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68 KB
- 文档页数: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在民族融合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这种政策举措不仅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且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旨在通过唐朝民族融合历史教案的方式,深入探究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课程目标1.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政策2.了解唐朝时期各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3.了解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融合4.探究唐朝时期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唐朝时期的背景唐朝时期,中国统一的政权重新建立,北方和南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统一战争后,唐朝对于各民族人民都进行了宽容和包容的政策。
2.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政策唐朝时期对于异族威胁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同时对于各个少数民族,采取宽容包容政策,在经济、文化、宗教和政治方面进行了融合。
经济方面:唐朝时期,将原本分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合并到一个大的行政区内,采取赋多少、减轻负担等政策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文化方面:唐朝时期在文化上进行了大力的交流和融合,如《大唐西域记》、《隋唐演义》等充分反映了唐朝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宗教方面: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量传播,佛教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加强。
它在各个民族之间推广多种不同的宗教,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政治方面:唐朝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度和单位制度,对于少数民族推广民族自治制度,政治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融合。
3.各民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唐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制度、文化和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但都在唐朝的包容和宽容的政策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4.民族融合的影响唐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深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朝的策略和经验,不仅带给中国各民族文化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主题: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目标:1. 了解隋唐政治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探索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隋朝政治演变1. 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特点。
2. 隋朝政治制度和官制变革。
3. 隋朝政治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二、唐朝政治演变1.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3. 唐朝政治的变革和走向衰亡。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1. 隋朝对北方民族的统一和融合。
2. 唐朝的多民族并存和文化交流。
3. 外族占据唐朝政权和汉地人民的反抗。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隋唐时期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隋唐时期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隋唐时期的特点。
二、隋朝政治演变(15分钟)1. 教师对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特点进行讲解。
2. 学生讨论隋朝政治制度和官制的变革带来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隋朝政治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三、唐朝政治演变(20分钟)1. 教师讲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3. 学生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20分钟)1. 教师讲解隋朝对北方民族的统一和融合过程。
2. 学生探索唐朝的多民族并存和文化交流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外族占据唐朝政权和汉地人民的反抗情况。
五、总结与小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隋唐政治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教师总结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隋唐政治演变和民族交融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历史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评估方法: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 学生独立撰写的短文的内容和观点。
备注:此为参考教案,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及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繁荣开放与逐渐衰落的原因。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唐的更迭,政治制度、民族融合学习难点:隋唐的制度发展,民族融合【教学环节】第一章隋朝的兴亡(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 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 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朝完成统一原因:①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二)隋朝的建设与发展1、广设粮仓:官仓(朝廷粮食物资储备)、义仓(乡间赈济救灾)2、兴建洛阳城(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疆域管理:(1)经营西域,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设置范围。
(2)派官员三次去流求,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4、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2)评价:利: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三)隋朝的灭亡(1)原因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二章唐朝的兴盛与衰亡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3、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原因①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2)概况:755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你心中的杨坚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
一、隋朝的兴亡
1、讲述隋朝的建立和开皇之治相关内容
2、讲述隋朝的统一相关知识,展示图片
3、展示隋炀帝建设的图片并讲述史实
4、展示京杭大运河图片并讲述
5、展示隋炀帝暴政的图片,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
6、试比较隋朝和秦朝的主要相似之处
二、唐朝的兴盛与衰亡
1、展示图片,讲述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
2、展示图片,提问:玄武门之变的过程?结果?
3、展示材料和图片,总结贞观之治的内容
4、谈谈你心中的武则天?讲述武则天在位时的措施
5、展示古诗,从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讲述开元之治
6、展示长恨歌图片,唐玄宗后期腐败,引出安史之乱
7、讲述安史之乱的过程
8、展示材料,播放视频,据材料1、2,分析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9、讲述黄巢起义的过程,唐朝灭亡
10、展示五代十国图片,五代十国的
政治特点?
三、隋唐制度
1、讲述三省六部制的起源发展,展示三省六部制图片,提问: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2、展示科举制发展的图片线索,展示材料,提问:科举制的意义?
四、民族交融
1、展示图片,提问:图片说明了什么?唐朝的民族政策特点?
2、展示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的话说明了
什么?
3、展示表格,根据教材和所学内容补充完整
4、教师分别讲述唐与突厥、吐蕃等的措施
5、播放文成公主入藏舞台剧,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第88课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
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
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明确阶段性的特征,然后再具体到历史史实中。
本单元的内容,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物化讲述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新成就,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的新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2.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3.玄奘西行【教学难点】1.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2.雕版印刷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礼佛说故事。
思考这些故事与何种宗教有关该宗教何时传入中国生回答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首先我们来了解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讲授新课一.篇章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并行发展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儒学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生讨论.发言。
师归纳总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独尊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朝时期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探析》一、引言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政治上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局面,同时也孕育了深度的民族融合。
本文将对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隋唐政治演变的历史背景1. 隋唐的兴起和发展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中心强大、文化繁荣的时期,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其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唐朝做了许多准备。
唐朝则是我国历史上辉煌壮丽的时代,其政治制度、经济繁荣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都达到了巅峰。
2. 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程。
隋朝推行了农田制度、行省制度,隋炀帝时期更是设立了数以千计的官职,使得政治制度趋于复杂。
唐朝则在政治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统一了地方政权,使国家政治更加集权化。
三、隋唐政治演变的影响1. 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隋唐政治演变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后世官制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改革,隋唐巩固了中央政权,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稳定。
2. 对中华民族融合的影响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华民族融合更加深入,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和观念。
四、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的教学目标1. 深刻理解隋唐政治演变的历史背景通过对隋唐政治演变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隋唐政治形势的变迁和政治制度的演变。
2. 理解隋唐政治演变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学生应该理解隋唐政治演变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3. 理解隋唐政治演变对中华民族融合的影响了解隋唐政治演变对中华民族融合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对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探究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探究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历史教案》主要是针对历史、民族融合、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知识而设计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唐朝的诞生、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以及唐代文化的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1、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诞生过程。
2、理解唐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其影响。
3、掌握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4、了解唐代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历史进程,掌握唐代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历史意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讲授,详细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诞生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讨论法。
在讲授、阅读文献、观看影像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宽认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历史意识。
3、分组报告。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唐朝时期的特定问题进行探究研究,设计并展开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终进行报告和展示。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1、唐朝的历史背景和诞生过程。
本环节主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诞生过程以及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其影响。
本环节主要针对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和影响进行详细讲解,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本环节主要探究唐朝时期的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和政策,以及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影响。
4、唐代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本环节主要探讨唐代文化的特点、典籍的编纂、科举制的兴起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5、学生分组研究。
本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唐朝时期特定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让他们设计报告和展示。
六、教学评价本教案主要进行了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历史教学,探究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和诞生过程,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其影响,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历史进程和唐代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隋唐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隋唐时期
教学目标:
1. 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对外交往。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2. 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对外交往。
3. 隋唐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 隋唐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统治。
2. 唐朝的兴起和盛世。
3. 隋唐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4.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和影响。
三、讨论(2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练习(10分钟)
1. 学生完成一份隋唐时期的历史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该时期的了解。
2. 老师批改练习题,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隋唐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隋唐时期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隋唐时期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教学不足之处,需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隋唐教案
课题: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
教学目标:
1.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其影响;
2. 掌握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
3. 能够分析隋唐政治改革带来的社会变革。
教学重点难点:
1. 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
2. 杨广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历史教科书、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隋唐时期政治变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改革,包括皇权之争、科举制度、均田制等;
2. 分析杨广的政治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三、讨论(10分钟)
1. 小组讨论隋唐时期政治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5分钟)
总结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及其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了解更多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
2. 完成一篇关于隋唐政治变革的思考作文。
教学延伸:
邀请专家学者或者相关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注意事项】
1.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初中历史民族交融表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2. 掌握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3.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教学重点:1.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2.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交融现象2. 如何从历史事件中看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PPT3. 课堂练习题4. 课后作业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和PPT展示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和文化交流情况,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背景和关系。
第三步: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交融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步: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观点,开展小组展示。
第五步:梳理(5分钟)教师梳理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及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强调历史上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第六步: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历史上民族交融表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七步: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书面作业对历史上的民族交融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和文化交流情况,培养了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练习,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隋朝的建立B.开通大运河C.开创科举制D.隋朝的统一2.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巩固隋朝的统治3.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
”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重视人才,任用贤能B.裁撤冗官,整顿吏治C.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D.合并州县,考核官员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某同学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该同学得出这样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5.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
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6.隋朝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历史。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
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A.光武中兴B.统一全国C.科举制的创设D.大运河的开通7.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
”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8.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专题形式呈现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主要介绍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方面。
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三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处理教材内容:一是该阶段思想文化新成就的典型表现,包括教材的前三个子目: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二是教材的第四子目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要注意这两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文化交流实际上贯穿于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文化是在交流中不断推陈出新的。
本课涉及时间跨度大,持续约700年,经历了从长期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遵循时序性的前提下,跨越朝代体系,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流中佛教的传播,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和“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该阶段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课后探究与拓展部分可以根据学情有选择性的作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立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这一认识要建立在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
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延续性和内在逻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核心素养割裂,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发展史实的了解,认识该阶段思想活跃,呈现出的多元色彩;2.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在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学会初步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3.能够在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新成就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化多元、繁荣的原因,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这一时期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变化;(2)掌握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分析隋唐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2)运用比较法,分析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特点;(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隋唐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1.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了解隋文帝杨坚的崛起,隋朝的统一过程及意义;2. 唐朝的政治制度:掌握唐朝的皇权、相权制度,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 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分析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探讨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时: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变化1. 土地制度:了解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与变化;2. 农业制度:掌握农业生产的进步,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推广;3. 商业制度:了解市舶司制度,探讨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第三课时:隋唐时期的文化制度创新1. 教育制度:掌握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了解士人阶层的崛起;2. 文学艺术:了解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3. 宗教制度:了解佛教、道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探讨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四课时: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变化1. 军事组织:掌握府兵制、募兵制的实施与变化;2. 军事技术:了解军事武器的进步,如火药的运用;3. 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探讨其对国家安危、战争形态等方面的影响。
第五课时:隋唐时期的外交制度变化1. 隋唐时期的外交政策: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 外交制度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外交制度变化的原因,探讨其对国家间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过三国两晋至隋唐文化的发展脉络的了解,掌握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演变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彼时的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等现状理解其繁荣之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表现及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体会社会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原因;【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认识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及带来的影响。
教学设计:1.本课是基于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的重要补充,选取能够代表这一时期最高成就和反应这一时期的突出特色的内容,从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图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并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要求。
3.对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对周边的辐射问题,设计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解决原因、特点等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
教学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东汉明帝知道远处的西方有一种中国所没有的被称为“佛”的神明,就命人到西域去寻来一些记载佛的思想的佛经,并带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
汉明帝为这两位高僧建造了白马寺,让他们住在洛阳并宣讲佛法,向民众传教。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是从文化角度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史,学好本课对于学生全面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从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思想文化的新成就。
儒、道、佛三家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点。
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大放异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带来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在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同时,又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本课的时间跨度大,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阶段,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多元繁荣的一个阶段。
从内容角度来说,内容杂但难度小,单纯梳理和展示都可以完成,但是单纯的知识堆砌枯燥也不能达到核心素养的落实。
所以,我将本课设计成为主题探究课,更多侧重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主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书法、绘画、石窟雕塑,唐代诗歌、中外交流已经有了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侧重之前未曾接触过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初中已学的内容关键在于梳理其发展脉络,点明文化成就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而且,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变迁、制度变革、民族交融、区域开发,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成就的表现去认识其社会发展背景,探讨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优点: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本节课涉及到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等史事有些许了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薄弱,难以全面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和民族交融的情况。
2.理解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
二、教学内容
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2.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难点: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和民族交融的背景、过
程和影响。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演变
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意义。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演变和民族交融的情况。
4.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隋唐时
期政治制度演变和民族交融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隋唐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进
入本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讲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和民族交融的背景、
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民
族交融的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法和问答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这
一时期政治制度演变和民族交融的情况。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隋唐时期政治制
度演变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
具体的案例,加深对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演变和民族交融的理解。
4.归纳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演变
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政治制度
演变和民族交融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