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标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作为一线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综合实践新课标的培训,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小学综合实践新课标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理念的创新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小学综合实践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综合性教育理念新课标倡导综合性教育,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
教师应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体验式教育理念新课标强调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探究、合作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二、新课标目标的确立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劳动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新课标内容的设计1. 课程内容多元化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包括学科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实践知识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 课程内容实践化新课标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课程内容生活化新课标倡导课程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小学综合实践新课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课程旨在:1.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课程内容1. 主题探究: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主题式探究活动,如环境保护、传统节日等。
2. 科学实验: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
3. 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帮助老人、环保宣传等,培养社会责任感。
4.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音乐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5. 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游戏和运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4. 反思式学习:鼓励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四、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态度和创新表现。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如研究报告、艺术作品等。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4. 同伴评价:通过同伴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提高评价能力。
五、课程实施1. 课程规划:学校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和计划。
2.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平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简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是根据教育部对小学课程的要求和发展需求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档将对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标准内容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社区服务、艺术表演、体育活动等。
3.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探究和合作,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方式。
4. 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包括日常观察、作品评价和能力评价等。
标准的意义1.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培养创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全面的个人发展。
实施建议1. 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
2. 教师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
3. 资源支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能够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结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获得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贯彻这一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综合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标综合实践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环境以及跨学科的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合作等多种方式,主动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综合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 情境创设: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例如,通过购物、旅行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如科学实验、环境调查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小制作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实践能力。
5.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材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6. 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
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成果。
7. 反思与总结: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小学数学新课标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篇一、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教学是小学三年级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标依据《小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本课标。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2)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操作技能和表达方式;(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1. 主题活动(1)科学探究:观察、实验、记录、分析;(2)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关注社会热点;(3)文化艺术:欣赏、体验、创作、表演;(4)劳动技能: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烹饪;(5)生活实践:环保、健康、安全、理财。
2.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2)采用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3)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2)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作品、论文、表演等;(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教学安排1. 教学时间:每周1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 教学进度:根据年级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
3. 教学组织: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如《综合实践活动》等。
2. 教学辅助材料:如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场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
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应
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
学校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1.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
本文将详细阐述在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运用能力。
- 强化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反思。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团队精神。
- 提升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和尊重。
3. 教学内容3.1 主题活动设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
- 结合学校、社区和自然资源,拓展活动范围和内容。
3.2 课程设置- 按照新课标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
- 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活动的连续性和深入性。
4. 教学方法4.1 探究式研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积累实践经验。
4.2 合作研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3 反思性研究- 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认知水平。
-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调整能力。
5. 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
- 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情况。
5.2 结果性评价- 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包括报告、作品等。
- 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3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能力。
6. 教学保障6.1 师资培训- 加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训。
-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其课程标准是制定和实施该
课程的基础和依据。
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应当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目标,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次,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应当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应当与学
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再次,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应当明确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标准应当具体明确,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最后,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应当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计应当贴
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推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的变化与应用一、新课标变化1、结构变化2022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劳动教育都从原有的综合实践四课时里面分离出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2、劳动课程的内容结构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分别在中高低不同的时段实施。
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每周至少一节课,在我校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进行开展。
二、新课标要求新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1、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起始年级至一年级2、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三、新课标课例应用以综合活动课程“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的调查”一课为例1.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调查问卷落实核心素养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调查问卷,让学生设计问卷问题,问卷形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落实学生问题解决、沟通合作、自主学习等核心素养。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落实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制作的调查问卷,并让学生在全校进行调查,回到课堂后,按每天每人使用的筷子数量和成本,计算出每人每月使用筷子的数量和成本,以及几百个学生每月使用的筷子数量和成本,再换算成树木的数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数学学科相应知识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资源的浪费,落实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落实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比如说道德与法治的保护环境的单元,我是一张纸这一课,形成知识的迁移学生感受一次性筷子带来的对人身体的对环境的危害,落实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区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环境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二、课程内容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展开,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实践课程。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企业、政府机关等,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教育课程。
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方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社区参观。
学生到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产业等,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访问。
学生到家庭访问,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实践。
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等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调研。
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活动。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2022版综合实践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要求,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为切实贯彻落实综合实践的精神,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活动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工作要点:1、强化课程理论自学,促进校本培训,使新任综合课堂教学课程的老师尽快入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积极探索。
2、各年段按计划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往等诸方面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品质。
3、以课堂居多阵地,以有效率课堂为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无论是校级、片级、区级,崇尚活动指导的有效性,提升综合课堂教学活动课堂的效率。
4、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做好学生活动过程中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5、稳步深入细致实行不好学校尚无的校本课程,并着力研发代莱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我校“耕乐园”内的资源,充份发掘。
6、在全校区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资料展评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学科把握能力。
主要措施:一、优化管理,追求课堂的有效本学期的综合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科课程一样看待,制订每个年级活动的计划,包含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复习上载学校网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的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本学期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性资料的展评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把握能力,为参加__区的综合实践汇报展评做好准备,期末做好各项资料整合,汇编成“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集”。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制定本活动设计方案。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绿色校园,美丽家园2. 活动时间:4课时3. 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4.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教室、图书馆等5. 活动内容:(1)第一课时:绿色校园,美丽家园主题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们讲解环保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2)第二课时:环保手工制作组织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第三课时:绿色校园,美丽家园摄影比赛组织学生拍摄校园内美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摄影技巧。
(4)第四课时: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2)邀请环保专家、摄影老师等参与活动。
(3)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环保手工艺品材料、摄影器材等。
2. 实施阶段(1)第一课时: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进行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
(2)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第三课时:开展绿色校园,美丽家园摄影比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摄影技巧。
(4)第四课时:举办环保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阶段(1)评选出优秀环保手工艺品、摄影作品和环保知识竞赛获奖者。
(2)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活动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学低段综合实践新课标
小学低段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新课标下,综合实践
活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低段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
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1. 生活技能: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整理书包、打扫卫生、简单的烹饪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环境教育:通过种植、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3. 科学探究: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4.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帮助老人、清洁街道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
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6. 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游戏和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
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活动。
同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并帮助他们从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长。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课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
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
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
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1、教育学原理①大教育学原理。
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
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
时间长,空间广。
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
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准备。
1.情境设置2.课件制作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二)“专家门诊”(场景布置:四个诊室分别为“肥胖症”专科、“前后矛盾症”专科、“残缺不全症”专科、“配搭不当症”专科。
)1.症状甲:“哎哟哎哟,肚子好难过,无人知晓得的就是啥病,慢打听医生回去就医!”乙:“哦,实在太累了,走了这么一点路就吃不消,我这人太肥了,得减一减才行”。
丙:“我的病说道大不大,说道大非常大,就是真的全身不难受,像是身体里哪一部分不属于自己。
”丁:“我呢?病得最严重,缺手缺脚成残疾人了,不知能不能治好我的病?”2.挂号根据各人病情,挂号处给予不同的诊卡。
3.就医甲拿着诊卡来到“前后矛盾症”专家前,电脑出示病句:昨天下午,下了一天的雨。
身着红衣服的小姑娘在沙滩上拾贝壳。
丙来到“搭配不当症”专科专家面前,电脑出示病句:“小红生病了,但是她没上学”(三)、停诊语言家族。
师:“刚才,小病人们个个满意而归,临走时,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小神医们Farlay语言王国停诊,医治一下他们那儿的所有的病人,你们愿当小神医去上吗?”(学生喜悦欣喜)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师:治愈了词语宝宝的病,他们真高兴,他们想邀我们搞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电脑出示题目:茂盛的山水迎合水面威武的树木守卫合作跳跃的龙虾凝视游客秀丽的波浪密切祖国]2、句子家族出了“词语家族”,现在让我们进入“句子家族”,去看望一下句子朋友吧?(电脑出现“欢迎来到句子家族”)师:听闻我们班的小神医们今天停诊,句子病人们早就交卷队等候着,你们看看![电脑出现一组句子:1.春天,花园里盛开了花,存有迎春花、月季花、荷花、杜鹃花2.喜欢唱歌。
3.像是雪一样黑。
4.做完作业应该详细地检查一遍。
]师:治愈了句子病人的.病,句子小朋友也很高兴,他们兴高采烈地坐滑梯回去了,可不知怎的,一个个从滑梯上掉了下来,可能是滑梯组装得不对吧!我们小朋友帮他们去检查一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4.学科整合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二)关于目标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关于实践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
“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四)关于实施建议《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分年段目标(一)低年级(1-2)年级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级(3-4年级)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高年级(5-6年级)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
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
三、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
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
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
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
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
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
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
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