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歌《茉莉花》发展流传与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我国民歌中的一首经典曲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在这些年里,这首歌曲经历了流变,不同的演绎方式在表达这首歌曲时呈现了不同的审美内涵。
起初,《茉莉花》是一首传统的山歌,在广东地区广为流传。
其表述的是一位少女对茉莉花的赞美。
这首歌曲以明快、生动、愉悦的节奏和清新、甜美、婉转的歌词获得了当时人们的喜欢和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扩展,这首歌曲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并被不同的人们演绎出了不同的版本。
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朱丽倩将《茉莉花》演绎成以西方民族音乐元素为主的版本,她的唱法注重声音的高低波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还增添了轻松随意弹唱的氛围,该版本被称作“新茉莉花”。
此时,《茉莉花》已成为一首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内涵。
在音乐审美方面,早期的《茉莉花》着重于抒发情感、展现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声。
而后来的版本,尤其是“新茉莉花”,着重于音乐的变化和多元化,音乐元素的增加,这也为后来的音乐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审美方面,早期的《茉莉花》强调传统的文化元素,在歌词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而后来的版本,则更多地融入了时代的文化元素和时代意义,如《新茉莉花》中的流行曲风和现代的电子元素。
总的来说,从《茉莉花》的流变和演绎来看,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音乐符号,它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文化情怀,既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又具有时代和审美的变化性。
在审美内涵方面,早期的《茉莉花》可视为表达了一种纯真、自然、富有民俗色彩的审美内涵;而后来的版本,则表现了一种开放、多元、时尚的审美内涵。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扩展,《茉莉花》所体现的文化和审美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进程。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关键词】《茉莉花》产生和发展传播一、《茉莉花》介绍《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
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顾问。
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
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
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
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
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东方淑女的温文尔雅。
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
“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东方美的柔情丽质。
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
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
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范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
湖北、山西、河北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
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
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巴罗在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的一首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歌曲的流变及其审美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进行阐述。
1、起源时期《茉莉花》一开始是一首江苏民歌,在江苏苏州、南京、无锡等地广为流传,被称为“苏州茉莉花”。
2、移植演变20世纪30年代,该歌曲被广泛移植到了上海,由多位知名作曲家进行重新编曲,其风格逐渐变得更为豪放、奔放,曲调更为悠扬、优美,演唱者的表现也更加深情,展现出非常浪漫情调。
3、传唱全球20世纪40年代,该歌曲开始传唱至全球,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音乐名片。
例如,在1948年至1952年间,美国歌手泰德·希斯( Teddy Hill )即曾翻唱过该歌曲,使其在美国内地开始广受欢迎。
4、改编创新中国著名音乐专家吕思清通过对该歌曲的改编,使其跨越了音乐界的界限,成为了跨界经典。
其中,他的三首改编品味精妙、艺术性非常高,这便是《茉莉花》故事掌声版、爵士版和古筝版。
该歌曲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1、情感追求该歌曲表达了一种追求爱情、追求真诚、追求美好的情感。
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调、温馨感人的情感,使人们深受感动。
因此,它成为了人们在爱情表白、婚礼策划等场合经常选用的音乐。
2、国情表达歌曲中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如茉莉花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花卉之一,被赞美为花中第一香。
它的情感表现和民族特色,使人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民俗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同感。
3、形式探索茉莉花的曲调和唱法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美妙和独特。
吕思清的改编则创新了原曲的形式,为茉莉花注入了新的魅力和能量。
总之,《茉莉花》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民歌,有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内涵。
虽经历了多次流变,但仍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追捧和推崇。
它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美而真挚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明清俗曲《茉莉花》曲牌的流变(1)一、茉莉花曲牌的由来【茉莉花】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一书中。
该书卷十二“小调新谱”部分收录了一首【鲜花调】,全曲共两段唱词。
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两句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名鲜花调。
这首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采用斜行工尺“蓑衣谱”式记写。
【鲜花调】歌词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其中的第六集卷一《花鼓》一剧的“花鼓曲”九曲的前两曲中,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1.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2.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塞不过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看花的骂。
由于开头两句词:“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重叠一次,又叫做【双叠翠】、【双叠词】或【双叠词】,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张椿刊印之《张鞠田琴谱》里收录的一首【四季鲜花】。
全曲分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段,歌词根据不同季节,分别唱了四季的鲜花,另外,还唱道张生和莺莺的,以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由于歌词的叙述性内容,旋律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取出骨干音进行分析后明显看出这首【四季鲜花】其实就是前面【鲜花调】的旋律加花而成。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学者约翰·巴罗(JohnBarrow)用五线谱记录的《Moo-Lee-Wha》(为“茉莉花”的音译),收录在《中国游记》(TravelsinChina)第六章“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艺和医药”中。
Hauye-tofienwba,Yeutcbauyeujielotfaigokiagopuntai,Pootcboomuntweetcbofienwbaullo.Ha uyetoMoo-leewba,Manyuenwbakaifoypooqueetagopuntaitfaiyetataiyouku ngkanwbajinma.LiteralTranflation316-317巴罗在《中国游记》中说,这首《茉莉花》是他随英国驻华使团回英国,途经广州时记录下来的。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又名白酒情,是一首源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民歌。
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又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流变,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
《茉莉花》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旨在探讨《茉莉花》流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其审美内涵。
一、《茉莉花》的流变历史《茉莉花》的流变历史可谓丰富多彩,它不仅在曲调上有所改变,同时在演唱风格、场合、情感表达等方面也有所调整。
据考证,《茉莉花》最早源自蒙古族牧民,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后来被一些汉族艺人接触并传唱,逐渐演变为了一首汉族民歌。
随着《茉莉花》的传唱,它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不少戏曲、歌剧、舞蹈作品的素材,进而融入了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使得这首曲目的影响力更为巨大。
中国摇滚乐、流行音乐等音乐类型也对《茉莉花》进行了重新编曲和演绎,使得这首民歌在不同音乐风格中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艺术内涵。
二、《茉莉花》的审美内涵1. 深刻的情感表达《茉莉花》曲调悠扬动听,歌词深情迷人,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深情厚谊。
《茉莉花》被认为是一首充满了深刻情感的民歌,它不仅寄托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表达,也触动了更广泛的听众。
2. 优美的旋律《茉莉花》的旋律清新流畅,充满了东北地区乡村的风情,朴实而真挚。
正因为如此,《茉莉花》不仅成为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它的旋律优美动人,让人回味无穷,且容易让人心生共鸣。
3. 文化内涵的丰富4. 融合的多元文化随着《茉莉花》的流传与发展,它逐渐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得这首歌曲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民族的音乐形式,而成为了具有跨文化特点的音乐作品。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茉莉花》的文化内涵,也拓展了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得它更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
百年芳香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茉莉花》就是其中耳熟能详的民族小调。
它起源于《鲜花调》,并在民间流传中衍生了多种风格的版本,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其旋律婉转优美,又极具民族小调的音乐特色而最具代表性。
历经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茉莉花》的芳香遍布了全世界音乐的各个角落,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标签:民族音乐;江苏民歌;茉莉花从古至今,中国这片辽阔富饶、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用自己的传统方式,以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几千年雄厚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积累了宝贵财富。
民族音乐中,民歌小调流传广泛,数量众多,它们如暮春三月的百花,姹紫嫣红。
很多音乐借助歌颂“花”的美丽,从而抒发美好的情感,其中一首姿压群芳,栽培悠久的《茉莉花》就表达着中华儿女的朴素与纯洁。
一、《茉莉花》的起源《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最早出现在凤阳花鼓中,是清朝乾隆年间所记载《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
经过百年流传,《鲜花调》在各地的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了上百首多风格的《茉莉花》、《鲜花调》。
许多省份的民歌集成中所记录的《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却赋予了各民族的特色,不同的《茉莉花》都以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的曲调为主歌唱,却给人以不同的风格感受。
其中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
据记载显示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出现的最早,但其发源地却颇具争论。
江苏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路行和原扬州歌舞团团长戈弘曾说过:“民歌小调不可能有发源地。
”《茉莉花》属于民歌,它起源于人民之中,寄予民心民情,通过口耳相传来得到传播与继承,自然不能说是任何人或地区的专利。
走到今天,《茉莉花》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了国家的瑰宝,也影响了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
对于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探究《茉莉花》的发源地已经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标题】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作者】又文【关键词】《茉莉花》产生和发展传播【指导老师】江容【专业】音乐学【正文】一、《茉莉花》介绍《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
原籍天长,现定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顾问。
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
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
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
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
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淑女的温文尔雅。
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
“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美的柔情丽质。
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
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
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
、、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
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 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
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巴罗在 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1. 引言1.1 了解同宗民歌《茉莉花》的流变同宗民歌《茉莉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流变历程跨越千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
起初,茉莉花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源自汉代,传唱于农民和渔民之间,歌颂着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
随着历史的发展,茉莉花逐渐传入宫廷和书院,成为士大夫们广为传唱的乐曲,被赋予了更高的文人气质。
隋唐时期,茉莉花的曲调更加丰富多彩,演变成为舞曲和戏曲的重要配乐。
宋元明清时期,茉莉花逐渐融入各地民间艺术,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版本和演绎风格。
在近现代,茉莉花被迎接到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茉莉花流变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茉莉花作为同宗民歌的代表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对茉莉花流变的深入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探讨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审美内涵《茉莉花》作为同宗民歌的经典之作,其审美内涵自然也备受人们关注和探讨。
从歌曲的旋律、歌词到表达的情感,都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内涵。
在旋律上,《茉莉花》采用了流畅悠扬的曲调,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种曲调优美动听,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抚慰,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歌曲的歌词表达了对茉莉花的赞美之情,歌颂了花儿的清新、纯洁和馨香,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抒情的歌词,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简单之美。
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也是其审美内涵的重要部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珍惜。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借助《茉莉花》这首优美的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慰,体会到生活中温暖而真挚的情感。
《茉莉花》作为同宗民歌的代表之作,其审美内涵深邃而丰富,不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情感的追求。
2. 正文2.1 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历史变迁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最早出现在某个地区的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传唱和演绎。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汉族传统民歌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流传广泛并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华民间音乐的瑰宝之一。
茉莉花的流变以及其审美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茉莉花的流变源于其音乐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改变。
最早的茉莉花是以单声部唱法演唱的,没有伴奏和和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茉莉花逐渐演变为多声部合唱的形式,并加入了乐器伴奏,如琵琶、二胡、古筝等。
这种流变使茉莉花的音乐更加丰满和生动,增加了层次感和音乐情感的表达。
茉莉花的流变还体现在歌词的变化上。
最早的茉莉花歌词主要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和芳香,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向往。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进程,茉莉花的歌词逐渐扩展了主题和意义。
其中一种变化是将茉莉花与爱情和婚姻相联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婚姻和家庭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种变化是将茉莉花作为象征自由和平等的标志,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和呼吁。
茉莉花的流变使其审美内涵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茉莉花以其简洁、明快和优美的旋律,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它的旋律简单易懂,容易被人记住和传唱,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了解中国音乐的窗口之一。
茉莉花的歌词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美好的人生。
茉莉花还通过自然的意象和田园风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茉莉花的审美内涵还体现在其文化意义上。
茉莉花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经典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茉莉花通过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了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和互助的精神。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著名的同宗民歌,流传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流变表现了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多元文化交融,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内涵。
《茉莉花》的最初版本可以追溯到明代。
此后,由于相继遭到战乱、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首歌曲的流传方式不断变化。
例如,在清朝时期,《茉莉花》流行于南方地区,成为妇女间的流行歌曲;而到了民国时期,《茉莉花》则被广泛传唱于国内外地爱国人士之间。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茉莉花》这首歌曲也随着政治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经历着各种形式的改编和演绎。
除了流传方式的变化,不同地域的演绎方式也为《茉莉花》的审美内涵增添了多重风格。
例如,江苏苏州的茉莉花调是以“丝丝宁静、温柔婉转”为特点;浙江绍兴的茉莉花调则是以“悠扬委婉、清新脱俗”为特色;而江西九江地区的茉莉花调则是以“清爽美妙、优美流畅”为标志。
同样,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环境的《茉莉花》也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蒙古族的民歌中,茉莉花的曲调中加入了传统马头琴的演奏,更加显得豪放与激情;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民歌中,茉莉花以阿拉伯语的演唱方式展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茉莉花也以不同的方式演绎,比如在日本,茉莉花更多地体现了她的温情与柔美;在韩国,茉莉花在韩国传统乐器和歌唱技巧的烘托下,更加高亢激昂,带有明显的东方特色。
在整个流变的历史中,《茉莉花》始终是一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广泛传播价值的同宗民歌。
无论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民族、语言,茉莉花所传达的情感核心——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人民——都是令人共鸣的。
尤其在当今时代,更多的人通过这首歌曲,认识并赞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将其传承下去。
论民歌《茉莉花》发展流传与演变XXX教育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民歌《茉莉花》的起源、流传与演变专业:2014级音乐学姓名:***班级:一班学号:********指导教师姓名:XXX 职称:***日期:2017年6月6日XXX论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和三章内容构成。
在“绪论”部分,文章主要交待了研究原因、研究价值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
本论题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说,民歌《茉莉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地道中国民歌,从最开始粗陋的民间拉弹说唱形式,到登上世界音乐的大舞台大放光彩的不凡历程,这几百年间的历史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学术吸引力。
正文第一章以《茉莉花》的最初形态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首先梳理了《茉莉花》在不同区域的流传演变情况。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茉莉花》在现今时代的发展现状。
在“结语”部分,总结回顾全文,并对《茉莉花》的近现代流传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茉莉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中国传统民歌,历史悠久。
这首歌本身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歌曲从最初的词形态到曲形态,再到现如今的现代版茉莉花形态,经历了哪些变化?至今学术界对此歌的研究从未停息。
本文以《茉莉花》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它是如何从最开始发展成现在享誉世界的形态的。
目录:采了它,采了它,它便不再是茉莉花;不采它,不采它,它还是茉莉花。
”二、《茉莉花》的发展与演变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传承后,现代版本的《茉莉花》已经成为一首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民歌。
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人们对这首歌的演唱方式和曲调都有所改变,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例如,在福建地区,有一种名为“福建茉莉花”的版本,曲调和歌词都与传统版有所不同。
在日本和韩国,也有人演唱自己国家的版本。
三、《茉莉花》现状如今,《茉莉花》已经成为了一首跨越国界的民歌,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它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在日韩、欧美等国家广为流传。
许多歌手和音乐家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包括XXX、XXX、XXX等。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一首曲调优美、情感真挚的同宗民歌,被誉为中国歌曲界的经典之作。
自创作出来以来,这首歌曲的流变历经了演唱艺术家的不断演绎和受众的多次传唱,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流派和版本。
最初的《茉莉花》是根据民间曲调改编而来,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极具朴素的民间艺术特点。
后经周璇、姚莉等当时的著名歌唱家的演绎,歌曲加入了更丰富多彩的演唱方式和表现手法,更加凸显了歌曲的感性情感和文化内涵。
1960年代后,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歌唱艺术家的新生代的兴起,包括邓丽君、齐豫等歌唱家在内的一批新生代歌手纷纷涌现。
他们的演唱风格极具个性和特色,将《茉莉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邓丽君的演唱以甜美、柔情著称,将《茉莉花》的情感表达完全淋漓尽致,齐豫则将深情款款的嗓音融入歌曲,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经过多次流变,现代版的《茉莉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首民歌了,它现在已经演变成拥有多种版本和流派的经典歌曲,成为了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不仅如此,这首歌曲的审美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升华。
《茉莉花》的优美旋律和歌曲情感呈现,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身处异地的爱人的思念之情。
歌曲表达了人们对家园、亲情、爱情等内心情感的真实触动和深刻共鸣。
同时,歌曲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元素融入其中,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流淌之美和情感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际友人也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在此背景下,《茉莉花》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外交的一张明信片,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茉莉花》作为中国的传统同宗民歌,在不断的流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版本,同时也在不断的审美升华过程中越加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情感内涵,成为了一首介于民间与艺术之间的流行歌曲。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传统民歌之一,流传于东南沿海地区。
它的歌词简单朴实,曲调优美动人,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茉莉花歌曲的流变是与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茉莉花歌曲在歌词、曲调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情感的变化。
茉莉花歌曲的流变与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早期的茉莉花歌曲中,歌词多表达了对茉莉花的赞美和赞颂,歌颂了花儿的美丽和芳香。
这些歌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茉莉花歌曲的歌词也开始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歌颂了祖国的美丽和人民的伟大。
这些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
茉莉花歌曲的流变还与人们审美情感的变化有关。
在早期的茉莉花歌曲中,歌词多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赞颂,代表了人们简朴、朴实的审美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人们的审美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茉莉花歌曲的曲调开始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歌词也开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憧憬。
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茉莉花歌曲的审美内涵丰富多彩。
茉莉花歌曲以其简单朴实的歌词和优美动人的曲调,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歌的独特魅力。
茉莉花歌曲的歌词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赞颂,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曲调优美动人,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
茉莉花歌曲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茉莉花歌曲以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一、导言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广泛流传于各个地区和民族中。
同宗民歌《茉莉花》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代表性民歌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本文将从《茉莉花》的流变历程和审美内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该民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涵,以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魅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茉莉花》的流变历程《茉莉花》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同宗民歌,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它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流变历程,不断融合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1. 传统形式最早的《茉莉花》民歌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其词曲简约而朴实,传唱范围较窄,多为地方民间演唱。
这一时期的《茉莉花》民歌虽然不显赫于大众文化,但却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寄托和生活体验,反映了南方地区的特有风土人情。
2. 现代改编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茉莉花》民歌开始进入更广阔的舞台。
一些音乐人对《茉莉花》进行了创新和改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和音乐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茉莉花》民歌不再限于地方性的传唱,而是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民歌之一,不断在各地传唱。
3. 国际传播近年来,《茉莉花》民歌更是通过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出现了更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一些外国音乐家也对《茉莉花》进行了重新演绎,使得这首中国民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茉莉花》民歌的流变历程不仅扩大了其传唱范围,更为人们呈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三、《茉莉花》的审美内涵《茉莉花》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代表之一,其审美内涵包含了丰富的音乐情感和文化意蕴,引人入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茉莉花》所承载的审美内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1. 情感表达《茉莉花》民歌作为南方地区的同宗歌曲,其音乐表现形式极富民族特色,以朴实、情感真挚而著称。
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多为对家园、对亲情的眷恋和思念,使得这首民歌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特殊的魅力,让人在音乐之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
论爵士乐曲《茉莉花》发展流传与演变
《茉莉花》是一首经典的爵士乐曲,它的发展流传与演变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首曲目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及其对爵士乐的影响。
茉莉花的起源
《茉莉花》最早由爵士乐钢琴大师露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创作,于1928年首次发表。
这首曲子展示了阿姆斯特朗的独特演奏风格和才华,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早期演变
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以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等爵士乐大师为代表的新一代音乐家开始将《茉莉花》纳入他们的演奏曲目中。
他们通过大胆的即兴创作和技巧高超的演奏,使这首曲子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影响与流传
《茉莉花》作为一首经典的爵士乐曲,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家和乐迷。
它的流传还受益于录音技术的发展,通过唱片和电台广播,它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现代演绎
如今,《茉莉花》依然受到世界各地的爵士乐爱好者的喜爱。
不同音乐家和乐团通过重新演绎、加入新的元素和风格,使这首曲目焕发出新的魅力和多样性。
结论
爵士乐曲《茉莉花》的发展流传与演变展示了爵士乐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
它的起源与早期的演变为爵士乐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现在,它作为一首经典之作,在现代也得到了新的演绎和流传。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民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用自己的语言唱词、用婉转动听的旋律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歌曲。
同宗民歌特指同一个民族内一种或一组相同套曲、不同词牌的民歌。
《茉莉花》是中国传统的同宗民歌之一,它具有丰富多样的流变和深厚的审美内涵。
《茉莉花》最初出现于清代,据考证是由江西省青阳县的民歌发展而来。
这首歌曲描述了江南水乡的乡村景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幸福感。
由于情感真挚、歌词简洁、旋律婉转动听,这首歌曲很快就传遍了中国南方的农村和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茉莉花也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地域性的民俗文化象征,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民谣音乐也经历了许多流变和创新。
《茉莉花》也不例外,它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音乐家的改编下产生了多个版本和衍生作品。
一方面,茉莉花的旋律经常被用于改编其他流行曲目,如《梁祝》、《入云龙》等。
这些版本保留了原曲的旋律特点,但在曲式和编曲上进行了创新,使之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茉莉花也经常被各种乐器演奏,如古筝、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给茉莉花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韵味,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古典的气息。
茉莉花的审美内涵主要体现在其歌词和旋律上。
歌词中的“清新、淡雅、洁净、高尚”等词汇,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留恋田园的情感。
旋律上,茉莉花以其高亢激昂的音调和流畅动听的旋律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民歌独特的音乐特性和优美的旋律构思。
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常常用细腻、纯净的嗓音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使之更具感染力。
除了音乐上的审美内涵,茉莉花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茉莉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寓意着纯洁、高雅和坚韧的象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情怀中的“自清”和“志高”。
茉莉花的儿歌改编版《茉莉花》更是让这首歌深入人心,成为了儿童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版本中,茉莉花以其轻快明朗的节奏、简单通俗的歌词,给人一种温暖、活泼、朗朗上口的感觉。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丰富多样,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丰富的创作和演绎,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民歌《茉莉花》的由来及发展[摘要]《茉莉花》是我国民歌经典作品,在我国广泛流传。
从起初的《鲜花调》到现在家喻户晓的《茉莉花》,这首民歌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演变。
全国各地传唱的版本很多,其中有的曲调相近,有的差异较大。
本文通过阐述《茉莉花》的演变、发展和对当今音乐的影响来介绍这首民歌,从介绍《茉莉花》不同版本来表达《茉莉花》的魅力所在。
它的各种演变都能体现当代当地的历史环境与文化信息,能与当代许多作品以及体裁相融合。
一、民歌《茉莉花》的由来最初人们在清朝道光十七年的《小惠集》中发现了《茉莉花》,这本书记录了一首名叫《鲜花调》的小曲就是所谓《茉莉花》的曲名。
《鲜花调》歌名的由来是根据歌词的含义而命名的,它采用五声音阶,在记谱上采用了“蓑衣谱”,共有两段唱词,每段唱词分四个乐句,它的歌词最初出现于《缀白裘》中,讲述的是张生戏莺莺的爱情故事。
在歌词中很明显看出《鲜花调》的歌词采用了重叠的形式,这种重叠叫“双叠词”。
《鲜花调》是由清代俗曲发展而来的,它在清朝是一种很流行的时调小曲,曲风体现出江南独特韵味,令人回味。
〖JZ〗〖XC9.TIF〗1844年,张椿年出版了《张鞠田琴谱》,里面有一首歌曲是《四季鲜花》,这首歌的曲调采用了之前的《鲜花调》加工而成。
但旋律与《鲜花调》相比较更复杂一些。
歌词强调叙述性,描绘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这四个季节的鲜花。
英国学者约翰·巴罗在1793年用五线谱记录了《Moo -Lee-W ha》,并且收入在《中国游记》一书中。
巴罗和马戛尔尼使团曾在1793年来到中国,担任秘书一职。
他对中国的音乐很感兴趣,常去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和音乐。
他在一次从广州回英国的途中听到了《茉莉花》,便非常之喜爱。
十年后出版了《中国旅行记》,巴罗便把《茉莉花》收录其中。
他收录的这首《茉莉花》是欧洲音乐史上对《茉莉花》英文歌词的最早记载。
而且在欧洲音乐史中,它也是最早采用五线谱记谱的文献。
也因如此,欧洲人开始了解并传唱《茉莉花》。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音乐系音乐学专业摘要: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音乐。
《茉莉花》作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在受到国人喜欢的同时,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
《茉莉花》从起源到现在,历史悠久、形式各样、影响广泛、绚烂多彩,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展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将从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流变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流变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广泛流行的民歌数量甚多,其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茉莉花》属于民间歌曲小调中的时调,主要表现爱情内容。
本文将系统探究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就其在各地的流传变异,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民歌根据创作和流传途径不同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民歌的定义有多种,《中国音乐词典》中指出“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
”比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等,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起到了向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这样解释:“民歌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
”在《辞海》中这样定义“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从这些民歌的定义中可总结出它们对民歌界定的共性在于“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广义民歌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亦包括作曲家模仿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
如王洛宾改编的《康定情歌》,这类歌曲的曲调来源于传统的地方民歌,但经过了个人记谱和艺术再加工,这类民歌属于广义民歌的范畴,也叫“新民歌”。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一、《茉莉花》在古代的流传远古时期,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音乐。
原始社会的车轮逐渐向奴隶社会开进,人类文明也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时周朝开始了“采风”制度,派专人到民间收集、修改民歌。
秦汉时期民歌成为了人民的声音,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与黑暗。
封建统治千余年后,元朝出现了小曲,亦称小令。
明清时期出现了民歌、小曲(小调)的歌词集和曲谱集,在刊行、华秋萍编著的《借云馆曲谱》(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和清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公元1821年)中都有关于《鲜花调》的记载。
1804年,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称《茉莉花》“似乎是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中国旅行记》书中的《茉莉花》英译歌词,是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此外,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使西方人能够开始传唱《茉莉花》。
二、《茉莉花》在近现代的流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反应社会现实的新民歌。
《茉莉花》在我国大疆南北都得到了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歌词不同,特别是方言音韵的不同,使得曲调渐渐发生一定的变化。
流传在江浙一代的《茉莉花》与《小慧集》中所载的《鲜花调》基本曲调相同,但其旋律起伏较大,更加活泼流畅,抒情委婉,是《鲜花调》的变体形式之一,也成为了其她《茉莉花》的基本旋律形态。
大部分《鲜花调》的民歌变体都唱《茉莉花》原词,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第一段用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传唱最广。
如:河北南皮的《茉莉花》、东北的《茉莉花》、山西的《茉莉花》等等。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作为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的音乐主题,让世界亿万观众对这首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韵味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1942年初冬,军旅音乐家何方在江苏六合地区从民间艺人袁子柏哪里搜集到《鲜花调》。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民歌《茉莉花》起源流传与演变专业:2014级音乐学***名:***班级:一班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胡凯职称:日期:2017 年6月6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学院论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和三章内容构成在“绪论”部分,文章主要交待了研究原因,研究价值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
从本论题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说,民歌《茉莉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地道中国民歌,从最开始粗陋的民间拉弹说唱形式,到登上世界音乐的大舞台大放光彩的不凡历程,这几百年间的历史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学术吸引力。
正文第一章以《茉莉花》的最初形态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首先梳理了《茉莉花》不同区域流传演变的情况。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茉莉花》在现今时代的发展现状。
“结语”部分总结回顾全文,并对《茉莉花》的近现代流传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茉莉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中国传统民歌,历史悠久。
这首歌本身具有极高的的学术研究价值,歌曲从最初的词形态到曲形态,再到现如今的现代版茉莉花形态,经历了哪些的变化,至今学术界对此歌的研究从未停息,今天本文以《茉莉花》历史发展角度分析《茉莉花》是如何从最开始发展成现在享誉世界的形态的。
目录绪论 (1)一、《茉莉花》起源 (4)二、茉莉花发展与流传 (5)1.江苏地区《茉莉花》 (5)2.河北地区《茉莉花》 (6)3.东北《茉莉花》 (6)4.南北区别 (7)三、《茉莉花》现状 (7)参考文献 (8)摘要:《茉莉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中国传统民歌,不仅在国内知名,在日韩、欧美等国家也影响广泛。
据考证,《茉莉花》起源于江苏南京六合民间传唱已有百年的《鲜花调》,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县八百桥镇(现六合区)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现有两个较为广泛的传唱版本。
关键字:茉莉花;民歌;源流;发展与演变。
一、《茉莉花》起源最早与现代版本(何仿采编版)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剧作家冯梦龙的作品《挂枝儿》当中,但冯梦龙收编在《挂枝儿》中有歌词无曲谱的《茉莉花》词与现代歌曲相差较大,原文为:“闷来时,到园中寻花儿戴。
猛抬头,见茉莉花在两边排。
将手儿采一朵花儿来戴。
花儿采到手,花心还未开。
早知道你无心也,花,我也毕竟不来采。
”学界普遍承认的《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是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由钱德苍根据玩花主人的旧编本增删改订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十二段唱词,叙述的故事内容是名著《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的唱词以重叠句称之为《鲜花调》,大家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后来的《鲜花调》最初歌词共三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1804年,英国人巴罗在伦敦出版的《中国游记》中最早记录了此曲的现代五线谱。
此书就是记录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中1794年,巴罗卸任,途经广州返回英国。
在广州停留期间,巴罗与使团听事官西特纳(JohannChristianHittner)听到了《茉莉花》,他非常欣赏喜欢,就把歌曲收入十年后出版的这本《中国旅行记》中。
这是中国的《茉莉花》民歌第一次离开中国传到欧洲。
《中国旅行记》书中的《茉莉花》英译歌词,是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
此外,巴罗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方式记谱,使西方国家开始传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江苏民歌,是我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优秀民族小曲曲目之一。
其被大家广为熟知起源于国家一级编曲家何仿在1942年时记录下了的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最终在1957年完成《茉莉花》改编曲、词。
何仿后将原来词中的三种不同种类的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成为只有一种,比较集中的突出了茉莉花的特点,何仿对《鲜花调》歌词的部分顺序也做了一些调整,把带有封建意味色彩的“奴”修改成了“我”字,还将其他部分歌词修改为老少皆宜的语句;何仿对《鲜花调》原曲的头和尾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变动,首先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加入了一点“转”音,并且用同一个曲调演唱了三段歌词,歌曲三个段落的结束音都由“上扬”改变为“下抑”,与此同时增加了用翻高拖腔做为结束;歌曲在1957年和1959年一共做了两次修改调整,进一步丰富其歌唱旋律,将歌词中的“满园花草”改成“满园花开”,将歌词中的“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成“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二、茉莉花发展与流传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歌中的《茉莉花》也各有不同,据证流传极广的《茉莉花》变体在我国有四十多个不同版本。
其中具有代表性广受大众喜爱、流传相对较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江苏地区《茉莉花》、河北地区《茉莉花》、东北地区《茉莉花》,下面就来谈谈这几个代表性《茉莉花》的艺术特色,主要从不同的地域风格、旋律调式、情感色彩等几个方面着手。
1.江苏地区《茉莉花》江苏地区的《茉莉花》在民歌《茉莉花》的版本中影响力最为广泛,是现代版茉莉花的源头。
这首歌在2003年时被评为扬州市市歌,与此同时它也是《鲜花调》最基本的旋律形态。
它采用较为传统五声音阶,旋律优美婉转,当地人把江苏地区的《茉莉花》视为江南小调,多数采用十六分音符。
歌曲的小跳进很少,旋律多是以级进为主,由于词的节奏安排比较紧密,所以使歌曲显得细腻婉转又不失活泼。
歌曲的第三句、第四句短促不失巧妙的衔接,充分的展现了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
歌曲句尾运用了切分节奏让旋律活泼的手法,一种欢快委婉的江南感觉油然而生。
《茉莉花》的歌词借花的形象言情抒志,用比较含蓄的方式展现了年轻男女对爱的天真浪漫的渴望,好似一幅美丽江南水乡的中国画,其主要传唱地区在江苏南京六合、扬州、浙江省、安徽省一带。
2.河北地区《茉莉花》河北地区《茉莉花》的音调起伏较大,采用了河北最具有典型性的河北曲调,唱词方面又添加了许多的衬词和地方方言,吸收了绝大部分的戏剧元素,还加入了甜美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张生戏莺莺的片段,具有浓烈的北方戏剧的特色,河北地区的民歌《茉莉花》从听觉上讲,给听众最大的感受就是戏剧风格尤其突出。
常用的节奏型由江苏地区使用的十六分音符变成八分音符,带着浓厚的律动性,起伏很大。
在演唱方面具有叙述性,具有故事特征。
旋律委婉的推进,速度较慢,有很多的五声音阶级进式推进,还有部分小二度的音程的出现。
3.东北《茉莉花》东北《茉莉花》主要指辽宁海城和黑龙江地区的民歌。
其旋律简洁明了,歌词语言相对朴实幽默。
在音乐创作方面更加直爽豪迈,添加了许多当地“二人转”的风格。
与中原地区河南、河北还有南方地区的江苏相比有极大区别。
东北地区《茉莉花》的速度平缓,演唱抒情中又不乏热情开朗的艺术特色。
第一句与结束句首尾交相辉映,很有地方特点。
在曲调方面,东北地区《茉莉花》较上述河北地区《茉莉花》相比较,虽然在旋律上的骨干曲调与河北《茉莉花》相同,但鉴于自然气候环境、不同生活习俗等影响,风格上大不一样,东北地区的《茉莉花》曲调显得更朴实,跳进更多,旋律上下的幅度也更大,东北地区《茉莉花》没有河北《茉莉花》那么细致柔腻,但曲调的棱角粗犷分明,曲调中柔中带刚、起伏自然,展现出东北地区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并把人们喜爱茉莉花的情感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
除上述介绍的三个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之外,还有山西、青海、四川等许多地方都有以茉莉花为主题的民歌,所表现的内容、歌词大体上相近,旋律却都有着各地方不同的风格特色。
4.南北区别在上曲式结构南方地区《茉莉花》多以四句体的旋律为主要格局,相对其他地区比较简练规整,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就是在原有《鲜花调》的基础上,加以修饰,使曲风表现的更加婉转细腻,体现了江南地方的美感;而北方的《茉莉花》民歌多带有拖腔和衬词,结构上往往比较复杂,例如河北南皮地区《茉莉花》就在原有结构上把《茉莉花》歌词内容扩充了许多,且曲调速度放慢,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戏剧叙事风格;旋律上南方民歌多为级进,旋律相对平缓柔美,很少运用到四度以上的大跳,多以二度和三度的级进音程为主,使得整个歌曲旋律更加婉转悠长;而北方民歌则多以大跳为主,旋律比较高亢,歌曲将北方地区的豪爽与大气通过音乐展现出来;节奏上南方民歌多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多使用连音,节奏相对规整;而北方民歌则善用跳音和切分音,使得节奏大多比较简洁欢快,与此同时在情绪上北方地区民歌多使用歌词而表达唱者情感,南方民歌恰恰相反,多使用曲调而表现内心,由此可见南北民歌在节奏上具有相当大的不同。
三、《茉莉花》现状《茉莉花》自1957年改编为现代版后,各种改编版本也应用而生。
2016年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雷佳在刚刚过去的G20峰会文艺汇演中献唱《难忘茉莉花》引发创作热潮,“遇见你,月光下遗世独立,爱上你,芬芳中素靥青衣……”开头的这几句词与现代感丰满的旋律,都牢牢地抓住了年轻听者的注意力,到了歌曲副歌部分,那首传唱至全世界的《茉莉花》响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唱响了全世界。
同年,雷佳在《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舞台上,一袭黑色礼服隆重现身,重现了这首民歌歌曲的不同风采。
民歌小调里还加入了西洋歌剧的味道,使得观众熟悉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多了一份大气磅礴,获得了全场观众的集体好评。
从现代版《茉莉花》到新编版《难忘茉莉花》,雷佳的演绎让现场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除雷佳演唱的《难忘茉莉花》外,黑鸭子、梁静茹版《茉莉花》也吸引了大批受众。
《茉莉花》迅速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更多的网友表示第一次发现这首歌如此动人心魄,更有网友对《茉莉花》的方言版本表示惊讶:“原来这首歌还能这样唱!”还有些网友则加入了《茉莉花》的改编行动中,各地方言版《茉莉花》悉数被创作出来,湖南话版、武汉话版、上海话版,甚至出现了藏语版和蒙语版。
雷佳的一曲《难忘茉莉花》诞生了无数朵方言、其他语言的《茉莉花》。
结语:从鲜花调到茉莉花这首在中华传唱了数百年之久的民歌,是中华民族数百年来共同创作、发展、完善的共同文化遗产。
因此这一文化遗产既不属于江苏六合,也不属于广东、东北、陕西、河北某一省,亦不属于扬州、南皮等某一地区当然更不是属于某一个人,这首歌应该归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在这首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艰辛历程中所累积的深厚文化底蕴,已转化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由穷到富、由弱到强的音乐巨型雕塑,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