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支系花腰女子“凤舞龙”现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探析——以石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6
文化生态环境视野下云南花腰彝舞龙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张迎波【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应用于花腰彝舞龙文化的研究,调研石屏的花腰彝舞龙文化生态环境系统,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生态环境改变对其发展的影响,回答了花腰彝舞龙由一种神秘的传统宗教仪式演变为现在的女子舞龙的社会根源,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伴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为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适应性改变,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现代花腰彝舞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结合的产物,我们应理性看待花腰彝舞龙文化的时代性改变,并鼓励市场、政府和学界从多方面参与、支持、研究彝族体育文化,促进其继承发展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前进.【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4)004【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文化生态环境;花腰彝舞龙;传统体育文化【作者】张迎波【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3现代花腰彝舞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结合的产物,我们应理性看待花腰彝舞龙文化的时代性改变,并鼓励市场、政府和学界从多方面参与、支持、研究彝族体育文化,促进其继承发展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前进。
DOI:10.13963/ki.hhuxb.2016.04.009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彝族以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占有一席之地,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
其支系繁多,花腰彝属于彝族支系尼苏下的一个分支,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以多种颜色的布和丝绒绣上蝴蝶、花朵等精美图案,又在显眼的胸襟上镶上如珍珠似的银泡,头戴有花纹图案镶有银泡的花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全国花腰彝人口仅有四万余人,大多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北部山区的哨冲镇和龙武镇,有极少一部分居住在峨山县的大棚租和小棚租。
本文以云南石屏花腰彝舞龙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了解花腰彝族历史文化以及特色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及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服饰与文化:非遗研究云南花腰彝族服饰构成研究许毓,叶洪光(武汉纺织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摘要:花腰彝族是彝族的尼苏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
笔者采用田野考察和 文献研究方法,以花腰彝族盛装服饰为代表,对花腰彝族服饰的女装及男装构成进行探讨分析。
研究表明:花腰彝族服饰构成丰富,结构独具民族特色,刺绣纹样精美,不同分类的花腰彝族服饰都折射出了花腰彝 族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花腰彝族服饰构成的研究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作 用。
关键词:花腰彝族;服装构成;刺绣;色彩云南花腰彝族因其浓艳多彩的服饰而得名,由于区域、用途、年龄等因素的差异,花腰 彝族自然形成了多种风格样式的民族服装。
服 饰的多元化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服装面料搭配、刺绣色彩和纹样组合等审美差异上的区别,但 花腰彝族服装结构和服饰构成都相类似。
现在 还没有学者对花腰彝族服饰的分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有学者对花腰彝族服饰进行过一些 划分,认为花腰彝服饰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 是按用途划分,可将其分为寿装、嫁装、劳动 装;另一种是按照年龄段划分,可分为儿童服饰、青年服饰、壮年服饰、老年服饰。
[1]花腰彝族 老年服饰与成年服饰的组构基本相同,只是在 服饰色彩搭配风格和刺绣纹样设计上有较大的区别。
花腰彝族服饰盛装是花腰彝族人在过 年过节或参加婚宴时穿着的服饰,笔者从性别 上将花腰彝族盛装主要划分为女装和童装两种,女装包括成年女装和女童装,男装包括成 年男装和男童装。
文章从花腰彝族服饰构成上 展开系统的艺术特征分析,对其纹样组织、色 彩搭配、刺绣装饰等多方面深入探析,最后用结构图展示花腰彝族服饰的构成在展现其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花腰彝族女装构成1.1成年女装构成花腰彝族成年女装主要由黑筒裤、绣花 鞋、肚兜、长衣衫、对襟褂、系腰带、花腰帯、抹 巾和帽子九部分构成(图1)。
每一个组件都是(a)成人女装正面图服饰 (b)成人女装正面图服饰图1:花腰彝族女装的构成收稿日期=2016-11-03;修回日期:2016-12-05基金项目:2016年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601)通讯作者:叶洪光,博士,武汉纺织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O f tFASHION GUIDE 二言六月/第六卷第三期必不可少的,由于其构成复杂,花腰妇女们每 次都要用上二十多分钟来穿戴,下文将按照花 腰彝族人一般的着装顺序来对其服饰构成进 行分析研究。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精选合集)第一篇:《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
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
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
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
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
”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
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摘要:云南石屏县彝族尼苏支系花腰彝传统祭龙的民俗有祭小龙、大龙,接龙、倮哦、送龙等程序,其中倮哦、舞龙等具有独特性。
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花腰彝传统祭龙的宗教性、仪式性、承袭性在发生文化变迁,花腰彝祭龙歌舞正在面临发展创新和保持原生态的冲突。
关键词:花腰彝祭龙文化变迁一、祭龙民俗相关研究崇龙本来是汉族信仰,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也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崇龙习俗。
[1]云南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布依族、土家族、傣族、壮族等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龙图腾崇拜和祭龙民俗,但祭龙的风俗和信仰不尽相同。
金平县汉族祭龙是祭祖,过去一般祭三天,第一天(三月初三)祭龙,第二天养龙(三月初四),第三天(三月初五)祭路。
[2]金沙江河谷地区傣族祭祀活动与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关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的属龙日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保佑水稻丰产。
[3]土家族祭龙由祭祖祈雨转向祭龙祈雨,但也有过“斗妖龙”、“捉龙求雨”、“压龙”等变迁,甚至有“斩杀龙子龙孙”来胁迫龙神就范的独特的祭龙求雨巫术。
[4]布依族认为龙神驱除邪恶、保护庄稼和六畜,“龙出月”(农历正月)祭祀的龙神有“山龙”、“树龙”、“水龙”、“卧龙”、“圈龙”、“家龙”、“寨龙”、“出龙”、“朝门龙”、“造园龙”、“粮母龙”、“银公龙”等,各种龙神祭祀礼仪和祭词也不相同。
[5]即使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祭龙也不尽相同。
红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祭龙是祭祀传说中的除魔英雄日则和努戛,二月二龙抬头开始祭龙,要选两个英俊的小伙子装扮成姑娘游寨子,表达对整个民族的敬意。
[6]元阳县黄草岭乡哈尼族从龙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到认为唯有龙能保佑吉祥平安、幸福昌盛,将祭龙视为最神圣的宗教活动,每年阴历正月属虎日至属马日举行五天。
[7]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使各民族的祭龙民俗正在发生文化变迁,如金平汉族祭龙的“养龙”环节和禁止本村人外出、他村人路过等禁忌已消失。
浅论石屏彝族民间歌舞云南民族大学2007级民俗学硕士何文【摘要】石屏地处滇南,是云南省彝族人口比例最多的县。
聚居石屏境内的彝族,主要有尼苏泼、尼苏颇、山苏和朴喇四个支系。
其中,“尼苏泼”汉称“花腰彝”,除邻近的峨山县有几个村寨有少数人居住外,全国仅石屏县有。
其民族民间文化熠熠生辉,独县异彩。
代表其文化独特特点的尼苏音乐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珍贵瑰宝。
【关键词】石屏,彝族,文化,歌舞民间歌舞是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的合称,同时又指民间歌曲与舞蹈的结合。
这种由歌、舞、乐相互交融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
民间歌舞与自然、历史、社会及劳动、民间礼仪、爱情生活的广泛联系使它成为包容广大的大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它在艺术表现上所积累的一系列简洁、精练的手法给其它各类音乐舞蹈以丰润的滋养。
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审美原则和思维逻辑也成为传统艺术理论遗产的瑰宝。
石屏,西汉时称“旧欣”。
“旧欣”为古彝族族名,亦为其聚居地名,译为汉语为居住在山麓林水边的民族。
石屏的原住居民为彝族,勤劳勇敢的他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只是到了明代以后,云南王沐英实行军民屯田,大量的汉族入住,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的同时,他们也占据了土地肥沃的坝区,而这里的原住居民彝族等少数民族则被慢慢的排斥到了偏远的山区。
也许恰恰正因为如此,一些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得以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一、尼苏歌舞“尼苏”,汉称“花腰”,是石屏最具特色的一个彝族支系,除峨山县的内个村子外,全国仅石屏的龙武、哨冲、大桥有。
尼苏歌舞,因跳时皆要围成圆圈,逆时针跳跃,所以俗称“团乐”,戏称“簸箕舞”;因跳时边唱边跳,歌词与舞步默契配合,所以“歌舞”连称。
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隋唐“踏歌”时代,因受汉文化影响较小,所以在许多曲调上尚保留着“踏歌”的遗风;其曲调特点是“流畅欢快,靠四弦引头,歌舞合拍”;其舞蹈情形是“腹前击掌,顿足踏地”。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摘要:彝族的特色舞蹈――花腰彝舞蹈,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在动作上,花腰彝舞蹈欢快奔放,极富有表现力,因此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本文在对花腰彝舞蹈的动作、主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舞蹈动作的美学内涵、舞蹈蕴含的母题以及舞蹈产生的感官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关键词:云南;花腰彝舞蹈;文化特色;艺术舞蹈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每一种舞蹈在背后都具有文化建构,具有该文化的特点。
云南花腰彝舞蹈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起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对花腰彝舞蹈进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
也只有这样,花腰彝舞蹈的艺术特色才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1 具有美感的动作姿态花腰彝舞蹈由于节奏明快,所以很有动感,在动作上既表现出朴实的生活场景,又极具艺术性。
特别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纷杂变化的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表现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姿态,极富美学价值。
结合具体动作分析,花腰彝舞蹈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顿足踏地”以及“腹前击掌”。
这两个动作是根据原始部落人们的动作加以演化而成,包含着原始的美感。
“顿足踏地”就是用脚与地面接触以发出声音,并通过有韵律地接触创造节奏;“腹前击掌”则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完全没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原本地展现了原始的美感。
在进行这种节奏的同时,伴随着呼喊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
除此之外,“围篝火”也是极富有特色的元素,一方面,“火”具有象征意义。
在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因而对火有很深的依赖。
“围篝火”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表达对火的崇拜。
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有一种肃穆的美感。
“舞龙”则取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
由于在花腰彝的概念中,舞龙也有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生动却又不失严肃。
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是在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客观条件中脆弱、渴望庇护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庄严的仪式美。
云南彝族民间舞蹈绚烂多姿的人文艺术阿细跳月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云南彝族的民间舞蹈最为丰富多彩,并因地域、支系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最早流传于路南圭山和弥勒县山区,是彝族阿细支系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即三弦舞。
据说它是由阿细古老的民间舞蹈“老人舞”发展而来。
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里各村的人们常相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而跳月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平时,当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动的旋律,大三弦弹起热情奔放的曲调,于是在场坝上,在松林里,姑娘们便踏着轻快的节奏走来,面对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
他们在跳月中相识、相爱,跳到月落,跳到日出。
'跳月'分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种。
其基本舞步是跳步和三步乐。
青年舞节奏明快,动作跳跃旋转,情绪热烈奔放,充满青春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人舞节奏缓慢,动作在三步乐的基础上可自由发挥,有时轻抬脚在空中边跳边旋转数圈。
娃娃舞,跳法是三步乐,有时改蹬脚为点步,或把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腿上,边跳边唱,具有一定的游戏性。
阿细跳月通常用大三弦、小三弦、二胡、高低音笛、木叶等伴奏。
烟盒舞烟盒舞主要流传于石屏、建水、蒙自、开远、元江等县。
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只竹皮或水冬瓜本薄片制成的烟盒。
用手指弹响烟盒底,控制舞蹈时的动作节奏。
因而取名烟盒舞。
烟盒舞又称为“跳弦”,“跳罗”,“跳三步弦”。
其舞蹈动作分为正弦(也叫母弦)和杂弦(也叫子弦)两大类,跳时要先跳正弦,再跳杂弦。
伴奏乐器有四弦(月琴)、笛子、二胡等。
正弦包括了三步弦、二步弦、斗蹄弦、歪歪调等10多种舞蹈动作,只有乐器伴奏而无唱词。
杂弦表现内容较多,大多数动作都有唱词,表现劳动的有戽小细鱼、踩谷种、踩茨菇等。
表现爱情的有大理弦、三妹子等。
彝族花腰的舞龙姑娘
李东
【期刊名称】《新西部(上旬刊)》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花腰姑娘舞龙,有独到之处,龙头一动,虎虎生风,才见姑娘倒地平舞,翻起千层浪花,又见长龙破空而出,荡起万朵祥云。
七彩长龙在她们手里时而上下翻滚,时而蜿蜓漫游,时而冲天而起,时而盘旋长啸……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李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17
【相关文献】
1.彝族刺绣传承与发展的战略分析--以云南花腰彝族刺绣为例 [J], 许毓;叶洪光
2.凤舞龙飞彝山情——记舞龙队花腰姑娘们的世博情结 [J], 于欣江;伍锐;
3.过渡仪式理论视野下的彝族“姑娘酒”——以花戛乡联山村彝族为例 [J], 梁宏信;罗成芳
4.云南彝族支系花腰女子“凤舞龙”现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探析--以石屏县慕善村村落体育研究为例 [J], 王晓虎
5.云南彝族民居建筑再利用的思考——以云南石屏县慕善村花腰彝族土掌房为例[J], 卢平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族花腰服饰刺绣中的原始崇拜
车春玲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彝族支系众多,分布较广,各支系除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外,其服饰也各有特点。
居住在石屏境内的彝族尼苏花腰人的服饰刺绣不仅做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艳丽.而且它的每一个图案都记载着花腰人的生活愿景和神话传说,折射着彝族的历史、分支、迁徙。
寄托了彝族花腰人的原始图腾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是一部展示彝族花腰文化史的经典作品。
花腰服饰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彝族花腰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积累中认识世界和审美意趣的总和。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车春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彝族刺绣传承与发展的战略分析--以云南花腰彝族刺绣为例 [J], 许毓;叶洪光
2.在休闲审美中实现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r——峨山大棚租花腰彝服饰中剪纸和刺绣的传承解析 [J], 刘婷
3.对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传承现状的思考——以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为例 [J], 彭瑶
4.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的研究——以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J], 许毓;李斌;叶洪光;
5.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的研究——以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J], 许毓;李斌;叶洪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云南彝族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当前,中国民间艺术普遍面临着"断代";之痛,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其中,舞蹈艺术中极具灵性与美感的民间精粹彝族民间舞蹈,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如何在深入了解彝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和践行其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十分紧迫的问题。
而保护和传承彝族舞蹈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不仅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通过原有的传承模式实现多元参与和载体保障,使彝族民间舞蹈保护从被动行为进入自觉行动。
关键词:彝族;传承;发展1、前言彝族民间舞蹈是民间舞蹈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舞蹈,早在2006年6月,彝族民间舞蹈中的葫芦笙舞和烟盒舞等便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彝族民间舞蹈的人文环境却发生了剧烈变化。
尽管国内有大量的文献史料,同时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在现实中一些传统的习俗却仍在消失,传统彝族民间舞蹈的很多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得到抢救。
所以对彝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认知,并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存在现状,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实行有效的对策和举措,就显得至为重要。
2、彝族民间舞蹈的形成2.1根源于民间传说在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民间传说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艺术是一种表达,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内容而表达自己的感受,彝族民间舞蹈自然也同样如此。
而彝族民间舞蹈所针对的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民间传说。
比如彝族舞蹈中的烟盒舞,其针对的内容便是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彝族的先祖们最初是以打猎为生的,为了更好的捕获猎物,他们便披上兽皮并模仿野兽的动作,扮成野兽去接近相应的猎物。
后来他们就将对野兽动作的模仿发展成为了一种舞蹈,这就是烟盒舞。
2.2根源于民情习俗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情习俗,这既包含了他们的民族性情,也反映着他们的宗教情感。
彝族的很多传统舞蹈,也正是为了适应传统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并且是他们的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花腰彝“女子舞龙”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考察——基于滇南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汪雄;聂锐新;李延超;赵国炳;丁先琼;万宇【期刊名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48)012【摘要】应用体育人类学方法论,借助田野调查、历史过程比较、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族群记忆——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品牌”为历史文化脉络,以文化生态变迁为研究视角,以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为调查研究个案,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了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与结构、文化生态变迁历程等,并进一步探讨其凸显的价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与“祭龙仪式”的宗教礼仪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的文化生态变迁历程,实质上是花腰彝人民从起初的“族群记忆”到“文化认同”,再到“民族文化品牌”过程中的必然选择;经历了“萌芽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断期(文革冲击)、恢复期(1977年-1994年)、发展期(1994年-2008年)、繁荣期(2008以后)”等变迁历程;具有尚“舞”精神的传递和文化认同的载体、民族生计与经济利益的诉求、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与补充等凸显的价值意义.【总页数】8页(P47-54)【作者】汪雄;聂锐新;李延超;赵国炳;丁先琼;万宇【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红河66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52;G80-05【相关文献】1.艺术传承:族群认同的建构路径——基于云南石屏县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实践的反思 [J], 迟燕琼2.神圣与世俗的通约:原生态体育发展的人类学考察——基于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的田野调查 [J], 汪雄;邓星华3.云南彝族支系花腰女子“凤舞龙”现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探析--以石屏县慕善村村落体育研究为例 [J], 王晓虎4.振兴乡村经济视域下花腰彝\"女子舞龙\"文化品牌引发的思考\r——基于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 [J], 汪雄;陈玉林;白丽佳;周山彦5.少数族裔传统艺术传承机制探析——对石屏县哨冲乡慕善村花腰彝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班的调查 [J], 迟燕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凤舞龙飞彝山情——记舞龙队花腰姑娘们的世博情结
于欣江;伍锐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中》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清晨,天边才刚刚泛起微暗的鱼肚白,一条长龙便在姑娘们的清脆歌喉声与翩翩舞姿中划破长空……这是发生在石屏县哨冲乡花腰彝女子舞龙队故事中的一幕。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正值花季的十七八岁的姑娘。
她们每天踏着清晨的鱼肚白开始一天的排练,然后,在傍晚十分又踏着夕阳的余晖意犹未尽地回家。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于欣江;伍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
【相关文献】
1.我不是灰姑娘——从几部西方电影看当代大众文化对灰姑娘情结的解构和颠覆[J], 张嘉俊
2.追梦——记昆明市模特协会会长姚芝生的世博情结 [J], 于欣江;伍锐;杨洪文;
3.影视作品中的"灰姑娘情结"——以影片《魔法灰姑娘》为例 [J], 马诗瑶
4.花腰姑娘凤凰花 [J], 谢光庭
5.“九斤姑娘”的越剧情结──记南京市越剧团小生演员华洁 [J], 施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产业中民族文化的建构与现代意义——花腰彝女子舞龙
的人类学分析
卢鹏;张永杰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11(0)5
【摘要】花腰彝是彝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支系,近些年因女子舞龙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花腰彝女子舞龙并非原生态呈现,而是在文化产业语境下立足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建
构出来的。
女子舞龙的成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伸张了自己文化的主张。
【总页数】5页(P132-136)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族文化;建构;现代意义;花腰彝;女子舞龙
【作者】卢鹏;张永杰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
【相关文献】
1.花腰彝女子舞龙的体育价值分析 [J], 沈继斌
2.神圣与世俗的通约:原生态体育发展的人类学考察——基于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的田野调查 [J], 汪雄;邓星华
3.花腰彝舞龙文化的教育人类学初探 [J], 彭艳云;刘梅芳
4.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花腰彝“女子舞龙”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考察——基于滇南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 [J], 汪雄;聂锐新;李延超;赵国炳;丁先琼;万宇
5.振兴乡村经济视域下花腰彝\"女子舞龙\"文化品牌引发的思考\r——基于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 [J], 汪雄;陈玉林;白丽佳;周山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精选文档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烟盒舞,是云南彝族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
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或木棉烟合舞弹跳起舞而得名。
其以俏丽的风姿,婀娜的舞姿,优美的旋律,铿锵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曲调,刚柔相挤的舞蹈动律,别具一格的道具,喜闻乐见、朴实自然而纷纭繁多的舞蹈套路和风格鲜明的舞曲,主要流传于滇中、滇南新平、通海、元江、石屏、建水、个旧、蒙自、开远等彝族尼苏颇民众之中。
①很多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彝家山寨,从舞蹈动作、音乐曲调到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并收入各地州、县市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资料卷中。
烟盒舞的套路种类、音乐曲调已基本调查清楚,并记入了各种地方志书史料。
但对彝族烟盒舞的深层次探讨研究还明显不足,特别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来解读。
一、烟盒舞的起源辩伪各种版本的烟盒舞起源:石屏异龙湖畔说。
滇南石屏县异龙湖畔一带相传,烟盒舞是元朝末年才出现的。
传说有一年,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市)的女土司万氏嫫,带武装侵犯石屏,欲占领石屏,将石屏纳入其势力范围。
石屏土知州、彝族首领马赫奴(马黑奴),率彝民奋力反抗,打败了万氏嫫的入侵武装。
在战地(异龙湖南岸五爪山上)载歌载舞集会庆祝胜利。
为了庆祝胜利,彝民们欢呼雀跃、跳起了舞(即烟盒舞)那回唱的调子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海菜腔”;那回跳的舞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烟盒舞。
开庆祝会的那天,是农历二月初十,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以后每年二月初十,异龙湖畔的彝家人都要在五爪山的罗色庙(为纪念马赫奴而建的庙)前举行赛歌赛舞,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
后来这一带民间就有一句话“有吃无吃,过过二月初十”。
②说明彝家人对这一民族节日的重视。
江外说。
江外说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
此传说流传在异龙湖畔的少数艺人中。
据石屏县坝心镇彝族烟盒舞艺人王定明讲:明洪武年间,从江外红河(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那边跑来一对抗婚的青年恋人,到石屏县异龙湖畔安家立业,带来了江外彝族民间“乐作舞”,即“跳乐”(即烟盒舞的前身),以后便传播开来。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
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
他们崇拜龙,其祭龙、舞龙神秘而别具特色,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
彝族每年都要举行祭龙仪式,逢12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则要祭大龙,彝语叫“德培好”节。
每个寨子都在附近的山坡上选有一棵龙树。
祭龙进,先推选一全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王”,由龙王带瓴大家拜龙树、祭龙神。
祭龙是一项神圣的活动,龙王领着大家抬上香烛、活猪、果菜等供品,上山拜祭龙神。
在坡脚,有三排小栎树组成的一个通道,任何人都要过了通道才能上山,绝不许乱窜,不许走错,出来时也是如此,
资料共享平台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https://www.)。
点燃香烛、献上供品、拜祭龙神,一般人只能在两个神坛前拜祭,第二个神坛以上就算禁区。
除了龙王可以上去之外,不论何人踏上半步即是犯了大忌,都会受到惩罚。
而龙王上到龙树跟前做些什么,也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了。
拜祭以后就把龙接回寨,要的龙便有了灵性,彝龙队举着巨龙进村走寨,为村民们驱除邪气,祈求平安,而最开心刺激的就莫过于舞龙了。
彝族尚黑,以黑为贵。
姑娘们舞青龙,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浓郁色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世间万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戏万物繁茂。
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花腰彝在岁末,曾于1999年年底到北京参加“中华喜迎新世纪彝龙大赛。
”获金奖;迎澳门回归时,又应邀在天安广场作表演;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