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15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对于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主题展开,介绍地球的运动原理、相关概念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地球的自转1. 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其自身的轴线进行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叫做地轴,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形成了我们熟悉的白昼和黑夜。
2.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理节律。
昼夜的交替也为人类提供了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划分,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有序。
三、地球的公转1. 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称为地球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2. 公转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角度对季节的变化有很大影响。
当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这时候夏季来临;当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南回归线附近,这时候南半球迎来夏季。
而当地球公转到两极对太阳倾斜的位置时,这两个极地区将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四、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1. 温度分布和气候形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和气候特点。
北半球和南半球由于公转时的倾斜度不同,所以季节交替时间有所不同。
这一特点造就了地球上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沙漠、温带等多样的气候区域。
2. 维持生物多样性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维持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自转所导致的昼夜交替为生物提供了光照和休息的时间,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作息提供了必要条件。
而地球公转所导致的季节变化则带来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
3. 确定时间和日历地球自转的规律成为了我们约定时间的基础,确定了一天的24小时。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三章地球运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具体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速度、自转周期、地理意义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周期等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的划分及计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时钟、计算器、地理图册、黑板、粉笔、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等,配合地球仪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等典型例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3. 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①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假设A地位于东经120度,B地位于西经60度,两地的时差是多少?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
速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角速度约为15度/小时。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讲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它是怎样进行的?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它是怎样进行的?2. 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3.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提问: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 拓展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地球自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球仪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通过总结和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地球自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球自转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引入实地观测、开展实验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地球自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二、探究地球自转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2. 讲解时间差异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因此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四、实验探究(1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光源(如手电筒)。
2.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在桌子上,模拟地球的自转。
(2)打开光源,照亮地球仪的一部分。
(3)观察并记录地球仪上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部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4)讨论并解释时间差异的现象。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的自转教案篇1【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
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2.准备一个地球仪注意事项: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分析:1.绕轴旋转问题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手势判断法: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从全球看是怎样的?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⑵太阳光的照射四、重复实验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完成课后练习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地球自转》教案课堂演示示范。
1.怎样理解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沿着自己的轴线自转的运动方式,同时每天自转一圈,周期为24小时。
其轴线与地球公转的轨道相交,因而决定了地球各个方向之间的昼夜、季节、气候种类等变化规律。
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日出日落、白天黑夜的交替,也带来了四季分明、气候变化等现象。
同时它还直接影响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候鸟迁徙、动植物昼夜活动规律等。
2.如何进行课堂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课堂演示。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地球自转的轴线,并在地球上标明一些地理位置和经纬度。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小型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将地球仪放置在一个转动的台子上,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同时,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引起的季节和气候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到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影响。
3.如何延伸知识?掌握地球自转的知识是理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
比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中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导致白天和黑夜时间的不同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另外一个运动——公转的知识。
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探究地球公转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效应,进一步了解天体物理学知识。
4.总结地球自转是地球上固有的、深刻的运动方式,其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各种自然现象。
课堂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气候变化规律。
同时,延伸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让他们了解赤道、纬线、维度等概念,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广袤而神奇的地球。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1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试验〕、推理力量和想像力量〔依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熟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同学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预备:1、分组试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2、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习新课:1、指导同学熟悉地球的自转〔1〕讲解并描述: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看,始终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看和深化思索,熟悉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识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假如看船上的物体能发觉吗?为什么?〔3〕讲解:当我们伴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看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推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状况。
地理课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以自身轴线为中心,围绕该轴线进行的旋转运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地球的时区划分。
1. 自转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身地轴向旋转的运动。
地球绕地轴从西向东旋转,一次自转需要大约24小时。
这个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星空的变化。
2. 自转的原理地球的自转是由地球的旋转构造和自转动力引起的。
自转动力主要由地球内部的密度差异和地球形状不规则性所产生。
3. 自转带来的影响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的变化和地球的时区划分。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时区的划分。
此外,地球自转也导致了地球上的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对大气环流、水流、风向以及天气等产生重要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的季节变化和地球的年份划分。
1. 公转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约365.25天,被称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和温度的差异。
2. 公转的原理地球的公转是由地球绕太阳的引力和角动量守恒所决定的。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使得地球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而角动量守恒则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动量。
3. 公转带来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和年份的划分。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阳光照射量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
此外,地球的公转也导致了闰年的存在,以弥补公转周期与平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设计1. 教学方法本节课既要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要让学生理解其影响和运用。
因此,可以采用讲授、示范、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
2. 教学内容的设计(1)通过举例子和演示来引发学生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并让他们能够区分两者的不同。
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4.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
2. PPT课件。
3. 相关案例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地球绕地轴_____,这个现象叫做地球自转。
2. 选择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
3. 简答题: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速度是否均匀?2. 探讨: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九、课后作业2. 制作地球自转过程的手工作品,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
十、教学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思考如何将地球自转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认识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方向。
2.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地理课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引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地理学中最基本且重要的概念之一。
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着自身轴线旋转,而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这两个运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以及生物分布等方面。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包括其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现象。
二、地球的自转1. 自转概述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也即24小时。
这个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左右,由于环绕北极和南极轴线旋转,所以在不同纬度上具有大小不同的速度。
2. 自转特点(1)东半球与西半球:由于自转方向相对固定,使得地球表面被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当我们站在北半球时,观察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并从西方落下;而在南半球,则相反。
(2)日照与夜晚:由于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在白天人们能感受到阳光的照射,而晚上则是黑暗的夜晚。
(3)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赤道上的自转速度最快,从西向东旋转,约为1670公里/小时。
而在极地附近,自转速度减慢,并且在北极点和南极点处几乎没有自转。
三、地球的公转1. 公转概述公转指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圈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这个运动形成了季节变化,并且表现为不同纬度和不同时段受到阳光照射的程度不同。
2. 公转特点(1)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以太阳为焦点。
由于轨道偏离了完全的圆形,导致地球到达近日点与远日点时距离太阳有所差异。
(2)季节变化:由于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使得当地球接近近日点时(冬至),受到太阳照射较少,在此期间寒冷;而当接近远日点时(夏至),受到太阳照射较多,在此期间温暖。
四、影响因素与相关现象1. 影响因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球轴倾斜度、地理位置和地形等。
(1)轴倾斜度:地球轴倾斜度决定了在不同纬度上太阳照射的角度。
越接近赤道的地区阳光直射,温度更高;而在极地附近则是斜射,温度较低。
(2)地理位置:不同经纬度对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以下的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把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力量。
4.培育同学喜爱科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老师可向同学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学问点直观地展现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老师可引导同学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同学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看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殊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同学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老师要使同学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同学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学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同学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同学演示他们的区分。
地球自转公开课。
教案
地球的自转是一个很重要的地理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首先,我们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这个知识点是我们研究的基础,需要牢记。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联想。
比如在车上看窗外的风景,我们会觉得窗外的景物在相对运动。
同样的,地球也在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为了更加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我们可以使用地球仪。
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运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地球仪的放置方式,让学生们更加准确地模拟地球的自转。
在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之后,我们可以继续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可
以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坐火车时看到的景物,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更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地球自转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地球自转的概念以及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学生将通过观察现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来理解地球自转。
教案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影响;3. 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图片;2. 旋转物体(如陀螺仪);3. 实验工具和材料(如小水杯、水、小纸片等);4. 教学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形状,提问:“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何会自转,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好奇心。
步骤二:概念讲解1. 使用地球仪或图片展示地球自转的概念,注重强调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的运动。
2. 带领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方向以及时间。
步骤三:影响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列出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如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日出和日落现象等。
2. 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时间的计算、季节变化等。
步骤四:实验观察1.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使用陀螺仪展示地球自转的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一项小实验,将水填满一小杯,表面放置一小纸片,观察纸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及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步骤五:总结1. 确定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进行简单的问题回答或小测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地球生态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所带来的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辨和探究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篇一:地球自转的教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材分析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地图、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地理意义?2. 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例题讲解(1)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2)说明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地球自转的方向。
(2)计算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3小时56分。
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3)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
(2)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当某个地区处于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之间的半球时,该地区为白天;当该地区处于地球自转方向背离太阳的半球时,该地区为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