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平均数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一、教学内容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90-P91。
二、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结合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圆片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游戏:3秒钟记数字。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置,不仅创设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让学生比较科学与真实地了解自己和同伴3秒钟记数字的能力,让统计的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了统计所做的研究是有现实背景和意义的,我们给予数据分析所做的推断是合理有价值的。
(一)设疑导入出示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统计表,通过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问:每次都不一样,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设计意图:让学生获取统计表中的信息,引导发现淘气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都不相同,提出问题:用哪个数字才能代表淘气的记数水平?创设出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哪个数字能代表淘气记数字的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4和9来代表?设计意图:教学中我从解决这个问题时填写极端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9记住最多的一次,是最高水平,4是记住数字个数最少的一次,都不太适合代表淘气的记数水平。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数据中的中间值。
2、如果9和4都不太合适,还可以选择几来代表淘气的记数水平?预设:(1)用5来代表,因为5出现次数最多。
(2)用7来代表,因为5偏少。
(3)用6来代表,因为6不多不少。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会发现5出现次数最多,但与淘气记数字的一般水平相比,偏少一点,7又偏多一点,那么不多不少的6便成为最好的选择。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能熟练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派代表发言。
(2)讲解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发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求平均数的方法(1)讲解求平均数的步骤:先将数据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举例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平均数的应用(1)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2)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平均数的应用”。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学生在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之后,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这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知识的关键。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应用平均数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讲解法;2.举例法;3.演算法。
教学过程1.通过举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练习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4.讲解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资源1.教师课件;2.学生教材;3.平均数游戏素材。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继续练习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应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能否正确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探究法;2.演练法;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1.分组合作探究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演练练习实际问题的解决;3.案例分析,讨论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1.学生教材;2.平均数练习题;3.实际问题案例。
四、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正确评价不同解决方法的优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总和是多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举例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如:一组数据为2、4、6、8,求平均数。
平均数= (2 4 6 8) ÷ 4 = 20 ÷ 4 = 5(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让学生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平均数的应用”。
因为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平均数时,不仅要理解其概念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求解简单的平均数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能够正确求解平均数问题。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
2.讨论交流法。
3.情景模拟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针对本节课的重点,介绍“平均数”概念。
2.带领学生了解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存在的意义。
二.学习新知1.呈现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中,发散思维。
2.让学生讨论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平均数的概念,结果等。
3.通过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升华出平均数的方法,例如:将几个数相加求和,再将和除以数的个数。
三.讲解与实践1.通过干练教师的详细讲解,表现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及其运用。
2.让学生首先过一遍习题,再去独立思考如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而后整个小组一起协作任务。
组内互动中其他小组组员检查个人的答案是否正确。
3.班级竞赛模式,最后每组选派一个队员上前展示结果并作出解释,其他组独立交题。
四.复习梳理1.针对难题讨论补充完善。
2.总结掌握的知识点。
三、板书设计\t\t\t\t平均数求1到5的平均数\t\t\t四、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首先带领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的能力;其次,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的求解方法;通过课后习题让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求法以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和小红参加跳绳比赛,小明跳了70下,小红跳了30下,如何判断他们的跳绳水平?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让学生分组讨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步骤。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平均数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统计吗?我们学过哪些统计方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科学。
我们学过的方法有:计数、分类、排序等。
3.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单位:厘米):160、165、158、162、170。
2. 提问: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3. 学生可能回答:取中间值、取平均值等。
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5. 教师板书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 = 数据之和÷ 数据个数。
6.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上述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说明: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的一般水平。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如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具体的数字计算,对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还需进一步感悟。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小明和他的五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他们共带了100元钱,平均每人带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 140cm, 150cm, …, 170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指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先将这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例子,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统计数据,尝试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避免死记硬背。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利用平均数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4.善于运用推理、归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平均数》三、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问答法:通过问答活动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故事,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
比如,小明去超市买菜,他买了3斤、4斤、5斤、2斤和1斤的蔬菜,那么他买的蔬菜的平均数是多少?2.新课讲解1.定义:平均数就是一个数据集合中所有数的和除以数量。
2.计算方法: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数量。
> 例如 3, 4, 5, 2, 1 这五个数字的平均数是(3+4+5+2+1)÷5=3。
3.让学生做几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题。
3.巩固练习1.给学生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2.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校图书馆有10万册图书,今年上半年新增了5万册,下半年新增了8万册,那么今年全年图书馆新增的图书数量的平均值是多少?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善于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故事,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
2.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并能够很好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教学中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一步步掌握计算方法。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生活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研究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此本节课我将从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研究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展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信息,让学生一起看一眼,然后问他们能记住几个数字。
2.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记住这些数字?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二、记数游戏:1.出示游戏规则:看一眼,只有3秒,数字消失后才能动笔写在格子里。
数字再出现时,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并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后校对答案。
三、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在每组数字中,有些数字可能被记住了很多次,有些数字可能没有被记住,如何表示这些数字的重要程度?2.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四、练应用:1.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2.利用统计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游戏导入,引入概念1.游戏引入。
师生互动做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
(课件出示几组数据)2.导入:你们能用一个数字表示自己记忆数字的水平吗?(不能)这就需要多实验几次,产生一组数据来帮我们分析,该用哪个数代表我们的平均水平。
(板书:一组数据平均水平)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感悟深化。
1 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字能说明淘气记住数字的水平呢?2.探究用移多补少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什么意思?“6”是怎么得来的?摆一摆,画一画。
3.探究用算术法计算平均数。
(1)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进行计算呢?4.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指出:6个数字是淘气记住数字的个数的整体水平,不是某一次实际记住数字的个数,是几次“匀”出来的,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完成板书,并让学生齐读)5、说一说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见过平均数。
生自由说一说。
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这个月的平均气温、平均用电量等。
三、课堂延生,拓展认识.1、完成书中练一练1、2.(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练习,练后评价。
)2、练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容易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和表达能力。
(2)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深化理解(1)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 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案例和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总数、份数等。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平均数的含义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一个小组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如何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2)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平均数的应用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例如,某班有40名学生,一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为75分,其中有5名学生得了90分以上,问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多少?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4.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3)小组内讨论解答过程,确保每个成员都理解。
(4)小组代表汇报解答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点评。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独立完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