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应用分析和发展思考摘要: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预先加工好结构图纸所示的结构构件, 然后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 在现场起吊、安装就位、节点连接形成整体的混凝土结构。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对比现浇混凝土结构的优势在于, 结构构件可以工厂预制, 实现建筑工业化, 整体结构可以施工现场装配, 实现建筑产业化, 并且具有生产效率高、构件加工精度高、节能、环保、施工进度快、经济效益高、降低施工场地限制等优点。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行业的重大变革,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国内外现状应用分析进行论述,重点提出了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现状;应用分析;发展思考进入二十一世纪,基于国内生态环境考虑,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战略,对建筑施工行业造成大气和环境污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定;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枯竭,劳动密集和粗放型的传统建筑施工方式日趋暴露出很多问题,并且开始逐渐制约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而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组装、生产更高效、更加节约人力成本的装配式建筑重新提上了城市建设的发展议题。
近些年,随着现代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倡和推广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而分析和研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业成为新生态形势下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装配式建筑的三种结构体系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属性,习惯上把装配式建筑分为三种结构体系,即木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和混凝土结构体系。
各具特点如下:(一)木结构体系在混凝土及钢材出现之前,木材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使用。
与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房屋建筑具有以下特点:工艺雕凿和组合安装便捷;经过防腐处理后,耐久性强、抵抗地震能力强;具有很好的保温节能性能;施工周期短,搬运吊装方便。
目前,主要用于古建筑和园林景观领域。
(二)钢结构体系钢结构可分为轻型钢结构和重型钢结构,普通建筑主要以轻型钢结构为主。
发展装配式建筑对于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意义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于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又能够降低人工和资源成本,有助于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
2. 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装配式建筑建造适合于大批量生产,因此有助于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缩小房地产市场供需的差距,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提高住宅质量:因为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是工厂化生产方式,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工艺制作和成品制造的质量要求严格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材料也更加环保。
因此,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保障,能够提高住宅质量。
4. 促进节能减排: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使得建筑能够实现“零浪费”、减少物料浪费;而建筑中的设备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耗能。
因此,装配式建筑能够促进节能减排。
总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会对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为市场提供质量更高、性价比更优的房屋产品,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住宅产业向更加成
熟、成为更具国际化竞争力的产业。
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一、引言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其采用工厂化生产进行构件加工和模块化组装,具有更快速、更环保、更灵活等优势。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技术创新1. 新材料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如高强度钢、碳纤维等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这些新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防腐耐久等特点,可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 网联互通:装配式建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与控制。
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对建筑物进行远程监测与维护,提高了运营效率和节能减排。
3. BIM技术:装配式建筑中广泛使用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实现协同作业,并可在后期维护与管理中减少资源消耗和人力成本。
三、市场需求1. 产业化运作: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化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建筑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还解决了人力招聘和管理难题。
这种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建筑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境保护材料,使其在能耗方面更加优越。
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及推广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并且能够满足用户对于舒适度和健康性的要求。
3. 快速搭建:装配式建筑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组装,极大地缩短了工期。
对于急需临时住房、紧急救灾等场景具有重要意义,满足社会对快速解决住房问题的需求。
四、政策支持1. 政府鼓励: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
2. 产业链培育:政府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进行了规划和引导,加快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原材料供应到组件制造再到设备研发等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和完善。
五、前景展望1. 市场空间: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仍然较快,保障人民群众居住需求是重要任务。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或趋势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内预制构件,然后将其组装到现场构成建筑物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以其节能、环保、快速、高效的特点,在现代建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
下面将从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或趋势进行浅谈。
一、技术方面1.全流程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工艺和生产过程将越来越数字化。
从设计、生产到施工,都需要借助虚拟建模、数字工厂等技术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智能化与自动化:装配式建筑将越来越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入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3.节能与环保:装配式建筑在材料和施工工艺上具有很强的节能和环保优势。
未来的发展将致力于通过研发新型可再生材料、推广低能耗、低排放的施工工艺,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方面1.规模化生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成熟,未来装配式建筑将加大规模化生产的力度。
通过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定制化需求: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个性化需求的提升,未来的装配式建筑将趋向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定制化需求。
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生产工艺,实现建筑形态和功能的定制化,提高用户满意度。
3.产业化发展:未来的装配式建筑将逐渐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的供应、构件的生产到建筑的后期维护,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政策方面1.政策扶持: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府将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扶持力度。
包括加大资金支持、提供税收和土地政策优惠等,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2.标准与规范:为了保障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通过制定统一的设计、生产和施工标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建筑的特点,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本文对比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方式与传统建筑方式建筑优缺点,剖析了装配式建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传统建筑;工业化;问题;对策1 传统建筑方式与装配式建筑的对比分析现场施工的方式是从搭脚手架、支模版、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等,大部分工作需要现场人工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定位不精确,施工现场混乱,建材消耗大,建筑垃圾多,而且对建筑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的粗放型建筑生产模式种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
装配式建筑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能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费用等方面的控制。
建筑构件的工业化制作取代了传统建筑业中水平低下的、效率不高的、分散的手工业等方式,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广实施的建筑产业化政策。
通过预制和装配技术整合各项材料,构件和结构技术,提高结构性能的同时、提升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1]。
2 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装配式建筑行业产业链不协调产业链“协调”不够,产业链上下“步调”不一致。
预制构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融合度较低,存在严重的产业链脱节现象,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动力受阻。
目前产业链上下游还不是特别完备,可能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团队和合作企业,在市场规模没有完全打开之前,做完项目之后就散掉了。
装配整体式住宅市场规模发展不足,项目处于“零星”运作状态。
2.2 技术标准滞后、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目前,虽然很多地方出台了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规范标准,但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并且各个地方对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吊装和各节点连接等操作的标准均不同。
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审批、工程施工到验收阶段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装配式建筑相关设计、施工规范欠缺,施工工法及安全规程尚不健全,甚至与国内部分传统建筑技术标准不兼容。
装配式建筑推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仍面临几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装配式建筑企业前期投入大,后期获利慢。
当前,对装配式建筑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多,而实际行动的企业较少,只有少数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但规模相对小、产业集聚能力还不够,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分工。
以XX县为例,目前全县仅有X家装配式建筑企业。
(二)建造成本相对偏高,制约装配式建筑推广。
目前,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实施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处于“零星”的运作状态,规模化程度低,装配式建筑市场的推广较为缓慢。
(三)相关技术人才短缺。
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需要一整套科研、设计、生产、施工团队,但目前装配式建筑企业普遍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制约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发展。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政府主导整合研发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建筑承重结构体系和围护结构体系标准化、构件部品系列化、技术系统成套化、验收评价体系统一化,为装配式建筑大规模推广以及向深度、广度发展做好技术标准准备。
二是出台政策明确优先推广项目范围及激励措施及标准,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房、安置房、大型公共建筑等建设
项目应率先推广试点,在项目立项及土地招拍挂时把装配式建筑纳入评价条件,同时对各参建单位在信贷、财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进程。
三是建立装配式建筑的人才培养机制,各大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出台鼓励性招生政策,完善装配式建筑教材、信息化教学、工、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持续输送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检测等专业化人才。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就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目标。
所谓建筑工业化,是指标准化的设计、工程化的生产、装配化的施工。
从而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建筑产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业;发展现状;思考探究引言:在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为推进建筑工业化带来限制。
主要问题包括:成本问题、人员能力问题等。
在特定的情况下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从对信息化进程中成本的科学控制方面入手,从降低成本、建立生产基地等多个角度来保证建筑业的工业化工作顺利推进。
一、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性(一)有利于节能减排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在建筑的工业化过程中,能够达到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
推进建筑工业化,能降低施工时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能够降低建筑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工程特定施工过程中,降低能源的特定消耗。
使建设工程可以更好地提高各种信息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根据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状况,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质量问题。
比如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还有安全隐患是不可能避免的,也是不可能消除的。
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的总体质量。
(三)增加生产力,降低工作强度在施工项目中使用工业化的生产方法,而不是传统的生产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将工期缩短30%左右,还可以节省大约50%的人力。
显然,推进建筑业的发展,一方面能使建设项目更快,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工人的工作量,尤其是在一些严苛的条件下,寒冷地区,不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二、建筑工业现状近况至50年代我国开始步入建筑工业化阶段,并将借鉴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我国采用预制构件,装配式建筑被写入首个五年计划,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获得持续性发展,特别在70年代后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摘要:本文引用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扶持文件,对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史介绍。
对装配式建筑的功能、特点、作用、利弊进行分析,阐述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关键词:装配式;再生;容错率;低碳科技1、前言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
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
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规划自2015年以来密集出台。
2、装配式建筑政策和功能特点及发展分析2.1 装配式建筑政策文件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经国务院同意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
《意见》表明要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中的比例提高到30%。
2017年3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进一步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实重点任务,强化保障措施,突出抓规划、抓标准、抓产业、抓队伍,促进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特制定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建科〔2017〕77号。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思考和建议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建筑装配化问题,60多年过去了,我国装配式建筑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为加快实现建筑工业化和预制装配化,应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在阐述其发展中重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的装配式生产和施工提供帮助。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思考;建议1装配式建筑的特点1.1预制生产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的建筑构件,大都是在工厂批量化的生产或者是现场预制。
建筑物的主要种类有:内外墙板、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以装配式建筑中的外墙板构件为例,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模具、烘烤工艺、机械化喷涂达到预想效果。
如果对建筑的耐火性、抗冻融性、防火防潮、隔声保温等性能指标有要求,那么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就可以控制和实现。
1.2装配式作业相比于原始的现浇作业,装配式建筑的装配作业减少了工作量。
采用专业的安装团队,需要相关企业从现场测量、吊装、连接等各道工序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
这样,就增加了装配式施工作业的速度,也减少了在施工现场的劳动力,施工现场的物料堆积也会减少,有利于减低施工成本,更利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个战略目标。
1.3满足个性化需求相比于传统建筑开间较小、承重墙较多的事实,用户在居住时没有办法对居住空间灵活的分割,而装配式建筑因采用了轻质隔墙,所以开间相对较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轻钢龙骨配石膏板或者其它轻型板材正是隔墙的最好材料之一。
1.4具备现代化的功能(1)节能减耗:因在外墙设有保温层,冬天,使屋内的采暖尽量不受外面冷空气的侵袭;夏天,使屋内的冷空气尽量减少流失。
(2)密封隔音:门窗和墙体的密封功能得到了增强,保温材料具有吸声的特点,不仅可以避免外来噪音对室内安静的环境感染,同时也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私密的室内环境。
装配式建筑技术学习心得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在我国,装配式建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开创、发展、低潮、恢复、发展、创新等阶段。
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建筑技术逐步转向产业化发展,于是装配式建筑技术随之趋向成熟。
目前,相应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已经形成,装配式建筑正处于全面推广应用阶段。
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设计来说,应具有符合其产业化要求的特点,故除应满足建筑功能和性能要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选用大开间、大进深且简单、规则的平面布置,同时要求其承重的竖向构件宜上下连续,而且门窗洞口以及厨卫的布置等都尽量满足标准化要求,尽量不要做不规则的形状,否则就失去工厂产业化生产的意义了。
装配式结构体系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木(竹)结构和钢结构。
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按连接形式可分为湿式连接和干式连接两大类。
湿式连接即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即通过连接件将相邻构件的受力纵筋相连,在连接处浇混凝土,为等同现浇形式。
注意:只有在湿式连接的连接点比较强的情况下才能等同现浇。
干式连接即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即连接区通过焊接、螺栓、预应力或者栓钉连接,不需要现浇混凝土,为非等同现浇形式。
目前规范以湿式连接即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为主。
所以下面我们也主要研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关问题。
关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分析: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但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
关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设计:在持久及地震设计状况下,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在短暂设计状况下,构件截面验算的控制指标包括承载力、裂缝宽度、截面边缘最大混凝土拉应力,应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中的有关规定进行验算。
对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数字化建造的思考摘要:作为建筑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装配式现场施工过程中,装配式整体的成功必须做到对装配式生产分配和现场施工活动的充分协调。
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装配式建筑实施一体化数字化建造势在必行。
鉴于此,本文将针对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数字化建造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以期能为业界人士给予可参考性的借鉴与建议,从而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长足、稳定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数字化;建造思考前言:在经济日新月异下,我国建筑业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依然还存在着劳动力密度大、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解决,才能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建筑外观比较刚性,风格独特,随着设计的改进和技术的创新,我国装配式建筑也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不仅可以大规模生产,还能满足建筑的不同需求用户。
故而,本文将针对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数字化建造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以供参考。
1装配式建造技术在现阶段发展的特点早在70年代以前,装配式建筑就已经出现,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建造模式。
全装配模式作为装配式建造技术中的一种,其结构体系突破了传统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局限,弥补了现浇技术的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住房问题成为现阶段经济与民生发展的重点问题,国家政府更加重视城市建筑规划和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的研究应用。
同时,在如今的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中,首层现场施工的支架管是真正体现装配式建造的技术的关键,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
在20世纪五60年代,我国经历了工业化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等的改造,我国的工业微发展带来了建筑行业的略微发展。
除此之外,目前许多中国城市建筑,还是以土筑房屋建筑为主,但其实,早在20世纪,我国就在苏联的帮助下引入了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
实现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住房需求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如何快速、高效地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关注和推广的解决方案。
I.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简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将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好后运至现场,通过简单拼接组装形成整体建筑物的施工方式。
相比传统的现场砌砖、浇筑混凝土等传统施工方法,装配式建筑具有时间短、质量可控、资源节约等优点。
II. 装配式建筑带来的效益1. 提高施工速度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大幅缩短项目周期。
由于构件在工厂内预制完成,只需要进行拼接和安装,使得整个施工流程更加快捷高效。
2. 提升质量控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通过工厂化生产和严格的质量管控,提高建筑质量的可控性。
减少了现场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了施工质量风险和问题发生概率。
3. 节约资源与环保装配式建筑大部分构件在工厂内预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施工现场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等物料的使用,也能有效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推动科技创新装配式建筑技术依赖于先进的设计软件和设备,推动了传统建筑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也促使了科技创新,在设计、材料、设备等方面不断提升。
III.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与应用挑战及解决途径尽管装配式建筑存在着诸多好处,但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市场认知度不高目前许多人对装配式建筑仍然知之甚少,在装配式建筑市场普及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强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以增加其接受度。
2. 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统一装配式建筑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为了推广与应用装配式建筑,需要加强研究与标准制定,确保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
3. 人才储备不足装配式建筑所需的技术人才与传统建筑行业有所区别。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推动措施标准化与产业化是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通过推动标准化与产业化,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并且有助于保证施工质量的一致性。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推动措施,并分析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标准化推动1. 深化行业标准体系深入研究当地使用最广泛的构件和模块组合形式,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确保各个参与方在施工中使用同样的标准件。
这样一来,每个项目都可以从预先制作好的构件库中选用,并遵循统一规范进行安装。
这项措施有利于降低设计和生产成本,并加快整体项目进度。
2. 建立质量检测机制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装配式建筑所用构件进行抽检,在关键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产品达到国家及行业要求。
通过强化质量管控,能够提高产品合格率,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推动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发展。
3.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装配式建筑技术和经验资料库,收集各类经典案例和技术文件,并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可以促进行业内各参与方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效率与质量。
二、产业化推动1. 增加生产规模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生产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单体成本,并且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交付速度。
因此,从事装配式建筑生产的企业应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设备前置端和后工序设备能力并进行持续改进。
2. 建设标准化工厂标准化工厂是实现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设施。
工厂应具备完善的生产线、先进的设备以及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
同时,在招募员工时要注重其专业素质,并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整个生产环节的效率和质量。
3. 推进现场安装标准化现场安装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标准化的现场安装操作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为了实现现场安装的标准化,可以制定施工规范,并培训相应的施工人员。
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人力投入,保证施工过程的精确度。
装配式建筑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的思考与应用摘要:分析研究 BIM 技术和智能制造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阶段的应用原则和内容表明:基于预制构件的全过程在线协同管理平台,采用智能设计软件,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及数控装备,可实现设计数据驱动工厂自动化生产、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对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设计、数据驱动生产、数据在线管理、装配式建筑中图分类号:TU17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快速发展时代,相比于传统建筑形式,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解决建筑业劳动力匮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建筑工业化已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实现建筑工业化,需结合数字化技术,以工业化思维研究装配式建筑,将预制构件作为建筑的产品单元,进行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的在线管理。
在制造业,优质的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高效的数字化设计工具、智能化的自动生产加工装备以及集成化的在线协同管理平台。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在设计、生产阶段所需的资源也是一致的。
因此,要实现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智能化、生产自动化、运输实时化、施工可视化的全流程数字化建设目标,就需要开发相应的智能设计软件、自动化加工装备以及全过程在线协同管理平台。
1 装配式建筑数字化技术应用现状1.1 应用范围目前,数字化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装配式建筑中均有应用。
并且涉及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各个阶段,贯穿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的数字化技术以 BIM 技术为主,在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阶段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预制构件方案设计、预制率统计、预制构件配筋、碰撞检查及图纸输出等方面;生产阶段由于受限于国产装备的低智能化,国外装备的价格高、应用少等因素,导致现阶段生产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低,大部分工厂的构件生产以人工排产结合手动生产加工的方式为主。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痛点与解决方法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以及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技术和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面临一些与装配式建筑施工相关的痛点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痛点一:成本较高由于装配式建筑需要事先制造构件并进行运输、安装等过程,因此在初始阶段需要较高的投资成本。
其中最大的成本包括生产设备、标准化模具和原材料等方面。
此外,尽管通过细化管理和全程控制可以大幅降低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但涉及到计算机设计、重复加工以及集中生产等环节都需要先期投入较大前期费用。
解决方法:(1)推动规模效应:通过增加装配式建筑项目数量以及规模大小,可以实现对设备、标准化模具等资源进行规模采购或共享使用,从而降低成本。
(2)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确保原材料、构件生产和运输过程的顺畅协同,提高装配式建筑项目整体效益。
2. 痛点二:缺乏标准化与规范装配式建筑的迅速发展对标准化与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当前市场上仍缺乏相应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这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也阻碍了行业的长期发展和推广应用。
解决方法:(1)加强标准制定与修订: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需要密切合作,积极推动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更新,从而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加强监管与评估: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装配式建筑产品和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确保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3. 痛点三:技术工人短缺装配式建筑对技工人员有较高要求,需要具备跨领域技术能力和优秀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当前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储备并不足以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需求。
解决方法:(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针对装配式建筑所需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
(2)优化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并推动行业内涌现更多优秀人才。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建筑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的施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组件在工厂中提前制造好,然后再进行现场安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正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趋势。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1. 精细化制造精细化制造是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机械,可以实现对构件制造质量和精度的高效控制。
传统施工方式中常见的误差、浪费和质量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远处将看到更多创新性解决方案。
2. 系统化设计系统化设计是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在设计阶段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设计,可以实现更高效、精确和快速的施工。
系统化设计将建筑项目划分为各个独立的模块,不仅方便了材料的加工和交付,还提高了建筑质量和安全性能。
同时,它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 绿色环保环保节能是时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使用更少的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较少废弃物。
此外,在室内环境控制和能源利用方面也更加节约高效。
因此,装配式建筑具备较低碳排放、能耗低等优势,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未来前景展望1. 市场潜力巨大装配式建筑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非常庞大。
装配式建筑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
因此,预计未来装配式建筑将在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 助力城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新兴城市空间和住房需求也迅速增加。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能够以更快、更经济、更可控的方式进行工程施工,提高了城市规划和开发效率。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王海珍发表时间:2019-11-05T15:41:09.423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0期作者:王海珍[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发展,城市中的新型建筑不断增多。
王海珍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发展,城市中的新型建筑不断增多。
装配式建筑作为当即建筑领域中新型的建筑模式,与当今建筑信息发展趋势相吻合,机械生产已经进入到了重要发展时期,通过机械化建筑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建筑效率,拖动建筑行业发展。
基于此,文章就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BIM;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前言:对于当今建筑行业来说,由于人们对建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行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
近些年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特别是在建筑行业中,能够有效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与效率。
装配式建筑作为信息时代下的衍生品,在当代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加强装配式建筑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工程建设双方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装配式建筑是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拥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特点。
纵观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按照结构体系可划分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PC 构件)、预制木结构体系(土木、钢木、竹木等体系)、预制集装箱房屋(盒式建筑)、预制钢结构体系(型钢体系、轻钢体系)等。
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用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想要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做好设计工作,加强建筑设计的每个细节工作,从而提高设计内容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谈到装配式建筑设计就不得不说 BIM 技术软件,该软件能够将建筑设计效果转变为3D模型图,为设计人员提供直观性信息。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建筑产业化的特点
建筑产业化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实现建造全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相对于传统建筑业,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技术集成、环保和节能降耗方面有较大优势。
一是生产效率提高。
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
可显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二是工程质量提升。
建筑产业化广泛应用工业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构件误差由“厘米”级向“毫米”级时代突进。
构件成品一般使用二维码或质量芯片,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倒查,利于产品质量监管,助推建筑业向“百年宅”目标挺进。
三是技术集成度高。
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
四是节能环保。
与传统
建造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
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建筑跨进,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建筑产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不断加快,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化发展是箭在弦上和必然选择。
随着整个社会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和行业政策红利持续激发,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将全面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期大规模的装配式建筑磅礴待发。
机遇之一: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未来空间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2010年起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20余份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着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等建筑产业化的进程。
新近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建筑业转型发展、培育产业新动能带来契机。
(一)面临的机遇
机遇之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装配式建筑注入动力
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是“去产能”。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化解钢铁过剩、提速建筑产业现代化
进程的最佳路径。
例如钢结构建筑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按照测算,钢结构建筑每平方米用钢量为100~120千克,相当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倍,能够有效串联钢铁业和建筑业,为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提供难得的战略突破口和结合点。
同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地产开发商和建筑企业纷纷转型升级,新型建材商和设备企业伺机而动,为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产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与国外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8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40亿平方米左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占七成左右。
现行住宅建造模式仍属于传统现场浇筑方式,产业化比例不足10%,说明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面临巨大的商机和空间。
机遇之三:“新经济”元素,为建筑产业化发展集聚能量
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生产经营放缓的局面,采取“新模式”、引入“新技术”成为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一是PPP投融资建设模式、“互联网+”等家装电商模式,为建筑产业化发展汇聚了新动能。
二是技术创新驱动加力,为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研发能力。
通过对生产技术、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创新研发,提高建筑生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
(二)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还处在起步与成长阶段,存在着技术标准不完善,装配成本高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产业化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挑战之一: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建筑业产业化发展
调研了解,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甚完善,尤其是在标准图集和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存在短板。
近几年虽然补充和优化了一些标准和流程,但还不能全面满足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和工程结算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目前国内装配式结构体系研究风生水起,但各自为政、互相排斥,出现了诸多的派别体系,虽各有特长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做法,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给装配式建筑推广带来一定的障碍。
挑战之二:经营成本过高,增加装配式建筑推广难度
调研了解,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线投资过千万,一般规模的产业园投资在亿元以上,前期投入资金较大。
从运营成本看,目前装配式建筑每平米施工成本要比传统施工高出10~20%左右,主要原因是:装配式建筑社会认知度不高,市场有效需求有限,造成部分生产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开工不足;还有生产构件的规格、尺寸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形成标准构件的批量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对推广装配式建筑带来一定困难。
挑战之三:专业人才缺乏,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化发展需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下,专业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据资料显现,我国建筑产业化专
业技术人才缺口近100万人,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年增速12.6%。
从目前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人员更是一才难求,传统建筑工人多为45~50岁以上的中年人,专业知识层次普遍不高。
另外,我国高校的土建工程专业,大都以传统建筑学理论知识为主,装配式建筑专业没有及时跟进,建筑产业化后备人才匮乏也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于拉动建材、钢铁、森工、化工、石油、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建筑产业化推进工作机制
建议成立由市级分管领导挂帅、市建委具体负责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区、市政府分管领导,建委、发改、经信、财政、规划、国土、税收等部门及金融机构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并将建筑产业化推进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制定出详实可行的推进计划,力争在2020年完成装配式建筑占比30%的目标任务。
2、强化监督机制,完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
建议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与指导,实行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质量终身负责制。
制定建筑产业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建设监理、
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明确工程预决算方法,编制配套定额,逐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的管理机制;细化和完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加快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和技术规程的研究编制和发布,为建筑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搭建客观、规范的监督管理平台。
3、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建筑产业化发展集群效应
建议设立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把设计、生产、施工、物流、房地产、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展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绿色、环保、安全、适用等方面的宣传和推介;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加快建筑产业园区建设,对迁入企业在土地、供水、电、气、税费、融资、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通过示范基地与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形成集聚发展效应。
(二)企业层面
1、顺应产业化发展新方向,转变生产运营理念,迎接建筑业划时代的新变革
据分析,未来3~5年将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5~10年左右将是建筑产化业发展的成熟阶段。
预期2030年左右,六成以上的建筑业总产值将通过装配式生产模式所完成。
建议建筑企业紧抓行业新一轮变革趋势顺势而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改革创新为经营理念,厚植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动力。
2、顺应产业化经营新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构建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建议建筑企业借助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
鼓励实力强、规模大、资质高的大型建筑企业,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渗入相关行业,加快推动“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最终实现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的经济综合体。
3、顺应产业化生产新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打造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建议建筑企业以人才、科技为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发挥人才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保障企业顺利迈入产业化;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和办学的力度,提高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效率,为建筑产业化储备源源不绝的人才队伍。
4、顺应产业化发展新科技,紧跟行业前沿技术,迸发传统行业发展“新动能”
建议优势建筑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前沿的龙头建筑企业强强联合,成立研究院或技术中心,加快行业高端技术的探索、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为加快建筑产业化推进积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