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联动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2.95 KB
- 文档页数:3
政校企行联盟:校企合作新机制探索与研究作者:窦飒飒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政府推动、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统筹”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例,探讨政校企行联盟模式下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期为职业院校全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与创新校企合作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政校企行联盟;深度合作;长效机制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纵观近年来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颇有成效的职业院校可以发现,大多校企合作都存在一个不容乐观但又不可回避的共同問题,即校企合作的表面化[1]。
当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呈现出短期化、临时性特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仍未理清,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可行、制度化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未真正将校企合作看作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机制,未将其放入办学的规划中去,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全面以及长效的方案制定,使其失去了提高整个办学质量的意义。
可见,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第一,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校企合作缺少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保障。
第二,企业与学校的价值取向未达成一致。
企业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反,学校的目标则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追求办学育人的社会效益。
第三,学校仍缺少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且服务企业的能力弱后。
第四,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并未在办学育人及专业建设中起到有效发挥。
二、“政校企行”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
职业院校的职业和技术的属性决定了其难以独自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借助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的外部力量,通过“政校企行”四方深度融合,联合协作参与学校办学模式,来共同完成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质量评价和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计划。
如何依托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起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新机制和适应这种机制的教学新模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2011年第6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学习领会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理顺合作关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长效合作提供组织保障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就应理顺合作关系,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8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和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等职业院校,盐城技师学院、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等14所中等职业学校,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联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宝缦卧室用品有限公司和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大中型企业联合组建了江苏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是以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为纽带,省内纺织、服装类职业教育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按照平等原则组成。
集团组建以来,通过建立教学管理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职业培训与就业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构,积极探索院校与企业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资源优势的集成与整合,共创共赢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比如,经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校企合作、产学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江苏悦达家纺研发中心。
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摘要】现如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了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关键因素。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合作模式单一、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随后,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构建长效机制的必要性,指出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因素。
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方法与路径,并强调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有望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现状分析、合作模式、构建必要性、关键因素、方法与路径、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与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助力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合作模式、构建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以及方法与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作者:杨玉平童世华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8期摘要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表现出一种不太稳定的现象,长时间的合作案例也比较少。
本文从问题出发,提出构建有利于校企合作稳定和持久发展的机制,对学校和企业长久持续合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长效机制0 前言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职培养人才的数量占据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数量的一半以上,培养出来的人才以技术技能型为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如今为了使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必经之路,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体制、机制、保障、企业自身实力和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等等,都突显出或多或少的问题与不足,使得校企合作不长久。
校企合作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症下药,才能使校企合作长久持续下去。
因此,本文将从利益机制、参与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 建立“互利互赢”的利益机制企业和学校能够一起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归根到底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
企业为了找到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给其带来较好的效益;学校为了培养更能符合企业用人能力要求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能够和企业稳定持久地合作下去的关键在于双方都能长期地从合作中得利,而不能片面地认为企业一旦与学校签了合作协议,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就是学校的,最后毕业到企业上岗,最后由于缺乏培养质量过程考核监管,培养出业的人才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让企业觉得“失利”了。
大多数学校在合作中不积极不主动。
为此,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配合企业进行完成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各个高职院校通过积极探索,已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
但总体上,国内的校企合作进展艰难,如何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效的合作机制,是摆在各个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章结合工作经验,就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制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14-02一、校企合作内涵及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可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解决学校实验场地紧缺,实验仪器仪表不齐等方面的困难,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关键词:摘 要: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提供了政策引导。
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各种原因,校企合作在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仍是短期与浅层合作问题,没有深度与全面融合。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宏观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员由人事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组成。
在高职院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并对财政投入效果进行评估。
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则在由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参与的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参加,出台法规、政策,指导校企合作工作。
2 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可进行税前扣除;对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职业院校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以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3个人所得税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7年12月29日第五次修正)规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按税收法律法规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
3 建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旨在依托政府与行业、联合企业与院校,加强校政、校校、校企业之间的联系,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翟志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各种原因,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仍是短期与浅层合作问题,没有深度与全面融合。
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研究只海平王明耀富国亮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推动力度不够、缺乏利益机制等问题,导致合作难以深入。
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瓶颈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问题对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因受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推动力度不够、缺乏利益机制等问题的影响,使校企间的深度合作遇到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组分别对高职院校、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借鉴或参考。
一、“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概念1.“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利益”是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教育利益等。
“共同体”是指双方或多方在理性估算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结成的类似利益联盟式的行动体,互利共赢是这个行动体中利益不同的双方或多方联合在一起的动力所在。
政行企校的“政”即政府,“行”即行业,“企”即企业,“校”即职业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以互利共赢为前提,以契约和协议形式建立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实体或实体联盟,其核心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形式。
其特点是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2.政行企校在共同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政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以及职教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课题。
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均有提及,教育部也先后推出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是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1.引言今年,在疫情影响及国内产业经历转型升级阵痛的大背景下,为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笔者通过对进驻产业园的小微企业的研究,以学校通过园区管委会统筹、协调入驻企业,达到学校与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并实现双赢的目标。
通过以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园”(学校、企业、产业园)合作模式为研究目标,对“校—企—园”合作的内容、运行机制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探索。
2. 国内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关于学徒制内涵与特征的研究;关于现代学徒制类型的研究;关于现代学徒制国际比较的研究;关于西方学徒制及对中国学徒制启示方面的研究;关于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研究等。
而对于产业园区的媒介作用及“校、企、园”三方合作模式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就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并辅以产业园“孵化”机制,将具备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呈现上升态势,如何培养和对接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双方迫切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3.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构思3.1具体改革内容3.1.1采用“三元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协同管理模式:“校、企、园”是笔者研究的三元主体,鉴于目前工业产业园及文化创意类产业园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校企合作二元主体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根据实际岗位情况,主导地位、三方作用及协同效应应着重考量。
图13.1.2采用“三段递进”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运行:“三段递进”是岗位认知(校内认知实训)、岗位适应(顶岗实习)和岗位胜任(岗位实习期)的三个成长时期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