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作者:王双丽
来源:《锋绘》2018年第06期
摘要:电影《花腰新娘》表现了云南花腰彝族的传统婚俗和民风民俗,電影整体表现了浓厚的彝族风俗和人文底蕴,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影视媒体的冲突。
关键词:《花腰新娘》;传统民俗;影视;冲突
在2005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12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J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呈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文化,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
1.1.1 服饰民俗
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镜头画面唯美,青山绿水,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
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
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组成。
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
刺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
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妇女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劳作时,花腰彝都穿比较简单的彝族服饰,而在重要节庆时,则穿比较隆重的整套服饰。
1.1.2 建筑民俗
影片中对于建筑的镜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凤美和阿龙举行婚礼时对房屋构造的表现;第二是在阿龙醉酒时上屋顶舞龙时以环境衬托的方式表现了房屋的风格。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
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
也就是这样的建构风格,阿龙才可以从一家屋顶跳跃到另一家屋顶舞龙。
1.2 人生礼仪
婚礼,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影片中主要表现在花腰彝所特有的婚姻习俗,也就是“不落夫家”的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然后,一场花腰彝婚礼就为——展示,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到:“择个良晨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人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
在影片中,这一婚俗遍穿始终,我们还可以看到,结婚当晚凤美喝醉了,和阿龙睡在了一张床上,结果第二天被发现了,凤美被抬到了娘家,阿爹说了句“真丢人”,凤美这样做,违背了彝族“不落夫家”的传统习俗,为长辈所不耻。
在花腰彝中,很多女子归家后,就要照顾公婆,做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了,从中也体现了花腰彝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一点从大嫂对凤美说的话就可以看出来,“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
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道累”,可见传统民俗对花腰彝女子的束缚。
在影片中还大量表现了对于花腰彝婚俗象征的花腰带,花腰彝的婚俗与花腰带有很大的关系。
片中也多次提到了花腰带,第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要小七妹归家,要是不归家的话,他将会退回花腰带,电影中阿玉说了一句“你敢退婚”;第二次是阿龙和凤美发生矛盾,把花腰带扔回凤美,说是要退婚。
花腰带是花腰彝族腰带,是彝男的腰带,它整体色彩鲜艳,主要以刺绣花鸟图案为主,它由花腰姑娘们随身配带着,在由花腰姑娘们送给花腰男。
9岁的时候,花腰姑娘就要跟着娘亲学花纹图案刺绣,18岁的时候,花腰姑娘应能完成自己的花腰服,接着准备花腰带,因为18岁正到谈恋年纪,所以必须准备花腰带,正花腰带必须做工精致不然会被男方嫌弃,期间相处一段时间后如果双方之间出了问题不能再继续了,花腰带要经过女方的同意男方才能留下,不然要还回女方,但是一般都要收回的。
花腰带拿回来后女方的处理方式有
两种,一种是送给朋友,另一种是作为珍藏,作为自己的回忆,所以花腰带对于花腰彝来说是婚姻关系重要的象征物。
1.3 音乐舞蹈民俗
1.3.1 音乐民俗
在音乐上,“海菜腔”更是展现了彝族独有的特色,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
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
《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而且也只有他们能唱。
同时《花腰新娘》在展现海菜腔时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这可能是影片制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多的关注传统民俗。
另一方面,彝族山歌对唱、独唱和群唱也形成了影片的一大特色,如彝族少女在舞龙时心情愉悦会唱山歌、阿龙在向凤美表达心意时唱山歌、在阿玉难过时唱山歌。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对于某一族群而言,“如果失去了对于生命的兴趣、快乐,以及被剥夺了所有维系人们在一个社会里生存的愉快,会导致人们放弃生活的愿望,从而容易成为疾病的俘虏,并带来人口的萎缩,把邪恶传给一个种族和文化不同的人十分容易,但把娱乐和禁忌方式移植到另一个民族里却非常困难。
即使欧洲国家,民族特色最后的堡垒也是它的娱乐方式;而没有闲暇和娱乐方式,文化和种族都不能存在”。
1.3.2 舞蹈民俗
影片中花腰彝的祭龍舞龙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对花腰彝族女性对参加舞龙这一事件的争取和对传统规则的抗争,来体现花腰彝族民众对于舞龙这一民俗活动的热爱。
石屏花腰彝祭龙,除了欢快的歌舞,他们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充满对英雄的崇拜。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马日,就是花腰彝为纪念英雄阿龙而举行的祭龙节,英雄阿龙的神话传说,在彝语中,祭龙称“咪嘎好”,事实上,祭龙就是纪念传说中彝族一位名叫阿龙的英雄。
传说中的阿龙,是一位武功出众的英雄。
他有六件宝物:铁锤、铜镜、铁扫帚、铁马鞭、飞马、彝书,十分了得。
他以自己的武功高强,保护山村,保护人民,那时有七个妖魔变成美女,到处残害彝民,闹得彝家山村鸡犬不宁。
阿龙决心为民除害,他带着六件宝物,告别乡亲,来到妖魔住的洞口,与群妖血战,终于把七个妖魔——杀死。
这七个妖魔到地府告状,说阿龙平白无故害了他们。
阎王听信一面之词,盗走宝物,把阿龙宰割,还把他的头、手、脚、腰、心脏各丢朝一方。
阿龙的头发变成了森林,心变成石头,腰身变成土地,脚、手变成飞禽走兽,这样使彝家有了森林、石头、土地,人们垦殖为业,渐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为纪念牺牲自己、为民造福的阿龙,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沿袭成俗,这一传统民俗在影片中贯穿始终,也体现了彝族传统图腾崇拜。
片中的男主角也叫阿龙,这不仅是导演赋予人物的一种美好祝福,也是对于彝族文化的尊重。
2 现代影视与当地民俗的冲突
欧纳斯特·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提到“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融合了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段,在表现现实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电影还是一种艺术创作,无法完全复制现实生活,电影《花腰新娘》在石屏县放映后,褒贬不一。
当地人对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形象比较满意,对其中的舞龙活动,以及歌舞也很满意,认为影片表现出了彝族传统文化美好的样子,当然了,对于不落夫家的传统文化有一部分人认可,也有一部人不怎么认可,认为这是比较传统的,很多都废除了。
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是当地人不怎么认可的,比如说凤美野蛮的形象,就不受当地人的认可,当地人认为花腰彝应该是恬静内敛的,但是凤美太过活泼,比如说吃米线时太粗鲁了,还有就是和男人比赛摔跤这一类行为甚至结婚时用手打公公的脸,这些行为都让当地人觉得不能接受,觉得活泼似乎过了。
影片导演之所以把凤美塑造成这样的形象,是借鉴了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这一点导演也亲自讲过,因此,《花腰新娘》甚至被称为彝族版的《我的野蛮女友》,这一点似乎是在考虑市场的问题,毕竟一部影片的成功是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
影视对当地文化除了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当然还有保护与传播的一面。
首先,影视可以传播传统的民俗文化,相比于绘画、舞蹈、和音乐这些相对单一的文化表现形式,影视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在传播文化上,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传播文化,且影响力极大,能够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的文化。
《花腰新娘》更是通过电影走向了世界,让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们了解到云南石屏县的花腰彝所独有的文化,了解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热爱生活的民族,相信很多人都是在看过这部电影后才了解到花腰彝的不落夫家,海菜腔,舞龙,花腰带等。
其次,影视对传统民俗具有保护的作用,每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都离不开各个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奠基,因此,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是让社会更加美好、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3 结论与思考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
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即使现在影视会与传统民俗存在一定冲突,但是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的。
借着这部电影,云南石屏县的花腰彝带着一股清新的气质走到世人面前,其传统民俗文化给人们以新的感官享受,当然了,人们也发现了传统民族文化之中有许多值得保护、传承、弘扬的优秀传统。
参考文献
[1]蔡贻象.影视消费的文化美学意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4.
[2]参见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文化——一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研究的三个模式.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4-5.
[3]佳明.五彩祥云——一散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国民族,2001,12.
[4]周竞红.网络信息与民族关系.民族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