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对练(十二)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古诗文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赠韦记室黯别①(南朝梁)何逊故人傥②送别,停车一水东。
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
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
无因生羽翼,千里暂排空③。
[注]①韦黯,诗人的朋友,曾任记室。
②傥,同“倘”。
③排空:冲向天空。
12.下列诗句中与画线句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
(1分)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五六句连续发问,倾诉衷肠。
B.第五六句今昔对比,强化情感。
C.第七八句以乐衬哀,倍感温暖。
D.第七八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4.结合全诗,赏析结尾两句诗句的表达效果。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谢述传①述字景先,少有志行,随兄纯在江陵。
纯遇害,述奉纯丧还都。
行至西塞,值暴风,纯丧舫流漂,不知所在,述乘小船寻求之。
经纯妻庾①舫过,庾遣人谓述曰:“丧舫存没,已应有在,风波如此,岂可小船所冒?小郎去必无及,宁可存亡俱尽邪?”述号泣答曰:“若安全至岸,当须营理。
如其已致意外,述亦无心独存。
”因冒浪而进,见纯丧舫几没,述号叫呼天,幸而获免,咸以为精诚所致也。
高祖②闻而嘉之,及临豫州,讽中正③以述为主簿,甚被知器。
②元嘉二年,征拜中书侍郎。
明年,出为武陵太守,彭城王义康骠骑长史,领南郡太守。
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
太祖与义康书曰:“今以谢述代曜。
其才应详练,著于历职,故以佐汝。
”莅官清约,私无宅舍。
义康遇之甚厚。
③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④,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述语子综曰:“主上矜邵夙诚,将加曲恕,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
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
”使综对前焚之。
太祖后谓邵曰:“卿之获免,谢述有力焉”。
④述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散文阅读之理清思路,解读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渐丰子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早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
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
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①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
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论述类一、(广东惠来一中、揭东一中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
”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
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
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
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十二篇鹧鸪天·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__________苏轼①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____,写作时令为__________。
答案鹧鸪天夏末(或秋初)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词句中的词语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寞,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
①“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
②“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及飘忽人生的感慨。
③“凉”字一语双关,既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
④“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感。
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写了林舍周围__________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谪居黄州时________的心绪。
答案烦乱衰落落寞烦乱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
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②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广东惠来一中、揭东一中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
”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
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
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
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2020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学习目标】一、了解考情,明确提高学习训练方向和针对性;二、明确设题误区,提高古诗阅读鉴赏和答题能力。
【导入学习】一.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仍以唐宋时期为主。
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型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
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还涉及和要求背诵的诗歌名篇的比较。
二.古代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是第一步。
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阅读题明显地体现了这点,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选择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诗句的理解,所以读懂诗歌是鉴赏评价诗歌的前提【自主学习】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
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答案 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茸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15、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6分)14、B.“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分析有误。
“人亡石存”,更是悲凉,充满一种物是人非之悲;15、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尉佗楼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②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课时作业(十二) 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感慨。
(2)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其实,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荀子·劝学》也用“,”来表达相似的道理。
(3)屈原在《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来志向的两句是“,”,这与于谦《石灰吟》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4)“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在《虞美人》中也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5)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水汽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一句,借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一句写君子的天赋秉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句写出了螃蟹虽有腿和钳,但因为“用心躁”,所以只能寄身在别的动物的巢穴中。
(2)苏轼的《赤壁赋》中,“”一句描写出作者与朋友乘坐的小船在江面上自由漂荡的状态,“”一句描写出作者感觉自己像凌空驾风而行一样。
(3)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一句描写了农家五月粮食成熟的情景,“”一句描写了农忙时节小孩子的做法。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一句写出了蜩和学鸠因为自己飞不高远,而用反问的语气嘲笑大鹏要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飞的行为,“”一句写出了斥因为自己只能盘旋于蓬蒿丛中,而用反问的语气嘲笑大鹏要飞到南方的大海的行为。
(2)韩愈的《师说》中,“”一句用反问表达古之学者求师不分年龄大小,写古之圣人超出一般人许多,“”。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两句通过对服饰、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态。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塘避暑①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①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答案】1. D2. 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
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
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
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解析】【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理解错误,“旷然”一词表明了主旨,“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精选汇编试题精选汇编奉贤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8分)________ 黄庭坚(一说刘潜)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
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①。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
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泛指骏马。
12.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1分)A.水龙吟B.生查子C.浣溪沙D.水调歌头13.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天气,日落后,在狂风呼啸下,词人与几位猎手,披上貂裘,策马深入黑山。
B.第三句以“骇”字点明当时的紧张氛围,千里黄沙,一望无际,手持雕弓白羽箭的猎手们即使行猎仍然不放松半点警惕。
C.第四句中当词人在茫茫草原上望见远方若隐若现的青冢――即昭君墓时,不由触景生情,引起下阙,抒发愁思。
D.这是一首边塞行猎词,风格遒劲,气势豪迈,寓评论于叙述之中,内涵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
14.作者是如何抒发“闲愁”的?请结合下阙作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8分)12.(1分)D13.(3分)C14.(4分)下片由“青冢”触发感慨,巡猎看似“闲”实则“感”。
先写汉时民殷国富,不乏谋臣良将,天子却不能凭借实力巩固边防,将社稷安危托付于昭君之手,后两句转回现实,“戎虏和乐”“圣主无忧”看似赞扬国家安定,实则反讽宋朝对外国策。
借古讽今,借对汉时昭君和番的批判表达对宋朝面对外敌忍辱求全的激愤之情。
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赠韦记室黯别①[南朝梁]何逊故人傥②送别,停车一水东。
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
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
无因生羽翼,千里暂排空③。
【注】①韦黯,诗人的朋友,曾任记室。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1.(2020·重庆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冶城①刘克庄②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在今天江苏南京市内朝天宫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②刘克庄: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曾是铸造兵器之地,而今寻断镞遗枪都不可得,首句把人带入沉重孤绝的历史感中。
B.西风萧瑟,古意悲凉,“满原头”凸显出一片苍茫之境,使抽象的思想活动变得形象化了。
C.作者追慕和冶城有关的孙刘、王谢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
D.第三联回到现实,诗人借所见“高塔”、所闻“暮笳”,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愁情。
E. 作者登临冶城,思接千载,怀古伤今,总结兴亡教训,意在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2.诗人为什么“度度来时怕上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CE2.因为不忍登楼远望,害怕看到沦陷的神州。
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山河破碎、恢复无望的痛心,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担忧,深挚的爱国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两句的意思是,孙权、刘备,他们不都是当的英雄豪杰吗?最终还不是归为一场春梦!王谢风流,盛极一时,如今也只剩下昔人“旧游”之地罢了。
并无追慕其英雄业绩的意思,此处也并非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
E项,“总结兴亡教训,意在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说法有误,属于无中生有,诗中并不有提及这方面。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2020届语文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夏日梦伯兄寄江南①黄庭坚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
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河天月晕鱼分子②,槲叶风微鹿养茸③。
几度白砂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搘筇④。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与长兄分别已一年。
②鱼分子:游鱼产卵,散布水中。
③鹿养茸:雄鹿长出初生之角。
④搘筇:拄着竹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如梦如幻,动情地回忆了往日里与长兄从容和睦、懒睡醒来红日照射南窗的温暖而短暂的时光。
B.第三句的“隔”字无论是本身含义,还是在诗句中的位置,均十分微妙,是时空之“隔”,也是虚实之“隔”。
C.颔联手法灵活、情感曲折,一“隔”一“通”的巧妙呼应,使情思在虚实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穿梭。
D.颈联与尾联巧妙衔接,自然无痕,景语情语融为一体。
“几度”“审听”的渲染,使尾联尤富情韵。
2.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题李愬①画像(节选)惠洪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指广武君李左车,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遂平燕、齐,项羽势孤。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D.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这使得诗歌在议论的同时又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馀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
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
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
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
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弟陆云的并称。
2020届语文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寒雨中偶赋陆游鬓毛萧飒齿根浮,徂岁翩翩肯暂留?穷巷多泥谁问疾,空阶滴雨又经秋。
自营可笑夸三窟,善守宁须筑百楼[注]?但使胸中机事尽,一樽随处送悠悠。
[注]百楼:指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
东汉末年公孙瓒筑百楼进行防御,却被袁绍攻破。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描述自己年老体衰的现状,白发已经稀疏,齿根开始松动。
B.第三句感叹自己身患疾病,但是由于所住的地方泥泞难行,无人前来探望。
C.第四句用空阶滴雨的景象渲染了空寂凄寒的氛围,增添了人生的感伤之情。
D.既想营一己之私,又自夸能以狡兔三窟来避祸,作者觉得这样做非常可笑。
4.请从诗中两处反问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6分)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9分)木兰花慢[元]张弘范①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
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
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晴。
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③声,天际暮烟冥。
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
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古代的一些文人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的机会,也不屑于和一群功利之徒为伍,转而求田..,寄情山水,过着惬意逍遥的隐居生活。
问舍..②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高智商,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其危害程度不堪设想。
....给人带来的只能是悲剧,因为它使人相信自己是尽善尽美的,不愿接受他人的意③师心自用....见,从而阻碍了自身的进步和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顽劣,而要追根溯源,看看学校教育与④教师在教育中碰到棘手问题时,不要求全责备....家庭教育是否统一协调。
,不愿意和同学们接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⑤他喜欢封闭自己的内心,常常独来独往,卓尔不群....动,整天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里。
⑥原本典雅文气、清丽脱俗的漱玉泉,却因部分游客投币祈福,导致泉眼遍布各种钱币,成为赤般大煞风景。
裸裸的俗气“钱眼”,犹如焚琴煮鹤....A.①⑤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政府如果发不出工资造成工人生活困难,工人可以去申请失业保险。
工人如果认为临时解雇的决定不公平,还可以到处理雇佣公平的部门去申诉。
B.我们正在进行蓝天保卫战和水土污染防治战,这场战役既是持久战,也是攻坚战,需要发动全国人民的力量,克难劲头不能减,攻坚力度不能松。
C.德国公务员协会于2018年1月公布的一项报告称,德国联邦及各州的公共事业领域至少缺18.5万人,德国正面临公共事业领域“用人荒”的局面。
D.湿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南岭形成了众多溪涧,当溪涧交汇,山南山北便有了一条条如血管般密布的河流,成为沟通南北的隐秘孔道。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见到仍然戴着白花的朋友,他同情地说:“听闻家严前些日子过世,希望你节哀顺变!”B.今天我的华翰寄到你的手中,希望你看后能鼓起学习的勇气。
古代诗歌鉴赏(二)一、(南昌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①。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②。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注] ①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工夫。
②《列子·黄帝》记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
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只消”二句情景相生,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作为下阕描绘景物的张本。
D.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生活的情景。
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潇洒脱俗,十分幽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应该是上阕“描绘景物”,下阕“书写闲情”。
答案:C2.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一要积累、熟悉各种表达技巧,二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
从“觑着人欲下未下”可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白鸥的胆怯、迟疑。
从注释②可知这两句运用了典故,“白鸥”象征着没有机心,而“欲下未下”的迟疑则表明白鸥怀疑作者有了机心,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可知作者于此处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晨,()。
一阵风吹过,飘浮在湿润空气中的梧桐花香便四处弥散,。
置身花香之中,一种乡愁。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像一位安详慈爱的老母亲。
每年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将春天衔来,别的树都竞相开花发芽,焕发出。
可是,梧桐树却,单等梨花、杏花、桃花相继凋谢了,它才长出花苞,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散发出阵阵香气,引发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嬉戏其间,给花艳景明的季节平添了些许风韵。
当落霞在天空渐渐消逝,一树繁花在微风中摇曳,暗香伴着袅袅的炊烟浮动在小小的庭院里。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漫步在幽僻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丫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B.我漫步在幽僻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丫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小金钟挂在树枝上C.只见两旁梧桐树枝丫斜出,我漫步在幽僻的小路上,一树树的花朵,像是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D.只见两旁梧桐树枝丫斜出,我漫步在幽僻的小路上,一树树的花朵,像是小金钟挂在树枝上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沁人心脾油然而生勃勃生机不动声色B.沁人肺腑油然而生生机盎然无动于衷C.沁人心脾情不自禁生机盎然不动声色D.沁人肺腑情不自禁勃勃生机无动于衷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单等梨花、杏花、桃花相继凋谢了,它才长出花苞,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散发出阵阵香气,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嬉戏其间B.单等杏花、梨花、桃花相继凋谢了,它才长出花苞,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散发出阵阵香气,引发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嬉戏其间C.单等桃花、杏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长出花苞,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散发出阵阵香气,引发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嬉戏其间D.单等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长出花苞,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散发出阵阵香气,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嬉戏其间二、古代诗歌鉴赏(18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
夏日梦伯兄寄江南①
黄庭坚
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
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河天月晕鱼分子②,槲叶风微鹿养茸③。
几度白砂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搘筇④。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与长兄分别已一年。
②鱼分子:游鱼产卵,散布水中。
③鹿养茸:雄鹿长出初生之角。
④搘筇:拄着竹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如梦如幻,动情地回忆了往日里与长兄从容和睦、懒睡醒来红日照射南窗的温暖而短暂的时光。
B.第三句的“隔”字无论是本身含义,还是在诗句中的位置,均十分微妙,是时空之“隔”,也是虚实之“隔”。
C.颔联手法灵活、情感曲折,一“隔”一“通”的巧妙呼应,使情思在虚实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穿梭。
D.颈联与尾联巧妙衔接,自然无痕,景语情语融为一体。
“几度”“审听”的渲染,使尾联尤富情韵。
2.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
题李愬①画像(节选)
惠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
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指广武君李左车,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遂平燕、齐,项羽势孤。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D.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这使得诗歌在议论的同时又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4.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
(6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9分)
卜算子①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本词作于此时。
②矰缴:矰,一种用于射鸟的短箭;缴,系在短箭上的丝绳。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词采用象征手法,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象征靖康之变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情况。
B.次句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借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
C.下片第一句,承接上句“寒汀立”,写旅雁独下寒汀后,未获得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
D. 失群的孤雁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
6.本词中的“旅雁”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试分析词人通过“旅雁”的形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6分)
答:
专题对练(十二)
1.A[解析] A项,“回忆了”错,根据诗题“夏日梦伯兄”及第二句的“睡起”一词,可知首联上句是写梦中情景,下句则是写诗人醒来后所见之景。
2.[答案]尾联描绘了一幅诗人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拄杖而立,审听马儿嘶鸣声,迫切等待长兄到来的画面。
(2分)“几度白砂青影里”写诗人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多次寻觅长兄,表达了诗人对长兄思念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深;“审听”“搘筇”写出诗人拄杖而立,仔细听马儿嘶鸣声的情状,表达了对长兄到来的迫切期待。
(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将诗句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再写出表达的情感。
尾联描绘了一幅诗人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拄杖而立,审听马儿嘶鸣声,迫切期待长兄到来的画面。
“白砂”“青影”都是诗人寻觅长兄的地方;“几度”说明诗人多次寻觅长兄,表达了诗人对长兄思念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深;“审听”马儿嘶鸣,说明诗人在仔细听是否有马嘶叫的声音,表达了对长兄到来的迫切期待。
[原味翻译]
梦回故园与长兄相见,从容和睦;醒来时,太阳红色的余晖已经照在南窗上了。
别离一年无人与我吟诗饮酒谈笑,相隔千里只能梦魂相通。
河水映着月晕游鱼正产卵,微风吹动槲叶鹿正养茸。
几次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我拄着竹杖细听是否有归马嘶鸣。
3.B[解析] B项,“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该是李愬俘获李祐而不加诛,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胜利可期。
4.①政治远略,大将风度。
李愬俘获李祐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胜利可期。
②气度非凡。
李愬有他父亲一样的仪容风度,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③政治远见,赤胆忠贞。
李愬在大获全胜后背着弓箭拜见丞相,表现了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
(每点2分)
[原味翻译]
淮阴侯韩信向广武君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灭了燕、齐,这种气概难道只是消灭了项羽吗?李愬俘获李祐而不诛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就在李愬的掌握之中。
画像中的李愬着锦袍玉带,俨然有其父的仪容风度;身上佩着拄颐长剑,又正像当年的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你看李愬背着弓箭袋拜见丞相裴度,(可见)李愬忠于朝廷之志始终不渝。
5.D[解析] D项,李清照该词句中的“雁”并非“孤雁”。
6.旅雁的形象:①失群孤独;②饥寒交迫;③心忧迷惘;④凄苦哀鸣。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衣食无着;③前途渺茫,无所寄托;④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每点1分,与“形象”的三点对应即可)
[原味翻译]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
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小洲。
在地上,苦于沙鸥和白鹭难以亲近;在天上,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
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