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 格式:pdf
- 大小:968.96 KB
- 文档页数:31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强调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分析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资源、交通、市场等。
探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1.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包括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
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1 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农业生产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探讨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
2.2 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分析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
介绍农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作物类型、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等划分。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
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3.1 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工业发展的特点,如集聚、扩散等。
探讨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
3.2 工业布局与工业区划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介绍工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工业部门、工业地域等划分。
3.3 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
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4.1 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城市发展的特点,如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集中等。
探讨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结构等。
4.2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分析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如可持续性、公平性等。
介绍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如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等。
4.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讨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压力等。
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二)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2、在距离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二)经济学上的意义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一)首先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到工业区位研究中(二)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后人奠定了基础(三)提出了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四)对其他产业的布局具有指导意义理论的局限性(一)假设的完全竞争条件不现实(二)就工厂经营而言可以分为生计形经营和企业性经营两种(三)工业区位很大程度上取决经营者的主观因素(四)即使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业不同(五)技术进步等可以导致区位发生变化(六)交通发达程度使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七)其他如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消费市场状况(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零售业间的竞争(四)地价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企业增长动因1. 实现规模效益2. 实现交易内部化3. 技术优势的发挥4. 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 横向一体化2. 纵向一体化3. 多样化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一)功能部结构(二)产品部结构(三)区域部结构(四)顾客部结构(五)矩阵结构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一)产品周期理论(二)折衷理论1.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 内部化优势3. 区位优势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二)集中于边界地区(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一)全球集中生产型(二)市场地生产型(三)专业化生产型(四)跨国一体化生产型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1. 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2. 所有权关系系统3. 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一)广泛性(二)层次性(三)区域性(四)多面性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五)差异性(六)时间性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1. 互补性2. 竞争性3. 变化性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1. 社会政治背景2. 结构状况3. 相对地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4.高生产率上升率5.高产业创新能力(二)关联产业配套(三)基础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4.雁行形态说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一)区位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2.扩散机制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三)空间近邻效应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四、区域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一)资源禀赋(二)资源配置能力(三)区位条件(四)外部环境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一)区域增长极理论(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经济区与区域管制一、经济区(一)经济区的概念(二)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三)经济区的类型1.经济类型区2.部门经济区3.综合经济区二、区域管制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二)相互依赖理论区际经济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二、区域分工理论(一)成本学说(二)要素禀赋学说(三)新贸易理论(四)竞争优势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一)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二)区域合作的类型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1.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科学技术进步(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二)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三)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一)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二)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1.生产网络2.生产网络管制3.生产网络空间4.生产网络的地域根植性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一、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一)地域范围(二)产业范围二、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一)制造业生产与贸易1.制造业生产2.制造业贸易(二)服务业(三)外国直接投资三、经济全球化多极格局形成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物流业(一)组织形式的变化(二)贸易公司的职能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服务形式不断拓展(四)跨国零售业不断发展1.跨国零售商跨国经营的动机和进入市场的方式2.世界上主要的跨国零售商3.发展中的电子零售业(e-tailing)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1、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深刻的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2、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封闭将进一步远离世界经济体系3、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开放就将面临着高悬的双刃剑4、发展中国家脆弱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1、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均2、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国内改革重新获得竞争力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前景黯淡4、北非和西亚内部分异明显5、南亚各国不断从发展中受益6、东亚和东南亚获益匪浅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一)对策1、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政策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的促进整体经济竞争力2、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是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取更大的比较效益3、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4、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5、另外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靠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来解决(二)原则1、全球化制度在安排应该以世界各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为前提2、发达国家应该在治理环境提供资金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努力3、任何制度创新都必须付出代价,但必须使全球技术创新的代价降低到最小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技术创新的速度,在急进式与渐进式之间寻求平衡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1、各国希望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以便保留为应对通货膨胀而降低利率的灵活性2、保持汇率的稳定,给商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3、保持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为企业对钱款的汇入和汇出创造条件达到吸引国外投资的目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思考1、国家经济主权2、经济安全3、金融风险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1、如果东南亚国际经济对市场的依存度不高泰国金融危机就不会蔓延到整个东南亚地区,香港股市波动就不会导致全球股的振荡2、如果没有景荣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资本的国际流动就不会如此的快捷防范金融危机具体的对策思路1、对外资进行宏观控制2、引进外资时应该寻求建立保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合理措施3、在引进外资时注意是长期资本多于短期资本4、激励蹦过银行系统监管制度,加强银行立法,以避免失误5、慎重参与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增长的三要素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应重点关注以下三大内容(可以理解为三要素):(1)生产要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1、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第一章绪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含人文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 、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 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 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李⼩建版)权威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P2-3(⼀)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 17世纪⾄18世纪中叶;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解释;3.⽡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商业地理⼿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附: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图P6)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7(⼀)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经济活动包括⽣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3)空间⽅⾯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区域学派代表⼈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代表⼈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产⼒和⽣产关系相统⼀的⽣产的配置。
苏联学者主张的观点加强了⽣产关系和政府的作⽤,⽽弱化了市场经济本⾝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参照。
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P15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般规律。
⽽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4、区位与区位理论 P34(⼀)区位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在于⽴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1)在区位⽬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现代区位理论还要考虑⾮⾦钱收益和“满⾜”的需要;(2)在具体⽬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标;(3)在区位选择基准上:古典区位理论是成本最⼩,现代区位理论要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第一章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1、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经济地理学(李⼩建)》知识脉络经济地理学两天包过第⼀章绪论1.1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2) 标志(选择题考⼀下).中国:《⼭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此外,还有如东晋⾼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18世纪中叶)(⼆)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18世纪中叶)(2)代表著作◆17世纪中叶,⽡伦纽斯(1622-165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1889年,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性质特点。
.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20世纪前期)◆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逻辑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命)◆特点:强调⽤统计和数学模拟⽅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概念题、填空题)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应⽤(可能和后⾯的区位论之类⼀起出⼀个论述题,要能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区域竞争⼒提升问题;⼈⼝问题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内容(重要)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要素投⼊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重要)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定要知道区位是啥东西)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出现不过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但是,它的发展却可追溯得更为久远。
了解这些发展历史,可有助于对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作为学科出现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关的文献多为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这些记述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大多出于历史学家之手。
尽管多数文献并非经济地理著作,但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①和《禹贡》。
《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藏的矿物,记载的矿物种类达70余种。
《禹贡》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以一千多字的篇幅记述了当时中国疆土九州的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
在欧洲,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公元20)著有《地理学》17卷,对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
涉及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并试图以自然因素解释人文现象。
春秋战国之后,国内的史志描述文献延续不断,并逐步随着人类居住和经济的发展而更加详细。
如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之后,各朝代在编史中逐步增加名目,到《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子目多达20余种,记述了全国各地的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市场等,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地理史料。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由李小建所著的一本经济地理学教材,其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
下面是对这本教材的复习要点的总结。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地理现象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理条件论、开发中心论、扩散论和短缺地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机制。
第三章:城市与产业区位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和产业区位的关系。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产业区位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
第四章:交通与运输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交通和运输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间的贸易和交流,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对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区域经济地理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发展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和影响。
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同时也能够改变地理环境。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发展第九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发展受到人口、产业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十章: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一本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