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7
消防基础知识: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根据燃烧基础理论,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三个条件必须勇士具备且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是给予对燃烧条件理论运用的结果。
其中,防火原理在于限制燃烧条件的形成,灭火原理是破坏已触发的燃烧条件。
一、防火的基本方法预防火灾发生的基本方法应从限制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入手,并避免它们相互作用。
(一)控制可燃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控制可燃物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以难燃、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材建造房屋;降低可燃物质(通常指可燃气体、粉尘等)在空气中的浓度,如在车间或库房采取全面通风或局部排风,使可燃物不易积聚;将可燃物与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其他物品隔离保存,并防止“跑、冒、漏、滴”等。
(二)隔绝助燃物对于一些易燃物品,可采取隔绝空气的方法来储存,如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存放等。
在有的生产、施工环节,可以通过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性介质保护的方式来隔绝助燃物,如水入电石式乙炔发生器在加料后,用惰性介质氮气吹扫,燃料容器在检修焊补(动火)前,用惰性介质置换等。
(三)控制引火源在多数场合,可燃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为最常见助燃物的氧气也几乎无处不在,所以防火防爆技术的重点应是对引火源的控制。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类必要的热能源即可能成为导致火灾发生的引火源,故须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加以控制,既要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又要设法避免引起火灾爆炸。
对于几类常见引火源,通常的做法有禁止明火、控制温度、使用无火花和静电消除设备、接地避雷、设置火星熄灭装置等。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针对可燃物),如:水喷雾灭火系统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或持续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即会停止。
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造成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酿成灾害。
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人们采取了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然而火灾总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火灾发生后,如何有效地进行扑救,关键在于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各种灭火剂。
灭火剂是指能够有效地破环燃烧条件,使燃烧中止的物质。
简言之,灭火剂就是用来灭火的物质。
无论哪类火灾,只要扑救及时,方法正确,充分好挥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就能迅速地将其扑灭。
迅速及时合理地使用灭火剂,能有效的减小火灾的损失。
本章重点对常见几种灭火剂的灭火原理及作用进行了描述,目的是为达到全员了解每种灭火剂的灭火原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针对不同的紧急情况使用相应的器材进行有效地扑救,避免人为失误造成二次事故。
第一节常见灭火剂及灭火原理1 灭火剂的种类现代灭火剂的发展很快,不仅在品种上日趋繁多,能够造成扑救各种火灾的灭火剂,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向着高效、低毒和通用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常用的灭火剂种类有:1.1 水:古今中外,水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天然灭火剂。
1.2 泡沫灭火剂:泡沫是一种体积较小,表面被液体包围的气泡群。
火场上使用的灭火泡沫是由泡沫灭火剂的水溶液,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充填大量气体(二氧化碳或空气)后形成的。
通常使用灭火泡沫,发泡倍数的范围为2-1000,密度在0.001-0.5之间。
1.2.1 普通泡沫灭火剂:这类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和B类火灾中的非极性液体火灾(包括:蛋白泡沫灭火剂、氟蛋白泡沫灭火剂、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化学泡沫灭火剂和合成泡沫灭火剂);1.2.2 抗溶泡沫灭火剂:这类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和B类火灾(包括:金属皂型抗溶泡沫灭火剂、凝胶型抗溶泡沫灭火剂、抗溶氟蛋白泡沫灭火剂和抗溶化学泡沫灭火剂等)。
1.3 干粉灭火剂:这类灭火剂是一种微细而干燥的、易于流动的固体粉末。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及灭火器基本知识一、灭火的基本原理。
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而使火熄灭以及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二、灭火的基本方法:(一)冷却灭火法。
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体上,将可燃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终止燃烧。
如用水灭火。
(二)隔离灭火法。
就是将燃烧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
(三)窒息灭火法。
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断绝氧气的助燃而熄灭。
如用泡沫灭油类火灾。
(四)抑制灭火法。
也称化学中断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停止。
如干粉灭火剂灭气体火灾。
三、灭火器使用及注意事项:常用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一)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方法:先拔出保险栓,再压下压把(或旋动阀门),将喷口对准火焰根部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注意事项:使用时要戴手套,以免皮肤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防止冻伤。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电器火灾时,如果电压超过600伏,应先断电后灭火。
(二)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相同,但应注意的是:干粉灭火器在使用前,应先把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
在使用ABC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火灾时,应使灭火喷嘴对准燃烧猛烈处,左右扫射,并应尽量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洒在燃烧物表面,直至把火全部扑灭。
因干粉的冷却作用甚微,灭火后一定要防止复燃。
消防安全知识防火基础知识与火灾报警基本概念与常识1.基本概念与常识(1)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剂)和温度(点火源)。
三个条件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2)防火的基本措施根据燃烧条件,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结合在一起。
为此,防火的基本措施是:1.控制可燃物;2.隔绝助燃物;3.消除着火源;4.阻止火势蔓延。
(3)灭火的基本原理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4)火灾的定义根据国家标准(GB5907-85《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份》,将火灾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发生的灾害。
(5)火灾的分类根据国家标准(GB4968-86《火灾分类》的规定,将火灾分为A、B、C、D四类。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6)燃烧类型燃烧有许多类型,主要是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等。
(7)闪燃的概念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也就是说,液体可燃物表面会产生可燃蒸气,固态可燃物也因蒸气、升华或分解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这些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性气体,当遇明火时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闪光的现象。
(8)闪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在低于某液体的闪点温度下,就不可能点燃它上面的空气和蒸气混合物。
(9)自燃的概念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着火源的作用,靠自燃或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叫做自燃。
一、防火灭火基本知识1、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3)火源:具备以上三个基本条件,并且三者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物质才能燃烧。
例如生火炉,只有具备了木材(可燃物),空气(助燃物),火柴(火源)三个条件,才能使火炉点燃。
一切防火灭火行为都是为了防止或终止燃烧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作用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2、火灾的定义与分类(一)、火灾的定义: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GB5907-86)(二)、火灾的分类火灾分为A、B、C、D四类(GB4968-85)1.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2.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4.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二、我公司的灭火器种类、灭火器的存放、状态和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1、种类:灭火器是扑灭初期火灾最有效的工具,现在我公司的灭火器种类有2kg、3kg 、4kg、8kg手提ABC干粉灭火器,35kg推车ABC 干粉灭火器,2kg、3kg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
2、检查标准:a、手提ABC干粉灭火器和推车ABC干粉灭火器在铅封插销处有一块压力表,压力表内指针在红区,说明压力低,需要重新充装;压力表内指针在绿区,说明压力正常;压力表内指针在黄区,说明压力偏高。
偏高和偏低都需要重新充装。
正常区域充装时间:新购买的5年充装,重新充装后以后每2年充装一次。
ABC干粉灭火器可以扑灭可燃固体、液体、气体和电器类引起的火灾。
b、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从外观上无法判断内部的压力,只能根据重量判断灭火器内是否有气体。
当重量减少5%或50g,必须重新充装。
重量标签已经标识在筒体上。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防火灭火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并在火灾发生时进行灭火的行为。
下面将分为防火的基本原理和灭火的基本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防火的基本原理:1. 防火隔离原理:通过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窗、布设浸泡带等措施,将火势和烟气有效隔离,减少火势扩散的可能性。
2. 抑制火源原理:有效控制火源,如严格管理各类电气设备、使用安全的电器插头及线路、加强设备维修保养等,避免电气设备引发火灾。
3. 防火材料选择原理:对于易燃材料,应尽量替换为不易燃材料,并合理选用防火性能好的材料,如采用阻燃材料进行装修,减少火灾的发生和发展速度。
4. 安全用火原理:合理使用明火和电器设备,正确使用各种燃气设备和电器设备,避免产生火源和火灾隐患。
灭火的基本方法:1. 水雾灭火法:利用水雾喷射器或高压水枪,将水雾喷射到火源和火势较大的火焰上,通过吸附热量和冷却作用,迅速降低火源的温度,达到灭火的效果。
2. 干粉灭火法:将干粉通过灭火器或手提灭火器喷射到火焰上,利用干粉对火焰的化学反应作用,抑制火焰的燃烧过程,达到灭火的目的。
3. 二氧化碳灭火法: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将其喷射到火焰和火源上,通过窒息效应,降低火源周围的氧气浓度,使火焰熄灭。
4. 泡沫灭火法:通过泡沫灭火器将泡沫液喷射到火焰上,形成稳定的泡沫覆盖层,隔绝空气,起到隔热和窒息作用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5. 干扑灭火法:使用干湿混合物对火源进行灭火,利用固态、流态和气态混合物对火源进行灭火。
除了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还需要加强火灾防控意识,进行日常的火灾预防和隐患排查工作。
保持灭火器材和设备的完好性和通畅性,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加强员工的防火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防火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火灾报警系统和组织灭火人员和物资进行灭火救援。
总之,防火灭火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防火知识的普及和灭火技能的培训,做好防火意识的普及和火灾隐患排查的工作,合理设置灭火设备,提高灭火的能力和效果。
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一、灭火原理火灾是指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燃物质在氧气的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大量热能的现象。
灭火就是要切断或削弱火灾发生所必需的火灾三要素之一,即可燃物、氧气和引火源中的任意一项,使其无法维持或产生燃烧反应,从而达到扑灭火灾的目的。
灭火的原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削弱燃料灭火时可以通过削减可燃物的存在量、削减液体可燃物的表面积、削弱可燃物的火走性来达到削弱燃料的目的。
2.隔离氧气灭火时可以采用物理屏障来阻止氧气的进入,如使用灭火器将燃烧物体涂覆或包裹住;也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如灭火剂中的化学剂会与氧气反应,使其失去活性。
3.冷却温度灭火时可通过给予燃烧物体足够的冷却量来消耗火焰热量,使燃烧物体温度降低到失去燃烧能力的范围内。
4.阻止链式反应灭火时可以破坏火灾的链式反应,如给予火源附近的物体足够多的冷却量,使其无法继续发生燃烧;也可以给予足够的抑制剂,破坏火焰传播的条件。
二、灭火器材的基本知识1.消防器材消防器材是指用于灭火、防护、逃生和救援等火灾事故处置工作的设备和装备。
常见的消防器材包括灭火器、消火栓、喷水器、泡沫器、灭火器具、自动喷水灭火装置等。
2.灭火器灭火器是指用来扑灭初期火灾,进行初期救援的可携带灭火设备。
根据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介质的不同,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水喷雾灭火器等。
(1)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是使用干粉作为灭火介质的灭火器材。
干粉灭火器可用于扑灭A类、B类、C类、D类和E类火灾,适用于一般火灾的扑灭工作。
(2)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是使用液态二氧化碳作为灭火介质的灭火器材。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B类火灾和电器设备火灾的扑灭工作,能迅速灭火,无残留物,不导电。
(3)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是使用稀释剂和起泡剂调配的泡沫作为灭火介质的灭火器材。
泡沫灭火器适用于A类和B类火灾的扑灭工作,能有效隔离空气,表面覆盖火源,具有冷却和抑制燃烧的作用。
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灭火是指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控制、抑制或消灭火灾的过程。
灭火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程度,因此具备灭火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灭火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燃料、氧气、温度和链式反应。
只有当这四个要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受到控制,火灾才会被有效地扑灭。
燃料是火灾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各种可燃物质。
不同的燃料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其中包括燃点、闪点、升烟点等参数。
了解和掌握燃料的特性对于灭火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燃料的属性,才能选择相应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氧气是燃烧过程中的必需物质,它是维持燃烧过程的关键因素。
大部分常见的燃料都需要氧气才能燃烧。
因此,控制氧气的供应是灭火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小规模的火灾,可以通过封闭空间、限制氧气供应来消灭火源。
而对于大型火灾,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喷水雾化等方式降低氧浓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温度是火灾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燃烧所需要的能量。
火灾一般都是通过获得外部的能量使其温度升高开始燃烧的。
控制温度可以通过提供冷却剂来达到,在大火灾中,常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进行冷却。
链式反应是指火灾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火灾一旦形成,会形成一个自持续的反应链。
例如,在一场火灾中,燃烧产生的烟气会变得非常热,导致周围的物体发生自燃。
控制火源并切断链式反应是灭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灭火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下:1. 灭火器:灭火器是一种便携式的灭火设备,通常可以用于扑灭小范围的火灾。
常见的灭火器包括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等。
在使用灭火器时,要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灭火装备:灭火装备包括消防车、水枪、消防栓等专业灭火工具。
消防车通常装备有大容量的水泵、水龙带和其他灭火设备,可用于消防人员到达火灾现场并进行扑灭作业。
3. 灭火技术:灭火技术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采用相应的灭火方法。
常见的灭火技术包括直接扑灭、冷却灭火和隔离灭火等。
根据不同火灾的特点和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范文引言:灭火是指用适当的方法和装备来扑灭火灾,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过程。
灭火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和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灭火的原理和基本知识是从事灭火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对灭火的原理和基本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一、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1. 灭火原理灭火原理是指灭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的原理。
了解灭火原理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灭火剂和方法,提高灭火效果。
(1) 降低燃烧物的温度灭火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通过降低燃烧物的温度来抑制火势的发展。
对于固体燃烧物,可以通过喷水、喷雾等方式将其表面降低温度,以减缓燃烧反应。
对于液体和气体燃烧物,可以使用灭火剂将其吸热并蒸发,从而降低温度。
(2) 隔绝燃料与氧气的接触火灾需要燃料、氧气和热量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才能继续燃烧。
因此,灭火的另一个原理是通过隔绝燃料与氧气的接触来阻止火势的扩大。
这可以通过盖盖子、关闭阀门等方式来实现。
(3) 抑制火焰的产生火焰是火灾中最活跃的部分,它是火灾发展的核心。
因此,灭火的一项重要原理是通过抑制火焰的产生来控制火势。
这可以通过喷洒灭火剂、覆盖燃烧物等方式来实现。
2. 灭火剂的选择灭火剂是用于扑灭火灾的化学物质或物理装置。
不同类型的火灾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灭火剂。
常见的灭火剂包括水、泡沫、二氧化碳和干粉等。
(1) 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之一,适用于大多数火灾。
它具有降低燃烧物的温度、隔绝燃料与氧气的接触和抑制火焰的产生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油类和电气设备火灾,使用水可能会加剧火势,因此需要慎重使用。
(2) 泡沫:适用于液体火灾,能够形成厚重的覆盖层,隔离氧气,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泡沫还具有降低火灾现场烟雾和热量的作用。
(3) 二氧化碳:适用于电气设备火灾和液体火灾。
二氧化碳通过吸热和排除氧气来扑灭火灾,但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接近火源,以免引起反弹。
(4) 干粉: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火灾。
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灭火原理是指通过干预火灾过程中的热、燃料和氧气三个要素之一,以达到将火势扑灭或控制的目的。
了解灭火原理对于预防和处理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灭火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1. 灭火剂的分类灭火剂是一种能够抑制火灾的物质或装置。
根据灭火剂的性质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水:是常用的灭火剂,可以通过冲击作用和吸热作用达到灭火目的。
- 干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抑制火灾产生的燃烧反应,阻断燃料和氧气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 气体:气体灭火剂主要有惰性气体和化学气体两种。
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将氧气稀释达到灭火的目的;化学气体如卤代烷,主要通过抑制火焰的燃烧反应达到灭火的效果。
2. 灭火原理灭火的基本原理是干预火灾过程中的热、燃料和氧气三个要素之一,从而阻断火势的发展。
具体来说,灭火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降低温度:通过给予足够的冷却作用,使火焰温度降低到燃烧不能维持的程度,从而扑灭火势。
- 隔离燃料:通过切断燃料的供应,使火焰无法继续燃烧下去,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 抑制火焰:通过添加某些物质,抑制燃烧的化学反应,使火势得以控制或扑灭。
- 稀释氧气:通过增加惰性气体或稀释氧气的方法,使火焰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进行燃烧,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3. 灭火技术除了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外,还需要了解一些实用的灭火技术,以便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技术:- 扑救火源:对于小型火灾,可以通过直接使用灭火器或水源扑救火源,将火势控制在起火点。
- 卷烟灭火法:将湿毛巾或纱布捆扎在嘴巴上,避免吸入有毒烟雾,保护呼吸道,并低姿势离开火灾现场。
- 扑灭火焰:对于明火较大的火灾,可以利用灭火器或水源扑灭火焰,尽量使火势不扩大。
- 逃生自救:在火灾发生时,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采取自救措施,通过楼梯、疏散通道等逃离火灾现场。
4. 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常见的灭火装置,用于应对各种规模的火灾。
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灭火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无论是消除森林火灾还是救援城市火灾,都需要专业的灭火知识和技能。
而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隔离、窒息、降温和化学抑制。
一、隔离隔离是灭火的第一个基本原理。
它的实现方式是把火源和周围环境物质隔离开来,截断火焰的延伸路径,限制火势的发展。
如森林火灾发生时,可以在火源周围开辟防火带,将火势隔离开来,从而防止火势进一步向周围蔓延。
在城市火灾中,可以通过关闭门窗、隔离房间、在火场进行分隔和隔离等方法来防止火势的扩大和蔓延。
二、窒息窒息是灭火的第二个基本原理。
这个原理是利用燃烧需要的氧气被消耗的特性来扑灭火焰。
如果能够使燃烧过程中缺少足够的氧气,火焰就会被扑灭。
在消防中,常用的窒息技术主要有泡沫灭火、粉末灭火、液体灭火、灭火器灭火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将火势扑灭。
三、降温降温是灭火的第三个基本原理。
火灾的发生背后是燃烧过程的存在,而燃烧需要有足够高的温度。
如果能够将火源的温度降低到以下燃点,火焰的燃烧就会停止。
降温是比较传统的灭火技术,包括喷水、喷雾、冷却等方法。
同时,先进行降温能减少火势的暴涨,提高灭火成功率。
四、化学抑制化学抑制是灭火的第四个基本原理。
在燃烧过程中,使用化学方法可以抑制火源氧化反应或生成缺乏燃料的气体,阻止火焰的延伸,提高灭火效果。
化学抑制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吸附剂、化学灭火剂等方法。
这些方法灭火速度比较快,同时选择正确的灭火剂也能减少次生污染。
结论以上简要介绍了灭火的四个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不是单独的,在实际消防中往往综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完成灭火任务。
而了解这些原理,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更好地制定扑救方案,用更高效的方法降低损失。
当然,消防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大家也要注意消防安全,避免火灾发生。
九年级化学灭火原理知识点灭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项技能和知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些基本的灭火原理来更好地应对突发火灾。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九年级化学灭火原理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灭火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认识火灾的三要素火灾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的存在:燃料、氧气和足够的热量。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够切断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能将火灾扑灭。
这也是灭火的基本原理。
为了有效地灭火,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第二,常见的灭火剂1. 水:水是最常见的灭火剂之一。
当水与燃烧物接触时,可以吸收燃烧物的热量,降低温度,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水对于不溶于水的液体、油脂等燃烧物并不有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火灾,因此在选择灭火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2. 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是一种常用的多功能灭火设备。
它内部装填着干粉剂,可以扑灭木材、塑料、液体和气体等多种火源。
使用干粉灭火器时,我们需要站在风向背面,将灭火器喷嘴对准火源,通过挤压灭火器上的手柄,将干粉剂喷洒到火源上,从而抑制燃烧。
3. 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是一种常用的特殊灭火设备。
它使用高压二氧化碳气体冷却火源,将氧气与火源分离,从而阻止燃烧的过程。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我们需要站在风向背面,将灭火器喷嘴对准火源,从灭火器上的手柄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第三,灭火的基本原理在进行灭火操作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火灾物理化学原理。
首先要明白的是,火需要足够的热量来维持燃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抑制火势,控制火源。
其次,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没有氧气就无法维持燃烧过程。
因此,通过切断氧气供应,可以有效地扑灭火源。
最后,燃烧需要燃料,不同的燃烧物有不同的特性和灭火方法。
因此,在使用灭火剂时,我们需要根据火源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灭火剂。
第四,注意事项在进行灭火操作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消防安全培训内容灭火的基本常识消防安全培训内容灭火的基本常识消防培训有以下几点:一是火灾成因,首先是生活因素,例如炒菜取暖等操作不当。
其次就是安装和使用电器不当引发的火灾,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火灾。
二是要了解消防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是了解火灾逃生的技巧,如利用疏散通道逃生,自制器材逃生,利用建筑物逃生或者是寻找避难处所逃生。
四是懂得消防安全知识:1、要具备“四个能力”: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能力;2.要知道初期火灾现场处置程序,首先就是要拨打“119”,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火场警惕、初期火灾补救,还有就是协助消防灭火。
3、是要知道“五懂”:懂得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懂得消防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预防火灾措施;懂得灭火和应急疏散及火灾扑救;懂得火场逃生方法。
4、是要掌握“四会”:会报警;会使用消防措施;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离。
5、是要熟练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灭火的基本原理有隔离法灭火。
隔离法灭火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燃烧物体与可燃物质进行分离,或者是分割。
燃烧无可支持物,就无法持续燃烧,然后逐渐停止。
窒息灭火法。
燃烧的持续需要有氧气去助燃窒息,窒息灭火法就是阻止氧气空气进入到燃烧区,将燃烧物质与氧气隔绝,使燃烧不能持续,逐渐灭火。
冷却灭火法。
就是将低于火焰温度的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物上,可以使燃烧物质的温度降到燃点之下,从而使燃烧停止,最常见的就是用水灭火。
抑制灭火法。
就是灭火剂与可燃物质进行亲密接触,抑制可燃因素的产生,使燃烧反应停止,最常见的就是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
森林防火小常识8条1、不准在山上烧黄蜂、烧山赶野兽。
2、不准在林区内丢烟头。
3、不准在山上烧灰积肥。
4、不准在山上烧木炭。
5、不准在山上烧香烛纸钱、放炮竹、放孔明灯。
6、不准在山边林内烧田坎、烧稻草。
7、不准在山上玩火或烤火取暖。
8、不准在林区烧烤食物。
安全消防知识培训火灾与燃烧一、火灾及其危害: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可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污染大气,破坏生态环境;可使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化为灰烬,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毁灭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和弥补的损失;涂炭生灵,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难以消除的身心痛苦……二、燃烧与火灾: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三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2、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点火能量;(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三、火灾的分类: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等引起的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四、燃烧中的几个常用概念:1.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2.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
3.爆燃: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称为爆燃。
4.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5.氧指数: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固体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
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一般认为氧指数<22属于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属可燃材料,氧指数>27属难燃材料。
6.可燃液体的燃烧特点: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可燃蒸气的燃烧,因此,液体是否能发生燃烧,燃烧速率的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关。
液体火灾危险分类及分级是根据其闪点来划分的,分为甲类(一级易燃液体):液体闪点小于28摄氏度;乙类(二级易燃液体):闪点大于等于28小于60摄氏度;丙类(可燃液体):液体闪点大于等于60摄氏度三种。
灭火原理及基本知识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造成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酿成灾害。
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人们采取了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然而火灾总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火灾发生后,如何有效地进行扑救,关键在于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各种灭火剂。
灭火剂是指能够有效地破环燃烧条件,使燃烧中止的物质。
简言之,灭火剂就是用来灭火的物质。
无论哪类火灾,只要扑救及时,方法正确,充分好挥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就能迅速地将其扑灭。
迅速及时合理地使用灭火剂,能有效的减小火灾的损失。
本章重点对常见几种灭火剂的灭火原理及作用进行了描述,目的是为达到全员了解每种灭火剂的灭火原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针对不同的紧急情况使用相应的器材进行有效地扑救,避免人为失误造成二次事故。
第一节常见灭火剂及灭火原理1 灭火剂的种类现代灭火剂的发展很快,不仅在品种上日趋繁多,能够造成扑救各种火灾的灭火剂,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向着高效、低毒和通用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常用的灭火剂种类有:1.1 水:古今中外,水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天然灭火剂。
1.2 泡沫灭火剂:泡沫是一种体积较小,表面被液体包围的气泡群。
火场上使用的灭火泡沫是由泡沫灭火剂的水溶液,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充填大量气体(二氧化碳或空气)后形成的。
通常使用灭火泡沫,发泡倍数的范围为2-1000,密度在0.001-0.5之间。
1.2.1 普通泡沫灭火剂:这类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和B类火灾中的非极性液体火灾(包括:蛋白泡沫灭火剂、氟蛋白泡沫灭火剂、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化学泡沫灭火剂和合成泡沫灭火剂);1.2.2 抗溶泡沫灭火剂:这类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和B类火灾(包括:金属皂型抗溶泡沫灭火剂、凝胶型抗溶泡沫灭火剂、抗溶氟蛋白泡沫灭火剂和抗溶化学泡沫灭火剂等)。
1.3 干粉灭火剂:这类灭火剂是一种微细而干燥的、易于流动的固体粉末。
1.3.1 普通干粉灭火剂:这类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救B、C类火灾和带电设备火灾(包括: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碳酸氢钾干粉、氯化钾干粉、硫酸钾干粉和氨基干粉);1.3.2 多用干粉灭火剂:这类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救A、B、C类火灾和带电设备火灾(它主要是以磷镀盐为基料的干粉)。
1.4 卤代烷灭火剂:以卤素原子取代烷烃分子中的部分或全部氢原子后得到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卤代烷。
一些低级烷烃的卤代物具有程度不同的灭火作用,这些具有灭火作用的低级烷烃卤代烷称为卤代烷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应用范围较广,并且灭火速度快、用量省、容易汽化、空间淹没性好、洁净、不导电、可靠期贮存不会变质,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
这类气体由氟、氯、溴等卤素原子取代低级烷烃(甲烷、乙烷)分子中氢原子后所得到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灭火中经常使用的卤代烷有三氟一溴甲烷(1301)、二氟一氯一溴甲烷(1211)、四氟二溴乙烷(2402)、二氟二溴甲烷(1202)等。
1.5 二氧化碳灭火剂:是一种惰性气体,具有不燃烧、不助燃的性质,所以在燃烧区内稀释空气,减少空气的含氧量,从而降低燃烧强度。
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30-35%时,就能使燃烧熄灭。
2 灭火剂的灭火作用2.1 水的灭火作用2.1.1 冷却作用:冷却是水的主要灭火作用。
试验证明,若将1kg常温下的水(20摄氏度)喷洒到火源处,使水温升至100摄氏度,则要吸收335kJ的热量,若再将其汽化,变成100摄氏度的水蒸气,又能吸收2259kJ的热量。
因此当水与炽热的燃烧物接触时,在被加热和汽化的过程中,就会大量吸收燃烧物的热量,迫使燃烧物的温度大大降低而最终停止燃烧。
2.1.2 窒息作用:水遇到炽热的燃烧物会被加热和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1kg水汽化后可生成17001水蒸气。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急剧增大,大量水蒸气的产生,将排挤和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从而降低了燃烧区内氧气的含量。
试验证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体积含量达35%时,大多数燃烧就会停止。
1kg水变成水蒸气时的抑燃空间可达5m3,因此,水有良好的窒息灭火作用。
2.1.3 冲击作用:在机械力的作用下,直流水枪射出的密集水流,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动能。
高压水流强烈地冲击燃烧物和火焰,可以冲散燃烧物,使燃烧强度显著减弱;水还可以冲断火焰,使之熄灭。
2.1.4 稀释作用:水溶性可燃液体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用水扑救的条件下,水与可燃液体混合后,可降低它的浓度,因而降低了蒸发速度和燃烧区内可燃气体的浓度,使燃烧强度减弱。
当水溶性可燃液体被水稀释到可燃浓度以下时,燃烧即自行停止(水的稀释灭火作用只适用于容器中贮有少量水溶性可燃液体的火灾,或浅层的水溶性可燃液体溢流引起的火灾)。
2.2 泡沫灭火剂的灭火作用2.2.1 覆盖作用(主要作用):灭火泡沫在燃烧物表面形成的泡沫覆盖层,可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离,可以遮断火焰对燃烧物的热辐射,阻止燃烧物的蒸发或热解挥发,使可燃气体难以进入燃烧区。
2.2.2 冷却作用:泡沫析出的液体对燃烧表面可起到冷却作用。
2.2.3 稀释作用:泡沫受热蒸汽产生的水蒸气有稀释燃烧区氧气浓度的作用。
(适用于扑救A、B类火灾中的非水溶性液体火灾;不适用于扑救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气体火灾和带电设备的火灾)。
2.3 干粉灭火剂的灭火作用2.3.1 抑制作用:干粉喷入燃烧区与火焰混合时,粉粒便与火焰中的自由基接触而把它瞬时吸附在自己的表面,形成了不活泼的水。
所以借助粉粒的作用,可以消耗火焰中的自由基OH和H。
当大量的粉粒以雾状形式喷向火焰时,可以大大吸收火焰中的自由基,使其数量急剧减少,从而中断燃烧的链锁反应,使火焰熄灭。
2.3.2 稀释作用:使用干粉灭火时,浓云般的粉雾包围了火焰,可以减少火焰对燃料的热辐射;同时,粉粒受高温的作用,将会放出结晶水或发生分解,这样不仅可以吸收部分热量,而且分解生成的不活泼气体又对燃烧区内氧的浓度有稀释作用(但这些作用对灭火的影响远不如抑制作用大)。
(适用于扑救可燃气体火灾和甲、乙、丙类液体火灾及电气设备火灾。
干粉灭火剂对人、畜是无毒或低毒,但有强烈的窒息作用)。
2.4 卤代烷灭火剂的灭火作用(1211灭火剂、1301灭火剂)2.4.1 化学作用:卤代烷灭火剂在火焰的高温中分解产生活性游离基BR、CI等,参与物质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清除维持燃烧所必须的活性游离基OH、H等,生成稳定的分子H2O,CO2以及活性较低的游离基R等,从而使燃烧过程中的链锁反应中断而灭火。
(适用于扑救精密设备、仪器、仪表文物档案的火灾,灭火后无残渣、残迹和污损)。
2.5 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的作用2.5.1 窒息作用(主要作用):当把二氧化碳施放到灭火空间时,由于二氧化碳的迅速汽化,排挤、稀释燃烧区的空气,使空间的氧气含量减少,当空间的氧气含量低于维持物质燃烧所需的极限氧含量时,物质的燃烧就会熄灭。
2.5.2 冷却作用(次要作用):当把二氧化碳从钢瓶中释放出来,由液体迅速膨胀为气体时,会产生一个冷冻效果,致使部分二氧化碳转变为固态的干冰。
干冰迅速汽化的过程中,要从火焰和周围环境吸热。
(适用于扑救气体火灾,甲、乙、丙类液体火灾和一般固体物质火灾。
灭火后无污染、无腐蚀,不留痕迹。
另外,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导电的物质,可以用来扑救带电设备的火灾)。
第二节灭火基本方法及灭火器材的使用1 物质的燃烧条件和相应的灭火方法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燃烧现象发生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燃烧三要素。
在这里,可燃物和氧化剂(消防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是燃烧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着火源可以理解为使反应开始发生的条件。
根据物质燃烧的要素以及解释反应条件的热理论和连锁反应理论,相应的灭火方法有以下四种:1.1 隔离法:把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既然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两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那么把它们隔离开来,使之不能互相接触,燃烧自然就会中止。
例如,用石墨粉覆盖在燃烧的金属上,把金属与空气隔离开来,金属的燃烧就会熄灭。
灭火泡沫像一层厚厚的毡毯覆盖在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上,在冷却作用的同时,把可燃物与空气以及火焰隔离开去,火焰失去了燃料来源,随之就会熄灭。
1.2 窒息法:减少空气中氧的含量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存在一个维持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当空气中的氧气低于此浓度时,燃烧就不能进行。
各种物质由于其燃烧性能不同,维持其燃烧的最低氧浓度也不同。
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按体积计约21%,这种浓度足以维持绝大多数可燃物的燃烧。
如果用对燃烧呈惰性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等来稀释空气,使空气中的含氧量降到维持燃烧的最低氧浓度以下,燃烧就会熄灭。
1.3 冷却法: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一般可燃物之所以能够持续燃烧,就是因为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或超过了各自的燃点温度,在此温度下,通过热解或蒸发能够产生足以维持燃烧的气体或蒸气。
如果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温度以下,并隔绝外来的热源,它就不能产生足以维持燃烧的气体或蒸气,燃烧反应就会被迫中止。
水具有很大的比热容和很高的汽化潜热,用水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火灾,主要就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
当把水喷洒到灼热的燃烧表面时,水在与燃烧物接触的过程中,通过被加热和汽化,就会大量吸收燃烧物的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大大降低而最终停止燃烧。
1.4 化学抑制法:抑制燃烧连锁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有焰燃烧都是通过链锁反应来进行的。
在碳氢化合物燃烧的火焰中,维持其链锁反应的自由基主要是H、OH和O。
据称,对于含氢的化合物,燃烧速度取决于火焰中OH的浓度和反应的压力;对于不含氢的燃烧物,燃烧速度取决于火焰中O的浓度。
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者能够迅速降低火焰中H、OH、O等自由基的浓度,那么燃烧就会中止。
卤代烷灭火剂在火焰的高温作用下产生的自由基Br、C1以及干粉灭火剂的粉粒,都是扑获自由基的能手,从而导致火焰的熄灭。
以上所讲的四种灭火方法,也就是各种灭火剂的四种主要灭火机理或灭火作用。
不同的灭火剂有其不同的灭火作用。
同一种灭火剂在灭火中的灭火作用,往往不是一种因素单独起作用,而是几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素起主要灭火作用。
例如,水的主要灭火作用是冷却作用;泡沫、金属灭火剂的主要灭火作用是隔离作用;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主要灭火作用是窒息作用;干粉、卤代烷的主要灭火作用是化学抑制作用。
2 灭火器材的构造及使用方法2.1 消火栓的构造及使用方法2.1.1 构造:消火栓设备通常装置在具有玻璃门的专用箱内,由水枪、水带和消火栓三部分组成。
水枪喷嘴口径一般为13、16、19毫米。
室内一般采用直径50或65毫米的麻质水带。
若水枪喷嘴口径为16、19毫米时,宜采用直径为65毫米的水带,室内消火栓的直径应不小于所配备的水带的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