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依据课程标准 改革考试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考试评价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入推进和积极反思阶段。在此阶段,评价机制,尤其是考试评价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因此,如何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让考试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地进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就《历史与社会》学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考试评价改革谈一点粗浅之见。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落实要求改革考试评价
1、理论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评价观念:(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与调控,从而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为多元。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3)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4)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它在肯定了考试依然是主要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纸笔测验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由于考试对教学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因此,考试改革是本轮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课程标准能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方面。
2、现实要求:
(1)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考试评价存在着“怪”现象。
一是“涛声依旧”现象。实行新课改,在某些人眼里就意味着商机。所以新课程实施不久,“配套”资料、试卷有如洪水,滚滚而来,呈泛滥之势。翻翻这些资料、试题,其实是良莠不齐。其中部分资料、试题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编制出来的,与以前的试卷并无差别,侧重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新课程、新理念背道而驰,误导了教与学,影响了课程标准的落实。二是“高能低分”现象。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主动而灵活,他们经常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不断提升,表现很好,但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即所谓“高能低分”。
三是“说归说,做归做”现象。在新课改、新理念、新模式逐渐被大多数老师接受,成为大家共实的大好形势下,出现了“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课堂教学却是老一套”的现象。究其原因,关键是“说归说,做归做,考试还是老一套”。由此可见,陈旧的评价方式,导致了课程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桎梏,新的课程标准很难落到实处。
(2)新课程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有关考试的一份调查
为了探索适应新课程的考试方式,笔者曾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应考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课程已深入人心的形势下,考试评价显然还有悖于新课程考试评价的宗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严重阻碍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扩展和深入实施。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已进入深入推进和积极反思阶段的今天,改革考试评价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如何进行考试评价的改革呢?笔者认为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考试评价的改革这是勿庸质疑的。
(二)《历史与社会》考试评价的改革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评价的改革不能凭空进行,她应该始终结合学生实际,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围绕以下指导思想和宗旨进行。
1、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共同参与评价。
2、宗旨:(1)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2)考试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试的方法应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4)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以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为分项评定,而且必须遵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的规定。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落实要求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评价的改革,考试评价的改革需要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摸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二、依据课程标准改革《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评价的具体做法
(一)考试方法的改革
发展性评价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试(主要是笔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状况,改变原先只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状况。考试只是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法予以解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建立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动态考试评价体系。
1、每堂课的口试+每单元的面试
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不能过分看重他在一次考试中的考试成绩,也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他的终身。因此,我们提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载,进行随堂检测,单元检测于期末进行综合评定。
“每堂课的口试”就是当堂出几个考题,可以是旧课重提,也可以是新课小结,还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学生当堂讲述,教师随后评价,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具体评价方法见下表)
口试能起到师生交流互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进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也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打好基础。
“每单元的面试”是指一个单元内容上完之后,选取其中一块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为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活动课。活动方式可包括:“角色活动”、“表演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等等。如在学习了“秦的大一统”这部分内容后,组织学生“表演活动”(编写和表演关于秦始皇的历史短剧)。活动之后,根据学生在活动之前、活动之后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具体评价方法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