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风险的交互作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2
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风险的交互作用研究自2004年中国境外上市公司基于美国萨班斯法案启动内部控制建设以来,内部控制在中国企业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历程。随着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和2012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中全面强制实施,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初步建成。一直以来,内部控制是外部审计师评估审计风险的重要参考,而外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的SOX法案和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均对外部审计的监督功能进行了加强,与此同时,严格规定了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
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相辅相成,同时也依赖于企业的高管团队。高管团队作为内部控制的起点,亦是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审计的重要桥梁,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高管团队在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之间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内部控制的研究为起点,以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的交互作用为主线,以高管团队特征为突破点,基于高管团队特征调节作用分析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文献,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契约理论和深口袋理论,本文重新梳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的相互关系,对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风险重新进行界定以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作为考察审计风险的替代变量。基于最优化理论与审计风险理论,本文首次将内部控制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这两种反映企业内外部治理的因素融入审计定价模型中,采用理论建模的方法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对外部审计的内在作用机理。
经由模型均衡求解与比较静态分析确定内部控制质量及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的作用路径及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被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也更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相对于有限责任制,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更高,且在会计师事务所由有限责任制变更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之后,审计费用有所提高。在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外部审计风险的影响之后,进一步探析外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反作用力。本文主要通过实证模型检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能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具有后续治理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即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若前一年度收到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则当年对内控缺陷进行整改的概率
更大。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年进行缺陷整改的公司,相较于其他公司,在下年依然较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反映出这些上市公司的缺陷整改可能浮于表面,并不是实施有效的。通过将人力资源相关理论与会计及审计研究相结合,本文采用高管团队特征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探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风险的交互作用关系。基于高阶理论,将高管团队特征划分为同质性水平和异质性程度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不同高管团队特征对于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具体而言,在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风险的关系中,高管团队规模、平均年龄、平均任期及学历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年龄异质性、学历水平异质性、任期异质性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同样,在审计意见对内控缺陷的治理效应中,团队规模、平均年龄、平均任期、学历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年龄异质性、学历水平异质性、任期异质性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的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析了内部控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却鲜少对外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后续治理效应进行追踪分析,且忽略了高管团队的决定作用。本文采用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扩展了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理论研究,为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立足于组织管理角度,引入高管团队特征,将人力资源理论与会计审计研究有效结合,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和调整提供了新思路,为人力资源及会计的进一步交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