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解决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92 KB
- 文档页数:13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患沟通的日益重要,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已经成为当前医疗行业的重要课题。
医疗质量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不仅可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也能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本文将从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等多个角度,提出一套完整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以期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二、医院管理层角度1.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医院管理层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分工,完善质量管理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 建立全院质量意识:医院管理层应通过定期举办质量管理培训班、举办质量提升讨论会等形式,加强医护人员对医疗质量的认识和重视度,激发全院人员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3. 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医院管理层应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对各科室、医生、护士进行绩效考核,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4. 强化医疗安全管理:医院管理层应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管理,定期组织医疗安全培训,建立医疗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医疗事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进行事故处理和跟踪,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5.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医院管理层应关注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工作氛围。
6. 强化信息化建设:医院管理层应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时监测医疗过程,及时发现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三、医护人员角度1. 提高专业水平: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提高对医疗质量的关注度和责任感。
2. 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团队协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规范和标准化,杜绝操作失误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024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方案一、引言医疗质量是卫生健康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我院制定了2024年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二、目标1.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增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2.加强医疗流程和流程管理,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3.推动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升,提高医师执业水平和品质。
4.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经验总结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医院的质量改进提供坚实支持。
三、具体措施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加强医师培训、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医疗技能水平。
加强团队建设,鼓励医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制定科室质量管理方案和监管措施,确保各科室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和改进。
加强对科室领导和医生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医生积极投身质量改进行动。
3.健全医疗流程和服务流程从患者就诊到出院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和改进,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效率。
加强对医院内部流程的标准化和流程控制,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和安全。
4.强化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对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质量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监控。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医师行为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5.推行医疗信息化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进程。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医院的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6.加强医患沟通与合作建立医患沟通平台,加强患者对医疗过程和治疗方案的理解和参与。
鼓励医患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7.加强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开展医院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院员工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认识。
加强对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处理和预防,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职责和流程。
此外,制度还应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和改进的具体指标和方法。
2.搭建信息化支持平台:建立医疗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医疗记录、患者满意度调查、临床指标监测等内容。
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收集和管理医疗质量的相关数据,为持续改进提供支持和依据。
3.设立质量管理部门和岗位: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是医疗机构实施持续改进的核心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岗位来负责具体的工作。
质量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质量分析、提出改进建议、跟踪改进进展等方式推动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4.强化医疗风险管理:风险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对医疗过程进行风险评估、事故报告和分析等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5.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明确患者的治疗路径和行为规范,可以减少医疗操作的随意性,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6.建立医疗质量培训机制: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质量培训计划,包括临床技能培训、质量意识培养等内容。
通过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可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7.建立患者安全管理体系: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安全意识,加强医疗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患者安全委员会、设置患者安全问题反馈渠道等方式,改善患者体验和满意度。
8.加强质量绩效评估和认证: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质量绩效评估和认证工作,通过从政府、行业组织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得到的评估结果,发现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9.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医疗质量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总之,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是医疗机构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水平的必然要求。
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依据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相应科室及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自查或督查;对其存在的问题,科室需____科内人员讨论,有相应整改措施并实施,定期对整改措施进行督查,科室和职能部门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总结,进一步发现存在问题,开始新一轮的整改,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要求。
(二)结合科室实际,对我院住院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特制定本方案:一、成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人员由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质控医生、院感医生,护士等人员组成。
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对本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负总责,科主任是第一责任人。
三、科室开展的各项诊疗技术项目必须符合医院开设的诊疗项目,开展新技术应申报医院批准。
四、认真执行各项医疗制度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
五、诊治流程及要求:1.新进病人,值班医生或经管医生应及时接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开车辅助检查等,八小时内必须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作出初步诊断,制定出治疗方案,____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
2.认真执行三级医生查房制度,诊断不准确,疗效不佳的要及时____讨论、会诊,需要告知患方用意的要及时告知并签字。
3.各项诊疗活动必须有医疗文书记录,上级医生要认真及时督促,检查下级医生的医疗文书,质控医生、质控护士对住院病历要认真审核,及时归档上级档案室。
4.经管医生要对每一位出院病人进行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并作出登记备查。
六、加强医患交流,及时化解矛盾,防范医疗纠纷。
七、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发挥团队作用。
八、每月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医疗质量安全与绩效奖惩挂钩,以更好的保证医疗质量安全,让病人放心、满意。
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二)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使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到位,不断持续改进,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一、目的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
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方案,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作出评估,制定改进措施。
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教科、护理部、院感科、门诊办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进措施。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科室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控”制度,每一位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危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创诊疗操作等)、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急诊、手术室、内镜室、ICU、产房、新生儿病房、供应室等)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医疗质量改进方案医疗质量改进方案(通用6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
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医疗质量改进方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疗质量改进方案1一、活动主题强化环节质量控制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二、活动时间11月1---11月30日三、组织领导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成立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月活动领导小组四、活动内容(一)继续推进“三基三严”训练。
于11月9日安排医院全体医、药、技人员进行“三基”知识考试,保基础、促质量、提水平。
(二)病历评比展评。
时间:11月5日---11月30日病历检查评比方法:1、以《市第三人民医院病历检查评分表》为主,并增加单项否决项。
2、本次展评病历形式(项目)占40分(如首页、病程记录时间、阶段小结、抢救及死亡记录等),内容占60分(如现病史、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级查房、治疗及手术记录、各种协议书等)。
3、本次病历检查评比活动,所抽取6-10月份出院病历。
每个科室提供5份出院病历,每个专业提供的病历应是该专业前五位病种,进入临床路径的病历为首选。
4、由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各委员,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生厅住院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标准》(《卫生厅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进行评比。
(三)各级医师规范查体大比武。
时间:11月12日---11月18日参加人员:所有医生1、评委从外院聘请,采取五名评委均分制。
2、竞赛选手从体格检查中、心脏检查、胸肺检查、腹部检查、头颈部检查、背部四肢检查五项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比赛。
3、每场次有两位选手同时比赛,比赛时间为15分钟,超时实行倒扣分。
(四)深入开展我院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工程。
1、首先安排优质护理服务专题讲座,于11月第一周请护理学老师讲课,目的是规范护理行为,深入了解现阶段护理工作的进展,更好的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
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
1.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自查: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自查工作,对医疗
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实施临床路径管理: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
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3.加强医疗安全意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医务人
员的安全意识,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4.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不同学科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诊疗效果。
5.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
的职责和要求,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6.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了解患
者的需求和意见,针对性地改进医疗服务。
7.实施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医疗机构应实施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时发现和
解决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8.加强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医
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涵盖医疗服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医疗机构应重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流程,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持续改进则是指不断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和满意度:医疗质量管理可以确保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符合相关的安全和质量标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 提高医疗效率:通过医疗质量管理,可以对医疗过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和浪费,提高医疗效率。
3. 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医疗质量管理可以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提供给医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参考,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
4. 完善医疗机构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涉及到医院的各个方面,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设备的维护和采购等,有助于提高整个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1. 适应患者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持续改进可以使医疗机构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2. 提高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医疗过程进行不断评估和改进,可以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
3. 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医务人员是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持续改进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4. 提高医疗机构的信誉和竞争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吸引患者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持续改进可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医疗机构的信誉和竞争力。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二)1. 建立规范和流程:医疗机构应根据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医疗服务的规范和流程。
包括预约、挂号、诊断、治疗、随访等各个环节。
规范和流程要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目标的设定、流程改进、人员培训和考核等。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管理目标及分段实施方案一、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1、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要完善和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和制度,医疗诊疗规程,各级岗位职责,做到每项医疗行为有制度有规程,各级岗位职责有落实;要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切实抓好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
2、按照新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提升科室自我改进质量管理的能力,促进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结合与实施。
3、疑难病例讨论是一种需要医院各方面积极参与、互助,利用医院现有资源优化医疗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升“两个效益”的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科室必须每月选择两个疑难病例,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工作。
4、促进科室合理用药,提升临床用药水平;完善执业医师处方制度及管理流程,完善用药检测及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完善用药差错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5、完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在加强在架病历、终末病历日常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死亡病历质量的检查、剖析及讲评,促进病历质量的提高。
6、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建立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档案,注重住院医师素质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坚决执行住院医师____小时负责制度;建立住院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住院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7、明确主治医师的工作职责,发挥他们在医疗工作中“对下指导、对上汇报”的核心骨干作用;建立主治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主治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8、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努力提高查房水平,严禁擅自取消主任医师查房;充分发挥三级查房的作用,将此项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定期巡回督导检查。
9、确保住院病人医护诊疗计划及时完成,有适宜的检查计划、治疗计划,完善病人或家属的知情告知制度,特殊检查和治疗要得到病人或家属的认可;完善病人出院康复及随访制度。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为了强化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增加社会信任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就医安全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及对象(一)管理目标: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组织管理、诊疗技术规范、医院感染、合理用药、急诊急救、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护理质量、单病种质量管理。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的职责权限并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管理对象:1、临床科室:大内科、外护科2、医技科室:功能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
二、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网络:为了达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部门控制、全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2、病案管理委员会3、医疗质量督导组4、科室质控小组(二)加强全员质量意识1、所有新进院人员(新调入和新分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培训内容应包含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2、各科质控医师学习有关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方法,以加强各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力量。
3、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等方面的奖惩细则,使全体职工了解医院管理,参与医院管理。
相关职能科室以此为依据对各科室进行奖惩。
(三)医疗质量管理流程1、个人目标质量管理。
职工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
2、基层质量管理。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科秘书等组成质控组,负责本科的质量管理。
3、中层质量管理。
由相应的职能科室分工合作进行。
其中护理部负责护理系列的质量管理;院感科负责有关院内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的管理;门诊部负责门诊各诊室的医疗质量的具体管理;药剂科负责处方质量及协同院感科进行抗生素管理;医务处负责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环节质量管理及终末质量管理。
医疗持续改进措施引言医疗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医疗设备和药物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临床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医疗领域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医疗差距,患者满意度不高,医疗失误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持续的医疗改进措施已经被提出和采取。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持续改进措施的定义、原因、目标、实施步骤以及相应的挑战和解决方法等内容。
一、医疗持续改进措施的定义医疗持续改进措施是指针对现有医疗服务的弱点和局限性,通过一系列改进和优化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旨在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改善整体医疗体验。
二、医疗持续改进的原因1. 患者需求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知识的普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们期望得到更加安全、便捷、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 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各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使得医疗质量和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持续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
3. 技术和知识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步,为医疗持续改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涌现,可以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的效果和效率。
三、医疗持续改进的目标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合理的流程、规范的操作、及时的反馈和优化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关注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口碑和竞争力。
3. 降低医疗成本:通过改进流程、提高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减轻患者和医院的经济负担。
4. 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培养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果和协同能力。
四、医疗持续改进的实施步骤1. 设定目标: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患者需求,设定合理、可衡量和具体的改进目标。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一、引言2024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成为医疗机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提升医疗机构竞争力。
二、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职责,规定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
2. 强化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及时纠正措施。
3. 加强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处理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三、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控制1. 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医疗服务。
2. 加强医疗设备和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设备和设施的采购、验收、维修和更新机制,确保医疗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 加强医疗流程管理:规范医院各项医疗管理流程,包括医疗诊断、手术操作、药品使用、病案管理等,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效率。
四、改善患者体验和满意度1. 推行患者中心医疗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 强化患者沟通和参与: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意识,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治疗过程。
3. 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支持:建立便捷的预约挂号、快速就诊和在线咨询等服务,提供患者所需的全方位医疗服务支持。
五、加强风险管理和事故应对1.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医疗服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2. 加强医疗事故应对和处理: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应对机制,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理和妥善解决,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一直是医院关注的重点问题,良好的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患者对医院的首要评价。
因此,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针对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医院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使医疗过程和相关工作流程都得到规范和规范化。
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质量控制严密且有效。
其次,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实现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流程标准。
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医院规范化工作流程,减少疏漏和错误,提高医疗质量。
二、持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医务人员是医院的核心力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专业素养是医务人员成长和医疗质量的保障。
医院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
对于职业道德的建设,医院应该在医德医风,医患互动,公务员从业人员廉洁从业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入宣传和教育。
通过全面推进文明医疗宣传,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示范作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实践。
针对专业素养,医院要重视医生不断学习创新、提升专业水平的培训,术前术后和患者手术仪式等多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定期考核等体系的建立,防止因医疗技术不合格造成医疗事故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三、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医院应该加强患者安全的管理。
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制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术前诊疗流程,提高术前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患者在当前预期的时间内完成治疗。
在患者的术后护理方面,医院需要建立“无差错医疗”培养与推广;完善患者术后专业指导和患者出院管理,趋于规范化。
对于患者的处理,医院人员应该按照医疗惯例,在患者处理的过程中执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严格可靠。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和谐发展,特此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患者就医从入院到出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质量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质量考核体系、考核标准。
(三)强化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医院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将每个医务人员的单体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一)一级管理部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院长和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等组织。
(二)二级管理部门。
各分管院长。
(三)三级管理部门。
相关职能科室。
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设备科、信息科、综合科。
(四)四级管理部门。
各科室负责人及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员。
其职责分述如下:(一)一级管理部门职责: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措施,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医院感染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
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设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监督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
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质量职责,确保医疗质量工作有专人负责。
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评估标准、医疗安全制度、医疗操作规范等。
定期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
3、加强医疗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医疗质量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定期对医疗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包括新医疗技术、新诊疗方法、医疗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
2、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3、建立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三、优化医疗服务流程1、对患者就诊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等待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例如,推行预约挂号、一站式服务、简化住院手续等。
2、加强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顺畅的转诊和会诊机制,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奔波,提高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医疗影像传输系统等。
四、强化医疗安全管理1、建立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2、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1. 引言医疗质量管理是指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率,减少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和满意度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是指通过持续的评估、修订和改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本文将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指标选择、改进策略和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方案。
2.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了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首先,需要建立一支专职的质控小组,负责监督、培训和指导各医务人员,以及收集、分析和反馈医疗质量数据。
其次,医疗机构应该制定适用于自身的质量管理手册,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和流程,便于相关人员的操作和执行。
另外,也应该建立质量管理的沟通机制,确保医务人员之间的畅通交流和信息共享。
3. 指标选择选择合适的指标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
指标的选择应该结合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医疗机构的特点和资源状况,既要有普适性,也要有可操作性。
常见的医疗质量指标包括患者安全指标、治疗效果指标、感染率指标等。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并制定相应的统计方法和评估标准。
4. 改进策略医疗质量管理的改进策略主要包括内部改进和外部改进两个方面。
内部改进主要是通过整合和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方式,来实现内部改进。
外部改进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和学习,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方法。
医疗机构可以成立学术交流组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互助互学的合作项目等途径,来实现外部改进。
5. 评估机制医疗质量管理的评估是为了监测和评估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率,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范文一、机构设立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旨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该小组由以下成员构成:组长:院长副组长:副院长成员: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及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
二、改进内容所有改进内容均严格遵循二级等级医院的标准执行,具体涵盖以下两大方面:(一)医疗制度与医疗技术责任科室:医务科、护理部;责任人:各科室负责人1. 强化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包括但不限于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对制度、知情同意谈话制度等。
2. 加强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深化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提升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确保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的严格执行。
4. 全面推进全员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率。
5. 完善技术准入制度,做好新技术审核准备和申请工作,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有效。
(二)病历书写责任人:各科科主任1. 组织科室成员深入学习并领会《___市病历书写规范》及___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提高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确保病历书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字迹清晰可辨。
3. 强化体检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4. 监督上级医生查房的及时性和记录内容的规范性,确保医疗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5. 严格要求日常病程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包括上级医生的医疗指示、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记录、危重抢救病人的抢救记录、重要化验、特殊检查和病理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会诊记录、死亡记录和死亡讨论记录等。
6. 规范治疗知情同意记录的书写,确保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充分保障。
7. 评估治疗的合理性,特别是抗菌素的使用、更改、停用是否有记录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记录情况,手术治疗期间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以及处方的合格率等。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策略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具体的质量目标、制定合理的质量要求、制定可行的质量评估方法等。
通过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强化医疗人员培训:医疗人员是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
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建立质量数据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数据管理系统,在医疗过程中收集、分析和利用质量数据,通过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质量改进。
4.促进患者参与:患者是医疗活动的主体,他们对医疗质量有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加强患者参与,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医疗过程,提高其医疗知识和意识,鼓励他们对医疗质量提出建议和意见。
5.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纠纷,提高医疗效果。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患沟通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
6.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及时更新设备,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7.强化事故管理和风险控制: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是医疗质量的重要隐患,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事故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和风险,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8.追求卓越和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不断追求卓越,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改进机制,定期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总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医疗机构永恒的追求。
通过制定有效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可以不断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技术、加强医患沟通,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合理化的建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合理化的建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合理化建议。
1. 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专业优势医疗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升医疗质量。
首先,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保持自身专业水平的更新。
同时,医生还应注重病案记录的完善,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提高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通过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专业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2. 强化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质量评估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医疗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医院可以通过设立医疗质量评估部门,定期对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进行督促整改。
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医院的经验,通过医疗质量对比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3. 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医疗质量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并主动参与治疗。
同时,医生要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充分听取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使患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医院可以设置患者意见箱或者网上留言板,鼓励患者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服务质量。
4. 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入可以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医院可以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工作站等,提高医疗信息的流转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不满意之处。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将为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5. 增加医疗质量知识普及医疗质量改进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
医院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义诊活动等形式,向患者普及医疗质量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医疗意识和参与度。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患者信任医疗机构的关键因素。
为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院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持续改进方案。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的几个关键要素。
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医院持续改进的基础,包括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质量政策与目标的确定、质量管理流程的建立等。
通过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对医疗过程中各环节的监控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二、制定明确的质量指标和评估体系制定明确的质量指标和评估体系是医院持续改进的关键环节。
医院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指标和评估体系。
从医疗安全、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医院可以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收集、分析和整合相关数据和信息,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对医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
同时,医院还可以开展持续改进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水平。
四、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医疗安全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风险评估、不良事件报告、医疗事故调查处理等。
通过对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减少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五、推行患者参与式医疗患者参与是医院持续改进的重要路径之一、医院可以通过建立患者参与制度,积极倾听和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使患者成为医疗过程中的合作伙伴。
例如,可以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和需求,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改进。
六、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是医院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
医院可以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医院还可以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享医疗资源和经验,促进医院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和谐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
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质量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质量考核体系、考核标准。
(三)、强化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制度等,将每个医务人员的单体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分为三级:各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
各职能部门执行质量控制组织三级的指导、协调、督导作用。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等),各委员会由院领导、科室主任、职能科相关人员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
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其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职责、办公室、常务秘书):(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措施,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医院感染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措施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馈医疗质量问题(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提出干预措施(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月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每月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医疗质量缺陷通报。
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常务秘书:质量控制办公室主任、医务科主任2、医院感染委员会:(职责、办公室、常务秘书)(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7)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8)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办公室:门诊小会议室常务秘书:感染办主任3、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办公室、常务秘书)(1)根据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护理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2)审核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科研教学规划和实施情况。
(3)审核医院各级护理岗位职责。
(4)确定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
(5)每季度对全院护理质量督导检查,确定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办公室:门诊小会议室常务秘书:护理部主任4、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办公室、常务秘书)(1)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制定我院响应的规章制度、实施措施,监督各科实施情况(2)依据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制定医院药品目录,并定期修订目录。
(3)根据医院药品目录,检查审定医院药品计划;审核医院新药的购进。
(4)督医院药品的合理使用,重点检查医院抗生素的使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事故的处理。
(5)组织检查医院医疗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支持医院药学向临床发展,开展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
办公室:门诊小会议室常务秘书:药剂科主任5、病案管理委员会:(职责、办公室、常务秘书)(1)贯彻执行卫生部关于病历书写的各项规定,制订医院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管理措施。
(2)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病历质量书写的规范要求。
(3)定期组织病案质量考核小组对病历进行质量检查。
(4)根据病案质量反馈问题提出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5)根据医院病历质量结合参观其他医院提出完善的修订方案。
(6)对医院病历的安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
办公室:医务科常务秘书:医务科主任6、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办公室、常务秘书)(1)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和修订医院有关输血管理各项管理制度。
(3)审核医院输血室的各项操作规程(4)指导临床对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5)对临床严重的输血反应进行调查处理(6)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解决临床输血中需要及时协调解决的问题。
办公室:医务科常务秘书:医务科主任质量督导科室职责(质量控制办、医务科、护理部、社公部、感染办等相关):1、提出各项管理措施的初步意见和方案由各委员会讨论通过。
2、完成部门规定的各项工作计划,工作安排。
3、定期完成各委员会的安排。
4、定期完成每月的质量检查并对质量问题分析采取措施。
5、监督检查医院管理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工作制度等医院管理规范的执行情况。
6、每月在质量控制办的协调下按时完成质量考核。
7、以医院管理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详细科室考核细则,并随时修订考核细则。
8、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干预的措施。
9 对质量考核的结果各职能科分析原因,采取确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10、对职能科、后勤保障科室的工作监督考核.二、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 3-5 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4)按时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
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医疗质量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强化个人管理是实现医院质量控制的源动力医务人员自我管理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对各级医生的要求分述如下:1、门诊医师(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会诊制度。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治;c. 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收住院;b. 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质量指标::(1)按照门诊医生开出的住院单为依据,统计每个医生的门诊诊断和最后诊断符合率;(2)按着每天出诊的各类医生(科主任、主治医生、高年或低年资医生)的比例进行统计,并做好平时的统计积累。
2、病房住院医师(1)病人入院 30 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 24 小时、危重病人 6 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 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完善的诊疗计划。
(7)对所管病人,每天必须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抢救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 24 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
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 3 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 1 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和专科用药。
(8)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
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 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
(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4、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1)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质量管理方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和操作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