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21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7
溶胶与电泳实验报告引言溶胶与电泳是常用的生物分离技术,通过利用不同溶胶和电场作用下,分离带电离子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离与纯化。
本实验旨在探究溶胶和电泳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为后续的生物分离实验提供参考。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所需试剂准备好,包括琼脂糖、TAE缓冲液和DNA样品。
2. 制备溶胶:按照配方将琼脂糖与适量的TAE缓冲液加热溶解,待溶解后静置冷却。
3. 制备DNA样品:从所需材料中提取DNA样品,可以采用常规提取方法。
4. 准备电泳槽:将电泳槽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将制备好的溶胶缓冲液倒入槽中。
5. 样品处理:将提取的DNA样品与适量的样品缓冲液混合,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加热退变。
6. 加样和电泳:将处理好的样品缓冲液混合液利用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加入电泳槽中,确保样品被均匀加载。
7. 设置电泳参数:调整电泳仪的参数,如电压、时间和大小等,启动电泳。
8. 分析与记录:观察电泳过程中带电离子的迁移情况,记录结果。
9. 结束与分析:电泳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电泳槽,进行染色或可视化处理,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溶胶,并加入了DNA样品进行电泳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溶胶浓度对电泳效果有重要影响。
溶胶浓度过高会导致DNA分子移动速度变慢,分离效果差;而溶胶浓度过低则会导致DNA分子迁移过快,难以分离。
2. 电场强度对电泳效果有显著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电场强度可以加快DNA分子的迁移速度,提高分离效率。
但如果电场强度过高,则可能导致DNA 分子的断裂或畸变,影响实验结果。
3. DNA片段大小对迁移速度有直接影响,较长的DNA片段迁移速度较慢,较短的DNA片段迁移速度较快。
因此,在分析DNA样品时,我们可以根据迁移速度,初步判断DNA片段的大小。
结论通过溶胶与电泳实验,我们探究了溶胶浓度、电场强度和DNA片段大小对电泳效果的影响。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2—10—25 成绩:班级:石工11 学号:姓名:教师:耿杰同组者:实验三溶胶的制备和电泳一、实验目的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范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溶液介质中要保持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溶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粗粒子就被磨细。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2)凝聚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
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用来制备溶胶。
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成溶胶。
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溶胶制备•准备所需材料:溶剂、溶负载体、混合搅拌器、加热设备等。
•将溶剂加热至适当温度。
•将溶剂倒入混合搅拌器中。
•逐渐加入溶负载体,同时用搅拌器均匀混合。
•混合过程中,根据所需溶胶的浓度,逐渐加热或降低温度。
•混合均匀后,继续加热或冷却,直到溶负载体完全溶解且无明显悬浮物。
电泳实验准备•准备所需的电泳仪器和试剂。
•制备电泳缓冲液,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缓冲液配方。
•将电泳缓冲液注入电泳槽中,确保液面平稳。
•准备样品,将样品加载到电泳槽中。
•连接电泳电源,设置合适的电压、时间和温度参数。
•对电泳实验进行预运行,确保参数设置正确。
电泳实验操作步骤1.开启电泳电源,设置合适的电压。
2.等待样品迁移至适当位置,根据实验需要调整电泳时间。
3.实时观察电泳过程,记录迁移距离和带状图像。
4.根据需要,调整电压和时间,进一步优化分离效果。
5.当样品迁移到电泳胶糊底部时,关闭电源并停止电泳。
6.将电泳胶糊取出,进行染色或进一步分析处理。
实验结果和讨论•分析实验得到的结果,比较样品之间的差异。
•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程度,分析可能的原因。
•将实验数据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交流。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通过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可以实现样品的分离和纯化。
•电泳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和技术方法,提高分离效果和分辨率。
本文介绍了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的相关步骤和操作要点,同时对实验结果和讨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通过正确的操作和参数设置,利用电泳技术可以实现样品的分离和纯化,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提高电泳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实验分辨率。
讨论和展望通过电泳实验可以实现对不同样品的分离与纯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样品的性质和组成。
在实验中,通过调整电压、时间和温度等参数,可以优化电泳分离效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实验条件的优化:不同的样品可能对实验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参数,以提高分离效果和分辨率。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引言:溶胶是由胶粒均匀分散于溶液中而形成的胶体系统。
溶胶具有高度分散性和较小的粒径,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溶胶和进行电泳实验,探究溶胶的性质和应用。
一、溶胶的制备溶胶的制备是通过将固体胶粒悬浮于溶液中而形成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氧化铁(Fe2O3)作为胶粒,以水作为溶液。
制备溶胶的步骤如下:1. 首先,称取适量的氧化铁粉末,并将其加入到一定体积的水中。
2. 使用磁力搅拌器将溶液搅拌均匀,使氧化铁粉末完全悬浮于水中。
3. 继续搅拌溶液,直到观察到溶液呈现均匀的红棕色。
4. 最后,用滤纸或滤膜过滤溶液,以去除较大的固体颗粒,得到纯净的溶胶。
二、电泳实验电泳实验是利用电场对溶胶中带电颗粒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和观察。
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电泳槽、电源、电极和凝胶。
电泳槽用于容纳溶胶样品和电解液,电源用于提供电场,电极用于连接电源和电泳槽,凝胶则用于分离溶胶中的带电颗粒。
2. 实验步骤(1)首先,将制备好的溶胶样品置于电泳槽中,并加入适量的电解液。
(2)将电极连接至电源,并将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电泳槽的两端。
(3)调节电源的电压和电流,使其维持在适当的数值。
(4)开启电源,开始电泳过程。
根据溶胶样品中带电颗粒的性质和电场的作用,颗粒会在电场的驱动下向正极或负极移动。
(5)根据不同颗粒的迁移速度和移动距离,可以对溶胶样品进行分离和观察。
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电泳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溶胶样品中不同颗粒的分离情况。
带电颗粒的迁移速度与颗粒的电荷量、大小和形状等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颗粒的移动距离和分离程度,可以对溶胶样品中的颗粒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溶胶的应用溶胶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生物医学:溶胶可用于药物输送、基因传递和疫苗制备等领域,利用其分散性和稳定性,实现药物和基因的高效传递。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化学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溶胶的制备及电泳一、实验预习(30分)1.实验装置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2.实验仿真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3.预习报告(10分)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1)实验目的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及Sb2S3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Fe(OH)3及Sb2S3溶胶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3.明确求算ζ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2)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
Fe(OH)3溶胶的制备是采用的化学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其结构式可表示为{m[Fe(OH)3]n FeO+(n-x)Cl-}x+x Cl-。
制成的胶体体系中常有其它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这种胶粒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动电势,用符号ζ表示,电动电势的大小直接影响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
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都可以用来测定电动电势,其中最方便的是用电泳现象中的宏观法来测定,也就是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
电动电势ζ与胶粒的性质、介质成分及胶体的浓度有关。
在指定条件下,ζ的数值可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
即(静电单位)或·300(V) (1) 式中,K为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对于球形胶粒K=6,棒形胶粒K=4,在实验中均按棒形粒子看待);η为介质的粘度(泊);D为介质的介电常数;u为电泳速度(cm·s-1);H为电位梯度,即单位长度上的电位差。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制备方法;2.通过电泳实验了解溶胶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仪器:1.恒温水浴;2.电泳槽;3.电源;4.硅胶片。
实验原理:溶胶是由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硅胶溶胶。
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使电荷载体在电解质中运动的方法。
通过溶胶的电泳可以观察到颗粒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以及颗粒的分离。
实验步骤:1.准备溶胶:将一定量的硅胶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并在恒温水浴中搅拌30分钟直至形成均匀的溶胶;2.准备电泳槽:在电泳槽中注入适量的电解质溶液,并安装电极;3.准备样品:将硅胶溶胶均匀涂布在硅胶片上,并待其干燥;4.进行电泳实验:将样品放入电泳槽中,施加适当的电压,观察颗粒在电解质中的迁移和分离现象;5.拍摄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颗粒的分离情况,并使用相机拍摄结果。
实验结果:在电泳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硅胶溶胶中的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并且不同颗粒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离。
小颗粒受到电场力的影响较大,迁移速度较快;大颗粒受到电场力的影响较小,迁移速度较慢。
通过电泳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颗粒的大小、形态以及电荷状况。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硅胶溶胶,并通过电泳实验观察到了颗粒的迁移和分离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溶胶中的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有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了颗粒的分离。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颗粒的筛选和纯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验改进:1.在制备溶胶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粒径的硅胶粉末,以观察不同粒径颗粒的迁移差异;2.可以使用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以观察不同浓度对颗粒分离效果的影响;3.可以对样品进行不同电压和时间的电泳实验,以研究其对颗粒迁移速度和分离效果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溶胶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电泳实验了解了溶胶的性质和应用。
电泳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不断改进实验条件和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溶胶的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化学原理化学原理((Ⅱ》)》实验实验实验讲义讲义吕开河 王增宝 于连香 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2011年6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基本技术 (3)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3)1、玻璃器皿的洗涤 (3)2、玻璃器皿的干燥 (3)3、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 (3)4、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 (3)5、移液管和锥形瓶的使用 (3)6、酸式滴定管的使用 (4)7、碱式滴定管的使用 (4)二、滴定管及滴定操作 (4)1、滴定管的分类 (4)2、滴定管使用前的准备 (5)3.滴定管的使用及滴定操作 (6)三、移液管、吸量管及其使用 (8)1、移液管和吸量管 (8)2、洗涤 (8)3、移取溶液 (8)第二章基础性实验 (10)实验一三组分体系相图的制备 (10)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 (13)实验三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18)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23)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27)实验六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 (31)实验七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 (33)第三章综合及设计性实验 (38)实验八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 (38)实验九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 (40)第四章创新性实验 (42)实验十绿色环保型三组分体系的实验研究 (42)第五章附录 (43)附录一苯-水的相互溶解度 (43)附录二不同温度下时水的密度、粘度及表面张力 (44)附录三某些液体的密度 (45)附录四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 (46)附录五彼此相互饱和时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 (47)附录六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 (48)附录七722型分光光度计 (49)附录八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53)前言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胶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溶胶的配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观察溶胶的物理性质,如外观、颜色、透明度等。
4. 学习溶胶的纯化方法。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
溶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将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如机械法、电弧法等;凝聚法是将溶液中的溶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其凝聚成胶体颗粒。
本实验采用分散法制备溶胶。
三、实验用品1. 仪器:烧杯、玻璃棒、滴定管、容量瓶、漏斗、滤纸等。
2. 药品:氯化钠、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钠、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氯化钠和硫酸铜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0.1mol/L的溶液。
(2)取一只烧杯,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2. 制备溶胶(1)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继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待溶液呈现蓝色后,停止搅拌。
3. 纯化溶胶(1)用漏斗和滤纸将溶胶过滤,去除杂质。
(2)将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4. 观察溶胶的物理性质(1)观察溶胶的外观、颜色、透明度等。
(2)将溶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溶胶颗粒的形状、大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制备的溶胶呈蓝色,外观透明。
(2)溶胶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球形,大小约为0.1μm。
2. 分析(1)本实验采用分散法成功制备了溶胶,溶胶颗粒呈球形,大小适中。
(2)在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加入溶液的顺序,避免溶液混合不均。
(3)溶胶的纯化过程可有效去除杂质,提高溶胶的质量。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溶胶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 了解了溶胶的物理性质,如外观、颜色、透明度等。
3. 学习了溶胶的纯化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4. 本实验对化学实验爱好者了解和掌握溶胶的制备、性质及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溶液溅出。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一、实验目的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范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
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
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
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
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
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凝聚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
胶体的制备与电泳实验报告胶体的制备与电泳实验报告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由微小的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胶体的制备方法以及电泳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一、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溶胶-凝胶法、乳化法、共沉淀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且简单的方法。
它通过控制溶胶的凝胶过程来制备胶体。
溶胶-凝胶法的制备步骤如下:首先,将所需的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溶胶。
然后,通过加热或加入适当的试剂,使溶胶逐渐凝胶,形成胶体。
最后,将胶体分离和纯化,得到所需的胶体产品。
二、电泳实验的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于带电粒子的运动现象。
在电泳实验中,通过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场,使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相应的电极移动。
电泳实验的原理可以用库仑定律来解释。
根据库仑定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与电荷量成正比,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带电粒子的大小和形状无关。
因此,在电场中,带电粒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从而发生运动。
三、电泳实验的应用电泳实验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带电粒子在凝胶介质中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实现分离。
凝胶电泳可以用于DNA分离和检测。
通过将DNA样品加入凝胶孔道中,施加电场,DNA片段会根据其大小和电荷迁移速度的差异在凝胶中分离出来。
通过观察凝胶中的DNA迁移距离,可以确定DNA片段的大小和浓度。
此外,电泳还可以用于纳米颗粒的分离和纯化。
通过在电场中施加电泳力,可以控制颗粒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颗粒的分离和纯化。
总结胶体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通过溶胶-凝胶法等方法来实现。
电泳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它利用电场力作用于带电粒子的运动来实现分离和纯化。
电泳实验在DNA分离和纳米颗粒纯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胶体的制备方法和电泳实验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溶胶的制备实验报告溶胶的制备实验报告引言:溶胶是一种由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胶体溶液。
它具有高度分散性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性质和应用的溶胶,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
实验目的:1. 掌握溶胶的制备方法;2. 理解溶胶的基本性质和应用;3. 进行溶胶的表征和分析。
实验材料:1. 水溶性聚合物(如聚乙烯醇);2. 无机盐(如硅酸钠);3. 溶剂(如水、乙醇);4. 实验仪器(如磁力搅拌器、离心机、电子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制备水溶性聚合物溶胶:a. 取适量的水溶性聚合物(如聚乙烯醇)粉末,加入适量的水中;b. 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溶解,直到完全溶解;c. 将溶液离心,去除其中的大颗粒;d. 得到水溶性聚合物溶胶。
2. 制备无机盐溶胶:a. 取适量的无机盐(如硅酸钠)粉末,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乙醇)中;b. 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溶解,直到完全溶解;c. 将溶液离心,去除其中的大颗粒;d. 得到无机盐溶胶。
3. 表征和分析:a. 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溶胶颗粒的形貌和大小;b. 使用粒度分析仪测量溶胶颗粒的粒径分布;c. 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溶胶的吸收光谱;d. 使用动态光散射仪测量溶胶的颗粒大小和分散度。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水溶性聚合物溶胶和无机盐溶胶。
观察电子显微镜图像发现,水溶性聚合物溶胶颗粒呈现均匀的球形,大小分布较为集中;而无机盐溶胶颗粒则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大小分布较为广泛。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水溶性聚合物溶胶的颗粒平均直径为100 nm,分散度较好;无机盐溶胶的颗粒平均直径为500 nm,分散度较差。
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水溶性聚合物溶胶在可见光区域有一定的吸收峰,而无机盐溶胶则在紫外光区域有较强的吸收峰。
动态光散射仪结果显示,水溶性聚合物溶胶的颗粒大小和分散度较为稳定,而无机盐溶胶的颗粒大小和分散度较为不稳定。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一、引言溶胶是由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胶状体系。
溶胶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电泳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制备溶胶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泳实验,探究溶胶的制备及其在电泳过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铜板- 硫酸铜溶液- 毛细管- 直流电源- 导线- 玻璃棒- 纸巾2. 实验步骤:- 将铜板清洗干净并剪成适当大小的方形片。
- 用纸巾擦拭铜板表面,保证表面干燥无油污。
- 在玻璃棒上滴上硫酸铜溶液,形成一滴液体。
- 将毛细管的一端放入液滴中,另一端用导线连上直流电源的正极。
- 将铜板的一角放在液滴上,使其与毛细管的液滴相接触。
- 打开电源,设定适当的电压和电流,开始电泳过程。
- 观察电泳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电泳过程,我们观察到铜板上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溶胶。
这是因为在电泳过程中,铜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从溶液中迁移至电极表面,并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形成固态的铜颗粒,从而形成溶胶。
电泳实验中,溶胶的形成与电场的强度、电流密度、电泳时间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和电流,控制电场的强度和电流密度,从而影响溶胶的制备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当电压和电流较低时,溶胶的形成速度较慢;而当电压和电流较高时,溶胶的形成速度较快。
因此,合理选择电压和电流是制备溶胶的关键。
溶胶的应用之一就是在电泳过程中作为分离介质。
在电泳实验中,我们可以将样品溶液加载到电泳槽中,通过控制电场的强度和方向,让样品中的带电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迁移,实现离子的分离。
溶胶可以提供均匀的电场分布,增加离子的迁移速率,从而提高电泳分离的效果。
四、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溶胶,并通过电泳实验探究了溶胶的制备及其在电泳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和电流是影响溶胶形成速度的关键因素。
溶胶作为一种分离介质,在电泳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溶胶的制备及其在电泳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一、实验目的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m范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
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 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
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
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
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
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会制备和纯化Fe(OH)3溶胶。
2.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1.制备和纯化Fe(OH)3溶胶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盐的水解氯化铁的水解反应本身是一个吸热反应,加热可以促使平衡向右移动,但是作为胶体的氢氧化铁是有一定的浓度限制的,若浓度过大就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而且温度比较高的话胶体粒子之间碰撞的机会会增多,也不利于胶体的稳定性,所以煮沸的时间不能过长。
制成的胶体体系中常有其它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2.电泳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同时在胶粒附近的介质中必然分布有与胶粒表面电性相反而电荷数量相同的反离子,形成一个扩散双电层。
当胶体相对静止时,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但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中的胶粒和分散介质反向相对移动时,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这种胶粒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动电势,用符号ξ表示。
ζ电势是表征胶粒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及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胶体的稳定性有关, ζ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电荷越多,胶粒间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界面移动法:测量溶胶的 电位是通过测定在两铂电极间外加一定直流电场,胶体溶液与辅助溶液间可见界面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来测定电动电势。
在电泳仪的两极间加上电位差E (V )后,在t (s )时间内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m ),即胶粒的电泳速度U (m •s -1)为: D U t = (1)相距为l (m )的两极间的电位梯度平均值H (V •m -1)为: E H l = (2)从实验求得胶粒电泳速度后,可按照下式求出ζ(V )电位: K U H πηζε=⋅ (3)式中K 为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对于本实验中的氢氧化铁溶胶,胶粒为棒形,有1022113.610K V s kg m --=⨯⋅⋅;而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无单位),η为介质的粘度(Pa •s )。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溶胶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质;2. 掌握溶胶的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3. 了解溶胶的性质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的粒径在1-100nm之间。
溶胶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稳定性、胶凝性、渗透性等。
本实验主要采用凝聚法制备溶胶,即通过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或离子凝聚成胶体粒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氯化钠- 硫酸铜- 氢氧化钠- 蒸馏水- 烧杯- 滴管- 搅拌棒- 滤纸- 滤斗- 研钵- 研杵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酒精灯- 烧杯- 滴管- 搅拌棒- 烧瓶- 热水浴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 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 称取一定量的硫酸铜,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 将氢氧化钠溶解在另一烧杯中的蒸馏水中。
2. 制备溶胶:- 将氯化钠溶液倒入硫酸铜溶液中,边倒边搅拌,观察溶液的变化;- 当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时,停止搅拌;- 将氢氧化钠溶液缓慢滴入红褐色沉淀中,边滴边搅拌,观察沉淀的变化; - 当沉淀溶解,溶液呈红褐色时,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溶液澄清。
3. 沉淀分离:- 将制备好的溶胶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将滤液倒入烧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溶液的变化。
4. 溶胶性质观察:- 观察溶胶的颜色、透明度、稳定性等;- 将溶胶滴在玻璃板上,观察其干燥后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溶液呈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澄清;- 滤液澄清,溶胶颜色为红褐色;- 溶胶干燥后呈红褐色粉末。
2. 结果分析:-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红褐色溶胶,溶胶的颜色、透明度、稳定性等符合预期;- 溶胶干燥后呈红褐色粉末,说明溶胶具有良好的胶凝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红褐色溶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溶胶具有良好的胶凝性、稳定性等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石油大学油田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成绩:班级: 学号: : 教师:同组者:胶体的制备和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 溶胶的电动位;3.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和方法;4.理解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5.掌握电解质和高分子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791010m --~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 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围;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
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 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
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
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溶胶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胶的性质,如稳定性、吸附性、电荷性质等。
3. 掌握溶胶的表征方法,如电导率、粘度、光谱等。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种分散质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均匀分散的胶体体系。
溶胶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本实验采用化学法制备溶胶,利用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反应生成金属有机络合物,进而形成溶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铁、氢氧化钠、乙醇、苯、硫酸铜、硝酸银等。
2.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搅拌器、电导率仪、粘度计、光谱仪等。
四、实验步骤1. 氯化铁溶胶的制备(1)将一定量的氯化铁溶于少量乙醇中,形成氯化铁乙醇溶液。
(2)将氯化铁乙醇溶液滴加到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
(3)继续搅拌一段时间,使氯化铁充分反应,形成溶胶。
2. 硫酸铜溶胶的制备(1)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于少量乙醇中,形成硫酸铜乙醇溶液。
(2)将硫酸铜乙醇溶液滴加到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
(3)继续搅拌一段时间,使硫酸铜充分反应,形成溶胶。
3. 硝酸银溶胶的制备(1)将一定量的硝酸银溶于少量乙醇中,形成硝酸银乙醇溶液。
(2)将硝酸银乙醇溶液滴加到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
(3)继续搅拌一段时间,使硝酸银充分反应,形成溶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胶的外观观察氯化铁溶胶为红褐色,硫酸铜溶胶为蓝色,硝酸银溶胶为白色。
三种溶胶在制备过程中均出现红褐色、蓝色、白色沉淀,随后沉淀逐渐溶解,形成溶胶。
2. 溶胶的稳定性通过观察溶胶在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变化,发现氯化铁溶胶、硫酸铜溶胶、硝酸银溶胶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静置一段时间后未出现沉淀。
3. 溶胶的电导率使用电导率仪测量溶胶的电导率,发现氯化铁溶胶、硫酸铜溶胶、硝酸银溶胶均具有一定的电导率,说明溶胶具有离子性质。
4. 溶胶的粘度使用粘度计测量溶胶的粘度,发现氯化铁溶胶、硫酸铜溶胶、硝酸银溶胶的粘度依次增大,说明溶胶的粘度与分散质粒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
一、实验名称溶胶的制备二、实验目的1. 了解溶胶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制备方法。
2. 掌握制备溶胶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三、实验原理溶胶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粒子大小在1-1000纳米之间。
溶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使其具有较高的吸附性和稳定性。
溶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散法、凝聚法和化学法。
本实验采用化学法,以FeCl3溶液为分散相,NaOH溶液为凝聚剂,制备氢氧化铁溶胶。
FeCl3溶液中的Fe3+与NaOH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Fe(OH)3沉淀,沉淀粒子在水中形成溶胶。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FeCl3溶液、NaOH溶液、蒸馏水、烧杯、玻璃棒、滴管、秒表、电导率仪、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锅、电导率仪、玻璃仪器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FeCl3溶液:称取1.5g FeCl3·6H2O,加入50ml蒸馏水,搅拌溶解。
2. 准备NaOH溶液:称取1.5g NaOH,加入50ml蒸馏水,搅拌溶解。
3. 将FeCl3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
4. 在搅拌下,缓慢滴加NaOH溶液至FeCl3溶液中,保持温度在60℃左右。
5. 继续搅拌30分钟,观察溶胶的形成。
6. 使用电导率仪检测溶胶的电导率,记录数据。
7. 将溶胶置于冰箱中冷却,观察其稳定性。
六、实验现象与结果1. 实验现象:随着NaOH溶液的滴加,溶液逐渐由黄色变为红褐色,最终形成红褐色溶胶。
2. 实验结果:电导率仪检测结果显示,溶胶的电导率随着时间逐渐降低,表明溶胶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七、讨论与分析1. 溶胶的制备:本实验采用化学法制备氢氧化铁溶胶,通过FeCl3与NaOH反应生成Fe(OH)3沉淀,沉淀粒子在水中形成溶胶。
实验过程中,温度、搅拌速度、凝聚剂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胶的制备。
2. 溶胶的稳定性:溶胶的稳定性与其粒子大小、表面电荷、介质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中,溶胶的电导率随时间逐渐降低,说明溶胶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溶胶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2. 掌握制备溶胶的实验操作步骤;3. 观察溶胶的制备过程,了解溶胶的特性;4. 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种分散体系,由分散质和分散介质组成。
分散质以微小颗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粒径一般在1-1000纳米之间。
溶胶具有稳定性、可逆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制备溶胶的方法主要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包括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等;凝聚法包括沉淀法、盐析法、冷冻法等。
本实验采用沉淀法制备溶胶,通过将难溶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溶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难溶物质:FeCl3、NaOH- 分散介质:蒸馏水- 辅助试剂:HCl、NaCl2. 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量筒- 电子天平- 恒温水浴锅- 移液管- 镜子- 滤纸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仪器清洗干净,准备好实验材料。
2. 制备溶胶:a.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b. 将FeCl3固体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溶解;c. 将NaOH固体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溶解;d. 继续加热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直至溶液呈红褐色;e. 停止加热,用移液管取一定量的溶液,滴加少量HCl,观察溶液变化;f. 将溶液过滤,得到溶胶。
3. 溶胶特性观察:a. 用镜子观察溶胶的色泽;b. 用玻璃棒搅拌溶胶,观察其稳定性;c. 用滤纸过滤溶胶,观察滤纸上的残留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溶液呈红褐色,说明已成功制备出溶胶;b. 溶胶稳定性较好,搅拌后无明显分层;c. 滤纸上的残留物较少,说明溶胶过滤效果较好。
2. 分析:a. 溶胶的颜色变化说明溶胶的形成;b. 溶胶的稳定性较好,可能与制备过程中加入的NaOH有关;c. 滤纸上的残留物较少,说明溶胶的过滤效果较好。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出了溶胶,并观察了溶胶的特性。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辅助液的pH值的影响一、前言1、实验背景电泳法测定氢氧化铁溶胶ξ-电势是大多数高校化学专业开设的基础物理化学实验之一, 要保证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三个实验步骤都必须科学、合理设置。
一是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二是溶胶的纯化;三是辅助液的选择。
每一步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和实验速度,偏颇不可。
本文从水解法制备Fe(OH)3溶胶、Fe(OH)3溶胶的纯化、电泳实验、测定不同电解质对Fe(OH)3溶胶的聚沉值等四个方面对Fe(OH)3溶胶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基本原理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1、溶胶的制备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2、溶胶的纯化制成的Fe(OH)3溶胶溶液中常有其它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而且制得的Fe(OH)3水溶胶冷却时,反应要逆向进行,因此必须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渗析时以半透膜隔开胶体溶液和纯溶剂,胶体溶液中的杂质,如电解质及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进入溶剂中,而大部分胶粒却不透过. 如果不断换溶剂,则可把胶体中的杂质除去. 要提高渗析速度,可用热渗析或电渗析的方法。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一、实验目的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范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
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
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
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
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
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凝聚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
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 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用来制备溶胶。
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 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 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 成溶胶。
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2.溶胶的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粒子的带电性。
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
按对固体的关系,扩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电势。
ξ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试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ξ电势的基本是ld tvξηε=式中: ξ——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介质的动力粘度(Pa s );d ——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介电常数(/F m ); v ——两极间的电位差(V ); t ——电泳进行的时间(s );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
本试验用宏观法测定,如图1所示。
图1 电泳管示意图1.电极;2.辅助液;3.界面;4.溶胶5.活塞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电泳仪,电导率仪,电炉,秒表,电极2支,100mL 烧杯2个,50mL 、150mL 、250mL 、500mL 、烧杯各1个,滴定管2个,滴管1个,10mL 量筒2个,250mL 量筒1个,100mL 、500mL 锥形瓶各2个,试管2支,漏斗2个,洗瓶1个。
2.药品20%FeCl3,3%FeCl3, 0.02mol/L AgNO3, 0.02mol/L KI, 0.1mol/LAgNO3, 10%NH3,水,0.01mol/L KCl, 2%松香乙醇溶液,火棉胶。
四、实验步骤(一)溶胶的制备1.胶溶法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取10毫升20%氯化铁放在小烧杯中,加水稀释到100毫升然后用滴管逐滴加入10%氨水到稍微过量为止。
过滤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数次。
将沉淀放入一烧杯中,加10毫升蒸馏水,再用滴管滴加约10滴20%氯化铁溶液,并用小火加热,最后得到棕红色透明的氢氧化铁溶胶。
2.改换介质法松香溶胶的制备:配制2%的松香乙醇溶液,用滴管将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同时剧烈搅拌,可得到半透明的溶胶。
如果发现有较大的质点,需将溶胶再过滤一次。
3.化学反应法(1)氢氧化铁的溶胶制备:再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蒸馏水并加热至沸腾,在不断搅拌下滴加8毫升3%的氯化铁溶液,溶液变成暗棕红色的氢氧化铁胶体。
然后对此溶胶进行渗析,除去多余的电解质。
渗析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先做一个渗析用的火棉胶袋:将一个500毫升的锥形瓶洗净烘干,将火棉胶液倒入锥形瓶中,倾斜锥形瓶并慢慢的移动,使锥形瓶内均匀地涂上一层胶液,然后倒出火棉胶。
当火棉胶干后,将瓶口的胶膜剥离开一小部分。
从此剥离口慢慢的加入蒸馏水,胶带逐渐与瓶壁剥离,取出胶袋,再蒸馏水中浸泡数小时。
将上面制备的氢氧化铁溶胶倒入火棉胶袋,并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每小时换一次蒸馏水,直到用0.1mol/L硝酸银溶液检验无氯渗析便可结束。
(2)碘化银溶胶的制备: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准确的加入5mL0.02mol/L KI 和0.02mol/L硝酸银溶液,在盛有KI溶液的瓶中在搅拌下再准确地滴加4.5mL0.02mol/L硝酸银溶液。
在另一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瓶中再准确的滴加4.5ml0.02mol/L KI溶液。
观察两锥形瓶中AgI溶胶透射光及散射光颜色。
(二)AgI溶胶的电泳1.AgI负溶胶的制备在400ml的烧杯中加入100ml0.01mol/L的K溶液,搅拌下用滴定管加入95ml0.01mol/L的AgNO3溶液即制的AgI负溶胶2.辅助液的制备先测定溶胶的电导率。
用少量溶胶将试管及电导率池洗3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溶胶,插入导电池,测定室温下溶胶电导率。
向0.01mol/L KI溶液中加蒸馏水至其电导率与溶胶相同,本实验用的辅助液是浓度约为0.005mol/L的KCl。
3.电势的测定(1)仔细洗净电泳管,检查活塞是否润滑良好,且不漏。
用少量已配好的AgI溶胶将电泳管的漏斗至活塞的支管洗一遍。
用滴管由漏斗加入少量溶胶,使活塞孔内充满溶胶,迅速关闭活塞。
用辅助液洗涤U型管部分。
活塞以上若有溶胶也应洗去。
(2)关闭电泳管活塞,将电泳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支架上。
(3)用胶头滴管由漏斗向电泳管中加入值得的溶胶至漏斗细支管顶部,然后倒入烧杯中剩于的溶胶。
(4)用烧杯取一定量的KCl辅助液,沿U型管倒入电泳管。
若使用长电极,则将辅助液倒入U型管至刻度4;若使用短电极,则将辅助液倒入U型管至刻度9。
(5)将黑色挡板放在U型管后,慢慢打开活塞使溶胶慢慢上升。
注意,不要全部打开,一定要慢,否则得不到清晰的溶胶界面。
至溶胶上升至刻度线0时,关闭活塞。
(6)将两个电极轻轻插入电泳管的U型管中。
整个过程注意保持平稳,不使电泳管受振动。
(7)将电泳仪电泳仪电源开扳下(关),将输出调节旋钮反时针方向旋至输出电压最小位置,接好电源线,,做好开机准备。
将两电极引线接在电泳仪上,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上(开),指示灯亮,预热5分钟后,调节输出旋钮到电压指示为150V。
按电泳仪的开始按钮,同时计时,指示灯显示为R。
注意:由于电泳仪输出电压较高,在通电过程中不要接触电极,否则有触电危险。
(8)观察溶胶上升界面清晰后,用秒表测量界面上升0.5、1.0、1.5cm所需时间。
测量完毕,按电泳仪的停止按钮,指示灯灭。
拆下电极引线,卸下电泳管,将管内的液体倒入指定的废液杯中。
(9)用钢尺仔细量出U型管的距离,减去U型管的两个半径,即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10)实验结束,洗净使用过的所有玻璃仪器。
将药品和仪器放回原处。
五、结果处理1.总结溶胶的制备方法制备溶胶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溶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粗粒子就被磨细。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2)凝聚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
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用来制备溶胶。
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成溶胶。
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2.计算AgI 负溶胶的ξ电势,并取平均值(1)实验数据电压:200V实温:18.9C ︒ l :9.10cm 表1 移动长度与时间记录表(2)查表得各参数在19C ︒时,水的粘度-3=1.02710Pa s η⨯,在18C ︒时,水的粘度-3=1.05310Pa s η⨯则18.9C ︒时水的粘度近似为:-3181919 1.053 1.027== 1.027=1.029*******Pa s ηηηη--++⨯ 在18C ︒时,水的介电常数10=7.16210/m F ε-⨯,在20C ︒时,水的介电常数10=7.09610/m F ε-⨯,则18.9C ︒时水的介电常数近似为:101820207.1627.096=101+=1017.096=7.1293310/m 200200F εεεε---⨯⨯+⨯ (3)计算电势差表2 计算相关数据表-3101 1.0296107.12933100.09100.00520==0.016262200ld V tv ηξε-⨯⨯⨯⨯⨯⨯= -3102 1.0296107.12933100.09100.01==0.016184020006ld V tv ξηε-⨯⨯=⨯⨯⨯⨯ -3103 1.0296107.12933100.09100.01==0.016266520006ld V tv ξηε-⨯⨯=⨯⨯⨯⨯1230.016260.016180.016260.0162333V ξξξξ++++=== 六、思考题1. 试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1)共同点: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均服从以下两点:a.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散不聚结b.分散质的颗粒直径在1nm~100nm 之间(2)不同点:分散法是将大于胶体范围的物体分散成胶体分散质大小;而聚集法则是将小于胶体范围的物质聚集成胶体分散质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