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组胺H1受体拮抗剂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4
物1.H1受体拮抗剂(1)第一代(镇静型)H1受体拮抗剂:具有镇静、受体选择性差、半衰期短、易通过血脑屏障等特点。
1)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抗组胺作用强,可用于各种湿疹(尤其婴儿湿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皮肤瘙痒症等的治疗。
成人剂量为75~150mg/d,分3~4次口服,儿童一般用糖浆,剂量10~15ml,分2~3口服。
它与氨茶碱所组成的盐称为晕海宁,有较强的抗晕动病作用,用于晕船、晕车。
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及胃肠道刺激症状,偶可发生皮疹及粒细胞减少。
2)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适用于荨麻疹、湿疹、药疹、皮肤瘙痒症及普通感冒。
成人口服剂量为12~24mg/d,分3次口服;儿童为0.35mg/(kg•d),分次口服。
3)安泰乐(hydroxiyzine):对寒冷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等均有较好疗效。
成人剂量为75~150mg/d,分3次口服;6岁以下儿童为25~50mg/d,分3~4次口服。
本品有嗜睡及致畸等不良反应,故孕妇忌用。
4)去氯羟嗪(decloxizine):除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外,尚有抗5-羟色胺(5-HT)及支气管扩张作用,且作用持久,镇静等不良反应较弱。
可用于急、慢性荨麻疹、湿疹、皮肤划痕症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成人剂量75~150mg/d,分2~3次口服,儿童剂量不超过2mg/(kg•d),3岁以下儿童慎用。
不良反应可有嗜睡、口干及致畸等。
5)脑嗌嗪(cinnarizine):具有抗组胺和钙通道阻滞作用,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脑循环,故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除可用于各种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外,尚可用于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皮肤疾病如寒冷性多形红斑、雷诺氏征及冻疮等的治疗。
成人剂量75~150mg/d,分2~3次口服。
少数人有嗜睡,偶见胃肠道反应。
6)异丙嗪(promethazine):该药口服吸收较快,中枢安定作用较强,并有镇吐、抗晕动、抗胆碱及局麻作用。
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H1 receptor 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 组胺是最早发现的自体活性物质,广泛地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内,其中以肥大细胞的颗粒、嗜碱性粒细胞为最,在人的心血管系统、皮肤、平滑肌及胃部的靶细胞中至少有着3种亚型的组胺受体,即组胺H1、H2和H3受体,分别存在于皮肤血管和平滑肌、消化道分泌腺、神经组织中,组胺与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强大的生物效应,其中组胺H1受体与Ⅰ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的关系较为密切。
组胺H1受体拮抗剂以其对细胞上组胺受体位点的可逆性竞争作用而阻止组胺作用于靶细胞,通过阻滞和拮抗H1受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以达到防止一系列生理反应的发生。
近年来,鉴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日趋增加,人们对进一步开发新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寄予厚望。
自1933年发现了2-[N-哌啶甲基]-1,4-苯骈二氧六环具有抗组胺活性后,据此进一步研究了氨基醚类化合物的抗组胺活性。
1943年报道苯海拉明具有较好的抗组胺活性,多年来曾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组胺药物之一,但因有嗜睡和镇静等副作用,使它的应用受到限制。
1937年在氨基醚类抗组胺药的基础上将氨基醚类的氧换为氮原子,即成为乙二胺类抗组胺药,其抗组胺活性较好。
1942年发现了本类药物的第一种抗组胺药安替根,1944年以安替根为模型改造得到新安替根及曲吡那敏。
乙二胺类药物的发现为开发研制新的抗组胺药开辟了新的途径。
曲吡那敏具有一般抗组胺药没有的治疗哮喘的特点,并且抗组胺活性比苯海拉明强而持久,而新安替根的中枢抑制作用微弱是其特点,并且可以预防呕吐、恶心。
如在乙二胺的两个氮原子同在一个环上,则构成哌嗪类H1受体拮抗剂。
现今临床应用的如氯苯丁嗪和美克洛嗪,其特点是长效,其中氯苯丁嗪镇吐作用显著持久,有安定作用,可用于妊娠呕吐或晕动病。
第9章抗过敏药物第一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一些外源性物质(如食物、动物毛发、花粉、灰尘和某些多糖或蛋白质类的抗原或变应原)对人体能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的有枯草热、瘙痒、接触性皮炎以及过敏性哮喘和休克等)。
现已证明过敏性疾病与体内的活性物质组胺(Histamine)有关系,已发现组胺受体有H1受体、H2受体、H3、H4受体四种亚型,H1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作抗过敏药,H2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作抗溃疡药。
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主要是H1受体拮抗剂,其他较新的类型有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白三烯拮抗剂以及激肽拮抗剂。
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乙二胺类、氨基醚类、丙胺类、三环类、哌嗪类和哌啶类等。
一、乙二胺类乙二胺类的结构通式为Ar′Ar-N-(CH2)2-N-(CH3)2,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药物是安体根(Antergen)。
对其进行结构改造衍生出系列的H1受体拮抗剂,例如曲吡那敏(Tripelenamine)等,将乙二胺类药物的两个氮原子再用一个乙基环合后演变出哌嗪类药物,也具有抗过敏作用,这类药物最终发展出西替利嗪(Cetirizine)等,作用强而持久,且无镇静作用。
将乙二胺的氮原子构成杂环,例如安他唑啉(Antazoline)。
二、氨基醚类用Ar′Ar-CHO置换乙二胺类药物结构中的Ar′Ar-N-得氨基醚类药物,例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为临床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除用作抗过敏药外,也用于抗晕动病。
为克服其嗜睡和中枢抑制副作用,将苯海拉明与中枢兴奋药8-氯茶碱成盐,称作茶苯海明Dimenhydriate,乘晕宁)是常用的抗晕动病药物。
盐酸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化学名:N,N-二甲基-2-(二苯基甲氧基)乙胺盐酸盐性质:1.苯海拉明为醚类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条件下易被水解,生成二苯甲醇和β-二甲氨基乙醇;2.苯海拉明纯品对光稳定。
抗变态反应只涉及H1受体拮抗剂(可统一记忆),用于皮肤黏膜变态反应疾病,还可用于止吐,防治晕动症、镇静催眠、预防偏头痛等。
分类:第一代,经典的(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不良反应);第二代,非镇静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类型9个代表药按结构类型分五类: 1.氨基醚类:盐酸苯海拉明;2.丙胺类:马来酸氯苯那敏;3.三环类:盐酸赛庚啶、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富马酸酮替芬; 4.哌啶类:诺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 5.哌嗪类:盐酸西替利嗪H1受体拮抗药氨基醚类氨基醚结构(O与N间隔两个C)②醚在酸性下水解生成二苯甲醇不溶于水(体内与葡糖醛酸结合,排出)叔胺N原子与生物碱试剂反应③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中枢抑制作用显著。
有镇静、防晕动和止吐作用。
用于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和皮肤瘙痒等皮肤黏模变态性疾病,预防晕动症及治疗妊娠呕吐丙胺类1个手性碳,S异构体的活性比外消旋体强2倍,R构型活性低,临床用外消旋体;二甲氨基碱性;含吡啶,可升华,显叔胺类反应,癫痫病人禁用S(+)强但临床用消旋体,药物相互作用:与中枢系统抑制药同用时,可增强前者的中枢抑制作用;可增强金刚烷胺、氟哌啶醇、抗胆碱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拟交感神经药、氯喹的药效。
不宜与哌替啶、阿托品同用三环类 1.双环与哌啶双键连接2.含结晶水,溶解过程有乳化现象有刺激食欲的作用 3.可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代谢产物无活性,除从尿液和粪便外,还可经汗液、乳液排出。
4.作用机制:对组胺H1受体的抑制作用比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异丙嗪强。
同时,也有抗5-羟色胺和抗胆碱作用,并可抑制醛固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故亦可用于治疗偏头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及肢端肥大症。
5.用途:除抗过敏,可用作为食欲刺激剂,用于神经性厌食三环类①赛庚啶的8位引入Cl原子,含吡啶环②哌啶环上的N甲基替换为乙氧羰基(酯基),可加热分解③不通过血脑屏障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4代谢产物是地绿雷他定三环类 1.氯雷他定代谢产物(N去羧乙氧基)2.口服,长效3.选择性的抗外周H1受体作用,亲和力较氯雷他定强,可抑制各种过敏性致炎的化学介质释放三环类①赛庚啶以噻酚替代苯,乙撑基(七元环)上引入羰基,具酮类鉴别反应②H1 受体拮抗、过敏介质释放,预防和治疗哮喘③中枢副作用,嗜睡哌啶类 1.苯并咪唑含F 2.阿司咪唑的活性代谢产物,心脏毒性副作用小 3无中枢镇静无抗胆碱作用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哌啶类 1个手性C(左右旋体等效)1.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2.半衰期长(1次/日)3.不透过血脑屏障,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4.用于减轻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哌啶类 1.哌嗪环(遇光分解) 2.安定药羟嗪的主要代谢产物,羟基易离子化,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镇静性作用,非镇静类;左旋体左西替利嗪已上市构效总结:1.Ar1为苯环、杂环或取代杂环,Ar2为另一个芳环或芳甲基,Ar1和Ar2可桥连成三环化合物。
h1受体拮抗剂的名词解释H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
在了解H1受体拮抗剂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H1受体以及过敏性疾病。
H1受体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它在人体内起到了传递信号的作用。
H1受体主要分布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包括肺部、喉咙、眼睛、血管和皮肤等。
当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时,过敏原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H1受体激活并释放出一种叫做组胺的化学物质。
组胺的释放会导致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以及痒感等过敏症状的产生。
过敏性疾病是指人体对一些普通物质产生过于敏感的反应,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湿疹和过敏性哮喘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许多不适和困扰,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而H1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药物,能够与H1受体结合并抑制其功能,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H1受体拮抗剂有“非诺敏”、“扑尔敏”和“氯雷他定”等,它们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过敏物质的释放并阻断过敏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上,H1受体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上述的过敏性疾病,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减少流鼻涕、鼻塞、咳嗽等不适。
尽管H1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首先,部分H1受体拮抗剂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嗜睡、浑身乏力等不良反应。
此外,长期使用H1受体拮抗剂也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生,使药物的疗效减弱。
因此,在使用H1受体拮抗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究发展新型的H1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H1受体拮抗剂如“赛美维丁”和“法洛替丁”等被推出,它们不仅具有高效的抗过敏作用,还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
这些新药的出现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H1受体拮抗剂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根治这些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同样重要。
为您解析抗组胺药的分类有哪些抗组胺药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
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H1receptor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主要用于抗过敏。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chlortrimeton,chlorpheniramine)口服:成人4mgtid。
小儿0.35mg/kg/天,分3~4次。
肌注:5~20mg/次。
安太乐(atarax,hydroxizine)口服:25mg,qd~qid。
脑益嗪(cinnarizine,mitronal,stutgeron)口服:25mg,qd~qid。
非那根(异丙嗪,promethazine,phenergan)口服:12.5~25mg,qd~bid。
针剂,2ml含50mg,肌注25mg~50mg,qd。
也可加在500ml 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qd。
赛庚定(cyproheptadine,periactin)口服:2~4mg,qd~qid。
酮替棼(ketotifen)口服:1mg,qd~bid。
多虑平(doxepinum)口服:25mg~50mg,tid。
息斯敏(阿司咪唑,astemizole)口服:10mg,qd。
特非那丁(terfenadine)口服:60mg,bid。
西替利嗪(仙特敏,cetirizine,Zyrtec)口服:10mg,qd。
氯雷他定(克敏能,loratadine,Clarityne)口服:10mg,qd。
克敏(triprolidini):口服:2.5~5mg,bid。
阿化斯丁(新敏乐,acrivastine)口服:8mg,qd~tid。
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cimetid)口服:200~300mg,tid;静滴:0.4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ml 中,qd。
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过敏反应和其他相关疾病的药物。
组胺是一种在人体中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其在过敏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人体暴露于致敏物质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会释放出组胺,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如流涕、打喷嚏、发痒和荨麻疹等。
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的作用,从而减轻或阻止过敏症状的发生。
抗组胺药物可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而H2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
H1受体拮抗剂是最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
第一代药物为传统的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和氯雷他定等。
它们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但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嗜睡、口干和便秘等。
相比之下,第二代药物具有更好的特性,如非嗜睡型和无抗胆碱作用。
常见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非甾体类药物如非那甾利和洛的那他定,以及甾体类药物如左西替利嗪和西替利嗪等。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拮抗组胺H1受体,从而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
这种阻断作用可以减少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降低平滑肌收缩和黏膜分泌,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抗组胺药物还可以减少组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从而起到镇静作用。
然而,对于某些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药物过敏等,抗组胺药物可能不足以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并咨询医生以获取更适当的治疗方案。
除了治疗过敏疾病,抗组胺药物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
例如,某些抗组胺药物可以用于缓解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具有抗胆碱作用的抗组胺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症状。
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
尽管这些药物大多数可以从药店购买,但滥用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如果出现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咨询医生。
此外,抗组胺药物也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对于已经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应告知医生并遵循医嘱。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摘要]简介组胺H1受体活性及结合位点,综述二苯并[a,d][7]轮烯-5-胺类、1,2,4-三唑并[4,3-a]喹唑啉-5,(4H)-酮类、咪唑[1,2-a]吡咯[3,2-d]氮杂类、苯并[5,6]环庚基[1,2-b]吡啶类、(ω、ω-二苯烷基)-1H-咪唑类、4-吲哚基哌啶取代苯甲酸类以及N-羟基氨基甲酸酯类H1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作为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H1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与H1受体作用,从而抑制组胺的生物学效应。
[关键词]组胺受体;H1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构效关系[正文]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近10年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人数约占全球人口的20%~25%,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过敏性疾病涉及体内多种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其中最常见的介质之一就是是组胺。
组胺是一种分子质量较小的自体活性化合物,由L-组胺酸在组胺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而成,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分组织,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中,当人体受到创伤或抗原抗体反应等刺激时,其以活化形式被释放出细胞外,成为免疫和炎症发应的主要介质。
近年来组胺的其他生理活性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01年Baron等发现,当组胺在过敏的伤害感受器上非正常表达时,机体会产生灼烧样疼痛;同年,Andrew等发现,猫的前脊髓丘脑板层Ⅰ(spinothalamic laminaⅠ)上有些神经细胞只对组胺敏感,而机械刺激或热刺激对这些细胞产生影响。
因此,人们推测表皮注射组胺所致灼热感可能是由这些神经细胞通过某种神经通路而产生。
此外,还有报道称,局部产生的组胺与肿瘤细胞上表达的不同组胺受体相结合后会表现出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的“双刃剑”效应。
也许将来人们对组胺的生理作用还会有更新的认识。
1组胺H1受体活性及结合位点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组胺受体有H1、H2、H3和H4四种亚型,其中H1受体与近年来发现的H4受体被激活后都会参与炎症反应。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由于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增加趋势,人们对进一步开发研究组胺H1受体拮抗剂寄予希望,据统计,目前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约有8个,现简述如下:1.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 系美国Hoechst Marion Roussel公司研制成功的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已于1996年在美国首次上市,获准用于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
本品是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其抗组胺活性约为特非那定的30%,但不会干扰肌细胞K+通道,对心血管系统无不良影响,没有致心律不齐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该产品在人体内可进一步代谢为特非那定的酮酸代谢物,性别、年龄对药代动力学参数影响不大,人体对其耐受性良好,口服吸收后大部分从粪中排泄,少量从尿中清除,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42小时,最大血药浓度为167ng/ml。
临床结果表明,本品对豚草致敏病人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病人均有良好疗效,在14天的疗程中,仅有少数病人出现轻微不适感,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
2.咪唑斯汀(mizolastine) 本品是法国Synthelabo公司与日本Mitsubishi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1996年首次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荨麻疹;同时在包括英国在内的15个欧盟国家提出注册申请,其中瑞士已批准注册。
在欧洲作为治疗哮喘的辅助用药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研究表明,本品对外周H1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亲和力,对5-羟色胺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无作用,在治疗剂量下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其活性高于氯雷他定和特非那定,且能抑制过敏反应时组胺的释放。
较高剂量时能抑制由血小板激活因子和白三烯D4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哮喘。
口服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小时,清除半减期约8小时。
报道的临床不良反应有倦睡、疲劳和头痛。
3.olopatdine hydrochloride 本品是日本Kyowa Hakko Kogyo 有限公司和美国Alcon公司共同开发的抗过敏药。
第9章抗过敏药物
第一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一些外源性物质(如食物、动物毛发、花粉、灰尘和某些多糖或蛋白质类的抗原或变应原)对人体能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的有枯草热、瘙痒、接触性皮炎以及过敏性哮喘和休克等)。
现已证明过敏性疾病与体内的活性物质组胺(Histamine)有关系,已发现组胺受体有H1受体、H2受体、H3、H4受体四种亚型,H1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作抗过敏药,H2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作抗溃疡药。
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主要是H1受体拮抗剂,其他较新的类型有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白三烯拮抗剂以及激肽拮抗剂。
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乙二胺类、氨基醚类、丙胺类、三环类、哌嗪类和哌啶类等。
一、乙二胺类
乙二胺类的结构通式为Ar′Ar-N-(CH2)2-N-(CH3)2,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药物是安体根(Antergen)。
对其进行结构改造衍生出系列的H1受体拮抗剂,例如曲吡那敏(Tripelenamine)等,将乙二胺类药物的两个氮原子再用一个乙基环合后演变出哌嗪类药物,也具有抗过敏作用,这类药物最终发展出西替利嗪(Cetirizine)等,作用强而持久,且无镇静作用。
将乙二胺的氮原子构成杂环,例如安他唑啉(Antazoline)。
二、氨基醚类
用Ar′Ar-CHO置换乙二胺类药物结构中的Ar′Ar-N-得氨基醚类药物,例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为临床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除用作抗过敏药外,也用于抗晕动病。
为克服其嗜睡和中枢抑制副作用,将苯海拉明与中枢兴奋药8-氯茶碱成盐,称作茶苯海明Dimenhydriate,乘晕宁)是常用的抗晕动病药物。
盐酸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N,N-二甲基-2-(二苯基甲氧基)乙胺盐酸盐
性质:1.苯海拉明为醚类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条件下易被水解,生成二苯甲醇和β-二甲氨基乙醇;2.苯海拉明纯品对光稳定。
当含有二苯甲醇等杂质时遇光可被氧化变色;二苯甲醇等杂质可从合成过程带入,也可能因贮存时分解产生;3.叔胺,与生物碱试剂反应;
4.能被酸性重铬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氧化,均生成二苯甲酮;遇硫酸初显黄色,继变橙红色,稀释变为白色乳浊液;
用途:苯海拉明为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用作抗过敏药;也用于晕动病的治疗。
三、丙胺类
用Ar′Ar-CH置换乙二胺药物结构中的Ar′Ar- N-得到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
例如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等。
此类药物的脂溶性大于乙二胺类和氨基醚类,因此抗组胺作用强,作用时间长。
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 Maleate)
化学名:N,N-二甲基-γ-(4-氯苯基)-2-吡啶丙胺顺丁烯二酸盐,又名扑尔敏。
性质:
1.氯苯那敏分子结构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有一对旋光异构体,S构型右旋体的活性强于R
构性左旋体,供药用为其消旋体;
2.氯苯那敏结构中有叔胺结构,当与枸橼酸醋酐试液在水浴上加热,呈红紫色;
3.马来酸结构中有不饱和双键,马来酸氯苯那敏加稀硫酸,加高锰酸钾试液,红色褪去。
用途:马来酸氯苯那敏为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
用作抗过敏药。
六、三环类
将上述的乙二胺类、氨基醚类、丙胺类药物的两个芳杂环通过一个或二个原子联接所得的化合物,也具有抗H1受体活性,从而得到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例如异丙嗪(Promethazine)和赛庚啶(Cyproheptadine)等。
不过这类药物往往还有其它药理作用,异丙嗪结构与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类似,有明显的镇静副作用。
赛庚啶抗组胺作用较强,还有抗5-羟色胺及抗胆碱作用。
氯雷他定(Loratadine)、酮替芬(Ketotifen)是赛庚啶的结构类似物。
氯雷他定对外周H1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而对中枢受体的作用很低,为三环类无嗜睡作用的抗组胺药物。
酮替芬具有H1受体拮抗作用,还是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
多用于哮喘的预防和治疗。
1.盐酸赛庚啶(Cyproheptad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1-甲基-4-(5H-二苯并[a,d]环庚三烯-5-亚基)哌啶盐酸盐倍半水合物;
盐酸赛庚啶为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作用强于马来酸氯苯那敏,并有抗5-羟色胺及抗胆碱作用;临床用作抗过敏药。
性质及代谢:含有结晶水,有机溶剂中溶解过程中会出现乳浊现象;为含氮生物碱,与生物显色剂反应,如与甲醛--硫酸反应为灰绿色;代谢产物为N-脱甲基、芳环羟基化、杂环氧化及形成相应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2.富马酸酮替芬(Ketotifen Fumarate)
化学名:4,9-二氢-4-(1-甲基-4-亚哌啶基)-10H-苯并[4,5]环庚[1,2-a]噻吩-10-酮反丁烯二酸盐酮替芬具有H1受体拮抗作用,还是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多用于哮喘的预防和治疗。
五、哌嗪类
把乙二胺类药物的两个氮原子环合成哌嗪环即成为哌嗪类药物,仍保持抗组胺活性。
这类药物主要以西替利嗪为代表。
西替利嗪实际上是羟嗪的体内代谢产物。
西替利嗪对组胺H1受体选择性高,对胆碱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的作用小,分子中的羧基易离子化,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副作用较小,几乎无镇静作用,是临床常用的抗过敏药,临床常用其盐酸盐;其光学纯异构体左西替利嗪也已于2001年在德国上市。
六、哌啶类
哌啶类是无嗜睡作用H1受体拮抗剂的主要类型。
例如特非那定(Terfenadine)、阿司咪唑(Astemizole)抗组胺作用强,选择性阻断H1受体,无中枢镇静及抗胆碱作用,临床上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七、H
1
H1受体拮抗剂属竞争性拮抗剂,具有以下基本结构:Ar1 ( Ar2 )X-(CH2)n -N(CH3)2
1.Ar1和Ar2为苯环或芳杂环,X=N(乙二胺类)、O(氨基醚类)、或C(丙胺类),n通常为2。
芳杂环上可以有甲基或卤原子取代,两个芳杂环也可以再次通过一个硫原子或两个碳原子键合后,成为三环类抗过敏药物;
2.芳环与叔氮原子距离为0.5~0.6 nm ,即大约为两个碳原子的距离,缩短或延长这个长度都将引起话性的降低;
3.药物结构中两个芳杂环不共面时才具有较大的活性,三环类药物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
4.许多H1受体拮抗剂具有旋光异构体和顺反异构体;不同异构体之间的活性和毒性都有一定差异。
第二节其它抗过敏药
一、皮质激素类药物
强效抗变态反应和抗炎药物;用于变态反应引起的慢性皮肤炎症,慢性或中度花粉症等;不良反应有:长期使用可引起皮肤变薄和色素沉着,儿童长期使用可影响生长发育。
二、调节免疫类
OPC葡多安: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可有效预防过敏体质,本品无副作用;维生素C:当人体接触过敏物质时,维生素C可发挥抗组胺作用,从而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该药不能过量服用。
三、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
释放介质,抑制抗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如:酮替芬(Ketotifen)和色甘酸钠(咽泰) (Cromolyn Sodium);
四、抗过敏药的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用过敏药须谨慎;病程不同,用药不同;宜在组胺释放前给药;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及急慢性选择用药;用了抗过敏药,仍须警惕过敏反应;抗过敏药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