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
- 格式:pdf
- 大小:87.27 KB
- 文档页数:2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1 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 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 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从语用—认知的角度看隐喻的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功能肖清玲(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认知隐喻观打破了传统隐喻观将隐喻看作语言附加物的看法.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给人类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新角度和认知事物的手段。
隐喻基于意象一图式转换原则和一个语义场与另一语义场之间的映合原则。
实现了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
本文试图从语用一认知的角度来探析隐喻的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功能。
关键词:隐喻意义扩展创造一、引言隐喻研究已从修辞学领域扩展到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多种领域。
认知隐喻观打破了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语言附加物的看法,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给人类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新角度和认知事物的手段。
隐喻的运用起到了语义扩展和创造新义的作用。
从而表达新的思想,隐喻化语言被认为是语义扩展和语义创造的最强有力工具。
语义的扩展和创造一旦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运用.词汇的意义就增加了新的义项.并收录于词典。
因此.隐喻化的表达手段丰富了人类语言。
对语言的发展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隐喻的意义扩展功能1.隐喻意义扩展原则(1)用具体的、熟知的概念表示抽象的、陌生的概念,从而使词义得到引申和扩展。
例如,“l i ne”最原始的意义是“线,线条”。
而在句子“H e s t aye d f rom t he l i ne of ar gu.m ent”中,“l i ne”却应该理解为“路线,中心,主题”之义。
在此,争论被看作一个延伸的过程,而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与“线,线条”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从某一点出发,朝着某一方向延伸。
(2)联觉隐喻运用一种感觉系统的词汇描述另一感觉系统。
例如.“sw eet”这个用来描述味觉的词也经常用来描述嗅觉、听觉等,像sw eet f l ow er、s w eet sound等都是常见的用法。
(3)人性化原则。
隐喻的意义扩展也可以通过将人的特点赋予无生命物体来实现。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汉语中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从微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发展到宏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
颜色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被用于各种隐喻表达中,颜色词作为源域也可以投射至不同的目标域中,颜色词在隐喻表达中体现了不同的意义,相关修辞功能更是丰富多彩。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浅析了汉语中黑、白、红、黄、蓝、绿几种主要颜色的隐喻认知和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
关键词:隐喻颜色词颜色隐喻修辞功能隐喻是人类的认知现象,莱柯夫和约翰逊都认为,隐喻是人类在基于相似性基础之上的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活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从微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发展到宏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到了许多的颜色词,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领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
一些意义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构成了一种隐喻认知。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汉语基本颜色隐喻的主要修辞功能。
一、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在隐喻结构中,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
在汉语中,黑、白、红、黄、蓝、绿六种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基本固定了下来,并且基本颜色词语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了双重心理意向,从而包含了两种常见的隐喻认知。
列表如下:这些用汉语基本颜色词表达另一领域的范畴义基本已经确定了下来,我们借助色彩特点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来比喻颜色概念以外的事物和现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汉语中这几种基本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
二、汉语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
在汉语的颜色隐喻中,人们取颜色域与其他领域内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
人们最早是把隐喻当做一种修辞格,现在更进一步的看法是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所以在认知语言学的参照下,汉语中基本颜色隐喻是具有相应的修辞功能的。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现如今有很多人喜欢使用隐喻来反映情绪,有很多学者也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开了研究,学者从很多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为翻译界带来了提供了翻译的新途径。
因为隐喻的作用在翻译中已经凸显出来,再加之,学者的研究越加深入,人们对隐喻的翻译希望;了解更多。
一、隐喻的认知性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对隐喻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而确立了其在认知领域中的地位。
有关学者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认知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思维,也正是隐喻的存在,人类可以将相对难以理解的思维变为可以理解的形象。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的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的域上,目的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人们在源于自己切身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相关学者认为,翻译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最为贴切与自然的语言将其语义以及语体完全的表达出来。
单纯地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翻译者应该注重的是对等语,而不是所谓的同一语。
上述读者已经对隐喻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基于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1、对等措施尽管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也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经过长期漫长演变,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因为人类在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过大的差异,因此对很多客观事物的认知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对认知理解也相类似,正是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能够进行隐喻的关键所在。
在翻译隐喻时,翻译人员可以选择使用对等的方式来进行映射,利用一致的概念来进行映射,这样译文读者才能够有与原有读者产生共鸣,出现相同的反应。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作者:李春兰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5期摘要:隐喻研究在近年来得到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所涉及到的最广泛的领域是语言学,而通过在语言学的视角下来对隐喻进行探讨和分析是进行语言学研究的认知基础,但其核心是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林论逐步从概念过渡到隐喻所实际的可应用的语言交际中。
因此,这就要求对这种语言学视角的人质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框架结构,并沿着这种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比、语义、互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隐喻本质的探讨,但对于以非常规性为特征的诗性隐喻的理解机制不能是单一的,该文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对隐喻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隐喻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91-02在过去,隐喻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是众多学科研究所需要进行探讨和涉及到的,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体系都与隐喻的研究相关联,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所作出的隐喻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还比较少见。
该文主要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出发点,来探讨隐喻理论的具体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内容的区分,因为在语言学中包括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通常所提及得语言学主要语言的教与学或第二语言习得,这也即是狭义上的语言学定义,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真实情景下语言的运用,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语言学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相对应的讨论。
所以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是隐喻在真实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1 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当前,有众多的语言学家和哲学专家甚至是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对隐喻理论的研究,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学科的创新和优化的必然趋势,让隐喻在众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部分发达国家,隐喻已经被例如到修辞学的研究中,将其作为修辞的定义和视角进行探究,因为国外相关语言学研究者发现这种隐喻的产生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