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水而居
- 格式:ppt
- 大小:621.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课傍水而居(教案)第一课时水乡孕育的城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理解住在水乡的人们的生产特点和日常生活特色。
从太湖流域的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为典型事例,联系学生自己的家乡—三垟湿地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从人地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水乡和水的密切关系,设计紧扣教学主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求取结论,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解决家乡的保护环境的办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学习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努力付诸于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理解水对水乡的“孕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太湖流域城镇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情画卷,引导学生探究太湖流域的城镇兴起、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从城镇的起源、发展、民居角度深刻理解“水”对水乡的“孕育”作用。
并且由此拓展到家乡三垟湿地的保护问题,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小调查。
1)喜欢旅游的同学有多少?2)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旅游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老师: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一饱眼福,还可以一饱口福,吃遍各地的名小吃,名特产。
老师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旅游的人,今年暑假,老师利用休息时间游玩了两个地方,觉得是大有收获。
我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里――提示一:出示照片(太湖夕照)提示二:这个地方所在的流域是盛产大闸蟹――出示第二张图片太湖蟹提示三:这个地方有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问:1)太湖位于哪个省境内?(请学生在地图上指出)2)让我们再来近距离认识太湖流域有着怎样的特色?活动环节:火眼金睛――从这张图中,我发现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城镇多和水多,谁能数一数有多少个城镇,多少条河流呢?回答略。
傍水而居的意思1. 引言傍水而居是一个常见的词组,它描述了一个人或某个地点紧靠水源而建的居住环境。
傍水而居的意义和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下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傍水而居的一般意义、历史背景、文化影响以及环境效益。
2. 傍水而居的历史背景傍水而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水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许多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都是建立在河流或海洋附近的地区。
河流提供了人们饮用水、灌溉农田、交通运输和捕鱼等生活必需品。
在这些古代文明中,人们学会利用水资源创造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例如,尼罗河是古埃及发展农业和贸易的关键。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周期性洪水灌溉沿岸农田,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灌溉农业系统。
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也是在印度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3. 傍水而居的文化意义傍水而居不仅仅是基于生存的考虑,也与文化和精神层面有着深刻的联系。
对许多文化而言,水是一种神圣的元素,代表着生命、纯净和宁静。
因此,傍水而居的地区往往被人们视为宝贵的天赐之地。
在很多宗教中,水是一种净化和重生的象征。
例如,基督教洗礼仪式就常常在水体旁进行,象征着一个人的信仰转变和新生命的开始。
而印度的恒河是印度教信徒们朝圣的目的地,他们相信洗礼在恒河中可以洗净他们的罪恶。
傍水而居的文化意义还体现在艺术和文学中。
许多文学作品描绘了傍水而居的美景和人们与水的亲密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歌中经常描绘山水之间的景色,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4. 傍水而居的环境效益傍水而居的环境效益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水源的近距离提供了可持续的水资源,满足了人们的饮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的需求。
此外,傍水而居的地区还有利于发展渔业和水上交通,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
然而,傍水而居也存在一些环境挑战和威胁。
例如,过度开发和污染可能对水体造成损害,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傍水而居的地区还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洪水和海啸。
因此,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至关重要,以确保傍水而居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安全性。
体现傍水而居的诗句1.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周邦彦《渡江云·晴岚低楚甸》2.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
--郑燮《道情十首其一》3.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韦庄《夏夜》4.傍水添清韵,横墙露粉颜。
--贺铸《南歌子(二之二)》5.穿林傍水几平章,合有春风到草堂。
--戴复古《灵洲梅花》6.繁根傍水生先合,翠色通门望更深。
--韩维《陪晏相游楚家园赋四题其二竹》7.短竹编篱人几家,野扉傍水碧阴斜。
--戚继光《春野》8.傍水楼台,满城钟鼓,又是黄昏。
--吴潜《柳梢青》9.傍水几家初饮马,入春三月未闻鹃。
--戴表元《火后》10.见傍水梅开,一枝三四。
--杨无咎《玉烛新》11.傍水与登山,悠然有深诣。
--释智圆《松下自遣》12.四面阑干都傍水,倒看云影度天光。
--董纪《屏风画意二首其二》13.本学多情刘武威,寻花傍水看春晖。
--吴融《上巳日》14.柳下夕阳收,傍水重游,花茵上、雪回襟冷。
--黄裳《洞仙歌》15.投林倦鸟暮知还,傍水人家户半关。
--瞿佑《至松江》16.闻结茅亭傍水边,几时同泛钓鱼船。
--边贡《和泛池三首其二》17.夜寒庭露泣空阶,荒冢西湖傍水涯。
--曾仕鉴《谒鄂王祠墓》18.傍水无家无好竹,卷帘是处是青山。
--陆游《故山四首其一镜湖》19.溪路随花入,柴门傍水开。
--王英《题龙氏龙州书馆》20.江雨夜生苔,柴门傍水开。
--李东阳《便面小景二首其二》21.虚亭林木里,傍水着栏杆。
--唐寅《水亭幽居图》22.篱根傍水知鱼乐,屋角邻花鸟自归。
--辛愿《题游彦明林园三首其三》23.笔砚图书且暂停,寻芳聊傍水边行。
--李昌祺《晚春郊外七首其七》24.数声鸡犬柴门里,知是谁家傍水浔。
--朱诚泳《幽居》25.侵云天柱笼朝雾,傍水清阴弄晚风。
--刘过《洞霄宫》26.争似依山傍水,数椽外、二顷良田。
--吴潜《满庭芳(春感)》27.开帘片月上,傍水一萤流。
--张正蒙《立秋夜溪闻笛有怀程孺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三课《傍9水而居》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渔业资源丰富②工业基础雄厚③优良港湾众多④气候全年高温多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威尼斯的旅游业和日本的渔业都是 ( )A. 靠海而兴B. 靠商贸起家C. 靠捕鱼发家D. 靠航海而兴旺3.目前威尼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人口过多B. 资源缺乏C. 环境污染D. 海水倒灌,水位上涨4.被称为“水上都市”的威尼斯位于 ( )A. 英国B. 法国C. 意大利D. 德国5.每位游客在威尼斯都必须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 汽车B. 船C. 飞机D. 火车6.我国每年 6-9 月在不同海域都会实行“禁渔期”,这是为了 ( )A.保障渔民的休息B.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C.减少居民的鱼类消费D.加强文化教育7.威尼斯的标志性建筑是 ( )A. 圣马克广场B. 圣马克教堂C. 叹息桥D. 凤凰歌剧院8.关于日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群岛国家,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B.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C. 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快D. 多民族国家,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色9.秦阳利用暑假的时间和父母到日本东京旅游,他所写日记中其中不可信的是 ( )A. 日本人和我们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黑眼睛、黄皮肤,用筷子吃饭B. 东京港口的货船很繁忙,每天有大量的木材被装船运往国外C. 在东京的街头,有穿和服的,也有许多穿现代服饰的人在逛街D. 在日本,有许多古代风格的建筑,像我国唐代的长安、洛阳等城市10.日本的气候与同纬度亚洲大陆相比( )A.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多B. 年较差大,降水多C. 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热降水多D. 年较差小,降水少11.威尼斯重新焕发兴盛的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B. 发展了旅游业C. 加固了大堤D. 加固了大堤二、材料分析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下地理——傍水而居简介在地理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概念——“傍水而居”。
这个概念指的是人类聚居地靠近水源的情况。
水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水,还能带来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和美丽的风景。
本文将探讨傍水而居的优势以及一些著名的傍水城市。
傍水而居的优势丰富的水资源傍水而居的人们可以直接获取到丰富的水资源,用于饮用、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
这些水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还对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当水资源丰富时,人们可以选择从事农业、渔业和水产养殖等产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
便利的交通条件傍水而居的城市往往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
水源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交通通道,方便人们进行货物运输和人员交流。
在傍水城市中,人们可以利用船只进行远距离的贸易和旅行。
此外,水源还可以建设桥梁和渡轮等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流动性。
美丽的环境傍水而居的城市往往以其独特而美丽的环境而闻名。
水的存在赋予了城市自然的美景,例如江河、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美丽的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傍水城市通常也会发展水上运动和水上娱乐等项目,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著名的傍水城市威尼斯,意大利威尼斯是一座以其水道而著名的城市,也被称为“水城”。
这座城市建立在117个小岛之上,通过400多座桥梁连接起来。
威尼斯的运河和古老的建筑使其成为世界级旅游景点。
每年吸引了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威尼斯独特的水上交通方式。
阿姆斯特丹,荷兰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也是一个充满了水道和运河的城市。
这座城市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它的运河充满了魅力和历史。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水上巴士或乘船游览这座美丽的城市。
香港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同时也是一个傍水而居的城市。
它位于中国南方的海岸线上,拥有世界级的港口。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描写“傍水而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了解《红楼梦》中“傍水而居”的描写:让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傍水而居”的生活场景,包括建筑结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描写。
2.分组讨论“傍水而居”的意义: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傍水而居”所代表的意义,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创作“傍水而居”场景描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创作一段描述“傍水而居”场景的文学片段,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小说形式。
4.展示作品并互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互相评判和讨论,从中进修他人的创作经验和观点。
三、作业要求:1.认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理解其中“傍水而居”的描写;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达个人见解和观点;3.创作作品时要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节描写,展现“傍水而居”场景的美感和意境;4.展示作品时要自大大方,接受他人的建议和评判,不息完善自己的创作。
四、评分标准:1.对《红楼梦》中“傍水而居”的描写理解深刻,能够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2.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能够提出奇特见解和观点,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3.创作作品具有奇特性和创新性,情感表达真挚,细节描写丰富生动;4.展示作品时表现自大大方,能够接受他人的评判和建议,不息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五、作业时间:本次作业设计为一个课时,包括阅读、讨论、创作和展示环节,全程约90分钟。
六、作业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傍水而居”的描写,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展示,学生将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认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
唐·杜光庭
(其一)
闷见有人寻,移庵更入深。
落花流涧水,明月照松林。
醉劝头陀酒,闲教孺子吟。
身同云外鹤,断得世尘侵。
(其二)
冥心栖太室,散发浸流泉。
采柏时逢麝,看云忽见仙。
夏狂冲雨戏,春醉戴花眠。
绝顶登云望,东都一点烟。
(其三)
不求朝野知,卧见岁华移。
采药归侵夜,听松饭过时。
荷竿寻水钓,背局上岩棋。
祭庙人来说,中原正乱离。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蒹葭
先秦《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傍水而居》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傍水而居》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理解《傍水而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 分析《傍水而居》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干系。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傍水而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AD 365-AD 427)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的闻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桃花源中人”。
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淡雅、自然清丽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二、作品背景《傍水而居》是陶渊明的一篇田园诗作,描述了他倾慕自然、追求简朴生活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傍水而居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倾慕和尊重。
三、作品内容《傍水而居》描绘了陶渊明在山水之间悠然自得的生活,他在清晨起床,走出门外,看到柳绿桃红,感叹大自然的美好。
他与家人一起在水边游戏,享受着宁静和快乐。
陶渊明通过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倾慕,呼吁人们遥离尘世的烦恼,回归自然。
四、人与自然的干系《傍水而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亲密干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摩登社会,人们常常轻忽了与自然的联系,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因此,我们可以从《傍水而居》中进修到如何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导学练习:1. 请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宁文学成就。
2. 你认为《傍水而居》中的傍水而居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人们倾慕这种生活方式?3. 你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干系?在摩登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傍水而居》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干系。
陶渊明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智慧,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