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6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女性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2.分析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并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3.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对女性话题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3.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创作风格;4.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女性主义文学有什么了解?女性主义文学为什么重要?知识讲解:2.教师给出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解释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关系。
案例分析:3.教师选取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
创作实践: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创作,要求他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创作一个短篇故事或诗歌,并在作品中表达对女性话题的思考和关注。
思考拓展: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研究。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和互动表现;2.创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3.学生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教材:女性主义文学选读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课外阅读材料:《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创作实践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女性话题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在后续课程中继续拓展女性主义文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传统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作品,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能力,通过文学理论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通过学习文学理论与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a. 文学的定义与特点b. 文学理论的分类与流派c. 重要文学理论家与他们的主要观点2. 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a. 古希腊文艺理论b. 古印度文论c.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理论d. 俄罗斯形式主义与洛克言论e. 英美新批评与装置理论3. 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a. 结构主义与语言学派b. 重现主义与后现代主义c. 文化研究与后殖民主义d. 性别与女性主义批评e. 原生态与环境文学批评4. 文学与社会议题的探讨a. 文学与政治b. 文学与历史c. 文学与文化d. 文学与社会5.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a. 文学作品的理论解读b. 文学创作的背后与文学理论的启示c. 学生文学创作展示与讨论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a.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针对具体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b. 课堂案例分析,通过学习典型案例,掌握文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c. 作业与课程设计,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结合相关文学理论进行分析与写作。
博士生二年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博士生二年级的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范围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演变3. 当代中国文学的主题与风格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5. 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研究方法6. 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理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作品,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了解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
难点在于理论的把握和运用,以及对复杂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文本阅读等。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引入: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与学生一起讨论现当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并了解不同学者对于定义的看法- 拓展:通过示例介绍现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广泛性2. 第二节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演变- 回顾:简要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阶段,探讨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成果-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历史阶段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对比:比较国内外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3. 第三节课:当代中国文学的主题与风格- 解读:选取几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对比:对比不同作家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性-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主题与风格的见解4. 第四节课: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讨论: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引导: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证调查和研究,深入探索文学与社会的关系5. 第五节课: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研究方法- 介绍:介绍不同文体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察、符号学解读等- 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实践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 反思:引导学生反思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6. 第六节课: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理论- 了解:介绍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前沿理论,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分析:深入讨论这些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探索: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独立观点、与他人合作讨论2. 作业评价:完成课堂作业、撰写论文、参与小组讨论等3. 考试评价:针对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笔试或口试,考察学生对于相关理论和作品的掌握情况七、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导读》2.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中国当代诗歌研究》- 《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新编》以上是博士生二年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教案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女性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中指出,应该把性别研究作为一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妇女与教育”这一部分也明确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考察,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女性学》是湖南女子大学的必修课程,它是•门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的重要课程。
女性学是一个以女性为对象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它是一种融多学科、多层面、多领域、多视角,融历史、现实和未来于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而言都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突出女性学对以往的男性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知识”大厦进行比较全面梳理的特点,并在两性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创关注妇女和两性关系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简单地将妇女/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以平等、尊重、赋权为原则,创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持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的师生关系。
在女性学的课堂里,学生的经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见解都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开发出来, 并与参与者■起分享,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了女性学知识的传递, 并达到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三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女性学所涉及的学科分布面广,与现实生活乂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图片、影视资料、歌曲、新闻报道、网页、甚至连征婚广告都可以应用于女性学的教学实践中。
如:《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一一媒体中的性别》和《举手投足之间的性别规范一一习俗中的性别》等。
教学大纲《现当代文学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07222学时:44学分:2-5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2)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系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主要社团、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使学生能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有深刻认识,进一步明确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
目的:满足21世纪对新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读作家作品的评论鉴赏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性质、分期和发展概况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发展概况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性质、分期和发展概况(二)十七年文学(1949-1966)1.文学史概况(1)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2)创作综述教学重点和难点: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教学要求:了解十七年文学概况2.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1)概述(2)赵树理的《三里湾》(3)周立波的《山乡巨变》(4)柳青的《创业史》教学重点:十七年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教学难点:理解在政治以强劲之势渗透文学时,作家创作中的茅盾状态教学要求:了解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3.革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1)概述(2)梁斌的《红旗谱》(3)杨沫的《青春之歌》教学重点:梁斌的《红旗谱》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战争题材对战争“史诗性”和“传奇性”审美特征教学要求:了解十七年文学中革命战争题材对战争“史诗性”和“传奇性”审美特征,明确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4.主题与风格多样的短篇小说(1)概述(2)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3)茹志鹃的短篇小说教学重点: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教学难点:十七年短篇小说对革命历史的叙述和对现实的关注教学要求:了解十七年短篇小说对革命历史的叙述和对现实的关注,把握作家“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可贵的探索精神。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50335计划学时:24 其中讲课:24实验或实践:上机: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参考教材:《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盛英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点,了解长期被忽视、事实上一直在顽强生存发展的女性文学,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反思人类文明发展史,欣赏经典作品,感受其巨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任务:女性文学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和自身的建设;一般的作家作品介绍与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读、分析。
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2、重新解读名家名作,注重探求其中被遮蔽的女性意识3、总结女性文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4、建立一种性别视角分析文学作品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1917——1927女性文学建议学时:4第一节第一个十年时期女性文学发展概况第二节冰心第三节庐隐第四节冯沅君第五节凌叔华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为主第二章:1927——1937 女性文学建议学时:4 第一节第二个十年女性文学发展概况第二节白薇第二节丁玲第三节萧红第三章:1927——1949女性文学建议学时4 第一节第三个十年女性文学发展概况第二节梅娘第三节苏青第四节张爱玲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第四章:1949——1978女性文学建议学时2 第一节50、70年代女性文学概况第二节茹志鹃第三节杨沫第四节宗璞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为主第五章:1978——1989女性文学建议学时6 第一节80年代女性文学概况第三节张洁第四节王安忆第五节铁凝第六节残雪第七节方方第八节池莉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为主第六章: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概况建议学时4 第一节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第二节徐坤第三节迟子建第四节陈染第五节林白第六节新新人类女作家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女性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
本课程的体系主要定位在四个方面:“女性学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样存在”,“女性如何发展”。
本课程共有八章,第一章界定了女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三章从人类的性别和性别差异入手,分析了女性的属性、功能与价值。
第四章探讨了女性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五章阐述了女性观的历时态特色。
第六章揭示了妇女运动与女性、女性问题的内在联系,探寻其发展动因与轨迹。
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女性。
第八章是对女性与未来的探讨,对女性及全社会的未来进行展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性别等分析方法,并能够联系自己所学专业,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性别分析。
增强学生与家庭及社会的协调能力。
同时,帮助女性发现自身的优势,摆脱自卑,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并让男性真正学会尊重女性。
二、课程教学要求为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要求: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教学等诸多形式,努力使得这门新开设的课程富于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得它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授主要的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讨论的方式,讨论课由教师组织,课前布置问题让学生准备,在课堂中先由学生在预先组成若干小组里发言、讨论,然后由每组推选一人在全班发言,其余同学可做点评,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做概括和总结。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大量的信息以声画相结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以此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课外教学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考察,在现场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书本里的理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堂讨论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女性学的概念和体系 (6学时) 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学的界定(1)概念和定义(2)女性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3)几种界定的辨析第二节女性学研究对象(1)对象的内核(2)对象的外延(3)对象的历时态性第三节女性学的研究方法(1)一般方法论原则(2)观念与手段2. 重点、难点提示:(1)几种界定的辨析(2)女性的本质第二章女性的特质与特征(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性与性别(1)人的性与性别(2)性别的自我概念(3)性别的刻板印象第二节性别的自然差异(1)基因、性激素与两性分化(2)脑与生理机能的差异(3)“三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第三节性别的心理机能差异2. 重点、难点提示:(1)性与性别的关系(2)“三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第三章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性别差异(1)被建构的社会性别(2)差异的现实表现第二节社会性别差异的生产和再生产(1)性别社会化(2)实现过程第三节社会性别差异理论(1)劳动分工和父权制(2)从亲属关系到性别制度(3)心理学观点(4)社会学理论(5)多学科综合观念第四节女性的主体意识(1)主体意识的界定(2)体意识发展过程与矛盾分析(3)主体意识的内容第五节女性的价值选择(1)价值问题的提出(2)价值选择(3)价值实现2. 重点、难点提示:(2)主体意识和女性的主体意识第四章女性的生存与发展(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1)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演变(2)女性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3)无薪的社会劳动(4)生存状态变迁规律第二节女性的政治参与(1)参与途径(2)女性参政状况第三节女性与社会文化(1)女性的文化历程(2)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3)中国文化与女性的关系第四节女性与道德伦理(1)一般理论(2)现代实践(3)影响分析第五节女性与婚姻家庭(1)婚姻制度演进中的女性地位(2)家庭结构变迁中的作用(3)现代变革中的角色2. 重点、难点提示:(1)生存状态变迁规律(2)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第五章女性观的产生与演变(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观的发展(2)“男尊女卑”女性观(3)近代女性观(4)唯物史观女性观(5)当代女性主义第二节女性观演变动因(1)与生产力的关系(2)社会政治的反映(3)哲学、宗教的影响第三节女性观的特点(1)民族地域特色(2)阶层阶级属性(3)多元共生态势第四节女性观与女性发展(1)主流女性观与女性总体地位(2)女性观与女性社会地位的矛盾与差异(3)女性观的先进性与落后性2. 重点、难点提示:(1)唯物史观女性观(2)主流女性观与女性总体地位第六章女性问题与妇女运动(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问题(1)界定(2)由来与类别(3)社会影响第二节妇女运动(1)概念(2)产生的基本条件(3)历程和特点(4)规律与启示第三节妇女运动在中国(1)历史依据及其面貌(2)贡献与局限(3)理论与方针2. 重点、难点提示:(1)女性问题的界定(2)妇女运动在中国理论与方针第七章中国社会和中国女性(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制度演进与女性地位变迁(1)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2)宗法制度与儒学礼教(3)家国同构的社会条件(4)社会转型与女性作用第二节制度制约与女性的独特贡献(1)相夫教子(2)物质生产(3)商品经济与市井文化第三节文化传承与立世精神(1)从属身份与进取的人生态度(2)卑下地位与独立的人格追求(3)外在柔弱与内在刚强2. 重点、难点提示:(1)社会转型与女性作用(2)卑下地位与独立的人格追求第八章女性与未来(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中的女性(1)面临新问题1.考核方式:闭卷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选用教材[1]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
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
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
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温儒敏、赵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 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
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3303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英文名称: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编导播音主持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代表性作家的12篇经典作品为中心进行文本细读,通过运用叙事学、小说理论、诗歌理论、戏剧散文理论等,由点及面,通过文本细读,兼顾宏观思考,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有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和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把现代文学的作品和当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上半部分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从而更加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ublic course in whole school. By the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We will evaluate them to see from some new angles of view, train the student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to appreciate works, to absorb its literature essence, and to increase it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Our target is to give our students the methods to read and analyze work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ividual thoughts to the writers, works,literature ideas and phenome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历史、科学地分析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21500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新闻学专业。
【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实践学时】:10【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具有鲜明探索意识的作品进行精讲,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和以后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文学与写作基础。
三、课程教学要求第一章鲁迅《狂人日记》(一)教学要求了解鲁迅小说的反封建精神。
掌握狂人形象。
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内容提要1.鲁迅生平及创作简介。
2.狂人的形象及意义。
3.“格式的特别”:(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2)独特的心理描写。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三)重点、难点狂人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二章鲁迅《阿Q正传》(一)教学要求了解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与实质。
(二)内容提要1.《阿Q正传》发表的背景。
2.阿Q的形象。
受压迫受凌辱的地位;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3.《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
(2)叙述体的结构。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三)重点、难点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第三章茅盾《子夜》(一)教学要求掌握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二)内容提要1.作者简介和作品发表背景简介。
2.人物形象:人物众多,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
而主要的人物是资本家吴荪甫和赵伯韬。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3.在艺术上,这是—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1)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
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流变和作家创作的研究来揭示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具备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创作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教学内容1.1背景与意义1.2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3《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1.4“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1.5“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分析总结初期新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教学内容1.1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2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1.3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基本要求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教学内容1.1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1.2史剧创作1.3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其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教学内容1.1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组成1.2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
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基本要求了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作家组成,及各自创作特点和流派特点。
第五章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教学内容1.1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1.2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1.3其他社团:基本要求了解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体会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及其特点。
第六章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教学内容1.1革命文学的兴起1.2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国内著作女性学概论/主编魏国英编写马忆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女性学/宋大敏、啜大鹏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刘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女性学/湖南女子大学组编骆晓戈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社会变革与妇女问题:来自妇女热线的思考/林爱冰 [等]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杨凤著人民出版社,2007主流与边缘/李小江等主编三联书店,1999四自:女性奋进的风帆/江苏省妇联组织编写角色·困惑·追求:当代女性形象探讨/史莉编华夏女性之谜:中国妇女研究论集/李小江主编批判与重建/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的变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胡传荣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女子世界》文选/夏晓虹选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张德强著女性与社会发展:第二届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主编郑玉顺性别与科学读本/章梅芳,刘兵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后现代/女人:权力、欲望与性别表演/张小虹著中外妇女运动简明教程/孙晓梅编著问题女性/黄伯益主编平等和谐发展:继续’95共谋发展妇女论坛论文集/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刘慧英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对苦难的精神超越——现代作家笔下女性白薇民族出版社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谷忠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都会云裳--细说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 (1911-1935) 吴昊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蒋美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周一川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任一鸣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海内外图书馆收藏有关妇女研究中文期刊联合目录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陶飞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近代中国妇女史中文数据目录王树槐中研院史语所无声之声: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不离不弃鸳鸯梦—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李栩钰著里仁书局2006妇女与宗教:跨领域的视野李玉珍、林美玫主编台湾里仁书局2003妇女与差传:十九世纪美国圣公会女传教士在华差传研究林美玫台湾里仁书局2004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为中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全院各专业本科适用)一、说明(1)课程定义: 女性学是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出发,跨学科地研究女性及妇女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分: 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是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教学目的】1.了解并掌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2.了解各位女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3.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思辨能力。
【教学任务】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共36课时,主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女性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女作家们作品的个案研究。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论述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从女性文学所关注的女性命运、爱情、家庭、人文的主题类型入手,探讨“五四”以来女性解放所提出的社会命题,并通过对冰心、凌叔华、丁玲、白薇、张爱玲、苏青等重要女性作家的论评,讨论女性作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审美倾向。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宏观与微观结合。
学习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
坚持自学为主。
【先修课程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 徐岱《边缘叙事》学林出版社,2002年。
李少群《追寻与创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游友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
大纲内容第一章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及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并把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演变脉络,注意作家的生活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现状、时代变迁及文学思潮对作家的影响;阅读作家作品,从总体上把握女作家创作主题与风格的演变。
【内容提要】第一节现代女性文学与“五四”新文化思潮一、女性“失语”与“女性的发现”二、现代女性文学的时代精神第二节现代女性文学主题类型一、社会性主题二、女性主题三、哲学性主题第三节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一、女性话语及其双声语境二、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与深化【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不同时期文学思潮对女作家创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探究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
【复习思考题】1.结合史料,探究女性文学诞生的文化语境和历史土壤。
2.请结合女作家的创作梳理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轨迹。
3.五四新文化思潮对现代女作家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4.试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代女性文学的局限。
5.查找资料,了解目前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新动态。
第二章时代精神与女性文学革命(1917年——1929年)【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各位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
教学要求:详细把握课堂讲过的每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创新。
注意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学习探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容提要】第一节时代女性的感伤情怀一、穷究生命的底蕴:问题中的人生哲学二、成长的感伤:少女情怀与病情叙事三、人格自塑与外部交流的统一:自叙传方式第二节女性关爱的诗意呈现一、陈衡哲等:博爱表达二、冰心:爱的主题与隐喻三、凌叔华等:性别文化批判第三节新女性的叛逆一、沅君、苏雪林:“母爱”和“情爱”的冲突二、庐隐:胜利之后的诘问“人生”三、女同性恋书写第四节都会爱情及革命一、丁玲:都会的“黑暗”和孤独二、沉樱:落潮后爱情绝唱三、白薇:时代的产儿的两性解剖图【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棘心》、《海滨故人》、《隔绝》、《何处是归程》、《梦珂》、《妩君》、《炸弹与征鸟》等作品的赏析与探究。
教学难点:对与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及文学思潮进行学理性的分析与透视。
【复习思考题】1.谈谈五四时期女性小说言说主体“少女情怀”形成之原因。
2.试分析五四时期女性小说病情叙事的隐喻特质。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五四时期女性“自叙传”小说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4.结合作品,分析冰心的创作及其女性文化底蕴。
5.试比较分析《隔绝》系列与《伤逝》的异同。
6.结合作品,分析沉樱小说的主题。
7.在《梦珂》中,丁玲是如何揭示女性的物化身份的?8.分析《炸弹与征鸟》思想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时代回声与性别探索(1930——1949)【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各位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
教学要求:详细把握课堂讲过的每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创新。
注意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学习探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容提要】第一节革命洪流中的女性写作一、丁玲、关露等:“革命”旗帜下的呐喊二、罗淑等:女性屈辱的控诉三、萧红等:女性本位与民族本位第二节都市女性话语一、苏青:实用主义女性观的确立和张扬二、施济美等:新闺秀派的女性世界三、梅娘等: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四、张爱玲:审视女性与人性剖析第三节内在心灵世界的追寻一、命运怪圈里的体悟二、现代女性的孤独体验三、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书写与反思,女作家们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教学难点:“女性话语”向“双声话语”的演变【复习思考题】1.以具体的作品为例,论述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书写与反思。
2.怎样看待丁玲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3.试比较分析罗淑《生人妻》与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4.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张爱玲与苏青女性书写的不同侧面。
5.分析《凤仪园》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6.分析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7.分析郑敏的《寂寞》与陈敬容的《夜客》是如何表现“孤独”主题的?8.结合具体诗作,探讨郑敏、陈敬容与林徽因诗歌中的哲理意蕴。
执笔人:胡亭亭审核人:刘自匪《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考核大纲【考核目的】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为以后的教学内容的调正与改革提供信息。
【课程学习的基础】中国现代文学是本课程的基础。
但这些知识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考核的内容范围】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演变历程、女作家的重点作品、女作家小说的艺术论。
【考核方法】期末开卷笔试,占60%,平时考核(作业、课堂笔记、出勤)占40%。
【对试题的要求】题型比例:主观题占100%。
只包括论述。
难度等级: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大致的比例是20:60:20。
【考核的具体内容】是指每门课程中具体章、节以及每节的具体知识点。
要求以章为单位,明确识记、理解、运用的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与发展知识点:1.现代女性文学的时代精神2.现代女性文学主题类型3.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考核目标:1.识记:(1)女性意识(2)话语2.理解:(1)探究女性文学诞生的文化语境和历史土壤(2)结合女作家的创作梳理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轨迹3.运用:(1)五四新文化思潮对现代女作家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代女性文学的局限第二章时代精神与女性文学革命(1917年——1929年)知识点:1.重点作品的情节与主题、人物形象2.各位女作家的创作心理与艺术特质考核目标:1.识记:(1)感伤主义(2)隐喻(3)重点作品的情节与主题、人物形象2.理解:(1)谈谈五四时期女性小说言说主体“少女情怀”形成之原因(2)分析五四时期女性小说病情叙事的隐喻特质(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五四时期女性“自叙传”小说产生的原因及特征(4)结合作品,分析冰心的创作及其女性文化底蕴(5)结合作品,分析沉樱小说的主题(6)分析《炸弹与征鸟》思想及艺术特色3.运用:(1)试比较分析《隔绝》系列与《伤逝》的异同(2)在《梦珂》中,丁玲是如何揭示女性的物化身份的第三章时代回声与性别探索(1930——1949)知识点:1.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书写与反思 2.“女性话语”向“双声话语”的演变考核目标:1.识记:(1)双声话语(2)实用主义(3)东吴作家群(4)互文性2.理解:(1)结合作品,论述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书写与反思(2)怎样看待丁玲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3)分析《凤仪园》的思想及艺术特色(4)分析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分析郑敏的《寂寞》与陈敬容的《夜客》是如何表现“孤独”主题的3.运用:(1)试比较分析罗淑《生人妻》与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张爱玲与苏青女性书写的不同侧面(3)结合具体诗作,探讨郑敏、陈敬容与林徽因诗歌中的哲理意蕴【样题】1、结合所讲的女作家作品加以分析,她们对女性自身进行了怎样的书写与反思,涉及的作品不少于五篇。
(100分)2、结合作品,谈谈五四时期女性小说言说主体“少女情怀”形成之原因。
具体作品不少于6篇。
(100分)3、四十年代,苏青与张爱玲齐名,她们在表现都市女性生活方面有什么异同?具体作品不少于5篇。
(100分)要求:文章要有标题,字数不少于1500字。
执笔人:胡亭亭审核人:刘自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