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难点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
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 学会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文中出现的生词.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学习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因而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赐予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溶汇在对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当中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会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4、学情分析我班现有学生16名,就其听力而言,12名学生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较强:并安装了FM设备,更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其它4名学生听力损失较为严重。
根据学生现状,对四名学生降低目标难度。
二、教法1 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运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归纳概括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含蓄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语带双关。
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是关于爸爸爱花、对花儿的描写贯穿始末,另一条线索就是毕业典礼,围绕毕业典礼这一中心事件,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表现爸爸对女儿的关怀。
这两条线索,前者是主线,后者是副线,后者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
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作家,世界著名童话大师。
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
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基础,采用童话这一灵活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一只“丑小鸭”的形象:一只丑小鸭,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从文中可以看出,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他启示人们: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章以丑小鸭的遭遇和奋争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劝说的口吻直抒胸臆,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关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这首诗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
《未选择的路》,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面临选择的人物。
描绘了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六课笔记一、课文概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以及他如何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文章通过周恩来与同学的一次问答,展现了他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感。
二、重点字词崛起:突起,兴起。
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或工作。
模范: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
振兴:兴旺发达,奋发图强。
忧患:困苦患难,心中忧虑不安。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敷衍塞责:做事不认真,草率了事。
欺凌:欺压凌辱,指仗势欺人。
昏庸:糊涂而无能。
振兴中华:使中国兴旺发达、强盛起来。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
胸怀壮志:心怀远大的志向。
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致志。
崭新:极新、簇新。
沉思:深思熟虑,形容深沉、安静,用心深思远虑。
振兴中华:使中国兴旺发达、强盛起来。
三、重点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们纷纷议论着:“唉,多么有志向的孩子啊!”有的对同学赞叹道:“我们小周恩来可真是博学多才,才思敏捷啊!”有的对老师说:“校长,您可千万别批评他啊!”可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巡警局门前那个被车轧死、那个被外国人轧死的中国妇女的尸体早已经不存在了。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这一点,便请周恩来到台前说说自己的感想。
周恩来站起身来,郑重地告诉大家:“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并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少年周恩来在那沉思片刻之后说:“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建立自己的国家呢?”他从堂姐口中得知了更多的信息:“中华不振哪!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生活在这种水深火热之中,而又不敢反抗时,是多么的令人心酸啊!”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当即立下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学习要点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
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
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
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这些记叙、描写与百草园形成对比,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自由、健康、全面发展的束缚。
7、中心。
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
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
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第三课《丑小鸭》1、文体(童话故事)、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2、丑小鸭与作者:两者的遭遇相似,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3、丑小鸭的形象意义:成为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一、人文主题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他们在人格、气质、精神、品格等方面都有诸多令后人景仰,也需要后人学习发扬之处。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
《孙权劝学》记载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
二、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
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一: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关键语句,是指那些或者在文章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能够揭示全文主旨,或者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抓住关键语句,有助于地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内涵。
比如,《邓稼先》一课分六个章节,每个章节有一个题目:“从任人宰割到站立起来”“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
每个小节的题目本身是关键语句,抓住这些小标题(关键语句),能够较快理解每部分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
每一章节,又都有作者评价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分别从某个方面凸显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人格品质。
比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里,在对比两人时,不是一到对比就别人写得比较低,写到邓稼先就很高,而是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伟大的悲剧》课文详细解析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品味】开篇交代具体时间,写斯科特和队员满怀希望地奔赴南极点。
发现有人捷足先登,而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自我安慰,惊慌,不敢相信,又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①“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是作者的本意吗?对此应该怎样看待?)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归纳概括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含蓄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语带双关。
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是关于爸爸爱花、对花儿的描写贯穿始末,另一条线索就是毕业典礼,围绕毕业典礼这一中心事件,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表现爸爸对女儿的关怀。
这两条线索,前者是主线,后者是副线,后者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
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作家,世界著名童话大师。
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
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基础,采用童话这一灵活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一只‚丑小鸭‛的形象:一只丑小鸭,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从文中可以看出,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他启示人们: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章以丑小鸭的遭遇和奋争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劝说的口吻直抒胸臆,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关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这首诗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重点问题整理一、课文理解: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言行一致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2.文章分两个部分。
其过渡段的作用是: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
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4.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
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
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
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
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
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二、精彩段落赏析:(一)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土地的誓言》课文详细解析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的名字,我无时无刻...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不听见她召唤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段析】“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品味】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她呼唤”“她召唤”,表达自己思念的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解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品味】“明朗”可见鲁迅笑声之爽快。
(这一细节描写,使鲁迅的开明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亲可近。
【段析】突出先生坦白真诚、平易近人的性格,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段析】通过朴素的描写,逼真又传神地把鲁迅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品味】针对“我”的“火红”的上衣,先生认真地发表见解。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
”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品味】“不大漂亮”是鲁迅先生对“我”这次着装的看法。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鲁迅先生坦荡、直率的性格特征。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品味】鲁迅先生谈服饰的色彩搭配,与人的搭配,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表现了他的知识丰富。
⼈教版七年级语⽂下册第⼆单元课⽂知识点梳理精编七(下)语⽂第⼆单元重点课⽂复习卷班级:姓名:得分:⼀、基础梳理1、⽂学常识1)《黄河⼤合唱》的第⼆部《黄河颂》(体裁:颂诗)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丄,湖北光化县⼈。
现代著名的诗⼈、评论家。
主要著作有:歌词《五⽉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合唱》。
《黄河⼤合唱》是⼀部⼤型合唱⾳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个乐章组成,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势,表现黄河⼉⼥的英雄⽓概。
2)《最后⼀课》(体裁:短篇⼩说),作者都德,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 《星期⼀的故事》《⼩弗罗蒙》。
⼩说:是以刻画⼈物形象为中⼼,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反映社会⽣活的⼀种⽂学体裁。
⼩说的三要素有:⼈物、情节、环境。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体裁:散⽂//杂⽂)的作者是李⼤钊。
李⼤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和早期领导⼈。
他的诗⽂被鲁迅誉为“⾰命史上的丰碑”。
4)《⼟地的誓⾔》(体裁:抒情散⽂)的作者端⽊蕻良,原名曹汉⽂,辽宁昌图⼈。
现代作家。
主要著作有《⼤地的海》《曹雪芹》等。
5)《⽊兰诗》(体裁:长篇叙事民歌〃叙事诗//北朝民歌〃乐府民歌),⼜叫《⽊兰辞》,选⾃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北⽅的⼀⾸乐府民歌。
主要内容:记叙了⽊兰⼥扮男装,代⽗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2、重点词语(给加点字注⾳或者看拼⾳写词语)⼭巅()哺育()澎湃()浊流()狂 1 cn()屏zh m g()九曲连环()⽓魄()踱步()挟着()⽓氛()字帖() cheng ()罚祈dao ()g^g ( )住钥shi ( )阻抑()逼狭()坦荡() 断崖()险j in ( )崎q q))亘古()⽩桦() 嗥鸣()炽痛(斑 1 cn ( )默q 1()⽥ 1 mg () 污hu i() 3、词语解释狂澜:巨⼤的波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寓言故事》,详细内容为《卖油翁》。
本文通过讲述卖油翁与陈尧咨射箭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卖油翁》的故事情节,理解寓言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实践与技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尤其是倒装句、省略句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寓言的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将一瓶水倒满一个杯子,引出实践与技巧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故事大意。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翻译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8. 课后拓展: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故事。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卖油翁》故事梗概。
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句式翻译。
3. 中间部分:课文结构图,展示故事发展脉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中的寓意。
答案: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尤其是倒装句、省略句的理解。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将一瓶水倒满一个杯子,引出实践与技巧的关系。
七年级语文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最后一课》2.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二. 学习重点:1. 熟记这两篇课文的文学常识。
2.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最后一课》中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五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介绍作家作品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写作此集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2. 词语正音释义确凿.(z áo ) 菜畦.(q í) 蟋蟀.(shu ài ) 缠.(ch án )络 觅.(m ì)食 竹筛.(sh āi ) 渊.(yu ān )博 鼎.(d ǐng )沸 倜傥..(t ì t ǎng ) 书塾.(sh ú) 桑葚.(sh èn ) 斑蝥(m áo ) 臃.(y ōng )肿 攒.(cu án ) 敛.(li ǎn ) 秕.(b ǐ)谷 油蛉.(l íng ) 人迹罕.(h ǎn )至 叵.(p ǒ) 拗.(ǎo ) 窦.(d òu ) 厥.(ju é) 锡箔..(x īb ó) 确凿:确实。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安心睡觉。
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方正:正派。
质朴:朴实,不矫饰。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开了,发出的响声。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重点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
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
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
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
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
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
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
B、问问题老师不答。
C、不允许游玩。
D、读难理解的古文。
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阅读:(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几件?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
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
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复习重点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
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
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
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
C、爸爸爱花的情形。
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
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阅读:快回家去!快回家去!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至少一个)“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对。
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最后一课》复习重点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
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
B、前呼后应。
C、以小见大。
D、烘托手法。
重点阅读: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 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
2.情节:本文“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高潮结局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邓稼先》复习重点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
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
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
B、对比的手法。
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重点阅读: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
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复习重点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
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
B、结构严谨。
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重点阅读: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