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双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德国“双元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核心。
它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重能力、重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
“双元制”,英文“Dua1Systme”一词,有的地方也译为“双轨制”、“双重制”等。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
受教育者既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基础技术理论,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两元结合完成职业教育任务,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8]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概括地说就是“两突出”:学校和企业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
“双元制”中的职业学校“一元”,是德国职业中等教育里最重要的一类学校,一般有70%的中学毕业生(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升入“双元制”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注重从事未来职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职业学校一般每周上课l天到2天,或采取集中几个时间段上课的办法,其它时间则在实习培训场地或企业从事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的课程一般划分两个阶段,第一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后两年是专业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为学生传授某一职业领域的广度上的知识,专业教育阶段主要为专门职业的毕业考试做准备。
[9]“双元制”中的培训企业“一元”,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
凡是在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都要与培训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起始时间、培训年限、生活津贴数额等。
[10]进入企业参加培训,学生的身份就是学徒。
学徒每周在企业进行3~4天的培训,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亲身经历”本职业的要求和内容,在实践上、生理上、感情上体会他们学习的职业。
[11]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后,大部分留在原签合同企业工作,也可以到其它企业工作或继续上学深造。
由于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的紧密合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和所培训学生的质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摘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地利用了企业与学校两个教学场所,由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学生从理论到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
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Schule简称BBS)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一)两个学习场所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
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
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
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
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
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
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
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德国是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国家,拥有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和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
通过在企业中实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在职业院校中,学生将学习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从而为未来的实践培训做好准备。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实践能力强。
实习可以让学生运用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获得工作经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就业能力强。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充分考虑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让学生接受与市场需求相关的培训,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第三,通用性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与国际市场接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今天的中国,职业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的就业市场发展极速,劳动力需求量大,但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同时,社会也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因此,中国应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着力发展职业教育,以缓解就业压力和人才短缺问题。
首先,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设置必要的实习环节和工作经验要求,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其次,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与市场需求接轨,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推进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
同时,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建设,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最后,中国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模式,吸纳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吸引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
总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借鉴对象。
中国需要在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认可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中国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严年第3期化Z黑虫玻术挝总第132期HUAGONG ZHIYE JISHU JIAOYU院校探索德国“双元”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要素及其启示高炬朱文俊(通讯员)(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201512)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享有较高的声望,尤其以“双元制”作为主要教育制度而闻名。
德国职业教育体制中,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职业学校和企业具有教育培训的主体“双元”、教育培训的标准“双元”、教学培训的场所“双元”、教学培训内容模块化、企业实训教师和学校理论教师结构“双元”、受训者“双重”身份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双元”等特征。
应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核心要素中图分类号G710;G719.3/.7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化工教育协会2019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立项重点课题“基于AHK认证体系的'双元融合'专业国际化建设探究”(项目编号:HG2019Z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炬,男,高级讲师,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朱文俊,男,高级讲师,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1引言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造业强国。
作为支撑其发展的“秘密武器”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堪称典范,其完善的体系以及完备的制度,成就了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由法律制度、组织实施和质量保证构成的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功不可没,也得到许多欧盟国家的认可,其中“双元制”是其主要的教育制度。
2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核心要素2.1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德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表1)。
表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法规架构层级主要法规要点国家《宪法》明确教育主权在各州《联邦职业教育法》确定办学主体:职业学校、企业和其他从事非经济活为的机构;明确职业教育培训考试组织的主体: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国家资格框架》确空职业资格结构体系,公布教育职业(专业)目录《职业教育条例》教育职业标准(即专业标准),规范了教育职业(专业)的名称、培训期限、教育职业概述、培训框架计划和考试要求各州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确定本教育职业(专业)所有学习领域(即课程)的数量、名称、学时并对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提出具体要求以规范教学行为化z那垒玻*怒2021.3、47同时,德国建立并形成了由联邦政府(教育部门、经济部门和劳动部门,以及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主导,各州政府和行业协会实施管理,以企业和职业学校为”双元”教育主体,行业协会负责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运行体制。
管理纵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借鉴董 毅,顾 莹(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摘 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行职业教育模式尚未脱离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桎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模式。
本文主要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简介,并归纳总结出其职业教育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和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德职业教育对比;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现行职业教育模式尚未脱离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桎梏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大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模式,并为国家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高质量、高技能和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主要介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期能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提供 借鉴。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简介 1.1 发展历程及概念“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由于当时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德国传统学徒制开始兴起。
在18世纪至19世纪前半叶,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手工业生产,此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之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顺应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发展的历史潮流,“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确立,并发展至今。
目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形成双元联合育人的职业教育模式。
因此,接受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教育与培训,一元是职业学校,二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
如图1所示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后,进入实科中学或主要中学接受中学阶段的教育,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后,方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并在入学阶段与工厂签订合同,确定就业方向。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被世界各国广为推崇。
这种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进展中遇到的问题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本文概括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出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为德国经济的进展培养了大批高素养的专业技术工人,被人们称为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色1.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同生产即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所谓紧密结合,是指以技能培训的有用为本位的模式,突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进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的过程中,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最新设备,掌握的是企业当下最新的技术。
在培训的基本程序上,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学生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的培训,能够使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成为企业的合格技术人员。
2.训练目标的关键性所谓训练目标的关键性是指训练中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体会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它的核心内容。
笔者通过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观摩和学习,深深体会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在教学中借鉴这些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标签: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高等職业院校是培养大批的提供康复一线服务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主要基地,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积极追寻的风向标。
目前德国以”双元制”模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其职业教育模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为此笔者在观摩和学习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深体会到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在教学中借鉴这些先进经验,进行适当改革,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
所谓”双元制”[1]的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就是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
教师主要解决”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
企业主要解决学生“怎么做和怎么做会更好”的问题。
所有的培训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变成了职业活动的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点和优势2.1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有利于在毕业后投入工作“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主体,也就是学生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将校企结合起来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在德国被广泛实施并获得成功,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实践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还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企业的指导和培训,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行业的特点,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需要进行各种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与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需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开始建立职业人脉和行业联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提前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学生通过实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和实习经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企业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能工人。
企业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培训和试用,选拔出适合企业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性教育的体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实践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味德国双元制是指德国的教育体制中的双重系统,即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完成学术性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选择参预职业性教育,以提前获得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
这种教育体制在德国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是我对德国双元制的心得体味。
首先,德国双元制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学术性教育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职业性教育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
其次,德国双元制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职业性教育中,学生需要参预实际的工作实践,与企业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经验。
再次,德国双元制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职业性教育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职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培训。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和实践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领域,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这种职业导向的教育模式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
此外,德国双元制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学术性教育中学习理论知识,而在职业性教育中学习实践技能,两者相辅相成。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发展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点,改进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材。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的启示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在企业实习,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这种模式的实施可以为我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强调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在德国,学生从大学开始就可以在生物技术企业实习,从而早期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这种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培养。
其次,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德国的大学和企业之间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通常会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企业也会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为学校提供实践教材和教学资源。
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衔接,可以为我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模式。
另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与传统的理论教育不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亲自操作设备、进行实验,并与实际工作人员一起解决问题。
这种实际操作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就业准备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也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德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生物技术行业在德国也非常发达。
因此,通过实习和就业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并在就业市场中有更多的机会。
在我国,生物技术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注重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培养,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我国的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作者:张晓燕来源:《职业》2020年第12期德国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是享誉世界,不仅奠定了“德国制造”的基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为世界各国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人曾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项目,在德国系统地学习考察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现就“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其启示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称作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核心“秘密”就是“双元”。
“双元制”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一元是指企业;即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一方面在相关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
在实践中,它具体表现在教学的多个要素上都具有双元性。
例如:“受培训者”在“企业”的身份是“学徒”,在“职业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在“法律基础”方面,“企业”遵守“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遵守“各州学校法”;在“课程标准”方面,“企业”遵照“培训条例”开展,“职业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在“学习内容”方面,“企业”侧重实践技能,“职业学校”侧重“理论知识”;在“时间安排”上,每周3~4天在“企业”、1~2天在“职业学校”;在“培训师资”方面,“企业”由培训师和师傅承担,“职业学校”由专职教师承担;在“监督管理”方面,“企业”受行业协会的管理,“职业学校”受各州政府的管理。
与我国传统职业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单科分段式模式相比,“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德国明确提出,其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构建受训者的职业行动能力”。
而这种“职业行动能力”又包括多个要素,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个人能力”是指个人与社会衔接的能力,比如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品质。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摘要]文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传统手工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阐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并总结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包括校企合作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就业创新。
[关键词]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一、“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精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企业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技能培养从业能力,同时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公共文化课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指的是企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合作的校企双方任务和分工是相当明确的。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元”+企业“元”组成的双元共同完成;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具有“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完全一致,使学生一上岗就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双元制”是德国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如何有效借鉴这种模式并且努力探索适合本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陶瓷产业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认真研究与吸取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精髓,结合省级示范建设,逐步形成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寻求企业“元”和学校“元”如何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解决方案,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是学院对“校企融合、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一种培养模式,抓住岗位需求,学生创业才有方向,培养方向才有目标,工学结合才有基础,能工巧匠才有资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
在德国,不论担任那一种工作,完成那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
而德国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并成为其核心部分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是指学校――企业、理论――实践、思维――动手。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既保持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技能方法的直接性、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学习技能方法的随意性强和理论知识的缺乏。
另一方面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克服了学校闭门办学所造成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1.形成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的教学理念。
德国人重实务,也重思辩;既有强烈的国民性,又有浓厚的公民性。
黑格尔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为“双元制”中角色的演绎铺垫了深厚的哲学根基。
同时“双元制”在其历史进程中也充分体现着日耳曼民族重视技能的文化传统,其中,既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3H”(手、脑、心)思想和斯普朗格“陶冶”理念的渗透,又有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论和公民教育思想的灌注,以及洪堡以重视个性、培养多能而造就优秀人才振兴民族国家的民主教育思想的熏陶。
因此,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
在德国,全社会有一种共识: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
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
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为年轻人开设一条成功的职业道路;二是保证年轻人掌握一种胜任经济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技能。
有人说,“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
当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的时候,不要忘了,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德国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独特的教育制度,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实用的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最近,一些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公司培训两个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在企业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德国的企业们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偏好,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出了大批技术工人和专业技能人才,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和自我更新能力。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成为了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借鉴对象。
而在中国,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中国的教育系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企业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要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体制较为僵化,各种利益关系纠缠复杂,改革教育模式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难题。
要想让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得到本土化,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
不过,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退缩,他们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途径。
首先是完善教育体系,通过改革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T HEORY理论研究编辑 祁 娜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认识与思考文/陈元高2017年12月3日至12月1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安徽省人社厅组织的技师学院院长赴德国进行职业教育体制的培训学习。
通过上课学习、教育实践、参观考察、交流座谈等方式,笔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虽短,但感受颇深,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更新了理念。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目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工作。
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企业和职业学校都是他们的培训场所。
“双元制”培养方式为德国经济腾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德国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第一强国。
“实体经济+职业教育”,正是德国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1.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制企业必须是要营利的,学校必须是要育人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教育调节、法律法规的约束等,使得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现教育的人本性目标。
2.教育部门主导、众多部门合作的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得以运行,是因为它由教育部门主导,经济部门和劳动部门协同,由地方和行会实施,由科研机构支撑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学习场所和稳定的生活保障。
3.由法律法规保障的教育体制尽管德国16个联邦州享有文化、包括教育的主权,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职业教育,则由德国教育部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的权限予以指导。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进行开发,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调节的、以企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制度。
4.政企共担资金支持的教育体制德国的职业学校实行全额拨款制度,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成本。
学校教学设备、教材由州政府统一安排采购,确保教材和设备标准统一,软硬件设施水平先进。
充足的财政经费供给,也保证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实训条件的改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双元制是一种典型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也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
它结合了校内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要素,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实践技能,达到了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下文分别从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和优势三个方面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
一、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做是让校内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不仅接受相关专业课程的教育,还能通过企业实践来获取相关技能。
由于德国的学生基础较好,一般都会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因此在进入职业教育阶段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可快速适应实践操作,并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实践教育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实践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企业自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劳动力成为他们的组成部分。
因此,这些企业需要为职业教育系统提供场所(例如实习室)和帮助(例如教学导师)。
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有机会获得职业技能及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并将这些技能技能和能力运用到未来的工作生涯中。
三、优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学校的学术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设计能够适应工业体系不断变化和需求的现状。
另一方面,企业装备了先进的技术,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能技术优势。
由此,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实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技能技术水平。
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将会接触到实际情况,且在工作中探索应用有关理论知识的方式。
由此,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
38 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德诺浩公司组织的为期15天的第八届项目管理团队赴德国培训班学习。
通过学习我们对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双元制”教育模式及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1 严谨而科学的教育体系德国的父母并不会对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或者是文理院校有明显的偏向性,正因如此,德国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多样的,这种多样性目的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
因为一方面是由于德国的社会福利好有保障,做什么工作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
另一方面在德国当一名汽车修理工和当一名大学教授收入差距不大。
一个人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才有可能把它做到极致。
其中重点体现出这一多样性的就是在教育的第三阶段,德国的学生在中等学校毕业后可以选择进修的学校分为职业专门学校、双元制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文理高中,而这类学校之间是可以互通的,甚至与注重培养学术研究类人才的文理学校也是互通,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对自己所读的学校类型或者专业有异议,可以通过考核或重读进行更换,这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有了更多的选择。
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严谨,这种严谨体现在就业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上。
在德国假如要更换职业学校中学习的专业或者学校类型,所有学业必须重新浅谈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双元制”教育模式安徽机电技师学院 朱春龙值。
为减少百分表活动测头的磨损,上中两处支承架先进入气缸,先出,下处测头处先进,后出。
2)测量精度要求。
读数时,要保证视线正对百分表刻度盘,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百分表读数时,顺时针转动为真实数据。
注意:如果数据突然变小,可能测头抵住了积炭或缸肩。
量缸表在测量的过程中,如果放置在盒子上,就要清洁的支撑架、活动测头及接杆。
根据磨损规律,上、中、下这几组数据,应该上大下小,或很接近。
规范操作流程,注重操作细节,学生的操作成绩肯定会有效的提高,我校汽修中职高考班的学生在2018年的浙江省汽修技能高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在台州市汽修技能抽测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和我们注重技能培养,突出提高项目中占比大的数据精确度是分不开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德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职场并具备实际技能。
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已经得到了长期的验证和发展,对于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思考,从中总结出对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特有的一种教育体系,其根基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也在公司进行实践培训,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又能够使学生在企业中掌握实际技能,为其未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的参与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学生的培训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经被大力推崇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职业教育的道路。
德国政府也给予了职业教育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保障人才的供给,还可以缓解高校学历过剩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为学生的权益和就业助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实际技能,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企业参与度高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度非常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且还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
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还可以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吸收德国“双元制”精髓,创立“工学一体”办学模式作者:徐祥华魏霄迈来源:《职业·中旬》2015年第06期在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实施中,扬州技师学院率先接轨国际先进职教标准,吸收德国“双元制”理念精髓,创立“树型”德育模式、“三元两维一目标”人才培养方式、“江苏车大夫扬城工作站” 等工学一体新模式内容,形成了专业结构适应地方产业升级、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一致、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加匹配的现代技工教育新常态。
一、创立“工学一体”办学模式的背景1.在中西制度碰撞中诞生了扬州本土“双元制”2003年扬州技师学院在全国率先接触并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
由于体制原因,学生能在学校“一元”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而企业“一元”难以负责招工,即招生使之成为企业“准员工”并承担学生的培训费用,导致“双元制”模式在中国很难推广。
为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学院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于2005年果断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约合作,成立江苏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着力探索扬州本土化“双元制”新模式。
2.在行业企业高要求与职业素养教育质量不理想的反差中创立了“树型”新模式为改变当前学校德育实效差、职校生普遍抵触“灌输式”德育教育的现状,学院创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树型”德育体系,契合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方面,侧重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为人处事道理、心理健康调适、职业道德素养六方面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真正构建成具有现代职业类学校特色的“树型”思想道德教育全新模式。
3.在“双元制”本土化探索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三元两维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两维”即学校理实一体的课程计划和企业顶岗实操培训计划,最终实现“工学一体·德技双优”职教体系所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一“目标”。
解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诞生了像黑格尔、康德等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德国,其思辨的传统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色,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为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版本。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这种教育模式将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学制为2-3.5年,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
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30%-40%时间在学校。
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理论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理论课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
德国双元制培训特点(1)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摘要]文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传统手工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阐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并总结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包括校企合作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就业创新。
[关键词]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作者简介]谢建平(1964- ),男,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蒋雍君(1966- ),女,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设计。
(江苏宜兴214206)[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43-02一、“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精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企业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技能培养从业能力,同时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公共文化课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指的是企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合作的校企双方任务和分工是相当明确的。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元”+企业“元”组成的双元共同完成;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具有“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完全一致,使学生一上岗就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双元制”是德国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如何有效借鉴这种模式并且努力探索适合本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陶瓷产业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认真研究与吸取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精髓,结合省级示范建设,逐步形成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寻求企业“元”和学校“元”如何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解决方案,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是学院对“校企融合、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一种培养模式,抓住岗位需求,学生创业才有方向,培养方向才有目标,工学结合才有基础,能工巧匠才有资源。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双元”(学院元和企业元)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工学交替组织教学,特别注重针对岗位要求全程进行精雕细琢,最终使学生(学徒)不仅能较出色地胜任岗位(群),且知识层次、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均获得全面提升。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一)“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院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按照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与培养过程、技能培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办学过程中实行的“半工半读”培养技能人才的历史积淀,总结多年来实行订单式、顶岗实习、“项目+工作室+工地(陶坊、工场)”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在全院各专业推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工作室、校内导师”为一元,“学徒、陶坊(工地、工作地)、校外导师”为第二元,双元结合培养“双创”人才,着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肩负着繁荣中国陶瓷艺术、推动产业发展、培养和造就陶瓷艺术与设计人才的重任,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创新传统艺术,该专业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实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院后既是学生又是大师的徒弟,具备双重身份,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双导师全程指导,培养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人才,目标是在传承传统紫砂陶技艺中走向创新,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在与企业多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校企合作领域,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或模拟实际项目,吸引合作企业建立校中厂,实施“双元双创”形成“项目+工作室+工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设计创意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1.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原来“工作室+陶坊”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宜兴陶都的陶瓷行业发展,围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结合传统紫砂工艺特点,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传承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紫砂艺术人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形成后备人才库。
2.“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
为了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加强对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依托地域优势,聘请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过程,传承和发展传统紫砂工艺。
2010年,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开始试行“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传承与创新宜兴紫砂文化艺术建设后备人才库,学生毕业5年内达到工艺师水平。
学生入学后,学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确定大师工作室。
第一年完成岗位平台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
第二年进行岗位核心课程的学习,在大师工作室中强化传统技能训练,并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紫砂文化相结合,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完成陶瓷成型工中级技能考证。
第三年到陶坊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设计制作的紫砂作品能够为企业所用,被市场接受,达到陶瓷成型高级工水平,毕业时取得工艺美术员资格。
在“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大师组成。
学生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年,因此,其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双元”,即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大师)全程参与培养过程,学生同时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二是“双创”,学校按行业标准培养紫砂艺术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
(1)师资。
聘任校内专业能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校外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承担“卓越技师”的教学工作。
采用全程双导师授课,企业大师介入,双管齐下。
实行双导师制教学,是指为学生在所有专业课中,设立校内教师(理论课为主)和校外大师(实践课为主)两类导师,使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时得到加强。
双导师制教学适合操作性强的传统紫砂工艺教学。
双导师制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能较好地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教学中,双导师制教学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导师队伍构建、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理论课程导师和实践课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等。
(2)学生。
学生来源为统招高职学生。
2010级学院对所有艺术类专业学生,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遴选。
遴选的条件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2010级艺术类录取新生中通过报名、组织专业考试(素描、泥塑),通过面试,从中选拔15名优秀学生组成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紫砂卓越技师班。
2011级开始正常招生,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技师”班。
学生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
(3)学习场所。
校内学习场所主要有学生工作室(专业教室)和教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学校配备较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工作室为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教师工作室由教师工作室与大师工作室组成。
校外的学习场所主要是校企合作的陶坊(陶瓷企业),三年内学生累计在陶坊时间不少于1年。
(4)教学管理:单独编班,实行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
对于在陶坊学习阶段的管理,由学校和陶坊按要求进行联合管理,加强学生在陶坊的学习管理和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4.“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
卓越技师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制教学,分小组实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
(1)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积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参展、竞赛意识,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通过比赛,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都得到增强。
(2)接轨市场,学生作品成为市场产品。
在双导师的教学过程中,用陶坊真实的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作作品成为陶瓷企业产品,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与陶坊产品开发同步。
学生一边接项目一边学习,直接进入项目的实际操作。
特别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陶坊的生产或在陶坊进行创作,学生的创作作品被企业接受或在市场上得到认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5.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宜兴方圆紫砂陶艺有限公司、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岗位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将陶瓷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目标更加明确。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开发流程:根据对陶瓷行业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
以行业标准为参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归纳出相应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再分析出岗位的职业能力。
通过分析本专业中陶瓷造型设计制作、陶瓷装饰设计制作等4个专门化小方向,针对4个专门化小方向分别完成课程体系搭建,进一步推进课程标准及项目式课程方案制订等工作,使学生在项目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获取陶艺技能,主动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的设置,形成源自陶瓷生产一线、符合陶瓷艺术教育规律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一)校企合作的创新在“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