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备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 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一)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皮内注射法的操作并发症及预防与应急处理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病人在注射前精神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使得皮肤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容易引起皮肤断裂,产生撕裂样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药速度过快或不均匀,或者药物刺激了皮肤的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者操作者技术不熟练。
5.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刺激皮肤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会出现尖锐的疼痛,推注药物时会加重。
有时会伴随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时会出现晕针或虚脱。
疼痛程度会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使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一)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8)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 )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注射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0.1ml。
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预防注射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注射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
②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
③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④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
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可引起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
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接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注射剂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0.1ml。
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注射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的,且皮肤较薄的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
②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
③预防接种:常选择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④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
并发症(一)、疼痛1、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
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置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的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的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注射用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注射剂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0.1ml。
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注射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的,且皮肤较薄的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
②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
③预防接种:常选择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④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
并发症(一)、疼痛1、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
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置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的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的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注射用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表皮层下的浅层组织中,常用于一些需要快速吸收药物的治疗和预防性注射。
这种注射方法相对无痛,易于实施,同时减少了使用注射器的难度和危险。
虽然皮内注射是一种常见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需要注意。
操作技术不当不正确的注射技术可能导致潜在的并发症。
例如:•深度太浅或太深:浅注可能导致漏出,而深注可能破坏注射针或穿透过多组织。
•位置不当:药物应注射到皮肤上平的部位,以确保药物能够正确吸收。
•皮肤准备不充分:如果皮肤没有被充分准备,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问题。
解决操作技术不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皮内注射技术。
•专业医护人员应根据百科全书上的指南和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在身体标记注射点的位置前,务必先确保该区域没有明显的皮炎、失血性出血或皮下硬结的情况。
•在注射前,将皮肤上的油脂和污垢洗净,消毒或者使用更加昂贵的单次使用注射器。
细胞毒性药物对注射点周围环境的细胞毒性可能是另一个问题。
毒性程度因药物而异,但常见的潜在问题包括:•神经性疼痛•局部水肿和红肿•出血或注射点进一步感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在遇到毒性高的药物时,应该特别警惕是否在使用正确的药量。
过敏反应一些人可能对某些皮内注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一般而言,局部和轻微过敏反应可以通过加重或低剂量处理,不需要紧急治疗。
潜在的过敏症状包括:•喉部痉挛,导致呼吸困难•皮疹或荨麻疹•血管扩张、低血压和其他严重症状。
应慎重使用药物,听从医生的嘱咐,特别对于过敏体质者应加倍,密切监测。
皮内注射法是一种相对容易实施的并且安全的注射方式。
仔细地准备注射部位并发挥你的专业技能,可以最小化出现并发症的机率。
同时注意药物的毒性和过敏反应,随时调整药物的使用量和方式,尽可能切掉迟发性疼痛的症状。
最后,任何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
1)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疼痛
2、局部组织反应
3、注射失败
4、虚脱
5、过敏性休克
6、疾病传播
2)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出血
2、硬结形成
3、低血糖反应
4、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3)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疼痛
2、神经性损伤
3、局部或全渗感染
4、针头渗液
5、针头堵塞4)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药物外渗性损伤
2、静脉穿刺失败
3、血肿
4、静脉炎
5、过敏反应5)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1、发热反应
2、急性肺水肿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5、血栓栓塞
6、败血症
7、神经损伤
8、静脉穿刺失败
9、药物外渗性损伤10、导管阻塞11、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6)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
1、窒息
2、吸入性肺炎
3、口腔黏膜损伤
4、口腔及牙龈出血
5、口腔感染
6、恶心呕吐
7)喂饲法操作并发症
1、腹泻
2、胃食管返流、误吸
3、便秘
4、鼻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
5、胃出血
6、胃潴留
7、呼吸心跳骤停8血糖紊乱9、水电解质紊乱10、食管狭窄。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3.2.3.方约4.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㈢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㈠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3.3.1.2.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㈢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疼痛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采用横次进针法,进针时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
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
局部组织反应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注射失败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虚脱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
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过敏性休克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①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
②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③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④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
⑤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⑥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
疾病传播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
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
3.操作者为一个病人完成注射后,需作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治疗。
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
如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检查并及时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