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 格式:docx
- 大小:44.40 KB
- 文档页数:13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5)一、课程性质 (5)二、课程基本理念 (5)三、课程设计思路 (7)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1)一、总体目标 (11)二、学段目标 (12)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7)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19)第二学段(4~6年级) (19)一、数与代数 (19)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3)四、综合与实践 (2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5)一、教学建议 (25)二、评价建议 (33)三、教材编写建议 (4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47)附录 (51)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51)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52)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第一部分前言数学的意义和作用: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4、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对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范。
该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个方面。
数学知识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技能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计算、证明、推理等能力;数学思想是指学生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观念;数学方法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函数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内容;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图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四、评价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附录1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附录2内容标准中的案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201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对小学数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这一标准的出台,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01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再次,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的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的评价要多元化,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情况。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展示自己的数学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201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第一学段(1~3年级) (8)一、数与代数 (8)二、图形与几何 (10)三、统计与概率 (11)四、综合与实践 (11)第二学段(4~6年级) (11)一、数与代数 (11)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5)一、教学建议 (15)二、评价建议 (22)三、教材编写建议 (28)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3)附录 (36)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6)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7)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总目标........................................................ 4二、学段目标...................................................... 5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第一学段(1~3年级).............................................. 7一、数与代数.................................................... 7二、图形与几何.................................................. 8三、统计与概率.................................................. 8四、综合与实践.................................................. 8第二学段(4~6年级).............................................. 9一、数与代数.................................................... 9二、图形与几何................................................ 10三、统计与概率................................................ 11四、综合与实践................................................ 11第三学段(7~9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4)三、课程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0)一、总目标 (10)二、学段目标 (11)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7)第一学段(1~3年级) (17)一、数与代数 (17)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20)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1)一、数与代数 (21)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7)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综合与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7)一、教学建议 (27)二、评价建议 (37)三、教材编写建议 (45)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3)附录 (58)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58)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60)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掌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宽泛应用的过程。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获取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合适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供应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宽泛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立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连续、友善地发展。
它不但要考虑数学自己的特点,更应依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重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责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讲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取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想能力、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取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表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要的数学;--不同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同样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能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办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供应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所有重要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立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饶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考据、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样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拟与记忆,着手实践、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己思想方式的不同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爽朗的、主动的和富饶个性的过程。
4.数学授课活动必定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供应充足从事数学活动的机遇,帮助他们在自主研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切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术、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宽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谈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授课;应建立谈论目标多元、谈论方法多样的谈论系统。
对数学学习的谈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推行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足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供应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研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表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整天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全查问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依照少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九年的学习时间详尽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1~3 年级)、第二学段( 4~6 年级)、第三学段( 7~9年级)。
(二)关于目标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术、数学思虑、解决问题、感情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但使用了“认识(认识)、理解、掌握、灵便运用”等刻画知识技术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觉)、体验(领悟)、研究”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进而更好地表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虑、解决问题以及感情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能从详尽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认识征(或意义);能依照对象的特点,从详尽情境中辨别出来这一对象。
知识能描述对象的特点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技术理解有关对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目标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便应能综合运用知识,灵便、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用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取一些初步的经验。
受)过程体验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在详尽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性目(体的特点,获取一些经验。
标会)主动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经过观察、实验、推理研究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点或与其他对象的差异和联系。
(三)关于学习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申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见解、统计见解、以及应企图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详尽的情境中掌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合适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讲解。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详尽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变换;能选择合适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见解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张开图之间的转变。
能依照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解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地址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虑。
统计见解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虑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经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解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本源、办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获取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思疑。
应企图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包括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宽泛的应用;面对实责问题时,能主动试一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追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搜寻其实质背景,并研究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经过观察、实验、概括、类比等获取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追求凭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虑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切合逻辑地进行谈论与思疑。
为了表现数学课程的灵便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学习梦想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推行因材施教。
同时,《标准》其实不规定内容的表现序次和形式,教材能够有多种编排方式。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整体目标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取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术;●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去观察、解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平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领悟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亲近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拥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感神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获取充发散展。
详尽阐述以下:●经历将一些实责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知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识●经历研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地址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技●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办理数据、作出决讲和展望的过程,掌能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想。
数●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见解,发展形学象思想。
思●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见解。
考●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决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发展应企图识。
问●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谈论与反思的意识。
●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情●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感建立自信心。
与●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亲近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态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研究与创立,感觉数学的慎重性以及数度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脚扎实地的态度以及进行思疑和独立思虑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亲近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数学思虑、解决问题、感情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必定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1~3 第二学段( 4~6 年级)第三学段( 7~9 年级),年级)知●经历从平常生识活中抽象出数的与过程,认识万●经历从现实生活中●经历从详尽情境中抽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理数、实数、代数式、方技以内的数、小内的数,认识分数、百程、不等式、函数;掌握能数、简单的分数分数、负数的意义,掌必要的运算(包括估计)和常有的量;了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技术;研究详尽问题中的解四则运算的意算)技术;研究给定事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义,掌握必要的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能运用代数式、方程、运算(包括估计)方程表示简单的数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技术。
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述。
●经历直观认识程。
●经历研究物体与图形简单几何体和平●经历研究物体与图的基本性质、变换、地址面图形的过程,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地址关系的过程,了形、四边形、圆的基本和平面图形,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感觉平移、旋转、图形的基本特点,能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对称现象,能初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步描述物体的相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图,掌握基本的识图、对地址,获取初置,发展测量(包括估作图等技术;领悟证明的步的测量(包括测)、识图、作图等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估测)、识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