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 格式:pdf
- 大小:901.67 KB
- 文档页数:9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二十二讲梯形【基础知识回顾】一、 梯形的定义、分类、和面积: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其中,平行的两边叫做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2、分类:梯形3、梯形的面积:梯形= (上底+下底) X 高【赵老师提醒: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梯形,除了要注明它有一组对边外,还需注明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或的这组对边不相等】二、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1、性质:⑴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相等⑵等腰梯形的对角线⑶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一般梯形特殊梯形等腰梯形:两腰 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腰与底 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2、判定:⑴用定义:先证明四边形是梯形,再证明其两腰相等⑵同一底上两个角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⑶对角线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赵老师提醒:1、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中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不被成”两底角相等2、等腰梯形所有的判定方法都必须先证它是梯形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做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形式常见的辅助线作法有要注意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辅助线】【重点考点例析】考点一:梯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例1 (2012•内江)如图,四边形ABCD是梯形,BD=AC且BD⊥AC,若AB=2,CD=4,则S梯形ABCD= 9.思路分析:过点B作BE∥AC交DC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B 作BF⊥DC于点F,判断出△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BF,继而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解答:解:过点B作BE∥AC交DC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B 作BF⊥DC于点F,则AC=BE,DE=DC+CE=DC+AB=6,又∵BD=AC 且BD⊥AC,∴△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F=DE=3,故可得梯形ABCD的面积为(AB+CD)×BF=9.故答案为:9.点评:此题考查了梯形的知识,平移一条对角线是经常用到的一种辅助线的作法,同学们要注意掌握,解答本题也要熟练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难度一般.对应训练1.(2012•无锡)如图,梯形ABCD中,AD∥BC,AD=3,AB=5,BC=9,CD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E,连接DE,则四边形ABED 的周长等于()A.17B.18C.19D.201.考点:;.分析:由CD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E,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DE=CE,即可得四边形ABED的周长为AB+BC+AD,继而求得答案.解答:解:∵CD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E,∴DE=CE,∵AD=3,AB=5,BC=9,∴四边形ABED的周长为:AB+BE+DE+AD=AB+BE+EC+AD=AB+BC+AD=5+9+3=17.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此题比较简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考点二:等腰梯形的性质例2 (2012•呼和浩特)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AD=3,BC=7,则梯形的面积是()A.25B.50C.25 D.思路分析: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作DF⊥BC 于F,证平行四边形ADEC,推出AC=DE=BD,∠BDE=90°,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推出BF=DF=EF= BE,求出DF,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解答:解: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AD∥BC (已知),即AD∥CE,∴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AD=CE=3,AC=DE,在等腰梯形ABCD中,AC=DB,∴DB=DE (等量代换),∵AC⊥BD,AC∥DE,∴DB⊥DE,∴△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作DF⊥BC于F,则DF=BE=5,S梯形ABCD=(AD+BC)•DF=(3+7)×5=25,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高DF的长是解此题的关键.对应训练2.(2012•厦门)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若OB=3,则OC= 3.2.3考点:.分析:先根据梯形是等腰梯形可知,AB=CD,∠BCD=∠ABC,再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ABC≌△DCB,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DBC=∠ACB,由等角对等边即可得出OB=OC=3.解答:解:∵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BCD=∠ABC,在△ABC与△DCB中,∵,∴△ABC≌△DCB,∴∠DBC=∠ACB,∴OB=OC=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知在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考点三:等腰梯形的判定例3 (2012•襄阳)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E为BC的中点,BC=2AD,EA=ED=2,AC与ED相交于点F.(1)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2)当AB与AC具有什么位置关系时,四边形AECD是菱形?请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菱形AECD的面积.考点:;;.分析:(1)由AD∥BC,由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DEC=∠EDA,∠BEA=∠EAD,又由EA=E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AD=∠EDA,则可得∠DEC=∠AEB,继而证得△DEC≌△AEB,即可得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2)由AD∥BC,BE=EC=AD,可得四边形ABED和四边形AECD均为平行四边形,又由AB⊥AC,AE=BE=EC,易证得四边形AECD是菱形;过A作AG⊥BE 于点G,易得△ABE是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得答案AG的长,继而求得菱形AECD的面积.解答:(1)证明:∵AD∥BC,∴∠DEC=∠EDA,∠BEA=∠EAD,又∵EA=ED,∴∠EAD=∠EDA,∴∠DEC=∠AEB,又∵EB=EC,∴△DEC≌△AEB,∴AB=CD,∴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2)当AB⊥AC时,四边形AECD是菱形.证明:∵AD∥BC,BE=EC=AD,∴四边形ABED和四边形AECD均为平行四边形.∴AB=ED,∵AB⊥AC,∴AE=BE=EC,∴四边形AECD是菱形.过A作AG⊥BE于点G,∵AE=BE=AB=2,∴△ABE是等边三角形,∴∠AEB=60°,∴AG=,∴S菱形AECD=EC•AG=2×=2。
数学等腰梯形知识点总结归纳等腰梯形(isosceles trapezium)是一组对边平行(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相等的四边形。
等腰梯形是一个平面图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一、等腰梯形的性质1. 等腰梯形的两条腰相等。
2.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3.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4.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直线(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二、等腰梯形的判定1.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等腰梯形的其他相关性质1. 等腰梯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重合(即“三线合一”)。
2. 等腰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3. 等腰梯形中位线长是上底加下底和的一半。
四、等腰梯形的面积公式设等腰梯形的上底长为a,下底长为b,高为h,则等腰梯形的面积公式为:面积= (a + b) × h / 2。
五、等腰梯形与三角形的联系等腰梯形可以划分成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垂直平分线即为等腰三角形的高,上下底之间的距离即为等腰三角形的高,等腰三角形的底即为等腰梯形的腰。
等腰梯形的两腰即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
六、等腰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若等腰梯形上底为0,即为平行四边形。
七、等腰梯形与矩形的联系若等腰梯形两腰垂直于底,则为矩形。
八、等腰梯形与正方形的联系若等腰梯形两腰垂直于底且上底为0,即为正方形。
九、实例解析1. 已知等腰梯形两腰长分别为5cm和5cm,上底长为3cm,下底长为7cm,求等腰梯形的面积。
解:根据等腰梯形的面积公式,面积= (a + b) × h / 2,其中a为上底长,b为下底长,h为高。
因为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梯形的高即为腰与上下底垂直平分线的长度。
这里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解高,设高为h,则有h² = 5² - (2)² = 21,所以h = √21cm。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讨论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AB=DC (1)如图,过点D作DE∥AB交BC于E,得∠DEC=∠B=∠C,所以得DE=DC.(2)作高AE⊥BC于E,DF⊥BC于F,通过证△ABE≌△DCF推出AB=DC.(3)分别延长BA、CD交于点E,则△EAD与△EBC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由此我们想到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AC=BD .分析:要证AC=BD ,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ABC=∠DCE,然后再利用△ABC ≌△DCE,即可得出AC=BD.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D作DE∥AB交BC于E ,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AB 平行移动到DE 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9页练习第1、2题四、小结:1、梯形性质和判定定理2、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3、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五、作业课本第29页习题1.4第1、3题课外作业:补充习题和指导用书相应部分练习。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学习目标1.会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思考能力。
知识详解1.性质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
求证:∠B=∠C,∠A=∠D。
证明: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1=∠B,∵AD∥BC,∴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AB=DE,∵AB=DC,∴DE=DC,∴∠1=∠C,∴∠B=∠C,∵∠A+∠B=180°,∠ADC+∠C=180°,∴∠A=∠ADC。
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DC,AC、BD为梯形ABCD的对角线。
求证:AC=DB。
证明:梯形ABCD中,AD∥BC,∵AB=DC,∴∠ABC=∠DCB,又∵BC =CB ,∴ΔABC ≌ΔDCB(SAS),∴AC =DB 。
2.判定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B =∠C 。
求证:AB =DC 。
证明:过点D 作DE ∥AB 交BC 于点E ,∴∠B =∠DEC ,∵AD ∥BC ,∴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AB =DE ,又∵∠B =∠C ,∴∠DEC =∠C ,∴DE =DC ,∴AB =DC 。
【典型例题】例1.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 )A .AC=BDB .∠OBC=∠OCBC .AOB DOC S S =△△D .∠BCD=∠BDC【答案】D【解析】A 、∵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C=BD ,故本选项正确;B 、∵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DC ,∠ABC=∠DCB ,在△ABC 和△DCB 中,AB DC ABC BC CB DCB⎧⎪∠∠⎨⎪⎩===∴△ABC ≌△DCB (SAS ),∴∠ACB=∠DBC ,∴OB=OC ,故本选项正确;C 、∵无法判定BC=BD ,∴∠BCD 与∠BDC 不一定相等,故本选项错误;D 、∵∠ABC=∠DCB ,∠ACB=∠DBC ,∴∠ABD=∠ACD .故本选项正确.例2.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于点O ,AE ⊥BC ,DF ⊥BC,垂足分别为E、F,AD=4,BC=8,则AE+EF等于()A.9B.10C.11D.12【答案】B【解析】作辅助线:延长BC至G,使DG∥AC,由AD∥BC,可知四边形ADGC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G=AC,而等腰梯形中两对角线相等,所以DG=BD,而DF⊥BG,则△A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FC=FG-AD=2,则EF=BC-2FC=8-2FC=4,所以AE+EF=6+4=10.例3.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5,AB=CD=7,BC=13,且CD之中垂线L交BC于P点,连接PD.求四边形ABPD的周长为何()A.24B.25C.26D.27【答案】B【解析】∵L为中垂线,∴DP=CP,∴四边形ABPD的周长=AD+AB+BP+PD=AD+AB+BP+PC=5+7+13=25【误区警示】易错点1:理解等腰梯形判定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过C作CE∥AB,P为梯形ABCD内一点,连接BP并延长交CD于F,交CE于E,再连接PC,已知BP=PC,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1=∠2B.∠2=∠EC.△PFC∽△PCED.△EFC∽△ECB【答案】D【解析】∵ABCD是等腰梯形,∴∠ABC=∠DCB,∵BP=CP,∴∠PBC=∠PCB,∴∠1=∠2(A 正确),∵CE∥AB,∴∠1=∠E,∴∠2=∠E(B正确),∵∠P=∠P,∠2=∠E,∴△PFC∽△PCE(C正确).易错点2:理解等腰梯形性质2.如图所示,等腰梯形ABCD中,AD∥BC,BD⊥DC,点E是BC边的中点,ED∥AB,则∠BCD 等于()A.30°B.70°C.75°D.60°【答案】D【解析】已知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故AB=DC.∵AD∥BC,ED∥AB,∴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DE=AB,∴DE=CD,∵BD⊥DC,点E是BC边的中点,∴DE=BE=CD,∴BE=ED=EC=DC,故△DCE为等边三角形,∴∠BCD=60°【综合提升】针对训练1. 如图是用若干个全等的等腰梯形拼成的图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梯形的下底是上底的两倍B.梯形最大内角是120°C.梯形的腰与上底相等D.梯形的底角是60°2. 如图,小亮用六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则图中∠α的度数是()A.60°B.55°C.50°D.45°3. 下列命题:①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一定相等;②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③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1.【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较小的底角的3倍=180°,从而可得到较小的底角为60度,则最大的角为120°(B正确),过上底顶点作下底上的高,则可证得,梯形的腰等于其上底(C正确),2.【答案】A【解析】观察可看出,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都等于下底与腰的和,所以∠α=60°,故选A.3.【答案】C【解析】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不一定相等,故此项错误;其它三个均可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多边形的内角公式及中心对角的性质得到,所以正确的是:②;③;④共三个,故选C.课外拓展商高定理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32.4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及简单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证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营造一个相互协作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及证明; 2、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填空(1)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用举反例的方法举出有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但并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即等腰梯形,从而由这个错误的判定引出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
2、自主探索、提出猜想把学生分成以四个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提供给每个小组一个等腰梯形的模型,让同学们用各种数学工具通过各种数学方法,如翻折、旋转等来探索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同学们可能会得出下面一些结论:(1)两腰相等;(2)两个底角相等;(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4)两条对角线相等;………… 3、交流反馈、共同论证结论(1)由等腰梯形的定义可以得到而不用证明;结论(2)的证明探索:(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自的证明思路)(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以引导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两种思路:)一是把两个角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用“等边对等角”证明;二是把两个角转化到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完善结论后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结论(3):观察翻折、旋转的动画演示后,由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可以直接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经过两底中点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知识体系: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进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一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3.等腰梯形的判定:①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②对角线相邻的梯形是等腰梯形.4.等腰梯形常见的作辅助线的方法.(1)作等腰梯形的两条高,将等腰梯形分成一个矩形和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如图l-4-26(2)平移一腰,将等腰梯形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图l-4-27.(3)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如图l-4-28.(4)如果题中有一腰的中点,则可连结上底的一个顶点和一腰的中点并延长交下底一点,如图1-4-29.题型体系例1.如图l-4-30,请写出等腰梯形ABCD(AB∥CD)特有而一般梯形不具有的三个特征:解:∠A=∠B;∠C=∠D;AD=BC等点拨:主要考查等腰梯形的性质,要把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的性质区分开.例2.如图l-4-31有一直角梯形零件ABCD,AD∥BC,斜腰DC的长为10cm,∠D=120o,则该零件另一腰AB的长为___________(结果不取近似值)解:5 3 点拨:平移腰AB,可以得到含30o角的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5 3例3.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AD=3cm,BC=7cm,则梯形的高是_________cm.解:5 点拨:通过平移对角线构造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例4.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如果是,请给出证明(要求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证明);如果不是,请给出反例(只需画图说明).已知:梯形ABCD,AD∥BC且∠B=∠C(或∠A=∠D)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证明:过点A作AE∥DC,交BC于E∵AD∥BC AE∥DC∴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AEB=∠C,AE=DC∵∠B=∠C ∴∠AEB=∠B∴AB=AE∴AB=D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例5.某生活小区的居民筹集资金1600元,计划在一块上、下底分别为10m,20m的梯形空地上种植花木(如图10-1)m,当△AMD地带种满花⑴他们在△AMD和△BMC地带上种植太阳花,单价为8元/2后(图10-1中阴影部分),共花了160元,请计算种满△BMC地带所需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