裂等地形。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会改变地表及其周围的地形,例如挖掘、采矿、拆迁等,造成河流边缘及地表的不同形态。
- 1 -。
地球表面与地形的变化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它拥有丰富多彩的地表和地形,这些地表和地形的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表面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变化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其中气候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它涉及到全球气候模式、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
由于气候变化,全球温度不断上升,极地冰川快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不断上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引起极端天气事件,比如暴雨、洪水、干旱和热浪等,这些天气事件会给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质变化是地球表面变化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地球内部是由地幔、外核和内核构成的,这些构造不断在运动中不停地改变着地球的地质环境。
例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水和海啸等都是地质变化的表现。
尤其是火山喷发和地震,它们常常伴随着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而洪水和海啸则会破坏海岸线和河道,导致生态失衡和经济损失。
人类活动是地球表面变化的另一大因素,它们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等活动。
由于人类活动,全球的森林面积逐年下降,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另外,人类活动也会污染土地、空气和水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地球的地形变化主要包括山脉和平原、高原和低地、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形的变化因地点而异,但都对当地的气候、生态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脉和平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形,它们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质运动和风化作用。
山脉常常是地球上地势最高的地区,它们在气候、文化和生态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影响了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的气候、文化和生态。
而平原则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区,它们通常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比如黄河中下游的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重心。
高原和低地是地球上另一种常见的地形,低地主要包括平原和海洋等,而高原主要包括高山、高原和盆地等。
高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环境之一,它们的气候、生态和文化都非常特殊。
地理中的地貌变化地貌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自然地形条件和地貌要素,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
地貌变化是指地形发生的演化和变动过程,通常包括地质作用、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貌变化。
在地球历史上,地貌变化是一个长期而且广泛的过程。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在逐渐成为地貌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1.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貌变化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其中地壳是人类活动和生命的生存空间。
地质力量是由地球内部热力、岩石变形和地震等因素产生的作用。
在地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地质力量的作用在各种地貌形态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比如露头、峭壁、峡谷、山脉和火山等。
地质作用是地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自然过程引起的地貌变化自然过程是指地球自身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现象对地形地貌的作用。
比如,自然风化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使地表的岩石、土壤、泥沙等发生分解、侵蚀和溶解的过程。
侵蚀是指通过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破坏。
地下水流是指地下水通过地层、岩石或泥沙等形成的水系。
这些自然过程对地表及其地貌造成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比如水系的形成,河流流域的变化,洪水、山崩、塌陷等。
3.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影响不断地超越了自然力量。
最终人类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自然与人文现象作用相互交织,成为地貌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3.1.人类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地貌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工业化的扩张,人类活动对于地形地貌与环境变化的影响的程度不断增深。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对于土地的大量开垦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地表的植被、土壤及地形形态,造成了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沉降等地貌变化。
3.2.人类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污染对地表地貌的影响长期以来,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大量的工业排放引起的污染已经成为地球自然环境的严重问题之一。
地理演变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要素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的变化。
以下是地理演变的主要过程描述:
1. 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由多块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下不断移动和变形。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等现象,从而导致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发生变化。
2. 构造抬升与沉降: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如山脉、高原、盆地等可以通过构造抬升和沉降来形成和改变。
构造抬升通常由地壳挤压或板块碰撞引起,而沉降则是地壳下沉或岩石侵蚀产生的结果。
这些过程会改变地形的高度和形状。
3. 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要素,气候变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包括长期的气温、降水、风向等变化,它们影响了地球上的冰川、河流、湖泊、湿地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形态。
4. 水力作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和地理力量之一。
水的流动、侵蚀和沉积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例如,河流的侵蚀形成峡谷和河谷,海浪的冲刷形成海岸线的变化,洪水的冲击导致土地的淹没等。
5.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也对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产生影响。
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可以稳定土壤,防止侵蚀;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如鸟类的迁徙、昆虫的蛹化等。
6.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变化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的建设、道路的开辟、森林的砍伐、水库的修建等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格局。
这些过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地理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进行。
人们通过研究地理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和规划。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1. 内力作用可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大功臣啊!你想想看,地震不就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嘛,那大地一阵摇晃,山河都能改变模样,多厉害呀!像汶川地震,就让那里的地形发生了巨大变化。
2. 火山喷发也不容小觑呀!那滚烫的岩浆喷出来,堆积成山,这不就是改变地表形态嘛。
富士山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嘛,多神奇!
3. 地壳运动难道不是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推手吗?板块的挤压、拉伸,造就了高山低谷。
喜马拉雅山不就是这样慢慢长高的嘛!
4. 外力作用也功不可没呀!风的吹拂,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点点地塑造着地貌呢。
沙漠里的那些沙丘,不就是风的杰作嘛!
5. 水流的力量也超级强大好不好!河流的冲刷,能冲出峡谷来,长江三峡不就是这样的嘛,多壮观呀!
6. 冰川的移动也很厉害呀!就像个大力士,能推动巨石,改变地形。
那些有冰川的地方,地貌不都很特别嘛!
7. 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地表形态呀!蚂蚁挖洞,植物扎根,天长日久,也会有点小变化呢。
想想草原上那些被动物踩踏出来的小路。
8. 人类活动也不能忽视呀!挖矿、修路,不都在改变着地表嘛。
那些被开采过的矿山,不就是明显的例子嘛!
9. 温度的变化也会起作用呢!热胀冷缩,岩石也会因此破裂,这不也是一种改变嘛。
北方冬天的水管不就容易被冻裂嘛!
10. 化学作用也在悄悄改变着地表呀!一些物质的侵蚀,让石头都变了样。
那些被酸雨腐蚀的建筑,不就是证明嘛!
我觉得呀,地表形态的变化就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相互交织,才让我们的地球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
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①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②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③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不必展开);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
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
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地形为什么变化”仍然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实例,例如: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出内力作用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这里可以以喜马拉雅山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为例,讲述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也可以选学课文“褶皱和断层”,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作用。
具体步聚如下: 1.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让学生讲讲书页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讲清褶皱、断层的原因,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3.组织讨论“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所有这部分内容必须用形象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
而这样的运动一直都在发生,但很难被我们感知。
世界上有哪些地壳运动我们能够感觉到呢?转入显著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地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可让学生联系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地震、火山知识、来讲述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
通过两幅火山、地震的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并读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读图了解: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观察分析四幅图,了解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最后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力的表现形式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导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就我们个人的人生的阶段,是不可能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
但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学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海陆变迁实例证据海洋——陆地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第三节(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讨论)p36 “想一想” (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
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
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
(学生活动)这样的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
但在小学我们却学过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读图片P35图3.25火山爆发和图3.26地震后开裂的景观图。
通过两幅图,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这些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作用。
(板书):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计算机演示) 1)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图” 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提示: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因为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 2)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四幅景观图,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是从那儿来的?表现为那几种形式?(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称为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流水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图1: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
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
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
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图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
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图3: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图4: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
)(组织讨论):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
这是为什么?(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
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力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的内部来自地球的外部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流水、风、海浪、冰川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设计思想)本节的两个主要部分“”和“地形为什么变化”,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难点,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知识,较困难。
但这部分知识的结论(即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以后各章要广泛用到,是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一,所以,这部分知识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讲的浅显些,可以在学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中,逐步的加深扩展。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举例,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用大量的示意图、景观图和分布图和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揭示地壳变化的规律规律。
第一部分,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内容,知识点多且难点集中,只能用大量读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提出喜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由于岩层受力产生的基本运动,使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引起地壳巨大的褶皱和断裂,形成雄伟的山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科学探索、认识规律的过程,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的质问,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