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莫让佛教乱象干扰当代中国人对佛教的信仰在当代中国,佛教乱象丛生。
比如有的佛弟子给汽车开光、给美女开光、收干女儿、与美女街头搂抱。
等等,这无不违背了佛学的真谛,败坏了佛家,干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由于佛教的特点是深信因果,深信六道轮回的,于是前世、来世正是我们佛教常常提及的也是佛弟子最为关心的,这样一来,一些非正宗佛弟子,于是打着佛教的幌子,随意编纂他人的前世、来世等因果故事并广为传播,误导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还有一些非正宗的佛弟子,将一些风水、算卦、算命、批八字等中国的民间文化掺揉到了佛教之中,已达到骗取他人钱财的目的。
于是我们说有违佛陀真教诲的一些言论,已成为佛毒,正在危害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
这里说佛毒,仅仅是批判佛毒危害社会危害民族,并不是要把佛教灭了,不是要让佛法彻底被人类抛弃,而实际上我们是要拯救佛教、还原佛法的真实与伟大。
佛教的真谛是什么?就是要我们效法诸佛菩萨的行为,利益众生、普度众生。
还是那句话,这里说佛毒并不是说佛陀的法、佛陀的经都是有毒的,而是说之所以现在形成了“佛毒”,其实是因为现在的佛教徒和佛教其实都违背甚至背叛了释迦牟尼的真精神、真宗旨,即背叛了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对众生的大关爱、对人类对众生的大承担、大道德、大拯救;一些人仅仅学得了佛经的文字与皮毛、仅仅学得了佛说的文字之后,又无限制的大肆发挥后的、败坏了佛法,成为了佛法中的“怪胎”、“变种”,因此“佛毒”和佛陀的伟大无关、和佛法的伟大也无关,而是一种“谬种流传”。
中毒太深的佛教信徒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毒,而且这种佛毒和佛陀的真实与伟大完全背道而驰;相反却顽固的认为他们学得的佛毒就是“真法”、“正法”、“良法”:他们争相捐钱印刷各种推波助澜佛毒的经论,结果给自己造了更多的业力。
可是现在的佛教徒们却自己完全不明白他们已经中“佛毒”太深,反而要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加大接受这种“佛毒”的“学习”进程中去,因此正宗的佛弟子应该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种“佛毒”给清除掉。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排拒、吸纳、依附,最终融为一体,并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即使是非佛教徒,佛教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当代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结构。
儒家注重人伦、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提倡出世,它们以多元的角度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
而外来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恒久的生命力、活力,植根中国这片沃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它们的佛教思想。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家想对我们的影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思想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一些习惯的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1)佛家理想人格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神学唯心主义。
由此决定,可以说,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神格”。
不过,佛家鼓吹苦海无边、万法皆空也好,宣扬明心净性、涅槃寂静也好,说到底,都是以人为理论思考中心,以治人为目的的。
因而,佛家自有其理想人格的追求。
佛家的理论极为繁琐,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期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
[1](2)心如古井佛教把世界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即所谓“万法皆空”。
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佛教把世界看成空的、虚假不实的,所以,佛教才能达到并要求别人也达到这种境界:吹到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一泻千里的江河是不流的,迅速飘荡的游气是不动的,周旋惊天的日月是不行的。
进而,在人生态度上,佛教徒们主张“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
冥神绝境,故谓泥垣(涅槃)。
”[2](3)随遇而安宋代著名大慧禅师总结了三条生活经验:第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
”即对任何事物都抱旷达、放任、自然的态度,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欢喜。
文化研究知识: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当代藏传佛教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佛教之一,它在西藏、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传承和发展的宗教理念和实践上,也体现在与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一、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1.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当代藏传佛教延续了佛教源远流长的传统,更注重以内心的安宁与自由为重,强调在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中化解痛苦,增加幸福感。
其教义推崇菩萨真实实现的方式即“四无量心”为内心带来平和与喜悦。
2.注重修行的个体化和中道主义当代藏传佛教强调修行的个体化和中道主义,即不走极端,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
修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随缘修行,有所创新和调整,寻找适合自己的修行路径。
这也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3.尊重生命,强调自我净化当代藏传佛教尊重生命,强调对身心受苦的缓解,尤其注重自我净化。
在诠释生命意义,提高生命品质方面,藏传佛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1.帮助人们寻找内在的安宁与快乐当代藏传佛教强调内在的平和与喜悦,提倡通过修行实现个体自身的心灵解放,从而帮助人们寻找到内在的安宁与快乐。
2.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交流与融合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也体现在它与其他宗教、文化和学术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借助当前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对藏传佛教文化领域进行了探究,同时也促进了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3.传承与守护文化遗产当代藏传佛教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使其成为了守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角色。
藏文与书法、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音乐等领域的交融,展现出藏传佛教文化的综合性和独特性。
在继承与发扬各民族和宗教文化方面,藏传佛教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传承和发展的宗教理念和实践上,也体现在与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中国的佛教回潮及其影响首先,今天在探讨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价值时,我们大多存在一个假设,即事先已有一个社会蓝图想象,或是复古传统,或是西化现代化,但问题在于,社会转型速度如此之快,选择之多,已经使得我们很难用某种单一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来认知和改造这个过程。
在此情况下,所谓佛教回潮,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今天讨论佛教,大体有两种观点与态度:第一种是认為佛教不应关心政治,而应和政治甚至社会生活保持明确的界限,和政治基本没有交错关系;第二种是认為因為佛教长期以来对政治缺乏作用和影响力,基本只能在社会信仰层面起着稳定社会的辅助作用,在批判与反抗性方面严重缺乏,所以佛教在当下强调公民政治的语境下作用有限,且常会被诟病為放弃“批判”立场。
首先,大多数批评佛教的人认為中国佛教基本上是由国家权力控制的宗教形态,在政治上无法、也没有能力发挥作用,因此倾向于将其直接置于一般性的民间信仰或者意识形态的地位。
但在我看来,即使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不紧密,但对今天的社会而言,佛教却有着极其关键的地位。
為什么?因為在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的今天,离开高度中国化的佛教来谈文化复兴和社会重建将会有很大缺失。
此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证,“因果报应”是典型的佛教观念,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如果从理性角度看,大概很多人都不会接受。
但据我观察,在微博等公共平台上,“因果报应”此类话语的使用率却很高,就拿前不久的温州动车事故而言,许多人就在微博上针对铁道部发问:“你难道不相信报应,不相信因果吗?”这样的个案或许意味着,当代中国人虽然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信仰生活停滞,但在解释一些现世政治时,一旦需要诉诸于一种更高的超越价值,佛教资源就马上会重新浮现。
虽然这些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使用,而且在公共话语中也难以被知识分子公开使用,但是民众却会不由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启用这些价值资源,佛教等信仰也会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
那么这里势必面临一个问题,即在今天这个政治、文化都在鼓励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时代,中国人将如何重新看待佛教?从历史上看,研究宗教历史学、宗教社会学的学者们大都会认為中国民间社会是三教杂糅的社会,因為在民间社会,我们经常会同时看到龙王庙、土地庙、佛教寺庙、道观、关公庙并行无碍的景象,从正统信仰角度看,民间社会信仰算不上是一个纯粹的信仰形态,但是另一方面,佛教正统却在这种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一直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在三教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
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
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与诗的渊源也很深。
佛教的传入不仅使魏晋的玄言诗死灰复燃,还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随着佛学的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
结交名僧、自许询、王羲之与名僧支遁交游开诗人与名僧交游之先声,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苏轼与佛印禅师等的交游都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佳话。
而历代诗人中崇佛最甚者当推王维。
他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并与慧能的嫡传弟子神会有直接的交往,连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倡导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而在这个过程中,伦理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倡导,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倡导。
一、无私与慈悲心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无私与慈悲心。
佛教倡导人们不应该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应该关心他人的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自私主义的思潮盛行,人们对于自己的需求和权益更加追求,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然而,佛教教导我们应该心怀慈悲,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这种无私与慈悲心的道德价值观,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援助。
只有在这种慈悲心的基础上,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包容的社会。
二、平等与尊重佛教秉持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
佛教的平等观念提醒我们应该摒弃封建等级观念和种族歧视,对待他人应该平等而尊重。
佛教强调尊重每个人的存在和身份,不论他们的背景和信仰如何,都应该得到平等和尊重。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充满和谐与团结的社会。
三、忍辱与宽容佛教的忍辱与宽容是当代社会中迫切需要的道德品质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陷入争斗和冲突,缺乏宽容和理解,导致社会关系紧张。
佛教倡导我们要忍辱负重,宽容包容。
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忍耐和宽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
只有通过忍辱与宽容,我们才能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四、智慧与善行佛教倡导追求智慧和善行的道德价值观。
智慧教导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洞察力。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信息的爆炸和信息的过载,人们往往陷入浮躁和迷茫。
佛教的智慧教导我们要理智地对待信息,善于思考和判断。
我对佛教的认识我对世界上的宗教都没太多的了解,但谈起佛教,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或多或少影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首先,佛教对于其他国家重不重要,我不知道。
但对于中国,他是很重要的。
它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力,即使经历怎样的历史变化,是他自己成为了我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佛教处在这样重要的位置上,发挥着它的作用,影响这我们。
对于信奉佛教人,佛教义教会学了他们很多,包括让他们成为了我们眼中不一样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是洁身自好,超脱于红尘事物以外,用另一种视角在看待事情的变化与发展,专心于自己的修行,更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相对他们,我们这些整天被自己,或他人的俗事所烦扰普通的人而言,他们更像一位智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很好的诠释的了大师们的智慧来源,表明了佛教对佛教徒的影响。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从字面上讲的意思是: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我理解的是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
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
佛教徒们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慢慢领悟,慢慢发现,这使他们活的更自在,因而这就是身处在其中对他们影响。
他们就是这样,利用他们的教义,不断修行,让自己的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性格也在逐渐变得沉稳,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就算身处在繁华的都市中,也能静下来思考,以佛经教义伴着生活的一群有着大智慧的人。
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深受亿万信徒的推崇和追随。
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被认为能够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对个人的影响佛教强调内观与修行,主张通过静心冥思、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站在超越一切烦恼的角度看待人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和焦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佛教注重觉知和正念的培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自己的情绪和念头保持距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被繁忙的生活所压迫,容易迷失自我,佛教的内观修行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减轻压力和焦虑。
其次,佛教教导个人要正视生老病死,看待世间万象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这种超脱思维使得个人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虚无感。
在当代社会中,物质主义盛行,佛教的这种思想能够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心的满足感和心灵的平静。
最后,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并以智慧去理解世界。
这种慈悲与智慧的结合,使得个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具备超越个人利益的视野。
在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冲突频繁的背景下,佛教的慈悲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二、佛教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教导的非暴力和和平思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佛教鼓励人们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使用武力和采取暴力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战争、恐怖主义和暴力犯罪等问题仍然存在,佛教的和平理念为社会提供了和解和调和的方法。
其次,佛教强调伦理与道德的维护,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忍耐、忠诚等美德,这些美德的践行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诚信危机、道德沦丧等问题十分突出,佛教的道德观无疑能够为社会提供正面的价值引导。
关于佛教演讲稿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源自印度,是一个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的宗教。
佛教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本教义,主张追求解脱和涅槃,强调舍弃欲望,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出生于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后来成为一位觉悟者,被尊称为佛陀。
佛教经过漫长的发展,分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等不同流派,传入中国后也产生了禅宗、华严宗等多个分支。
佛教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其次,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指出了人类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来解脱苦难。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佛教徒修行的准则和目标。
佛教强调舍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平和。
再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了长期的传播和融合,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禅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多个不同的宗派,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佛教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佛教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佛教强调舍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对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佛教的教义也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灵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之,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成立至今已经过2500多年的历史。
在佛教的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今天我们用来建立和谐文化和促进亚洲、世界和谐的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
在世界广大民众诚心希望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的时刻,对佛教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挖掘、阐释和应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以下仅对佛教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试作诠释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的补充和修正。
一、佛教教义和伦理规范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
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小乘意为小的乘载物,大乘说它只能运载少量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现在一般把它们看作是佛教发展的两大阶段、两大类佛法,而舍弃原来含有的褒贬意义。
在佛教向世界各国、各民族传播过程中又形成很多风格各异的佛教学派或宗派,无论在教义、教制和修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佛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从佛教经过的漫长历史和流传世界广阔的地域国度来看,佛教所具有的崇尚和平、和谐、慈悲、劝善、饶益众生等的性格和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
佛教的这种性格和价值取向体现在它的基本教义和伦理、戒规的理念与规范之中。
笔者在这里仅围绕这个侧面进行考察。
(一)四谛与十二因缘中的和谐思想小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四谛、八正道及围绕生死的因果缘起学说为基本教义。
四谛是对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及摆脱人生藏苦恼途径的总的说明,是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内容,包括苦、集(因)、灭(灭除苦恼,达到解脱)、道(灭苦的途径)。
苦谛是说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的报告,600字
佛教是一门古老的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致力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并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
佛教对死亡有明确的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当中的经典,如《释迦牟尼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的影响。
佛教认为,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是生命最不可避免的部分,因此,佛教强调要正视死亡,审视什么叫做真正的安乐,以及如何做出抉择。
佛教要求坚定不移地谨慎行事,使自己能够活得更长久、更快乐,并要求人们学会放弃,克服苦难,理解“解脱”和“涅槃”的真谛。
此外,佛教强调,个人的行为可以在未来的生命中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个人应该努力去做好事,用精神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思考人生的意义,以拥有更好的死亡体验。
当代社会,佛教信仰和关于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依旧十分重要。
今天,佛教仍然教导人们思考死亡,以及如何活出最真实的自我,像一种无条件的爱。
佛教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尊重生命,特别是死者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在对死亡进行反思的同时,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从而拥有安慰的生活,而不是被痛苦所包裹。
中国佛教现状编者按Editor's notes加拿大时间2017年6月17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多伦多湛山精舍承办、多伦多大学协办的中加美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隆重开幕。
论坛主题为“圆融中道,持久和平”,来自中、加、美三国的佛教界高僧大德、著名佛教学者及加拿大联邦、安大略省、多伦多市有关政要、有关社团、各界嘉宾和多伦多大学部分师生、佛教护法居士数百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多伦多大学作题为《中国佛教现状》The Current State of Chinese Buddhism的专题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以下为学诚会长专题讲座发言全文:中国佛教现状The Current State of Chinese Buddhism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VenerableMaster Xuecheng, President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一、历史的佛教与当代的佛教One:Chinese Buddhism: Past and Present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中国佛教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和探索成果,希望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到一个真实、全面而富有活力的中国佛教。
Today, I’d like to share with everyone present he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achievemen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I hope to help more people have a true and full understanding of vigorous Chinese Buddhism.首先,我想把21世纪的中国佛教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佛教现状,实际上是中国佛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来自于过去,预示着未来,并非一个孤立的片段。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大家呈现关于佛教的故事。
其一是佛教的起源和传播;其二是佛教的创始人的故事及其发展;其三是佛教的思想和戒律;其四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教传播、戒律、寺塔建筑、石窟艺术、小说文学【正文】一、佛教的起源和传播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
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
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
佛教传入之初称“摆坝派”,没有被傣族群众接受。
后传入的一派称“摆孙派”,即被群众所接受,成为普及派。
由于佛教宣扬的消极、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有利于维护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受到统治者的赞扬、拥护并极力推广,所以成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不就,它既不适应中国社会,中国社会也不了解它。
人们把它当作盛行于当时的一种“方术”来看待(佛,又被看作是一种中国装束的神祗)。
它主要活动于以宫廷贵族为中心的上层社会之中,还没有能够广泛地普及于民间。
由于当时朝廷禁止中国人出家,所以汉代僧人,除个别例外,都还只是一些外籍(天竺、西域)译师;寺院也少的很。
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佛经的翻译,但为数还很少(共约50几部,70几卷),质量也很低。
总之,汉代佛教还处于初传阶段。
魏晋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从曹魏开始,朝廷允许中国人出家为僧,到了两晋时代,由于朝廷的支持,佛教的寺院和僧尼逐渐增多起来;同时,也开始有了寺院经济,译经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这个时期,除了佛经的翻译之外,也有了专门从事佛教义理研究,即所谓“义学”的僧人,从而也就有了中国佛教的注释之学。
佛教“义学”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开始了它的“中国化”的进程。
由于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宣扬“一切皆空”的佛教的“般若”学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播。
当代佛教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作者:张麟
来源:《神州》2012年第29期
摘要:当今社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教在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盛行,至当今时代,佛教在人们的思想中面临着现代问题,也就是如何真正体现佛教的社会价值。
佛教必须是“实际的”,才可能真正驻足人间;在“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本是一家”的全球时代,佛教必须是“世界”的,才可能是全人类的。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佛教
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必须从容面对、勇往直前,在其漩涡浪花中强健体魄,由此使自己达到一种“青山依旧在”的主动,有着“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传承中,在犹太教、基督宗教文化基因中亦有“彩虹文明”的遐思,就是将七色共辉的彩虹作为和谐符号,视之为争取多元和谐文化的象征。
对于“全球化”的宗教问题,我们也必须积极面对和认真探讨。
今天中国的宗教问题,已与“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的古圣早就说过,“以同求同,万物皆同;以异求异,万物皆异”。
实际上在知识的领域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或样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其中的差异点。
宗教文化属于人文知识体系,佛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是人文的问题,当然也归属于人文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曾明确说过“佛教问题即人文问题”,“故佛教问题,实为全世界人文之所系,应时行化,不容缓矣!”1
二十世纪初,针对国家衰微、佛教凋敝的历史现状,太虚法师提出,以契理契机的“人家佛教”来挽救“残渣般的、即将溃灭”的佛教,以此适应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要。
太虚法师曾明确指出,“前之三流,其众寡不逮后之一流之什一;而除第一流外,余之三流,人虽高下,真伪犹有辨,其积财利、争家业,藉佛教为方便,而以资生为鹄的则一也。
而第四之流,其弊恶腐败,尚有非余所忍言者。
”
佛教的入世思想有一个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的思想转变过程,近代佛门领袖太虚法师上世纪30年代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首先明确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
他讲过“人生佛教、真现实论、真菩萨行、菩萨学处”。
这是太虚大师根据印度的佛法和中国传统的佛教,对佛法进行融贯,为当今学人明确指出了一条契机契理的修行之路。
2
太虚大师有两首诗也充分说明了这个内容。
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
第二首:“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
”这就把佛教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
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维就是礼义廉耻。
3
西方各种无神论、唯物主义学说的传布,使国人本来就不虔诚的宗教心理更添几份轻慢、排斥。
以致简单地将宗教视为迷信,当成现代化的障碍加以抨击,当然也有一些“逃禅”者,但这些人不是失意的政客,便是落伍的理论家,他们到青灯古佛前寻求晚年的精神慰藉,已很难对佛教文化有所发展了。
从根本上说,佛教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升华,并不绝对地排斥社会。
在大乘佛教时期,更发展起来了“生死与涅槃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观念,从而将佛教的理想和现实人生沟通起来,使出世解脱和入世利济的结合成为可能。
也有学者指出,近代佛教的入世思想(主要指人间佛教)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同时,在理论上,缺少大量逻辑严密、有体系且能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征的建构;在实践中缺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目标、有阶段性的全国性方案;在弘法基础上,还未形成固定、系统与全国知名的推广“人间佛教”的场所;在弘法人才上,还缺少悲心大愿与普度济世的重量级人才。
佛教界必须积极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争取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如太虚法师关于“职业”与“志业”区分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思考“佛教参与社会伦理建设方式”以及“佛教徒自身伦理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等问题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佛教应该摆脱那种只管吃斋念佛,追求个人解脱的狭隘观念,要积极地参与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做各种自利利他的事业。
近代以来,佛教所面临的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全球化时代之现代社会的人类文化。
因此,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展开,必须对现代社会之“境况”有所了解和应付。
这一现代社会之“境况”,大致说来即是崇尚理性和实证的现代文化精神、追求实际和效率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全球时代的整体人类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并非难事。
这是因为佛教的教理教法本身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新的内在机制。
佛教一方面把对现实世界与现实生命的超越当着追求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又主张对终极目标的追求离不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并在对现实世界和人生价值的剖析和批判的过程中,凸显了佛教对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及生命完善的途径与境界等问题的理解与探索。
正如太虚法师高瞻远瞩地指出:今后的“佛教必须是人间的,佛教必须是科学的,佛教必须是实际的,佛教必须是世界的”。
佛教必须是“实际的”,才可能真正驻足人间;在“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本是一家”的全球时代,佛教必须是“世界”的,才可能是全人类的。
注释:
1《佛乘宗要论》
2《台湾人间佛教发展考察》缪方明载于《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惟贤载于《中国宗教》2008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张践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佛源,明向主编东方出版社2003版
[3]《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楼宇烈载于《中国宗教》2009年第5期
[4]《中国近代佛教入世途径及其现代启示》刘聪载于《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