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6
一、考点突破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2.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岛、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力环流与污染的关系,如工业、绿化带、卫星城布局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2. 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1. 概念: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 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空气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一)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二)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
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三)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随堂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某地受热,高空形成低压B. 某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C. 某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D. 某地冷却,近地面形成低压答案:B思路分析:某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某地冷却,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例题1(荆州中学质检一)读下列四幅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为()。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娴熟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把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老师叙述典故: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山谷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然后有一天这个卖臭豆腐的老翁就去衙门状告这个烧炭老板说他的烟气熏的他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一听就不愿意了,说老汉的臭豆腐熏的他白天吃不下饭。
县令听后,感到茫然,就让两人互换一下,烧炭老翁去山谷,让卖臭豆腐老翁去山腰,可是烧炭老翁又不干了,他说山谷夜晚雨水偏多,不利于烧炭。
这时县令更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由于什么呢?提问:同学们思索一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同学:1.认真思索后乐观答复老师所提问题;2.熬炼自身口头表达力量。
新课讲授:老师: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集中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同学: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洁小结:老师: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缘由:地表存在冷和热的差异。
也正是由于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上下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上下之分;高空和近地面之间消失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同学:对于新课讲解内容与此内容联系记忆。
实例讲解:老师: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信任大家对象征的热力环流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阻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阻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查逆温带来的不利阻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摸索: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摸索交流。
教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要紧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要紧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探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摸索:(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依旧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要紧集中哪个波段?2.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出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回答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探讨: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灾。
”(3)说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阻碍。
4.考场:(1)判定。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要紧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清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能够吸取红外线,O3能够吸取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显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显现在正午,是因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A 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④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⑤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思维活动1.“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⑥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冷热状况:M⑦受热,N⑧冷却。
(2)气压高低:A⑨低压,B⑩高压,C⑪低压,D⑫高压,E⑬低压,F⑭高压。
思维活动2.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活动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考点突破
1. 掌握太阳辐射及其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2.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 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大气的垂直分层;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 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圈: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000~3000千米处。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考题规律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大气的热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大气的保温作用与气候变暖。
考查的形式多样,选择题、综合题均会涉及。
三、考向预测大气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着力点。
预计今后考查形式会更加多样化,具体有以下趋向:1. 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考查大气成分变化、环境保护、逆温的特点,以及雾霾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以材料和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
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
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误区点拨】“温室效应”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区别“温室效应”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环节上的不同。
温室效应包括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加热地面,地面辐射加热大气,大气产生的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等环节。
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大气截留地面长波辐射,把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对流层里;二是大气再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以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在夜晚,这种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昼夜温差变小。
【随堂练习】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规格相同的甲、乙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甲、乙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 大气的温室效应B. 大气的热力运动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答案:D思路分析: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没有放土,中午同时把甲、乙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二、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三、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入: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
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成分的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
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解读]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2.气温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3.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4.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各层次温度变化及与人类关系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
②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因而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③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提示] ①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②平流层的22 km~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右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2.对流层的逆温现象及影响(1)逆温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4)逆温的影响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大过程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砂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③四川盆地[深挖高考命题点]1.[问答]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015·广东卷改编)答案: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
2.[填空]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013·北京卷改编)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________;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________;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________;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________。
答案:减少减少减少增加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遭到破坏后,臭氧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③减少;雾霾出现时,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在夜间增加。
3.[填空]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2013·浙江卷改编)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________。
答案:①4.[判断、问答]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2015·浙江卷改编)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1)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 )(2)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 )(3)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 )(4)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 )(5)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
答案:(1)√(2)×(3)×(4)×(5)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强逆温层出现在近地面,①正确;逆温强度22~23时最大,②错误;逆温现象日出后逐渐消失,③错误;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④错误。
第(2)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地面辐射影响越大,升温和降温的变化速度越快。
夜晚地面温度逐渐降低,受其影响,近地面大气层温度迅速降低,而离地面较远的大气层,受其影响较小,因为大气通过对流等形式向上传递热量,需要一个过程。
5.[填空]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2014·安徽卷改编)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________。
答案:Q3、Q1、Q2、Q4 解析:本题考查海面的热收支状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海面热收支方式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点。
海水温度是海面热收支状况的反映,由于从低纬向高纬,随着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海水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低纬海区水温较高,说明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为正值;高纬海区水温较低,说明海面热量收支差额为负值,故Q3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
海面辐射收支差额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海面辐射的对比,整体上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故Q1表示海面辐射收支差额。
蒸发耗热量取决于蒸发量的大小,由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因此蒸发耗热量副热带海区最大,并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故Q2表示蒸发耗热量。
海气热传导差额取决于水温和气温的对比,气温高于水温,该差额为正值,冬季气温低于水温,该差额为负值,全年为正值;而且高纬地区夏季气温与水温差别较大,因而该差额反而略高于低纬地区,故Q4表示海气热传导差额。
(2017·山东潍坊一模)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第1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A.①强B.②弱C.③弱D.④强答案:D 解析:结合诗句意境知,此时天气阴云笼罩且有雨,霜来得晚。
根据图示及大气受热过程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小稳定;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此时能力增强;③为地面辐射,此时为阴雨天气,能力减弱;④为大气逆辐射,此时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强,所以严霜来得晚。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据此回答2~3题。
2.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B.持续的伏旱天气C.连续的霜冻天气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3.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答案:2.B 3.D 解析:第2题,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上海天气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选B项。
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小农作物水分蒸腾,选D项。
考点二气温的变化与降水1.气温的时间变化(1)陆地气温的变化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③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气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相关因素分析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
②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等温线1月向南凸,7月向北凸。
③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④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⑤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
⑥阻挡作用(结合大气环流):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⑦大气环流(冬季风降温):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⑧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1)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过程和凝结核。
(2)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等。
(3)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1)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2)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出四个干湿区。
下图中a、b、c分别大致相当于800 mm、400 mm和2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它们划分出A、B、C、D四个干湿区。
1.[填空]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2016·北京卷改编)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________月。
答案:7 解析:由图可知,夏季该地区在中午前后气温最高,子夜前后气温最低。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值,即为气温日较差。
由图及选项可知,7月当地气温日较差最大。
2.[填空]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2015·四川卷改编)该城市可能位于________纬线(回归线,40°N)附近大陆________岸(东,西)。
答案:40°N东解析:该城市冬季气温在0 ℃以下,说明冬季寒冷,不可能位于纬度较低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40°N附近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气温在0 ℃以上;40°N附近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在0 ℃以下。
3.[问答]读图,回答问题。
(2016·天津卷改编)图1 巴西1月降水量分布图据图1、图2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