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文物分类标准如下:
1. 陶器:能代表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特殊,器形完整;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而器形完整的。
2. 玉器: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或有研究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具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一个区域作坊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
3. 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史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
4. 木器:涵盖各历史时期遗留或发掘出的木质器具、古代建筑及建筑构件、生活民俗木质器具等。
5. 金银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的。
6. 文物史迹: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纪念遗址或建筑物等,依其价值的高低,由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县 (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
7. 可移动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物。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别的文物,分类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同时,文物的价值评估和等级划分需要由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或专家进行评估和认定。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定名标准3、文物名称(1)定名标准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
古代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
中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示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不标示公元纪年;外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注国名、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
近现代文物定名应用时代、物主、事件、地点、用途等直接表述藏品的主要内容、特征。
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应标示主要历史时期或公元纪年。
(2)定名要素年代。
指文物的制造年代或使用年代。
特征。
指文物的地域、人文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法、文饰题材、形态质地等本体属性信息。
器物的通称,一般指物品的器形或用途。
文物定名一般按照时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
(3)定名一般规则及示例——古代文物定名1)石器定名以“年代”,“文化”(如已知确切文化),“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旧石器时代龟背形刮削器示例2: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石磨盘2)石刻定名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宋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重修孔庙碑示例2: 辽咸雍八年尚父于越墓志示例3: 东汉大禹治水图石刻3)玉器定名以“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文化),“特征”,“材质”,“形制”定名。
示例1: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示例2: 西汉透雕双龙钮谷纹白玉璧4)陶器定名以“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文化),“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示例2: 唐三彩花卉纹枕示例3: 明时大彬制款紫砂壶示例4: 唐长沙窑“李十造”花卉陶印模5)瓷器定名以“年代”(有年款的写明),“窑口”(如已知确切窑口),“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瓷壶示例2: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人物故事长方瓷枕示例3: 明成化斗彩高足瓷杯6)铜器定名以“年代”,“特征”(含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录1.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 (1)2.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6)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17)4.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22)5.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 (26)6.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28)7.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51)8.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变更文物登记表 (69)9.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变更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71)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是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
本标准所指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
认定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开展文物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的全面评估,进行本体确认和时代确定。
1.古文化遗址古文化遗址认定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存在文化堆积,且有明晰的分布范围;(2)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3)中国内水、领海及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4)经过考古发掘,遗迹尚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5)建筑物及构筑物局部构件或者基址尚存。
元代以前(含元代)的,应当予以认定;明代至1911年的原则上应当予以认定。
古文化遗址一般包括:早期人类活动场所、聚落址、城址、窑址、窖藏址、矿冶遗址、战场遗址、驿站古道遗址、军事设—1—施遗址、桥梁码头遗址、祭祀遗址、水下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寺庙遗址、宫殿衙署遗址、手工作坊遗址、其他古文化遗址等类型。
2.古墓葬古墓葬认定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是指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对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类的一套规定。
一般而言,不可移动文物是指不能够被轻易搬动或者搬离现有位置的文物,例如建筑物、遗址、石窟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类文物:包括古代建筑、庙宇、王陵、古城墙等。
2. 遗址类文物:包括古代遗址、城址、墓葬等。
3. 石窟类文物:包括石窟壁画、佛像等。
4. 墓葬类文物:包括古代墓葬、墓志铭、祭祀用品等。
5. 石刻类文物:包括碑石、石刻题记等。
6. 石碑类文物:包括碑记、碑文等。
7. 古树名木类文物:包括古代名木、古树等。
8. 文化遗产类文物:包括古代艺术作品、雕塑、陶瓷等。
这些分类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公众提供参观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一、前言在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物普查一直是评价一个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作为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更是关乎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的重要问题。
近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工作接连开展,关于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探讨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深入研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以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与意义不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即指那些无法或不应该随意移动的文物,例如建筑、壁画、石刻、书画作品等。
这些文物因其所处环境、体量大小、材质特性等原因,往往需要就地保护,因此其分类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而分类标准的制定,则是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和管理的起点,对于加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制定1. 背景与意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家文物局定期举行的全国性文物普查活动,旨在全面掌握和加强对我国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而此次普查关于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制定,将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保护和研究提供规范和依据,有助于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 制定过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制定,将充分借鉴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经验,深入调研和论证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相关问题。
将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内容据国家文物局透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壁画、石刻、书画作品等多个方面。
其中,建筑类文物将根据其历史、风格、功能等特点进行分类;壁画、石刻将根据其题材、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形式等特点进行分类;书画作品将根据其作者、内容、史料价值等进行分类。
五、个人观点与展望在我看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制定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如下:
1. 历史建筑:包括具有古代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如宫殿、寺庙、古塔等。
2. 陵墓墓葬: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墓地和陵墓,如帝王陵寝、名人墓葬等。
3. 古代遗址: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的遗址和遗迹,如古城址、古战场、古城墙、古道等。
4. 石窟石刻:指在岩石或山洞中开凿或雕刻的文化遗产,如石窟寺、佛像石刻等。
5. 古代普查资料:指记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信息的文物资料,如碑碣、古代文件、书籍、地图等。
6. 民俗文化遗产: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习俗、舞蹈、音乐、戏剧、工艺技艺等。
7. 文物藏品:指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图书馆、科研机构等机构典藏的各类文物。
8. 技术文物:指反映古代科技、制造工艺、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文物,如古代器物、农具、交通工具等。
9. 文物保护单位:指为保护和展示文物而专门建造的场馆和建筑,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
以上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历史建筑、陵墓墓葬、古代遗址、石窟石刻、古代普查资料、民俗文化遗产、文物藏品、技术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等九大类。
这些分类便于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科学的普查、保护和管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具体认定标准如下:1 古遗址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1 存在文化堆积,并有明晰的分布范围;1.2 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3 水库、湖泊、河流以及沿海水域内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沉船和地点明确的文物出土点;1.4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1.5 建筑及构筑物基址尚存。
2 古墓葬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2.1 形制结构或遗迹尚存;2.2 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的地域范围;2.3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3 古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3.1 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存在;3.2 建筑本体重修,但原有风格或形制基本保留;3.3 建筑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4 石窟寺及石刻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4.1 洞窟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2 石刻本体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3 石窟寺、石刻迁移,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5 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5.1 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5.2 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5.3 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或典型意义。
6 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不能列入上述各类别的文化遗存,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6.1 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本体存在;6.2 古脊椎动物或其他古生物化石地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是国家文化繁荣和国家形象展示的体现,而文物普查作为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又是其中的关键。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的文物普查活动。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不能移动或难以移动的文物,包括建筑、构筑物、石刻、石雕、木雕、瓷器、书画等各类文物。
对于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的制定,旨在更好地系统性地保护和管理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一、分类标准的制定意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保护和管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分类标准的制定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识别和归类,方便日后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分类标准的制定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详细而准确的分类,能够将文物作品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推动文物学科的发展并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
二、分类标准的内容概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物质组成、构造样式、制作技术、历史时期等方面的要素。
其中,物质组成是判断文物品种的重要依据,而构造样式则是区分文物类型的主要特征。
在建筑类文物的分类标准中,可以考虑到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等要素。
而对于书画类文物,可以以创作手法、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等为主要分类依据。
不同的文物类型,其分类标准有所差异,但整体上遵循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三、分类标准实施的挑战和建议分类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不可移动文物的材质和样式多种多样,对于一些复杂和特殊的文物,如何进行准确分类是一个难题。
分类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特色和历史背景,不能简单地套用通用的标准。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建议在制定分类标准时,需要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类方法。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资料]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发布日期: 2012-03-1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此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分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化部,1986年6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0020—2008),国家文物局,2009年2月16日《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发[2001]81号)《藏品档案填写说明》,国家文物局,1991年11月19日《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6月5日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文物分类根据文物的异同,即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
4 与此次普查中文物分类相关的文件材料《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记表(试行)》及其著录说明中“文物类别”部分。
5 分类原则5.1 文物分类体系结构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统一性。
5.2 文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质地为主,兼顾性质、功用,并充分考虑到中国文物传统分类方法。
对存世量较大、类别特征明显的文物独立成类,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归入其他类。
6 具体分类根据文物分类原则分为31类。
具体如下:序类别内容及举例号金银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金银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1 制品等。
铜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铜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2 品等。
铁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铁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3 品等。
陶、泥器彩陶、黑陶、红陶、灰陶、釉陶、白陶、紫砂、彩绘陶、珐花、生坯、泥金饼、泥4 丸等工艺制品及陶制建筑构件、陶制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中国政府为了全面了解和管理国内不可移动文物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普查活动。
而在这次普查中,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套分类标准,以便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的分类和管理。
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主要依据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实物特征来进行分类,同时也考虑到历史时期、材质、功能等因素。
下面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一、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时期进行分类。
这个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可移动文物所属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分类,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等时期。
二、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的材质进行分类。
这个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可移动文物的材质特点来进行分类,包括陶瓷、金属、石材、纸质、织物、竹木、雕塑等材质。
三、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的功能进行分类。
这个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可移动文物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包括宗教用品、礼仪用品、生活用品、军事用品、艺术品等功能。
四、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的实物特征进行分类。
这个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特征来进行分类,包括石碑、壁画、铭文、绘画等实物特征。
以上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这些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这些分类标准也为相关的研究、保护和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管理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详细分类不同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和保存状况,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措施和修复计划提供有力支持。
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还有助于提高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分类之后,文物管理者可以根据文物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管理计划,以确保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分类还能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不可移动文物的途径,促进文化遗产的认可和传承。
(2)各项的顺序要固定,文件名中不能存在任何空格。
无论任何原因,文件名中均不得存在中文字符。
截至此次普查的标准时点(2013.12.31.24:00)为止,已定级文物按现有级别填写,尚未确定级别的文物按未定级文物填写。
4.6文物类别按《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进行选择。
每件文物只选择1种范围和1种具体类别。
类别选择时如有交叉应按性质、功用、质地的顺序进行选择。
两种以上质地的文物,以其主要质地归类。
4.6.1类别范围按藏品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可以分为:历史文物、古籍、历史档案、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1)历史文物分为古代文物和近代现代文物。
古代文物: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属于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近代现代文物:1911年以来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以及反映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和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或著名人物有关的实物,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实物。
1840—1911年间与近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或著名人物有关的实物,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实物也可认定为近代现代文物。
(2)古籍: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
(3)历史档案: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
(4)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单选。
4.6.2具体类别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按《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进行选择。
单选。
4.7年代按《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年代标准(试行)》进行选择、填写。
4.7.1纪年选项因文物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本次普查提供A、B两种纪年选项:A按考古学纪年、中国历史朝代纪年,B按地质年代纪年和公元纪年。
根据文物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纪年选项进行具体选择。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0洞穴址0聚落址0城址0窑址0窖藏址0矿冶遗址0古战场0驿站古道遗址o军事设施遗址o桥梁码头遗址o祭祀遗址o水下遗址o水利设施遗址o 寺庙遗址0宫殿衙署遗址0其他古遗址0帝王陵寝0名人或贵族墓0普通墓葬0其他古墓葬0城垣城楼0宫殿府邸0宅第民居0坛庙祠堂0衙署官邸0学堂书院0驿站会馆0店铺作坊0牌坊影壁0亭台楼阙0寺观塔幢0苑囿园林0桥涵码头0 堤坝渠堰0池塘井泉0其他古建筑0石窟寺0摩崖石刻0碑刻0石雕0岩画0其他石刻0古遗址古墓葬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0古建筑o石窟寺及石刻o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o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o名人故、旧居o传统民居o宗教建筑o名人墓o烈士墓及纪念设施o工业建筑及附属物o金融商贸建筑o中华老字号o水利设施及附属物o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o医疗卫生建筑o军事建筑及设施o交通道路设施o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o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称地址及位置GPS坐标纬度O f〃测点说明代码经度。
海拔高程米级别面积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o省级文物保护单位o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o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o未定分布面积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平方米年代统计年代类□日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匸夏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青代□近现代□不详0古遗址0洞穴址0聚落址0城址0窑址0窖藏址0矿冶遗址0古战场0驿站古道遗址0军事设施遗址0桥梁码头遗址0祭祀遗址0水下遗址0水利设施遗址0寺庙遗址0宫殿衙署遗址0其他古遗址别0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0帝王陵寝0名人或贵族墓0普通墓葬0其他古墓葬0城垣城楼0宫殿府邸0宅第民居0坛庙祠堂0衙署官邸0学堂书院0驿站会馆0店铺作坊0牌坊影壁0亭台楼阙0寺观塔幢0苑囿园林0桥涵码头0 堤坝渠堰0池塘井泉0其他古建筑0石窟寺0摩崖石刻0碑刻0石雕0岩画0其他石刻0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日址0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0名人故、日居0传统民居0宗教建筑0名人墓0烈士墓及纪念设施0工业建筑及附属物0金融商贸建筑0中华老字号0水利设施及附属物0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0医疗卫生建筑0军事建筑及设施0交通道路设施0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0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所有权0国家所有0集体所有0私人所有0其他隶使使用单位(人)属用情□办公场所□开放参观□宗教活动□军事设施□工农业生产□商业用途口居住场所用途况□教育场所□无人使用□其他用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中国文物分类标准中国文物分类标准是根据文物的性质、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等因素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文物保护政策,中国文物可以分为国宝、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等不同级别。
一、国宝国宝是指珍贵的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象征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并在国家层面上受到特殊保护。
国宝的评定标准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保存状况等多个方面。
二、一级文物一级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代表了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
一级文物通常是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见证和重要人物遗物。
三、二级文物二级文物是指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在研究学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有一定意义,但相对于一级文物而言,其价值和重要性稍低。
四、三级文物三级文物是指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在研究学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但相对于一级、二级文物而言,其价值和重要性稍次。
除了以上的四级文物分类,还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些不具有实体形态,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或实际操作来传承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文物分类标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术研究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
这些分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并为后代提供更好的文化资源和研究材料。
中国文物的分类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对不同级别文物的分类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对文物的分类和研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XXXXX—XXXX文物数字化保护核心元数据Core Element Set for Cultural Heritage(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7-03-10)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元素集说明 (2)5 核心元素表 (3)6 元素及其修饰词定义 (6)6.1 文物类型 (7)6.2 名称 (7)6.3 文物识别号 (8)6.4 所在位置 (9)6.5 创作 (10)6.6 材质 (12)6.7 工艺技法 (12)6.8 计量 (12)6.9 描述 (14)6.10 题识/标记 (14)6.11 主题 (14)6.12 考古发掘 (15)6.13 级别 (16)6.14 现状 (16)6.15 来源 (17)6.16 权限 (18)6.17 展览/借展史 (18)6.18 数字对象 (20)6.19 相关文物 (22)6.20 相关知识 (23)参考文献 (25)前言本标准参考国际文物通用元数据标准以及国内文物普查系列标准及规范制定。
本标准为文物数字化保护行业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9)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珑,张俊娥,王亚林,冯英,张岩,王燕。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文物数字化保护核心元数据1 范围本标准是对文物数字化保护中不同类型文物资源基本特征进行描述的元数据标准,是根据文物资源的共同特点确定的元数据集合。
本标准仅定义文物元数据的核心元素集,作为各领域元数据互操作的一个基础元素集,适用于各类文物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描述。
在基于特定需求的具体项目或应用中可以增加额外的限制、规则和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我国的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被制定出台。
本文将介绍该标准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强文物工作,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次普查将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所有文物,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记录,为文物的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那些不便于迁移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例如古建筑、石刻、石碑、墓葬、石窟等。
相对于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更加脆弱,对其保护和管理需更加慎重和细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是根据国内外文物保护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该标准主要包括文物的组成部分、文物的分类和重点保护对象等内容。
文物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文物的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
例如古建筑类文物包括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建筑雕塑等;石刻类文物包括碑刻、石碑、石像等。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整体。
文物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文物而进行的。
根据文物的性质和特点,不可移动文物可以分为建筑类文物、石刻类文物、石窟类文物、墓葬类文物等。
每个类别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以便于对不同类别的文物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
重点保护对象是指那些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在不可移动文物中,将优先保护那些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和完整性的文物,以及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物。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文物的分类,可精确确定每个类别的文物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为文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通过对重点保护对象的确定,可更好地集中资源和力量,做好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最后,通过全国文物普查,可以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古董等级划分标准
古董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基于文物的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等方面进行划分。
以下是具体的划分标准:
一级文物:
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
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代表性文物。
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的具有特别重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
二级文物:
具有重要历史、科学价值或较高艺术价值,但在全国或本地区存量较多的文物。
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或一般艺术价值,但在全国或本地区存量较少的文物。
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时代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较高艺术价值,但有某种缺陷的文物。
反映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对研究某一历史问题有重要价值的
文物。
三级文物:
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全国或本地区存量较多的文物。
反映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对研究某一历史问题有一定价值的文物。
反映某种文化类型特征的某一区域性的非主要文物。
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俗文物。
反映某一历史时期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作品,或艺术、工艺水平较高,但损伤较重的作品。
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一定价值的善本。
其他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内文物。
在以上等级划分中,一级文物价值最高,二级文物次之,三级文物再次之。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你。
文物等级划分标准
文物等级划分标准是按照文物的质量、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等来
确定的。
具体的分类标准如下:
一级文物:集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典型性人物事迹、具有战略意
义的地理现象、确立了重要学说的成就、代表着我国早期历史文化的
物件等于一体的文物,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伟大风貌,是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代表,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和战略价值。
二级文物:指代表某一时期、某一流派或某一种社会现象和实践
的可观文物,能反映当时的历史舞台,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古今文化、历史及反映我国兴衰的文物起着重要作用,是我
国文物保护的重要资源。
三级文物:是指可以代表某一时期、某种文化体系的古文物、当
时流行的可观文物,这些文物一般都是某一市场、某一社会组织等社
会现象的可观文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文化价值,是我国文物生
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级文物:包括古文物、当时流行的文物,这些文物一般都是某
一市场、某一社会组织等社会现象的可观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文
化价值,属于文物保护的基础和根本。
五级文物:一般指普通的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它们没有达到前面
四级文物的规定,只是可以作为工具材料,跟踪社会历史变化,但不
能够反映历史某一时期的风貌,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资源。
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关解释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关解释关于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有关解释一、术语解释:1、文物指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指的是可以移动位置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的物质遗存;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2、国有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图书馆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收藏的,属于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可移动的物质遗存,以及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可移动文物,均应认定为国有可移动文物。
3、普查认定范围:(1)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收藏的文物;(2)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收藏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3)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4、认定条件:国有可移动文物包括历史文物、古籍、历史档案、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1)历史文物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
其中近现代文物的认定条件以《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为准。
(2)古籍和历史档案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
(3)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分为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二、普查意义:作为历史文明古国,中国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厚,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年-202*年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此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由国务院批准,在北京、陕西和青岛市三个试点区开展。
青岛被选为唯一的地级市试点单位,体现了国家对青岛文保工作的信任,可以说责任重大,机遇难得。
张新起市长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资料]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
发布日期: 2012-03-1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此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分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化部,1986年6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0020—2008),国家文物局,2009年2月16日
《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发[2001]81号)
《藏品档案填写说明》,国家文物局,1991年11月19日
《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6月5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文物分类
根据文物的异同,即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
4 与此次普查中文物分类相关的文件材料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记表(试行)》及其著录说明中“文物类别”部分。
5 分类原则
5.1 文物分类体系结构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统一性。
5.2 文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质地为主,兼顾性质、功用,并充分考虑到中国文物传统分类方法。
对存世量较大、类别特征明显的文物独立成类,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归入其他类。
6 具体分类
根据文物分类原则分为31类。
具体如下:
序类别内容及举例
号
金银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金银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1 制品等。
铜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铜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2 品等。
铁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铁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3 品等。
陶、泥器彩陶、黑陶、红陶、灰陶、釉陶、白陶、紫砂、彩绘陶、珐花、生坯、泥金饼、泥4 丸等工艺制品及陶制建筑构件、陶制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
瓷器彩绘、颜色釉等各类瓷质制品, 5
砖瓦画像砖、城砖、砖雕、墓砖、影作、象眼、板瓦、筒瓦、瓦当等。
6 宝、玉石器玉、碧玺、玛瑙、翡翠、各类宝石、珊瑚、琥珀、蜜蜡、钻石、芙蓉石、松石、石7 榴石、晶石、橄榄石等制品及原材料。
石器石刻石质工具、碑刻、墓志、经幢、画像石、法帖原石等。
8
漆木竹器各类漆制品、木质家具、竹藤质家具、生活用木器、木质工具、木刻板、牌匾、竹9 木简牍,以及竹、木、藤、草、核、匏质工艺品等。
绘画各类民间美术平面作品、中国画、油画、版画、素描、速写、壁画、漆画、宗教画、10 织绣画、连环画、贴画、漫画、宣传画、剪纸、年画、纸编画等。
书法创作作品、写经、对联等。
11
拓片甲骨拓片、瓦当拓片、古币拓片、砚铭拓片、画像砖石拓片、铜器拓片、碑刻拓片12 等。
珐琅器金属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等。
13
玻璃器各种玻璃、琉璃等制品及料器等、。
14
骨角牙器卜甲、卜骨、犀角、其他兽角骨、象牙、其他兽牙、玳瑁、砗磲、螺钿制品及原材15 等。
纺织(绣)品各类棉、麻、丝、毛制品、缂丝、刺绣、堆绫等。
16
皮革各类皮革制品。
17
玺印各类质地的官印、玺、押、封泥、印章、印范等。
18
文具、乐器、各类纸、墨、笔、砚等。
乐器。
法器。
19 法器
货币贝币、铜钱、纸币、钱范、钞版、金银铤锭、金银币、纪念币、其它金属货币、外20 国货币、电子货币卡等。
雕塑、造像各种质地的立体雕塑和宗教造像等。
21
古代人类遗体人类遗骨、遗体等。
22 遗骸
文献图书古籍、舆图、信札、奏折、诰命、契约文书、经卷、试卷、药方、剧本、歌本、报
刊、历史档案、会议记录、讲稿、决定、日记笔记、合同文书、手稿、标语、题词、23
统计数据等。
徽章、证件勋章、胸章、臂章、领章、帽徽、肩章、列章、像章、纪念章、证章、奖牌、奖杯、
出生证、身份证、出入证、工作证、学生证、准考证、毕业证、通行证、购物证、24
护照、士兵证、军官证、聘书、代表证、结婚证、离婚证、死亡证等。
邮品邮票、实寄封、纪念封、明信片等。
25
票据门票、车船票、机票、供应证券、税票、发票、储蓄存单、存折、支票、彩票、奖26 券、金融券、单据等。
音像制品原版照片、胶片、唱片、磁带以及珍贵拷贝等各种录音录像制品。
27
交通、运输工轿子、人力车、兽力车、汽车、船筏、飞机、摩托、火车等民用工具。
28 具
度量衡器各类质地的尺、权、砝码、量器、秤等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重量的器具。
29
武器装备、航各种兵器、弹药和军用车辆、机械、器具、地图、通讯器材、防护器材、观测器材、30 天装备医疗器材、被服等,及其他军用物品。
火箭、宇宙飞船等航天装备。
古脊椎动物化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石和古人类化31
石
其他未归入以上各类的通讯、生产、生活工具或用品,如钟表、仪仗、盆景、仪器、化32 学制品、建筑工具、纺织机械、照相机、放映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