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和内生论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答:(1)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通常不被政策因素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2)外生变量是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主要是政策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如:税率。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内生变量也就是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由经济体系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共同决定的,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
从金融领域来看,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资产规模要受到存款的资产偏好和银行贷款、投资机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创造能力也会随着其贷款融资活动的增加而提高,而社会公众资产偏好导致的资产结构又是现实经济运行经常调整变化的结果,这就使货币供给的变化具有内生性。
力主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不等于否认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
只不过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地降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效应。
(4)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这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与储备比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因而,中央银行只要确定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合理货币需求量,然后再由中央银行供给适量货币,货币供需就能实现均衡。
如果货币需求量是合理的,则当货币失衡时,完全可以由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手段的实施加以矫正。
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并不否认经济系统中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只是表明实际经济活动中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远不如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那么强。
(5)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央银行能不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效的调控货币的供应量,政府能不能有效的干预经济。
都知道,宏观经济的模型是一些列的方程或方程组。
一般所谓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是这样的意思:所谓内生性就是该变量是内生决定的,也就是说货币供给是包括利率等因素决定的,是方程内部的参数,通过方程的其他变量内生形成一个均和值,属于因变量所谓外生性就是外部决定,也就是说是自变量,外在因素(非方程内的控制因素)决定的,不因方程内变量改变而改变。
比如,早期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所以货币政策有效。
货币学派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也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
而后来的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就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
具体到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不仅仅是方程的问题。
主要是考虑了市场对货币的作用七十、说明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基本模型温特劳布的工资定理是该模型的基础。
根据这个定理,商品价格是劳动成本与某种加成之和决定,即P=K(W/Q)其中K代表企业运作的外生制度环境所决定的垄断程度,总名义工资(W)与实际产出Q之比是全部产出的单位劳动成本。
用L(总劳动收入)除以W和Q,可以得到下述等式:P=K(w/A)其中w是以名义货币计算的年平均工资率,A是平均劳动生产率(Q/L),假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稳定,那么名义工资率的相对增长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w>A)物价就会上升。
因此,利用一般符号,可以写成:P=P(w)其中w通过集体议价外生决定,即物价是名义工资的函数,两者正相关变化,且工资率的任何过度增加(w>A)都将导致物价的上升。
因为,物价由单位劳动成本加稳定的加成所构成,对于任何给定的实际产出水平(Q)和相应的就业水平,其直接效应是名义收入(Y)将按比率增加。
因为名义收入等于一般物价水平乘以实际产出(Y=P×Q),在Q 既定的情况下,工资变动影响物价,物价变动影响名义收入,名义收入增加又与物价的提高成正比。
在货币供给决定的Y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物价的上涨只能是产出的下降,作为决定产出的变量——就业也将相应下降。
题目:中国货币供应是外生性还是内生性姓名:系别:国际经济贸易系年级专业: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任课教师:定稿日期:2012 年6 月18 日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内生性还是外生性一概念:1外生性:外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这个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所决定,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2内生性: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决定不了,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内部实际变量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二实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 是货币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同时是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础。
明确该问题不仅对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决定, 而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程度的判断,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该问题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我国货币具有外生性的特点:在探讨我国货币供给问题时, 把1990 年至1999 年作为考察对象, 从表1 中可以看出: M0( 现钞) 、M1( 现钞与活期存款) 、M2( 现钞、活期存款与定期贷款) 的增长率在1992 年至1994 年具有明显加快的趋势, 其中M0 在1992、1993 年增长率均高达35%左右, 这决不是偶然的、纯经济因素所影响的, 而是受到了1992 年邓小平南巡、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的影响。
政府增大货币投放量的本意就是借此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增长率一改1990 年、1991 年的低迷状况, 从1992 年开始连续几年出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islm外生变量IS-LM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模型,用于分析国民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型中,除了IS曲线和LM曲线所表示的内生变量外,还存在一些外生变量,这些外生变量对经济的运行和均衡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IS-LM模型的外生变量展开讨论,探究它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IS-LM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增多,可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也增加,从而刺激了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相反,当货币供给减少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减少,购买力下降,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长,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财政政策是影响IS-LM模型的另一个外生变量。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
当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时,会刺激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加,增加了总需求,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相反,当政府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时,会抑制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长,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财政政策的调整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外部冲击是IS-LM模型中的另一个重要外生变量。
外部冲击包括国际油价的变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
当国际油价上涨时,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推动物价上涨,对经济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影响投资者信心,对经济产生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
因此,外部冲击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利率水平是影响IS-LM模型的另一个外生变量。
利率水平直接影响投资支出和货币需求。
当利率较低时,投资者倾向于借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了投资支出的增加。
同时,低利率会降低借款成本,激励人们增加贷款,推动货币需求的增加。
相反,当利率较高时,投资者倾向于减少投资,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利率水平对经济的运行和均衡产生重要影响。
预期是IS-LM模型中的另一个外生变量。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和预测。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研究摘要:根据对“货币供给是否由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货币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
货币供给外生论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
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内生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
本文将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
还要讨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的争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额;进出口;内生性;外生性一、货币外生论和内生论的含义及其差异外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内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两者之间的差异:两者本身就是一种对立的身份出现,所以两者在基本方面来看都是呈现两极分布。
二、国外研究(一)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1.古典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古典经济学家实际上都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他们的货币是金币,黄金的生产与经济的运行没有直接的内生的联系,按照费雪和庇古的货币数量说公式,都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货币的供给。
产出的多少为制度和技术因素所决定,既不受货币数量恩德影响,也不影响货币的数量。
2.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凯恩斯明确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自主地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调节利率。
没有中央银行的决策,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不会增加。
也就是说,经济运行的状况下不会自发地影响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在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的图形中,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它与利率和实际经济的运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3.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方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高能货币H、存款与准备金率D/R和存款与通货比率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但其中,货币当局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
也就是说,货币当局只要控制或变动H,就必然能在影响D/R 和D/C的同时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显然是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外生变量。
4.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卢卡斯等虽然没有具体讨论经济运行和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但是,他们都强调中央银行货币的至关重要性,以及中央银行采取稳定的货币供给政策对于经济稳定的中央意义。
因为,他们假定中央银行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就隐含着经济运行不能直接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外生的意思。
(二)货币供给内生论1.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温特劳布和卡尔多提出内生货币理论,他们认为货币的需求通过政府的压力,转化成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
这就是说,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而无法执行自主性货币政策。
温特劳布认为,货币供给只能以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程度相应增加,而不为中央银行独立决定,即由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所决定,这就是温特劳布的货币内生性理论。
温特劳布内生性理论的一个遍体是卡尔多内生货币模型。
卡尔多认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作为最后的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
中央银行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货币当局除了满足“交易需求”之外,别无选择,否则整个金融系统都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难。
该观点表明,在中央银行制定和维持的任何既定利率水平上。
货币供给曲线的弹性都无限大,即货币需求创造自己的货币供给,供给因此而能满足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货币供给曲线的水平状。
2.莫尔的水平主义供给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卡尔多和温特劳布提出货币需求自创货币供给的理论以来。
80年代末莫尔又将它们的理论进一步推向深化。
如果说温特劳布—卡尔多的货币供给给内生性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承担稳定经济金融秩序的责任的无奈,那么莫尔的理论则超越了关于“政治压力”、“缺乏道德约束”、“不完全竞争”以及“官僚主义惰性”等分析,而是对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影响进入了深入探讨。
莫尔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信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负债管理自给基础货币、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
(三)托宾等的货币供给新论1.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新论”一词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托宾(J. Tobin)教授在1963年发表的《作为货币创造者得商业银行》一文中提出的,是相对于传统的货币技术---货币乘数分析法而言的。
“新论”强调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一性,以及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同一性,主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的作者Redcliffe、美国的格雷(J. G. Gurley)和肖(E. S. Show)都对这一理论做出了贡献,最后经托宾等的完善而成为一种系统地货币供给理论。
1959年的英国《拉德克利夫》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应该是包括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该报告指出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控制目标的不恰当性,实际上就是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个不受中央银行控制的内生变量。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对以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们认为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货币金融理论应该分析的是多样化的金融资产,货币仅仅是其中一种;控制货币的政策不是决策者可依赖的唯一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制度乃至经济制度的应该是一套完整的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债务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在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唯一有能力创造活期存款形式的货币机构,而其他金融机构却是能创造某种独特的金融债权凭证的机构,他们通过放款和投资与商业银行分享着扩张信用的能力;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会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于是货币供给不进决定于商业银行本身,而且决定于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应以更广义的货币定义作为理解货币与总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基础,货币统计的口径越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大。
因此,格雷与肖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的货币金融理论,明确提出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问题。
1963年,耶鲁大学教授托宾发表了《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一文,并提出了“新论”一词。
他认为,弗里德曼对于货币供给方程式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他还指出,存款与通货比率,从实际经济运行资料来看,并不是始终处于稳定的状况,而常常出现的是周期波动现象;至于存款与准备金比率的变动,商业银行行为的独立作用是很明显的。
“新论”的新颖指出主要表现在:1.极为重视利率及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托宾等人认为,视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是错误的,货币供给深受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影响,H和M之间并不存在简单明确地倍数关系。
2.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货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兴起,它们的各项业务无论形式还是规模,都有较大的发展,打破了商业银行垄断信用市场的格局。
货币供应新论的支持者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同商业银行一样,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三、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讨论关于“我国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这一问题,是从我国货币供给能否直接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这一角度提出的。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外生论”和“内生论”两者观点。
1.货币供给的外生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
这个观点的含义在于认为我国货币的流通量是可以有中央银行自己来控制的。
不过,我们国家的学者支持此类观点的较少。
2.货币的供给的内生论我国学者基本都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的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的货币供给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体现出内生性。
我国的学者从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两个方面对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大量研究,已得到了详细完善的内生性理论构成。
例如:宁咏《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提出了一个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框架,而且运用中国的资料,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对之进行了实证检验。
有些学者借助ARCH模型,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总结根据对“货币供给是否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的回答,货币供给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
货币供应理论上的分歧在实践中表现为货币控制操作目标的不同。
这两种理论争论的实质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从政策角度看的意义是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银行金融机构改革的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金融资产种类的增多以及货币需求的变动都会加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我国对于开放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条件下,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能将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1】《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2007,胡海鸥,贾德魁【2】《拉德克利夫报告》,1959,英国Recliffe【3】《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1963,托宾(J. Tobin)【4】《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2006,西北大学,吴艳青【5】《托宾与货币主义:评论文章》,1981,卢卡斯【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论文,1984,卢卡斯【7】《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四版)》,1997,胡庆康【8】《关于货币内生、外生问题的一般理论》,《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09年2期,梁东黎【9】《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介评》,胡海鸥,《金融研究》,1997年10期【10】《货币供给的性质:内生抑或外生》,崔建军,《经济学家》2005年第03期【11】《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货币理论》,陈端洁,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12】《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外生决定还是内生决定》,孙礼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年10期【13】《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分析》,王晗,《上海金融》,2001年11期【14】《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比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曙光【15】《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宁咏【16】《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李春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7】《宏观经济运动中的货币》,刘魏,郝雁,中山大学出版社【18】《我国货币内生性、外生性与通货紧缩相关关系》,辛洪涛,贵州师范大学【19】《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83【20】《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李选芒,《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21】《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实证研究》,史永东,《统计研究》1998年第01期【22】《中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研究》,魏巍贤,《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0年第11期【23】《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张明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4月1日【25】《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仲伟来,《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1期【26】《从货币供给理论看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姜蕾,《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3期【27】《我国货币供应内生性的实证研究》,金道政等,《当代经济》2008年第四期【28】《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胡建渊等,《财贸经济》2005年第07期【29】《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沈能,《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30】《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刘巍,《海南金融》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