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曾国藩传世文典》
- 格式:pptx
- 大小:163.53 KB
- 文档页数:30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1《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
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
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
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
“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
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
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
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
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
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
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读书心得范文读《曾国藩》心得体会范文一:曾国藩说: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废除了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而废除了学习则不能够使自己成材。
曾国藩生平处世的成功,可以说是读书的成功。
他治学有方,通过读书,走上了仕宦之途,广交了益友,领会了行军打仗之术,树立并实践了报效国家、明道经世的远大志向。
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正是中国内乱外患交迫之时。
曾国藩所关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内有太平天国,在灾情则有黄河决口。
所以,他读书更侧重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舆地之学。
在闲暇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通过大量的并有所选择性地阅读古代史籍,尽量把现实的问题考究详尽。
所以一旦当权,便能把平时读书得来的学问,拿出来应用。
后来太平天国声势大盛,曾国藩以一书生出而致用,终能镇灭洪、杨,一般人都引以为异。
我们只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十多年京师名流之间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师期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经世致用之书籍,是如何地准备着应付事变,如何地关切时务,如何地虚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国藩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得来的了。
当时掌理全国庶政的六部,除了户部之外,曾国藩担任过礼、吏、兵、刑、工五部的侍郎,在为官期间,对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点,他专心潜读《通典》和《资治通鉴》,由此而洞悉了清代的政情利弊、官场风习、山川形势、民生疾苦。
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升为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遍阅清代道光以上历朝文献,目睹时局危急而政风颓靡,遂因皇帝之下诏求言而先后参照史籍上了几道条陈时务的奏疏。
体现了他明道经世的抱负。
在战火纷飞、百务缠身的岁月里,曾国藩还特别喜爱研究王船山著作。
在他认真研读、全力刊刻船山著作的影响下,湘军许多重要人物都积极参与认真研读船山著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倡导船山之学、研读船山之书的浓郁风气。
后来王夫之的大名越传越广,影响越来越大,与曾国藩的倡导"王学"有极大关系。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近年来,曾国藩的名字在历史学界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天,我们有幸能够通过阅读《曾国藩三部曲》,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以及他的一生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曾国藩三部曲》是作者戴锦华细致入微的研究和整理的成果。
这三本书分别是《曾国藩》、《曾国藩军纪》和《曾国藩治家格言》,它们涵盖了曾国藩的一生,从他的家族背景到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杰出成就,再到他的治家智慧和生活哲学。
通过这三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他对中国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首先,阅读《曾国藩三部曲》让我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曾国藩往往只是一个名字,一个模糊的形象。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得以一窥他的内心世界和为国家付出的艰辛历程。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始终激励着他奋发图强。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使他成为清朝末年的关键人物,他通过改革举措和军事战略的巧妙运用,为国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和安宁。
他的一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范,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其次,这本书也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的治家智慧和生活哲学。
曾国藩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智慧的家庭主人。
他以身作则,注重道德教育和家庭纪律,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庭价值观。
他的格言和箴言教诲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曾国藩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注重外在的成就,更要关注内心的修养和人品的塑造。
通过这些格言的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并在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中走出一条正道。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曾国藩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年代,他的一生也被这个时代深深地影响着。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决策背后的考虑因素。
《曾国藩传》读书分享心得原文选摘:曾国藩六岁的时候,其祖父曾玉屏便为他设了一所家塾,聘了一位姓陈的先生,教他读书写字。
乡野的私塾生活一直是平静穷酸、朴实无华的。
虽然一度顽劣非常,这个面色苍白、身体瘦弱的孩子对于读书做学问,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并且对于那些佶屈聱牙的八股文章,表现出足够的耐心。
一切非高妙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耐心比拼的过程。
因为扎实和专注,曾国藩的学业比别人更为优秀。
平时,曾国藩总是显得格外懂事,他按时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无论是背诵还是作文,曾国藩都持之以恒。
乡野中这种平静隐逸的生活,就像冬眠一样,持续了近二十年。
二十年之后,曾国藩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青年书生,并且,在骨子里,一直有着湖南人的执拗和坚韧。
在曾国藩成长的过程中,祖父曾玉屏对其影响最大,曾玉屏是一个强悍之人,少年时曾是远近闻名的纨绔子弟,一直到成家之后,方才浪子回头,变得威严而有责任感。
在曾国藩的印象里,祖父一直有着威严的气度,言论雄伟而坚定,性格也相当倔强。
相比之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直文质彬彬,像个文弱的读书人。
十九岁那一年,曾国藩来到了衡阳,跟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必须为功名而拼搏了。
曾国藩先后在衡阳唐氏宗祠以及湘乡县涟滨书院求学。
涟滨书院原名涟溪书院,是湘乡五大书院中最早建立的一个书院,书院建于宋代,明嘉靖末年被废,清乾隆年间复办时,改为涟滨书院,因居于涟水之阳而得名。
在山清水秀的书院里学习不到一年,曾国藩的学业有了很大长进。
一切出人意料的顺利,1833年,二十二岁的曾国藩参加了县试,中了秀才;第二年,曾国藩又来到湖南最高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师从书院山长欧阳厚均。
欧阳厚均进士出身,曾任郎中、御史等职,四十二岁时因为照顾年高的母亲,回到湖南,主讲岳麓书院二十七年。
在岳麓书院期间,曾国藩表现出的聪颖和苦学,深得欧阳山长的喜爱。
欧阳山长告诉曾国藩,伟大的朱熹和周濂溪在此留下了良好的学风,作为士人,你们的学习是为了延续儒学的“圣脉”,并且经世致用。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曾国藩家书》里曾写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这话什么意思呢?是说读书对于人生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
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
除了读书可以立志,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可以立身。
就是说读书至少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
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没特长,没专业,温饱都成问题,其他都不用谈了。
这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是为了“以图自卫其身”读书不仅可以立身、立志,曾国藩甚至还在给儿子的家信里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
”(《全集·家书》)那意思是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气质。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书要怎么读呢?第一,要读经典经典书籍,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
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
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
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也就是一本没读懂,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要“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
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全集·家书》)也就是说读书其实是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曾国藩》读书心得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在阅读曾国藩的第三章后,我深深地被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和人生观所打动。
曾国藩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曾国藩的崛起和他创建湘军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身处乱世,却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境,以超凡的毅力克服重重难关,这让我深感敬佩。
曾国藩的处世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主张"以柔克刚",强调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善于忍让和包容。
他认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
这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被情绪所左右,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切。
此外,曾国藩的勤奋和好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子集,博学多才。
他主张"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曾国藩的第三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处世哲学和人生观的重要性。
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无论身处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勤奋学习,勇于行动,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曾国藩全书读后感《曾国藩全书》是一部关于清朝名将曾国藩的传记著作,作者是曾国藩的后人曾孝谷。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曾国藩的一生,揭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治国理政和家风家训,以及他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曾国藩的一生所感动,对他的人生境界和治国理政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才能,曾经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以其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战术,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叛乱,为清朝保卫了国家的稳定。
在治国理政上,曾国藩提出了“以家为国,以国为家”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人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都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提倡勤俭治家,以身作则,注重家风家训,这种家风也影响了他的治国理政。
他在湖南、湖北两省的官职期间,改革了军事制度,提倡勤政廉政,整顿军纪,推行教育改革,使得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在家庭和个人修养上也有着非凡的追求。
他提倡勤俭持家,注重家风家训,他的家风也影响了他的治国理政。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他的一生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他的一生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曾国藩全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曾国藩的家国情怀和为民造福的理想。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他的一生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他的一生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曾国藩全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曾国藩的家国情怀和为民造福的理想。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他的一生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他的一生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他的一生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篇1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
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分享9篇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
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
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
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
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
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
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
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
《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曾国藩》读书心得1“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
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
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
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
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
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
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
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
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
“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
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
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
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
(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
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
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毁誉有之、莫衷一是。
作为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他被冠以“曾剃头”的恶名,然而在学问修养方面,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正如章炳麟对其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论其家世,曾国藩祖辈均于湘乡耕读为本。
他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后留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官至二品。
随后因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官居一品,死后谥号“文正”。
那么,曾国藩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曾国藩如是说。
总结曾国藩一生取得的斐然成就,可以说是读书的巨大成功。
曾国藩6岁进家塾,8岁就能诵读八股文和“五经”,15岁读《周礼》、《仪礼》、《史记》、《文选》成诵。
他一生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一朝读书容易,难的是终生读书,这在已为官宦者尤为难得。
曾国藩一生都在奉行读书之道,晚年的他身体每况愈下,仍不放松读书,直到去世前一日犹坚持读书,手不释卷。
在古今,大凡读书成才者皆有一股痴劲,曾国藩也是如此。
道光十六年那次恩科落榜后,曾国藩虽很失望,当自觉自己年纪尚轻(26岁),将来机会还很多。
于是,等到放榜后,他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回家。
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是与父亲是同乡旧识,他便向易氏借了100两银子当路费。
经过金陵时,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释手,一问价钱,竟与先前所借银子相当。
但他心里又盘算着,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时正值初夏,随身携带的一些皮袍冬衣一时也用不着,不如送去当了,勉强还可以凑足回家盘缠。
于是,他毅然用借来及所当衣物的钱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回来了。
回家后,曾国藩坚持每日起早读书,直至夜半才休息,几乎一年内足不出户,终于把一部《二十三史》阅读完毕,以后也便养成了每日读史十页终生不断的好习惯。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
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
曾国藩资质平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
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
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近纯粹;就立言这方面来讲,近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
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
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
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为了以前的事情而报复,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用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曾国藩读书心得800字[精选3篇]【曾国藩读书心得800字第1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即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处事、交友、用人等章。
由这些书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换,由于他功高盖主而树大招风,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
《曾国藩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阅读的这篇文章,就表达出了他“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观点。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
”这与“人败皆因懒”是一个意思: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懒惰。
现在有句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今晨醒来在床上。
”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难坚持,并为自己照例千百个不坚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偷的每一次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古人常说:“性谦受福。
”而“事败皆因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做事情才会顺利。
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劳后,还能谦虚谨慎地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但如果这个人成功后,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这就是衰败的开端。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对人谦逊有礼,就能不断地积攒福气,我们的人生才能顺遂。
司马光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
推荐8值得一读的书1.《曾国藩传...推荐8值得一读的书1. 《曾国藩传》前些时间,收到两本书,一本是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另一本是崔永元老师的《有话说》,花了一个晚上,先看完《有话说》,主要讲述的是说话的艺术;但花了几乎一周,读完了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本曾国藩传,一个人的一生,竟可以如此立德、立功、立言。
2.《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写《刺》时,兆民老师来我家吃饭,给我送了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两册,比尔盖茨说,这本书是他看过最好的作品。
我以为是托儿,一直没看,在去老挝的路上,我读完了其中一册,后背发凉。
的确,从历史的角度把暴力写到这么极致,真心厉害。
我们是怎么活到今天的,人类历史上都有过什么荒唐的暴力,文明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本书给了答案。
3.《认知天性》总有学生问我关于学习的问题,其实作为老师我也在思考:你知道你为什么读书读不进去吗?你知道你为什么学习效率这么低吗?你知道你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为什么不成正比吗?市面上有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要好好学习,好像很少有人告诉你如何去学习“学习”这件事。
4.《年羹尧之死》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到出版社送给我的这本书,翻完立刻把它推荐给了体制内的一位朋友。
他经常和领导在一起,和领导称兄道弟,他认为很幸福,我却从这本书看到了危险:伴君如伴虎。
雍正为什么从那么爱年羹尧,到最后到必须置他于死地?政治智慧很重要,尤其是对体制内的人,其实对每个人,政治智慧和清晰的人物关系都是终身必修的课。
5.《傅雷家书》我在和父母无法沟通时,就尝试着写信,逐渐,父母也开始给我写信。
后来发现,许多父亲都喜欢跟孩子写信,有些讲不出来的话就通过信件写出来,这些信后来不仅对自己的孩子有影响,对其他孩子也有了帮助。
这本书记录了傅雷和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一位伟大的翻译家在用自己一生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人。
6.《格调》我的好朋友帅健翔特别喜欢开一个玩笑,每次跟别人吵架都会加一句:你的阶层只能认知到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