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实施德育、智育的重要途径与主要渠道,其教学定位与导向的确立,势必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而且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高尚道德情操、健全完善人格等形成,也具有积极影响。
这使得以德育渗透为统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向构建,势必更为贴近学生身心特性,也更易凸显学科特性。
基于此,教师应以抓好德育渗透为导向,来落实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的优化与改进,变革与创新。
通过对媒介资源的利用、生活素材的借助、实践活动的构建,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延展性。
将教学中涉及的道德规范、法律准则等,以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迁移至其认知视域,来拓宽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渠道,以更好引领学生的认知升华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在学生德育教育领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不仅是强化德育实效的载体,更是延展德育路径的关键。
特别是通过对教学中涉及的道德理论、法律要求等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衔接,可进一步强化德育渗透的延展性、丰富性、实效性,且对于德育目标的达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在德育渗透的驱使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性必然会进一步显现,这也自然更利于德育的效能强化。
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渗透策略与途径探究时,应以深度解析具体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并结合学生认知实际与身心特性,将教学中所对应的抽象理论、深邃思想等,以更为鲜活、生动、丰富的方式引入学生视觉,来实现对德育路径的拓展,德育方式的优化。
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内化课内重要德育理论的机会与空间,来促进德育渗透的实效提升,以更好助推德育目标的达成。
使学生在更为科学、高效、精准的德育渗透措施驱使下,进一步完善自身认知体系,全方位构建健全完善人格。
一、利用媒介资源开展德育渗透,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涉及的很多理论,看似较为抽象,实则与生活现实关联紧密,且形式丰富多样,更易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
如何把法治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开展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线的教师。
文章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接着分析了如何把法治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策略,争取可以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课;课程教学创新;创新能力培养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属于一门基础课程,包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这两个方面。
通过把法治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较高的综合素养。
可以说,这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纵观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也难以响应新课标,进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针对新课标下如何把法治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发展现状(1)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通过观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仍旧有很多教师将口头讲解这种单一形式作为唯一的教学形式,很少会主动创新或者改革其他形式,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虽然说这种单一的形式可以向学生讲解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但是这也导致了整个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十分枯燥,难以有效吸引到学生。
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逐渐会被消磨,他们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和记忆,最终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也十分低效,甚至是无效。
(2)课堂教学评价匮乏有很大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存在一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观念,即自己评价的标准只根据学生平时的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制定,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其实,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也不够完善。
而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评价观念下,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将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学习。
同时,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不仅需要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的良好价值观,有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在德育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增强学生的情感观和不同体验,使小学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本文围绕小学阶段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为教案,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从而进行实践和努力。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在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小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了解课本中的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进行讨论。
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对道德和法治学习的治理与见解,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新课程在不断的深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同阶段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
另外,教师在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在实践中情绪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上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
因此,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加强对学生德育方面内容的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应用效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一)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效果略差,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这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道德教育融入道德和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制订一套教学方案,使用生活教学法可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感受课程内容的魅力。
因此,教师应引导儿童以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中发展,让小学生过上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创造性的生活。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的,从而导致三年级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下册课程的学习效率降低,从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8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5期总第814期No.15,2020Total of 814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涵盖内容非常广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就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片面的讲解,而缺乏对小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养成训练。
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在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够更好地面对客观复杂的社会环境,并在内心培养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1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1.1道德与法治是公民教育的本质目标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公共社会,公民性是每一个人的本质属性。
然而,公私对立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抛开个体而讨论公共。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离不开集体活动和公共生活,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公民对公共生活的适应性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中,共同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与政治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公民生活在公共社会中必须时刻保持集体观念,推己及人,防止罔顾社会其他公民的利益。
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公民性的一门学问,未来公民教育体现为对公民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小学阶段对于个体而言,是思想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在语文课堂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理性精神时期,能够成为一个追求独立自主的个体和公民,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关系。
1.2小学生正处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拓展的作用。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上获取更全面的系统教育。
本文论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其进行渗透和拓展。
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现在社会必须的公民素养要求,同时也是伴随学生一生都需要不断进行巩固的终身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作者:杜明科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0年第06期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生活化教学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标准的相关要求,切实让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法治观念,让学生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好公民。
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合道德与法治教育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树立小学生正确三观的根本课程。
从小学生踏入小学校园的那一刻便已经开展了德育内容。
在素质教育工作日渐发展与进步的当下,法治教育也逐渐纳入小学教育体系当中。
想要全面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就应该从基础课程教育手段开始,通过课程融合,潜移默化地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虽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当中涉及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夠的。
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思想品德当中德育知识的内容,拓展德育课堂教学的外延,让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基础上感受法律知识。
我国是法治社会,公民在社会当中要具备标准化的法律意识。
在社会环境日渐复杂的当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校园暴力、社会威胁等,都直接对学生合法权益带来损害。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法治教育相渗透,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使学生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保卫自身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生活》中关于“花草树木点头笑”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将保护花草树木的良好道德意识与法律层次上的知识进行紧密结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熊出没》动画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知道“光头强滥砍滥伐”是违法犯罪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如何将道德与法治课内容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是当前学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一、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知识的传授,更应涵盖道德伦理、公民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社会,了解真实的社会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将道德与法治课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之中。
同时,学校要建立起明确的校规校纪,严格执行校规,倡导文明礼仪,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全体师生齐心协力,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其内容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在多方合作的共同推动下,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法治意识强的社会新人。
愿我们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成为德法兼备的栋梁之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入【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时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时义务教育起始阶段的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法律规则认知的重要职责。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思政课程重视程度的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情况也越来越受关注,如何在该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已经成为该学科教师们关注的重点课题。
文章从法治教育渗透的基本要求入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其教学目的在于给予学生道德情感启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集体的情感,使其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故而,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法治意识培养同样是该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加以重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应在各学段内贯穿法治教育内容。
因此,探索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方法意义重大。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的基本要求(一)形成基本法治意识引导小学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教学大纲指出,该学科教材编写人员应分析小学生对法治概念、法治内容的理解情况,从小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进行教材基本内容明确及编写。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要遵从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内心及情感,通过合适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对于法治观念形成认同感,从而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明晰基础法治常识让小学生明晰基本法治常识也是法治教育渗透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为学生渗透、拓展相关的法律常识,比如对日常生活、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关规定形成基本了解等等,从而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为学生正常参与社会实践奠定条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它根植于生活,从身边的小事说起,帮助同学们学法律知识,守规则、懂礼仪,树立规则意识。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法治教育,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创设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化时代也逐渐来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教育传授给学生。
教师应合理利用新型媒体,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输入到学生的电子书包里面,再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例如,在小学《自然灾害》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灾难来临之际如何救援、逃生等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科技创新产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独立思考,提升法治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教学素材情景教学是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创设贴近生活情境,将法治教育寓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中感受到法治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小学生校园安全保护》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校园暴力的现象,为学生播放一部警示视频:一位女生被人围殴,围观者有劝架的,有喝倒彩的,有打人的,还有录像的……视频中人物的表现和语言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老师通过“请你想一想”“假如你是视频中的女生,你想对那些打人的同学说些什么?”的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判断,选择正确的行为。
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互动交流中来,一致认为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感性上了解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作斗争。
例如,在小学《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自己的家乡,初步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
162学习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发展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哲学,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形成三种观点,更好地支持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学生走向国家和社会。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数为"教师主导讲授道德观念与法治思想,学生机械化接受"这一单方向传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氛围较为压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难以达到德育教育最优效果。
为此,小学教师应借助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营造直观立体的课堂情境与氛围,提升课堂效率,为德育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环节对于课堂氛围整体基调的奠定性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导入,例如针对"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程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地球现状的视频,尽可能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例如,不合理的垃圾处理造成海洋生物灭顶之灾此类,激发学生同情心与思考的内容,将学生立刻带入实际情境中,增添现场感,由此奠定立体直观、生动鲜明的课堂氛围基调。
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过程中的课堂氛围的保持,调查研究显示,课堂开始,二十分钟之后,在教师保持原有教学方式与进程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会减少40%左右。
为此,教师应注重持续浓厚的课堂氛围,尤其是课堂中段的氛围再创造。
当教师发现部分学生产生课堂疲倦现象时,可以及时就所讲问题展开一次班级讨论,例如"我们怎么保护珍贵的大自然",将全班同学调动进课堂的全过程中。
二、丰富教学方法。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会主动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就可以提高学习质量。
不管是哪门学科,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清新空气是个宝》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提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前些年天空的照片,再准备一些近几年天空的照片,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些照片,将教材中的文字转变成生动有趣、真实的图片,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对比近些年空气的变化。
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教学小学阶段是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
法治观念从小扎根在学生心底,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社会的治安成本。
但在小学生看来,法律与法治似乎遥不可及,且与自己的生活关联度不大。
在这样的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与儿童认知特点相符的、与儿童生活视域相关的、与时代发展需要呼应的法律知识,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其理解法律知识,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进而促进学生法治精神的塑造和守法、用法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一、动手实验,形成法治文化认同教学片段: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秩序”这个词语,课前,先进行一个“秩序小实验”:找五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
瓶口大小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看看哪个小组能既顺利又快速地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发现只有有序的依次取出一个球,才能顺利又快速地取出瓶中所有小球。
通过这个秩序小实验,让学生通过体验从内心明白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只有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才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形成学生的法治文化认同。
二、用图片说规则,让法律法规直观通俗教学片断2: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之“交通‘信号’要知道”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上课中,笔者出示“红绿灯”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传递的信息。
接着,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人行横道信号灯表示:(一)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二)红灯亮时,禁止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是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过或者在道路中心线处停留等候。
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红绿灯的交通信号指示。
然后,笔者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交通标志图片,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些不同交通标志所表示的意思。
例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作者:杨金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8年第7期目前,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已经在小学一年级全面使用,与《品德与生活》教材对比,我们会发现新教材中纳入了很多法治教育内容。
那么,作为教学一线的小学品德教师,我们的课堂怎样渗透法治教育,怎样“润物无声”地培养儿童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这成了我们每个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新课题。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所进行的一点尝试及思考。
策略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意识地把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条例纳入到各课教材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并有意识地化难为易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以一年级下册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为例,本课第三个学习板块是“为什么玩不下去了”,本板块讲述了部分孩子因不守游戏规则或者不懂得合作而与伙伴玩不下去了。
这个板块就蕴含着一些法治教育内容,比如小伙伴一起玩时的游戏规则,游戏过程中的合作规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这些规则都是本课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作为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掌握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并把相关的法治教育落实到位。
策略二:创设有效情境,努力提升法治裸堂效果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注意力也不够持久,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法治教育相对比较高深和枯燥。
翻阅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并不是重视法律知识的掌握,而是重法治意识的培养。
低年级阶段,它是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它侧重的是法治意识,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那么,作为教师,很显然不能呆板的出示相关法规条文,让孩子去读背,这是很不可取的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作为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努力创设充满童趣、情趣的趣味课堂,在愉悦地学习氛围中,向学生渗透这些规则、法规,向学生渗透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为例,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小猴乐乐上学的故事情境,教师通过媒体播放小猴乐乐说的话:“大家好!我是小猴乐乐。
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教育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孩子道德和法治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法治教育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道德和法治基础。
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通过法治教育,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义务,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和法治精神,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形成规范自己行为的好习惯。
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也会逐渐增强。
学生在法治教育中还能够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形成对法治制度的信任和依赖,增强对法治的敬畏和自觉遵守法律的观念。
法治教育的渗透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通过法治教育,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明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培养正义、公平、诚实、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通过法治教育,学生还能够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认识到法治和道德的一致性和辩证性,树立正确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渗透,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在逐渐步入社会,他们需要通过法治教育的渗透,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法治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法治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作用,增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爱家、爱校、爱社会的良好情怀和品质。
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渗透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法治教育的渗透,学生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小学生的法治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途径分析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规范制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有效地渗透思政教育,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教育;渗透方法分析引言: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德育培养学生,而立德树人则是新时期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课程思想政治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积极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加强对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社会常识、社会公德、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同时,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教学内容也应具备启发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一、我国小学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相对较短,因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存诸多不足。
这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应试学科并无明显区别,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一些教师在思政教学领域所持有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
他们对现行的思政教学知之甚少,加之很多学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严重缺乏专业的思政教育人才。
大量学校的思政课程不得不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这使得思政课程常常被认为是单调乏味的,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应降低。
(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经验生活是个体成长的根本,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在思政教育中,许多教师期望学生走捷径,往往将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他们。
此外,众多学校鲜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仅仅停留于应付考试,从而使思政教育丧失了其真正意义。
法治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摘要:新时代教育需求的需要“法治教育要从小抓起”的响应,在小学这一初始节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让法制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同时逐步渗透到每一环教学中,让学生在无声中提高自身法治意识和知识。
教师可以以校园中的案例进行辩论,将生活中的法治场景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但是教师要注意法治教学是严谨的不允许有纰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在自身专业过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去有针对性教学,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带来的困扰。
通过实际理论法治知识与道德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新时代好少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引言自古规矩成方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小学阶段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培养的启蒙阶段和关键时期,知法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良好的法治学习观念和学习意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学习影响深远。
在小学阶段想要更好的开展法治教育就要以道德法治课程为依托,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解读新教材的主旨观念还要响应新教育思想,开拓创新新教学方法,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教学引领学生树立道德观念。
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在法律面前人与人的权力和义务是相同的、是平等的,都是中国公民就应当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法治教育精度不足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特点,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过于复杂和抽象化的知识很难做到深层次理解和吸收。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层面的道德与法制知识信息的讲解较为笼统,以此减少知识点过多学生记忆不连贯,让知识层面停留在浅层次这样方便于学生理解,但是由于知识内容模糊且两可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负面化效果,对于法律的严谨性以及其不可严重性没有做到明确化,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如何判断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对于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受到什么制裁,自己又该如何避免这种违法行为,自身遇到了违法行为又该如何处理等,法制教育的精度不足,让学生的法律意识难以系统化形成,普法力度大打折扣。
60教育版■文/次成加措德育法治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较少接触社会生活,缺少学习资料。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积极开拓课程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途径。
现在我们来谈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
一、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小学阶段,每个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都有重大影响,许多学生将教师视为日常生活中的榜样。
如果教师能够注意个人的行为规范,提高自我修养,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辐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贯彻教师的基本职业标准,“成为他人的教师”,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便为学生提供精细的道德教育。
此外,笔者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成就和道德水平。
一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咒骂其他学生,为了使学生养成有礼貌的口语习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放学后,笔者都使用文明的语言,为学生树立榜样。
当发现学生说坏话时,笔者会用自己的眼睛阻止提醒他们,以便学生理解说坏话是错误的。
经过长时间的指导,笔者注意到学生使用亵渎的语言少了得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都使用文明的语言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
可见,通过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让学生向教师学习良好的道德操守,从而完成了模仿的愿望,规范了他们的行为,并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二、创设德育学习情境。
很多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时候,表示对课堂内容有很大的陌生感,很多情况下是教师本身的授课方式有待改进,如果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不管是在课堂开始还是课堂中间,还是课后安排上,都要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
所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会结合当天的课堂内容,为学生们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中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跟随我的思路,从而提升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此更好地进行内容的学习,便可以促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德育教育的水平。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也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这些教育任务需要小学教育者对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必要紧密融合法治教育。
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法治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小学法治教育的完整框架。
例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时,可以通过分析“宪法”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宪法”的重要性及其对法律和社会的作用,强调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必须得到尊重和遵守。
同时,也可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遵守宪法,尊重法律。
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
学生在小学的阶段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学会尊重和遵守法律的基本法治理念。
与此同时,应该在小学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为他们的进一步法治教育打好基础。
第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需要与生活场景融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自己世界观的过程中,生活场景是他们最熟悉的。
针对每一个生活场景,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法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思考。
例如,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可以通过详细讲解交通法规、红绿灯的含义和交通信号等,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建立他们的安全自保意识。
这些与生活场景绑定的案例和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增加教育的实效性和温度。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的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注意教育的实效性、实际性和知识渗透度。
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出发,更好地留住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律、尊重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做到“学法尚守法,知法尊法”。
2021.01真情 教育探索277法治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张春福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王滩镇垛瓦小学摘要:良好的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对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应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优势,将法治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生活中的法律认知,让学生的道德水平有显著提升。
本文主要研究开展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法治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都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更是承担着我们的希望与未来,伴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不论是家庭和学校还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具它们的责任与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将法治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进行融合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法治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认知,侧面影响学生让其有正确的法治观念。
该课程通过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都具有影响,能够有效让学生的成长道路避免误入歧途。
面对这样的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小学教师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要注意将法治思想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将法治教育的高度提升,教学质量也会长。
那么如何去实现二者的正确融合是所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值得的深思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开展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可实现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
通过一些对小学生有针对性的法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让小学生可以明白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可降低青少年的犯罪概率。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经逐渐呈现出低年龄段的趋势。
按照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其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心智发育不够成熟,仍然有很大几率会受到诱导从而犯罪,这就极大地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德育课程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减少小学生犯罪的概率,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法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小学生正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小学教育中,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观。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互动性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将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探讨融合的方式和效果,以期为小学法治教育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并评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从而为优化小学教育课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深入探讨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
探讨《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教学的综合性和实效性。
通过评估融合效果,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探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将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管理篇•德育天地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将使用全国统一的部编教材,本课程是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而来,课程以各种生活角度进行多维度法律教育,在教学中也多了一个从法律教育的角度进行间接德育的途径。
小学阶段属于启蒙阶段,学生的心智未发育完全,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
从小就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建设和法治观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和能力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关于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等三部委联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遵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具体又在教学内容中分散呈现。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教学中合理适度地渗透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对法律的认知,对遏制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急剧增多的现象,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1.钻研教材,抓住法治教育渗透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这一核心线索设计渗透法治内容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特别是与儿童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而法治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小学应当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意味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法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法治教育融合起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研究。
在课程设置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充分考虑法治教育的特点和内容,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时,可以通过增加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宪法基本原则和法律常识等,丰富学生的法治知识,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治教育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可以引入一些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活动和实践,如模拟法庭、校园法治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培养自觉守法、尊法学法的态度和习惯。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与教育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沟通和协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融入到法治教育的整体思路中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法治教育。
在评价方式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之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提高程度。
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笔试考试、课堂讨论、作品展示、实践评价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对法治知识和学习态度的重视。
还可以通过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学生法治表现的观察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觉地培养法治素养和正确的法治价值观。
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的法治表现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更好地激励学生的法治学习和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法治教育的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和配合。
希望通过本文的思考和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更多具有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优秀公民。
龙源期刊网
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渗透
作者:李春华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0年第08期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动力,在學习过程中,学生应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安全意识。
新时代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其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论述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的意义,提出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法治教育;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渗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已经推广很长时间了,但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能够看到传统教育的弊端,部分教师还沿用灌输式、一言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忽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理论知识较多,加之教师采取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进而使学生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培养不佳。
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大都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很少为学生拓展知识面,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当代学生发展与学习需要。
二、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但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伤害时,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大都依赖于父母与教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增强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重要媒介,教师通过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法治观念与意识,懂得如何自我保护自己,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程体系中,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还能够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与内容,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促进意义。
由此可见,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发展渗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