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4
高考语文教案《小说阅读与鉴赏》标题:《归去来兮辞》的文学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意象、语言和构思等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通过课堂讨论和评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理解《归去来兮辞》的诗意和文化内涵;2.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3.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掌握文学作品中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的分析方法;2.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时间Step 1 自主预习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的学习资料 30分钟Step 2 师生共读小组讨论 30分钟Step 3 分组讨论辅以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60分钟Step 4 教师点评教师引导,教师点评 20分钟Step 5 课后作业辅导阅读材料,书面作业 20分钟教学内容:Step 1 自主预习通过互联网资源提供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师承、文化内涵、形式特点以及作品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Step 2 师生共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选择重点段落或句子,放慢语速,引导学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或意象,让学生对诗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Step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PPT、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全班讲解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让全班学生掌握作品全貌,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文学价值。
让学生自行进行分析,自主提出观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教案
教案标题: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难点:小说的深层次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安排:
1. 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介绍(1课时)
- 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2. 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3课时)
- 选择一部经典小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分析。
3. 小说的文学鉴赏和写作(2课时)
- 引导学生进行小说的文学鉴赏,包括语言风格、意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的分析,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授法: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3. 示范法:指导学生进行小说的文学鉴赏和写作。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料进行小说的展示和分析。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表现:学生的小说阅读笔记和小说写作作业。
教学反思和改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一、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和文学的兴趣;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综合分析和评价;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采用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以及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 引入一个悬念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喜好和观点。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选定的高考小说;2. 学生小组合作,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要素。
第三步:综合分析与评价1.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2. 学生个人或小组写下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认识;3.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四步:创新思维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或创作新的故事;3. 学生之间进行互读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五步:课堂小结和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3.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下一次的学习。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张加沂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小说特点,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2、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3、明确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揣摩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教学难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程序: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考情解读—知识回顾教学步骤:一、考情解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在高考大阅读试题中更多是考查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包括人生体验类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化哲理类散文四大类。
多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是以散文作为文本,其复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我们今天课堂要复习的专题是小说。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限制,以前较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随着形势变化,高考必然会涉及到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
而小说,是散文之外最容易考到的一大文体。
近六年各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小说的情况是(幻灯演示):整体格局看,考小说呈是递增趋势。
今年考外国文学名著长篇小说节选《安娜之死》可以说,小说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回顾中学阶段读过的小说篇目及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学生谈,教师补充】《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必修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巴黎圣母院》节选)法雨果初中教材小说较多,如《社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三、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一)人物形象1、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指导一、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二、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三、小说阅读的整体感知从线索、人物、情节、社会背景、主旨等角度整体感知。
四、小说的几个重要测试点及相关知识(一)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侧面描写(正衬、反衬)方法指导: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通过外在揣测内心;关注人物的身份,影响人物的言行,决定人物的性格;结合人物活动的背景,理解人物。
(二)情节的作用相关知识: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头部分情节作用: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2、提供情节发展的环境;3、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情感基调;4、初步展示人物性格。
5、引发阅读兴趣。
中间部分情节作用:1、承上启下;2、插叙,对文章内容作适当补充,使结构更紧凑。
结尾部分情节作用:1、呼应前文(包括题目);2、丰富人物形象;3、深化作品主旨;4、出乎意料,令人回味(欧亨利式结尾)。
注意以以下几种结尾的作用:a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项链》b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孔乙己》c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聂小倩》d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考语⽂⼩说阅读专题教案⾼考⼩说阅读专题教案第⼀课时情节结构教学⽬标:1、了解⼩说的特点。
2、鉴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法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
教学过程:⼀、《考纲》要求:⼩说阅读与散⽂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样的。
散⽂与⼩说的区别:1、散⽂重在抒情,⼩说主要是叙事;2、散⽂⼀般⽐较真实,⼩说多数是虚构;3、散⽂以第⼀⼈称为多,⼩说多种⼈称均有;4、⼩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物形象,⽽散⽂没有这么突出。
⼆、⼩说的基本知识⼩说是以刻画⼈物形象为中⼼,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活的叙事性⽂学体裁。
塑造⼈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说三要素。
塑造⼈物形象是⼩说反映社会⽣活的主要⼿段。
⼩说的⼈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合成⼀个。
⼩说的⼈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必然⽐⽣活中的⼈更鲜明突出。
⼩说塑造⼈物的⼿段多种多样,外貌、⼼理、⾏动、语⾔描写是作者刻画⼈物的重要⼿段。
⼩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物性格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潮和结局⼏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然环境主要包括⼈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以烘托⽓氛,表现⼈物的感情等。
⼈物总是⽣活在⼀定的环境⾥,⼀定的⼈物总是和⼀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说甚⾄有多条线索多种⽭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高考小说阅读辅导教案一、引言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重视和掌握的一项技能。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阅读和理解,能够帮助考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将针对高考小说阅读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
二、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形式和要求;2.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3.培养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1.小说阅读的考查形式和要求小说阅读在高考语文考试中主要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题目和选项,理解文本的主旨、情节、人物形象等,并能准确回答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小说阅读题,考生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快速阅读、精准定位、准确理解、全面分析和合理推理。
除了理解文本之外,考生在高考作文中也常常需要参考小说的内容,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写作。
因此,对于课外名著的阅读和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2.小说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1)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在阅读小说之前,应该先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文学流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
(2)抓住核心信息:在快速阅读小说时,要学会抓住核心信息,包括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作者的观点等。
这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3)划分段落结构:小说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特定的目的和内容。
通过划分段落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4)注重细节分析:小说中的细节往往能够揭示更多的信息和含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细节进行分析和推理。
(5)整体把握与个别分析的结合:小说阅读既要关注整体把握,又要进行个别分析。
要注意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和平衡。
3.小说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培养(1)熟练掌握阅读技巧: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高考小说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优秀的小说作品。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 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情节。
2. 掌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学会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阅读2.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3.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教学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
然后教师请学生打开课本,找到《高考小说选读》这个章节的介绍,让学生大概浏览一下目录和作品的封面,猜测一下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课时:分组阅读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阅读其中一篇小说。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所读的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这些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3. 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如何?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第四课时: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接着,教师请学生就自己所读的小说中的某一个片段,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课时:总结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让学生就本次阅读的小说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六课时:评价反思教师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就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并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心理活动。
3. 探讨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选取一部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短篇小说,如鲁迅的《祝福》、莫泊桑的《项链》等,围绕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播放与小说主题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2. 快速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大意,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细读课文: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针对一个主要人物,探讨其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情节的推进。
5.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故事的起承转合,理解情节与人物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6. 主题探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意义,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7.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件,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的思考。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其参与程度。
- 读后感质量: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来评价其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精神。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说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1)从描写的内容分: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①从人物描写切入。
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
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
高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教案——小说阅读(三课时)(5)高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教案——小说阅读文章来自:xx高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小说阅读第一课时情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高三阅读专题复习:小说一、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二、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结构安排、技巧作用)三、基本题型与答题要点:1、形象★提问方式: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XXX人物形象。
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思考角度:筛选人物貌、言、行、心…/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人物的具体生活背景→概括特点→结合人物身份。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情节★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作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提问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②小说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④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角度: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题方式:XX情节(事物)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情节结构安排作用题:①针对小说总体: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小说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针对小说首尾:首尾呼应式作用:结构紧密、完整。
③针对小说开头: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祝福]④针对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白式作用: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3、环境描写★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主旨具重要作用]★提问方式: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特点与作用。
★解答角度: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小说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说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小说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该教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高三必修小说《红楼梦》、《秧歌妇女的艰苦岁月》的阅读,让学生们培养阅读小说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标准1.能够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主题、形象等要素,掌握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
2.能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内涵和外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重点细读和整体把握,领会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4.能够在小说阅读中体验美的享受,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小说的语言、结构、主题等要素。
2.让学生重点阅读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的内涵和外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让学生深入探究小说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表达能力。
5.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本小说进行阅读和研究,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手段1.板书:阅读技巧和方法、小说的语言、结构、主题等要素。
2.多媒体设备:播放小说的相关视频、音频等资料。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小说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课堂演讲: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
2.作业完成度:学生是否按时完成布置的阅读任务和课堂作业。
3.考试成绩:学生是否能够在考试中正确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4.课外阅读: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说进行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小说,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标题: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小说阅读的要求和考点;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元素;2. 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掌握解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4.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评论和写作。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3. 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材、相关文学作品;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指定小说、笔记本、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高考小说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2. 提问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阅读经验;3. 激发学生对于小说阅读的兴趣和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2. 分析高考小说阅读的考点和要求;3. 介绍解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篇高考小说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评论。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所阅读的小说;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提出问题。
五、写作指导(15分钟)1. 提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小说写一篇评论或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情节;2. 分析写作要求和技巧;3.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索文学作品。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2.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阅读相关的文学资料;3. 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一、引言在高中教育中,小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高考备考阶段,掌握有效的小说阅读策略对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扩展文学知识、丰富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为高考小说阅读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成绩。
二、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小说题材和考查要求。
2.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分析小说的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教案选择了两部重要的高考小说作品:《红楼梦》和《围城》作为教学材料。
2.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小说背景和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分析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结构、主题,解读人物形象等重要要素。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展开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4)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能力。
(5)作品比较:对比不同小说间的共性与差异,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
四、教学过程1.《红楼梦》阅读教学(1)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的生平。
(2)分析阅读:探究《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就情节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深意。
(4)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红楼梦》中的诗词、对白和描写等艺术手法。
(5)作品比较:将《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2.《围城》阅读教学(1)导入:简要介绍《围城》的背景和作者钱钟书的生平。
(2)分析阅读:分析《围城》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就小说中的思想和观点展开讨论,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4)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围城》中的幽默、讽刺等艺术手法。
(5)作品比较:将《围城》与其他现代小说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平时的课堂讨论和阅读小组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内容:1. 阅读目标:通过阅读高考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抓住核心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与心理变化,并学会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与心理变化。
3.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4. 教学准备:高考小说故事文本,学生手册,黑板,笔。
5.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 老师展示一段高考小说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
- 老师提问:你们对高考小说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读这类小说吗?步骤二:阅读训练(15分钟)- 学生阅读一篇高考小说,并理解故事情节。
-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主人公经历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步骤三:人物分析(15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呈现人物分析报告,包括人物形象、人物发展和心理变化等方面。
-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供反馈意见。
步骤四:词汇与表达训练(15分钟)- 老师出示一些与高考小说中常见的词汇,学生进行单词理解和拓展联想。
- 学生讨论并分享常用的表达方式,如描写人物外貌、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等。
- 老师讲解生词和语法问题。
步骤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 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阅读训练和学习,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与反思。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高考小说,并写一篇读后感。
- 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并分享给同学们。
教案结束。
高三小说阅读教案教案标题:高三小说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小说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教案时长:2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高级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
2.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和工具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3. 学生能够撰写有关小说的批评性文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个高质量的小说文本,如《1984》、《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2. 打印或复印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和评论,供学生参考。
3.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
教学步骤:第一课:导入和预习(1课时)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小说片段或提供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工具,并与小说阅读联系起来。
3.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预习指定的小说,并思考其中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课:主题分析(2课时)1. 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可能存在的主题,并提供相关的引导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主题分析。
3. 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第三课:情节分析(2课时)1.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并解释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关键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并准备展示。
3. 学生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说明。
第四课:人物分析(2课时)1.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发展变化等。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重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展示。
3. 学生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说明。
第五课:文学批评方法与工具(2课时)1. 教师讲解和介绍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工具,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进行实际应用,并准备展示。
3. 学生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说明。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教案篇一:高考小说阅读教案小说阅读考点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一、考试要点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第二课时关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能够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等要素;4.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高考小说题目。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具有以下特点:•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多样;•语言生动,形象化;•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
2. 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包括:•全面阅读:先整体把握小说的结构、主题和情节,再深入分析;•细节阅读:注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对比阅读:将不同的小说进行对比,了解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反思阅读: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现实进行反思。
3. 小说的要素分析小说的要素包括结构、人物、情节等,分析这些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1. 结构分析小说的结构包括起始、发展、高潮、转折和结局等部分,分析结构可以了解小说的整体布局和情节发展。
2. 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的主要承载者,分析人物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情感变化。
3. 情节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线索,分析情节可以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4. 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小说的主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小说的意义是读者从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5. 高考小说题目分析高考小说题目通常会涉及到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主题和意义等方面,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分析小说的要素,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小说题目。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讨论、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分析小说的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应对高考小说题目。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小说的要素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高考小说题目分析等内容。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第一课时情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1、【常见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常见回答】(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20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如:(202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2、【常见回答】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如:(202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答: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
(2分)(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四、小结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结构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五、课后习题第二课时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一、高考命题分析在2020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
2020年6套也是如此,2020年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如:(2020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见)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