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1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比较摘要: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语系。
从其形态上看两者没有相似之处,但从语义上有其异同性。
英语和汉语有很多同义词,众多专家和学者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
作者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英汉互译语义比较义素分析一、引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音译结合的符号系统,为人类进行沟通交际所服务。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对这两种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板块的语言来说,两者在其形态上没有相似之处,更找不到两者间语音上的对立规律(外来借词除外),但从语义上有其相似性。
同义词的存在在英语和汉语中屡见不鲜,众多专家和学者也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成果丰富。
语言学规律告诉我们,在同一种语言范围内寻找概念完全对等的词是非常困难的。
而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找概念完全相同的词,更是难上加难。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界定上虽有大量相似之处,但存在更多的是差异。
所以,只有准确把握英汉语义上的异同性,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科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围除语言学外,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本文主要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分析难免带有主观色彩,没有音位分析那样精确、系统,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我认为,要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关系,从语义上入手,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语义比较(一)对英汉义素的分析比较hjelmslev和jakonbson借鉴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理论,提出了义素(sememe)的概念,指出可以将语义成分,即义素作为语义学中说明词汇结构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
义素是词义的最小语义构成成分,又叫做语义特征。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英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 导语:如果能够对英汉两种语⾔之间结构⽅⾯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反复练习,做好⼝笔译也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编在此总结出英汉语⾔在结构⽅⾯的⼀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必有所裨益。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式⽽⾔,英语是⼀种形合性的语⾔,⽽汉语则是⼀种意合性的语⾔。
英语的句⼦⼀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得⼀清⼆楚;⽽汉语句⼦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本⾝的语意来表现。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再试⼀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就⽐较灵活,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缩⼩,从⽽产⽣了新⼀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个主句、⼀个定语从句和⼀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
主句⽤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般现在时,再加⼀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常清楚。
⽽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使”、“从⽽”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从英语和汉语间的语法不同看英汉互译英语和汉语隶属不同的语系,语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比研究这方面的差异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标签:语法对比研究翻译根据潘文国在《翻译与对比语言学》(2007)一文中的观点,汉英对比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汉英两种语言“同-异-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個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等这些理论问题,旨在为外语教学、跨语言交际、语际翻译、双语辞典编纂等提供理论支撑。
英汉语之间语法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比《万物简史》的序言翻译,主要对比两者在定语、状语和主语方面的特点,以期能起到潘文国教授提到的“为语际翻译提供理论支撑”之效用。
一、定语一般来说,汉语中定语都是放在名词前面的,类似于“我的弟弟”、“我弟弟的媳妇”;而英文不仅有前置定语(一般是形容词,比如a pretty boy),也有大量的后置定语(包括各类短语和从句,比如说a boy behind the desk,或者a boy who was sitting behind the desk)。
Sentence 1:This is ahighly riveting book about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译文: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
中文的定语非常之长“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而且位置统统在中心词book之前。
就像《小王子》里把大象吞进肚子里的蟒蛇,头尾细小,中间臃肿,像一顶帽子,这个中文句子是不太正常的。
这段英文中既有前置定语(approachable,riveting)也有后置定语(about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和定语从句(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在一般的中文表达中,很少出现“我爸爸的弟弟的老婆的哥哥的媳妇”这样的长定语,总会以各种方式进行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义合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动词功能强英汉句子的重心不同在复合句子中,英语的主句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
而汉语则一般按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将主要部分放在句尾形成后中心例如: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we parted. 自从我们分别之后没发生什么事They parted enemies.Table the motionSedanSaloonKnocked up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晚饭后我出去散步He cannot be operated upon as he is very weak 他身体太弱不能动手术His chief contribution was making me realize how much than knowledge I had been getting from him. Common sense他使我认识到,我从他那里学来的,远远不止是知识,这是他的最大贡献。
It was been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我原来打算在今年一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非常失望4英语there be 结构与虚词it 的结构用得比较广泛一词多义现象Phase常用词意:阶段物理学:相土壤学:分段数学:位相动物学:型天文学:周相军事学:战斗阶段建筑学:第几期工程Siren’s songBrokenA broken manA broken soldierA broken timeA broken sleepA broken record of argumentChallenge1.I challenge my own conclusion2.t he American hegemony is under greater and greater challenge3.n one of them challenged the validity of those resolutionsIntroductionStill to come; a car called the violet in Japan, but due for a new name before American introduction 蝌口骡拉Saudi Arabia has had problems with Iraq and South Yemen but he tired hard to maintain in touch with leaders of both states好汉做事好汉当A true man has the courage to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own actions/deeds二:词的增减所谓词汇增益就是英汉互译时增词而不增义,减词不减义1)英文动词的时态,情态,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译成汉语时,一般都要适当增词,而汉语的同样内容译为英语时一般都要减词2)英语的抽象名词或代表特殊意义的名词译成汉语一般要增词,而汉语的抽象名词或一些具体名词译成英语时则需要减词Restraint in crises must be augmented by cooperation in removing the causes of crisis 英文当中抽象名词(通常由形容词转化过来)的具体化,把英语之“虚”化为汉语之实CorrectnessDependencePossibilityCommercializationAbstractionJealousyArroganceIrregularityIn the future you will be exposed to more and more, not less3)英语中的许多代词译成汉语都要加词,回译时需要把复杂的词化为代词The powers of Europe were content to leave the last negotiations to England and Germany who could be trusted to enforce it.约翰很快在灌木丛后面蹲了下来,他想爬进树丛但树丛却长满了刺。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1.英汉差异2.英译汉-加注和释义加注法可分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You look like AL_Capone in that suit.你穿上那套衣服,看上去就像个流氓阿尔.卡彭*了。
(阿尔.卡彭是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歹徒,芝加哥犯罪集团的一首领。
)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要出去喝酒,一醉方休。
Black people have all too often found the American Dream a nightmare.黑人们经常发现所谓的美国梦*不过是一场噩梦。
(美国梦是指美国式的民主、自由等)释义释义是舍弃原文中的具体形象,直接译出原文的意思。
Ifs not easy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at club-they want 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money to spend,not just every Tom,Dick, and Harry.要参加那个俱乐部并非易事一他们只吸收手头阔绰的人,而不是普通百姓。
Our son must go to school.He must 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holds us in.我们的儿子一定得上学,一定要出人头地。
•增词I was extremely worried about her,but this was neither the place nor the time for a lecture or an argument.我非常担心她,但不论是地点还是时间都不适合和她讲解或争论。
Britain's railway system is being improved.英国的铁路系统正在改善。
English prose is elaborate rather than simple.It was not always so.现今英语散文是精心制作的而不是简单的就能做到。
1.英语注重结构的严谨性,而汉语相比之下则更注重意思的传达。
于是汉语中便有大量的无主句。
如很多书的前言部分都有这样一句话“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这句话中国读者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可如果用英语的语法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无主句。
其实是“由于(作者)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造成了疏漏,(作者)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因此在将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时,就要将它潜在的被省略的主语还原,才能被英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2.和汉语一样.英语也习惯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对其进行修饰限侧,这个形容词称为定语修饰部分((attributive modifier),这个部分可以由n个并列的形容词构成(如a beautiful pale pink sunset)。
问题是如果这部分是一个句f而不是简单几个形容词的并列时,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需要将这样一个做名词修饰语的部分移到名词后面,由关系代词引导构成定语从句。
(如Can you show me the house where Shakespeare once lived?)而在汉语中,定语修饰部分即便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仍然保留在它原来的位置,即名词的前面,如“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这句话的骨干为“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理论”,中间复杂的部分是说明邓小平理论作用或重要性的定语。
当把这样一句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话翻译成英语时,就要遵循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语法特征,将其译成定语从句(试译为Deng's theory is the scientific theory which directs the Chinese to fulfill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3.词序的不同。
汉语的思维习惯是“何时何地发生何事”.因此将时间和地点状语置于句首(昨天在教室里两名间学争吵起来)。
英语却不同,它习惯将这类次信息放到句末(Two students quarreled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隐含着深层语言文化差异。
为了忠实原文顺应译语及读者,英汉翻译必须既要注意语言文化因素差异,又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汉差异;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的传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为此,翻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说,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
著名学者Satoshi 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作者〔讲话人〕直接传达信息,读者〔听话人〕理解领会其意,犹如过桥一样。
相反,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垫脚石式”。
作者〔讲话人〕采取迂回隐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垫脚,读者〔听话人〕借助于“垫脚石”才能悟出其意。
故此,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一切都要靠用语言讲清,而中国、日本等国则是“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语境隐含语意,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胡文仲,1999:80-81)东方人,尤其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交织成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学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至深。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整体中寻求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自行调节而到达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生做英译汉时如临大敌;因为它的难度大,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生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
一句话,英译汉是一种令人伤脑筋的题型。
但是,像英语学习本身一样,只要用心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本文想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这一角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子氏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一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句话在英语里并不紊乱,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立,又和主句连成一体。
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达方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
我们先看一看这句话的直译: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这样的译文倒是很忠实,但在表达上却不像是中文,译者译的时候费劲,读者读的时候也费劲。
现在我们把译文调整一下: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很显然,调整后的译文给人更清楚、更顺畅的感觉。
很巧的是,它与改写后的英语句子结构上更加接近,这说明汉语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提高表达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确,表达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
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
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
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请看下面的例句: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这句话长达31个单词。
从结构上讲,它是主句(they do not...)+并列谓语(and do not...)+宾语从句(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条件状语从句(had he...);从资义上讲,它有四层意思:不能…因此不能…会有多大的才干…如果…。
根据对这个句子的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切分成四个小段: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由于每一小段包含一个意群,切分后我们就可以试译成: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会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
这样的译文可以说已经很清楚,汉语也基本过得去,但仔细检查一下。
我们仍然发现汉语表达中还有英语的影子,那就是表示条件的“如果…”放在句子最后不大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讲英语与汉语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所谓前重心是先说结果后说细节。
后重心则是先说细节后说结果。
由于汉语多把重心放在后面,上述译文应该修改成:…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会有多大才干。
下面我们再看一例: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分析,这个句子可分成五段:主句(There is no...)+从句(whether...)+后置定语(peculiar to...)+选择性并列从句(or...)+后置定语(appropriate to...)。
从语义上讲,主句讲的是结果,从句说的是细节。
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文译文的表达顺序与原文正好相反: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用的研究方法,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如果按英语的表达顺序来翻译,中文简直无法通顺。
由于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有的考生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只好歪曲“there is no agreement”的意思,一厢情愿地译为“没有人同意”。
“没有哪个赞成意见”等等,整个译文情屈聱牙,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可见不了解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4.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现在我们看下面的例子:④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这个句子有三个被动结构:...is imagined...,...be compared...,...be required...。
第一个被动结构的后面有动作的发出者,这种被动有时只要把动作发出者提到前面就可以变成主动: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many imagine that...因此译起来也比较容易:“许多人认为…”这属于被动改主动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汉语不需做任何改动就能将被动译成主动,句中第二个被动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be compared with可以直接译为“与…相比较”,因为“与…被比较”在汉语里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则需要对整个句子做很大的调整才能正确处理好:句中第三个被动结构后面虽然有介词by引导动作发出者,但简单地交换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显然行不通,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词的使用造成的,如代词they到底指什么?动词required在句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上的差异。
5.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除③之外,其余均有代词出现:①中有it,②中有they,④中则有it和they,这说明英语常使用代词。
汉语虽然也使用代词,但使用频率明显不如英语高。
翻译时为了弄清句子的确切含义,不知道代词的指代情况往往是不行的,因为不明白主语是什么时谓语动词的意思往往也无法确定,弄错了代词的所指更会使译文受到影响。
如①中的it指前文提到的fal1acy(谬误),②中的they指的是文中谈论的test(测试),④中的it是形式主语,they则指前面提到的“these processes”,而“these processes”确切他说是指上文所说的“the process of these men of science”(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由于这些代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译成汉语时往往必须还原为名词,这看起来是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实际上却是在考查你对句子的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善于从文章中寻找线索,把句子的确切含义表达出来。
现在我们看例④的中文翻译: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相比较,他们并认为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注意代词they译成了名词“…思维过程”;be required译成了“掌握”,不但被动没有了,而且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我们就自然会想到英汉表达的下一个区别。
6.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如require一词在英译汉句子中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