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婚恋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少数民族婚俗礼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婚俗礼仪方面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以下是几个少数民族的婚俗礼仪介绍。
藏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礼仪极为庄重和丰富。
1.求婚:传统的求婚方式是男方派人前往女方家做婚姻提亲。
求婚者要带上礼物,通常是一块白色哈达和少量珠宝首饰。
如果女方家同意,就会为男方送上一个红色的回礼哈达,表示接受求婚。
2.聘礼:婚事确定之后,男方会按照一定的规定准备聘礼,聘礼包括各种蔬菜、肉类和奶制品等。
此外,还会准备一些酥油茶、糌粑、高崴,以及面团制作的“人”和“羊”,象征着美好的前程和丰收。
3.婚礼:婚礼通常在农历八月至九月之间举行。
婚礼前,男女双方要互送礼物,女方要为男方织一块羊羔绒手套,男方要为女方制作一把藏刀。
婚礼当天,男方家会提前准备婚房,将房间布置得非常漂亮。
在婚礼上,男女双方会穿上藏族传统服装,进行舞蹈表演和歌唱,并进行祭拜仪式。
结婚后,新娘会搬到男方家,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婚俗礼仪也非常独特。
1.拜天地:在朝鲜族婚礼开始之前,新娘会先到新郎家拜天地。
新娘会将祭品摆放在地上,然后跪拜天地神灵,祈求婚姻幸福美满。
2.迎亲:在新娘完成拜天地之后,新郎会亲自去接新娘回家。
迎亲的队伍通常会有鼓手、吹箫者和舞者等,整个队伍热闹非凡。
3.敬茶:在新娘进入新郎家之后,酒席开始举行。
这时,新娘要向长辈敬茶,表达敬意和尊重。
4.投喜糕:朝鲜族婚礼上,还有一项传统仪式叫“投喜糕”。
新娘要将喜糕投向室内的一个角落,谁吃到这块糕点,谁就能早日结婚。
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其婚俗礼仪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娶亲:在哈萨克族传统婚礼上,新郎需要带领一些朋友和亲戚一同前往新娘家。
到达新娘家后,新郎要履行一系列的仪式,如赛马、胡楞子(哈萨克族传统的一种棋类游戏)等,并送上一段阿達尔(哈萨克族特产)作为聘礼。
2.婚礼:哈萨克族婚礼通常会持续两天或更久。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嫁仪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婚嫁仪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婚嫁仪式。
1. 哈尼族婚俗哈尼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种植水稻和禾本科植物为主要生活方式。
哈尼族的婚俗中,有一个叫作“投川”、“洗山”、“入村”的仪式。
新娘会背着新郎走过一条泥泞的小路,象征着两人共同面对困难的决心。
随后,他们会一起洗净脚,以表示彼此的洁净和互相扶持。
2. 傣族婚俗傣族是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傣族婚俗中,有一个叫作“素云召”的仪式。
新娘会穿着传统的傣族服饰,手持鲜花和风车,向新郎家走去。
新郎则会骑着大象迎娶新娘,这象征着新娘进入新家庭。
3. 维吾尔族婚俗维吾尔族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在维吾尔族婚俗中,有一个叫作“乌孜娜婚礼”的仪式。
新娘会戴着闪亮的头饰和彩色面纱,由妇女陪同进入新郎家。
婚礼上,还会有传统的维吾尔族舞蹈和歌曲表演。
4. 土家族婚俗土家族是中国湖南、湖北和重庆等地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土家族的婚俗中,有一个叫作“过手门”的仪式。
新娘携带嫁妆,由新娘家的父亲或亲人护送进入新郎家。
仪式结束后,新娘会开始接受新家庭的照顾和教育。
5. 哈萨克族婚俗哈萨克族是中国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牧羊和养马为主要生活方式。
在哈萨克族婚俗中,有一个叫作“盖布拉尔”的仪式。
新娘会在家人的陪同下进入新郎家,抵达后,会在由蓝天和大地图案装饰的新婚帐篷内进行隆重的婚礼仪式。
以上仅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小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仪式。
这些婚俗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他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婚嫁仪式,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尊重他们的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致此结束。
少数民族求爱风俗大全背新娘习俗1.广西少数民族婚嫁习俗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广西少数民族对此十分重视,形成了种种奇情异趣的风俗.壮族男女青年除了对唱山歌、抛绣球、投果子表白恋爱之情外,还有碰红蛋、当街对望、打木槽示爱、赠鞋定情、服饰示恋、手电筒探情等多种向对方表白恋爱之意。
结婚时,新郎用牛车去接新娘。
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
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
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
新娘出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
嫁送中必须有给新郎的一双鞋、一套衣服,给家婆、伯娘各人一块胸围,给家公、伯伯各人一条腰带。
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
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即将竹梯砍断。
进入洞房,后面又立即有人拆去新桥。
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后路已断,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创家立业,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
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子们对歌。
新娘次日回门,新郎当日或次日接回。
晚上伴娘和歌手又要与寨上小伙子对歌,连唱夜,有茶歌、赞歌、情歌等等。
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机中了意中人。
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
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
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歌或表演节目。
再轮换抛球。
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
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
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
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夜婚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也称火把婚。
各民族婚俗一、大户人家的“六礼”大户人家的婚礼甚为讲究,行“六礼”方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纳采:也叫行聘,是婚礼中的首礼。
男方将求婚礼品送到女家,请求采择。
在此之前,已由媒人撮合好了,只是行个程序,算是正式求婚。
问名:男方拿着庚柬帖,写上姓名、出生年、月、日、时,送到女家。
女方复以姓名、出生年、月、日、时的“回柬”。
纳吉:为正式订婚礼仪。
问名之后,以双方的庚,算合宜,定下吉日,男方备定婚礼品送往女家,算作婚姻已定。
纳征:纳聘之意。
定婚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双方年龄、时机合宜成婚。
男方便拿着礼品到女方家告知,准备聘娶。
请期:纳征后,女方没意见,男方选定吉日,写一迎亲帖,写明迎亲日、时,请求女方答应。
女方回帖同意,即可进行最后一礼。
迎亲:即成婚礼。
这天,男方到女家迎新娘过门,行交拜合卺礼。
(合卺:始于周朝,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
仪式中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而又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同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也可以说是古人的“交杯酒”。
虽然在现代婚礼上,人们已不再用卺来盛酒,但用采线连着的交杯酒,还是保留了夫妻“合二为一”的含义。
)二、一般人家的婚礼定婚——定婚前,双方先打听对方的门户,认为门第相当,由媒人从中撮合。
待男女双方家人同意后,取二人八字进行“合婚”。
各办酒席进行相亲,然后男方松定婚礼到女方,正式定婚。
第二步是行定婚礼,俗称许口。
先由媒人与女方家议定彩礼数目(衣物多少)。
男家积极备礼后,择吉日(许口日),用两架大食盒,一个食盒里放彩缎、衣料、礼币、化妆晶和红礼单(喜帖)。
一个食盒里放香烛、酒肉、大圆馍(礼馍)、油炸果食、点心、胡桃、大枣、粉条、海带。
每个食盒格里都放得满当当的。
女家验收无错,全部收下,将酒肉食品放到祖宗神案前祭祀,放炮庆贺。
如果彩礼不齐备,女家不同意,不能烧香放炮。
男家人回时,女方有“回头话”,即将事先做好的袜底、袜子、枕头、腰带、新鞋以及札馍(大枣糕),用红线绑好,放到食盒里,作为“回礼”。
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反映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对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的简要介绍。
汉族婚礼习俗: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汉族婚礼习俗多种多样,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通常,婚礼从纳彩(男方向女方家族表示诚意)开始,接着是聘礼和束发,最后是正式婚礼。
婚礼中,新人需要向长辈敬酒,并进行合家团圆的宴席,同时还有喜庆的婚庆活动,如放鞭炮和舞龙舞狮等。
藏族婚礼习俗:藏族的婚礼被称为“班戈”,是一种隆重而神圣的仪式。
班戈通常在农历酉月进行,整个婚礼过程可以持续数天。
在婚礼中,新娘和新郎都需要进行祈福仪式,并由族长或拉巴(喇嘛)主持婚礼。
藏族婚礼还伴随着传统的歌舞表演和精彩的马术表演。
维吾尔族婚礼习俗: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其婚礼习俗鲜明独特。
维吾尔族婚礼通常从篮子婚礼开始,新娘会站在装有礼物和食品的篮子上,由新郎的家族扛起。
接着是盖头婚礼,新娘戴上维吾尔族特色的头饰。
婚礼期间,歌舞表演和拔河比赛等节目也是不可或缺的。
壮族婚礼习俗: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
壮族婚礼一般从拜堂开始,由夫妻双方家族共同组织。
婚礼期间,壮族人会举行锣鼓欢迎、踩高跷、射礼炮等传统活动。
新娘还会穿上壮族传统的彩色婚纱,整个婚礼现场庄重而喜庆。
哈萨克族婚礼习俗: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哈萨克族的婚礼被称为“土库曼”,是展示家族富裕和荣耀的场合。
在婚礼上,男方会派出代表,前往女方家族送上礼物和珠宝。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美丽的传统服饰,并在一辆花车上进入新娘家和新郎家之间的距离由马帮负责。
以上只是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的简单介绍,每个民族都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细节和习俗。
这些婚礼习俗不仅仅是婚姻的庆祝,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中国的多元和包容。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婚礼习俗。
婚礼是一个传承与庆祝爱情的重要仪式,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婚礼习俗的特点。
1. 赫哲族婚礼习俗赫哲族是中国最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常常与渔猎生活密切相关。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向新娘家的父亲送上一支象征猎人身份的箭。
婚礼当日,新郎要穿上熊皮披风和猎人服装,骑上骏马,来接新娘。
在婚宴上,他们会表演传统的舞蹈,并且邀请亲朋好友分享赫哲族饮食文化。
2. 彝族婚礼习俗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
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或十月进行。
新郎和新娘要穿上彩色的民族服饰。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把经过彝族老人祝福的猪蹄送给新娘,以表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婚礼当天,双方父母会为新郎和新娘分别戴上象征家庭团聚和幸福的草帽。
在婚宴上,有歌舞表演和火把舞,新郎要挑战丈母娘所布下的花轿关,以表达他的诚意。
3. 哈尼族婚礼习俗哈尼族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农耕文化。
婚礼通常在农历七月或八月进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提前把新娘接回新家,然后双方父母会从屋顶上抛撒豆子和杏仁,以驱走坏运气。
在婚宴上,新娘要喝一碗由新郎亲手调制的苦酒,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和快乐的未来。
婚宴上会有山歌表演和傣族舞蹈,让所有的宾客们都能共享快乐。
4. 藏族婚礼习俗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神秘和庄重。
婚礼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进行。
婚礼前夜,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接头饰、化妆和穿上传统的喜庆服饰。
同时,新郎要在门外骑马等候迎娶。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献上由藏族画师绘制的“大婚”画,在画上标明新娘的名字,象征两人永远在一起。
婚礼期间,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亲自过来向新人祝贺,并且品尝美味的藏式酥油茶和奶制品。
总结: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中国区域广泛,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婚礼习俗也各不相同。
五十六个民族,因此结婚的习俗也就特别繁杂,随之时代的变迁,有很多特色的婚俗已经消失殆尽了。
下面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1、云南拉祜族:已婚女子剃光头是中国云南双江县的拉祜族妇女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她们认为光头更好看。
传说,在很早以前,拉祜族人善长打猎,每次男人出去打猎,妻子也要去帮忙。
为了防备在打猎中被猴、熊、虎、豹这类动物抓住头发,都把头剃得光光的。
现在,拉祜族妇女已经不再和男人一起进山打猎,但她们仍觉得剃光头舒适、卫生、不妨碍劳动,同时觉得这是民族妇女美的标志。
因此,姑娘们从结婚之日起就把头剃得光光的。
2、云南普米族:出嫁忌回头在中国云南普米族的婚俗中,也有许多禁忌。
在迎娶新娘时,不能当天进男家,只能在村边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留宿一夜﹙如新娘、新郎相隔很近,能在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把新娘子接到男家,可以不留宿野外),男方要先搭好木棚,留宿之夜男方家和村子里的人都可以前去游玩、作伴。
入睡前由主人烧香,念上几句祝词,一般不举行什麽仪式。
另外,新娘在出嫁途中不能回头张望,是一心向着夫家的象徵。
新娘子不能骑骡子和穿白衣服。
是出于对生育和忌白的表现。
3、满族:结婚抢吃饺子满族的婚礼很有特色。
姑娘出嫁那天,要吃完娘家包的饺子,然后才由新娘的兄弟、叔婶护送上车,这叫押车。
到了婆家,便在新房举行结婚仪式。
新房的外屋开始煮上了大、中、小个头不等的子孙饺子。
不等饺子煮熟,前来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便一齐去抢饺子,气氛十分热烈。
但是不论怎样抢,都会给新娘、新郎留下一碗。
4、独龙族:新人同喝同心酒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必须喝过同心酒后,才算正式结婚。
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都要介绍自己的孩子情况,并勉励新郎新娘婚后要互相关心,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然后递给新郎新娘一碗米酒。
新郎新娘接过酒后,当着来宾向父母表示﹕一定遵从父母的教诲,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制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婚姻制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制度。
一、婚姻的意义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来说,婚姻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婚姻不仅意味着男女之间的联姻,更是家族之间的结合和联合。
因此,在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中,重视婚姻的家庭观念非常浓厚。
二、婚姻的形式1. 包办婚姻在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中,包办婚姻是主要的婚姻形式。
这种形式的婚姻是由家长、长辈或媒人来撮合的。
他们会通过交换礼品、进行谈判等方式来达成婚姻的协议。
在一些民族中,婚姻更多地依赖于媒人的介绍和撮合。
2. 自由婚姻少数民族中也存在自由婚姻的形式,尤其在现代社会逐渐普及。
这种婚姻形式是由两个个体自愿选择并建立婚姻关系。
他们可以通过相亲、恋爱、约会等方式互相了解,并在相互认可的基础上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三、婚姻仪式1. 结婚礼仪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仪式通常非常庄重而热闹。
在很多婚姻仪式中,都有着独特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蒙古族的婚礼上会有吉祥歌舞表演,藏族的婚礼上会有刀箭舞和糌粑制作等。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新人的祝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婚车游行少数民族的婚礼还常常伴随着盛大的婚车游行。
新郎和新娘会坐在装饰华丽的婚车中,由骑马队或者车队陪同游行。
这样的游行是对新婚夫妇的喜庆祝贺,也展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夫妻角色和责任在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制度中,夫妻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责任。
1. 男方责任男方通常承担着家庭的经济支持责任,负责养家糊口、操持家务等。
男方在 family中通常有着更多的权力,能够决定一些家庭重要事务。
2. 女方责任女方则通常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承担起家居美化、烹饪、孩子教育等方面的责任。
女方在传统的少数民族婚姻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撑。
五、婚姻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制度中,婚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瑶族:葫芦订婚Gourd Engagement在广西瑶族,有一种“葫芦订婚”的风俗。
Guangxi Yao, there is a "gourd engagement" custom.青年男女结识后,男子邀请两位男媒,携带猪肉和两个盛满酒的葫芦,至女家求婚。
到了女方家后,把所带来的礼物,挂在女方家的篱笆上。
女方招待客人,在茶余饭后,若女方同意男方婚事,则收下酒和肉,一年后就举行婚礼。
如果女方不愿意,则女方用针刺破葫芦,让酒漏出来,表示不能承受这番婚事。
After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to get to know the man invited two men and the media, carrying pork and two gourd filled with wine, women at home to marry him. To the woman's home, put brought gifts hanging on the woman's home in the fence. Woman entertain guests, gossip, man marriage if the woman agrees, then accept wine and meat, a year after the wedding. If you do not want the woman, then the woman pierce gourd, let the wine spilled, and that they can not afford this marriage.除此“葫芦订婚”的风俗之外,瑶族还有打亲、陪楼、撒商、拜弄、传烟、合鞋、送女、逃婚、正月屋、唱风流、唱礼貌、从妻居、腰带情、破竹筒、以歌说亲、埋蛋择婿、咬手定情、凿壁谈婚、半夜迎亲、五不通婚、亲戚头欢酒等数种恋爱婚娶习俗。
不同民族的婚礼习俗有什么不同关于结婚,中国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婚俗。
今天一起看探讨一下中国不同民族的婚俗~满族满族婚礼有比较固定和较为繁琐的礼节,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略有出入,但总的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四个部分。
婚礼在男家要正式操办3天。
第一天为"杀猪",作杀猪、宰鸡、借餐具、打帐棚等准备工作。
第二天为"亮轿"或"走轿",午后抬花轿近处绕一圈、接待送妆奁的客人,新郎上坟祭祖。
第三天为"正日"。
清晨,新郎披红戴花,在伴郎陪同下,鼓乐吹奏,乘轿或骑马带领迎娶新娘的彩轿或彩车,去女家或"下处"迎亲。
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子要由哥哥或者是叔叔背上花轿,并护送到男方家里。
下轿之前,新郎要把在轿上挂的弓和箭拿下来,搭上箭对着花轿要连射三箭,射箭的意思就是要驱赶一路上带来的邪气。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婚礼分两天进行。
第一天在女家举行出嫁仪式这天的上午,由男方的伴郎们簇拥着新郎,吹吹打打去女家娶亲。
第二天是婚礼的高潮,在男方家举行揭盖头仪式。
揭盖头时,男女双方的主要客人必须在场。
女方客人在左,男方客人在右,同作都瓦”(祈祷)。
这时男方有一客人(一般是妙龄少女)。
突然从人群中跑出来,轻巧敏捷地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新娘的真容显露,整个新房便欢腾起来。
这时欢乐的歌舞开始了,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手鼓和热瓦甫的伴奏下,踩着鼓点,合着乐曲,跳起传统的刀郎舞,新郎新娘在大家的邀请下,步入会场,轻举舞步,巧转腰肢...蒙古族蒙古族的婚俗是从求亲开始的,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
”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
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古代北方几个民族民事婚姻习俗》篇一一、引言古代北方地区,多元的民族分布使得各地的民事婚姻习俗丰富多彩。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宗教观念,还对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北方几个民族的民事婚姻习俗,分析其特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习俗(一)蒙古族蒙古族婚姻习俗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抢婚”和“包办婚姻”。
在古代,男方可以通过“抢婚”的方式获得女方,但这种行为后来逐渐演变为双方家长商议的婚姻。
此外,蒙古族还注重婚姻的“三媒六证”,即需要媒人和证人的参与,以示婚姻的合法性。
在蒙古族中,婚姻还与家族的荣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二)满族满族的婚姻习俗中,最为重要的是“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
满族人重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因此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双方家长的同意。
在满族的婚礼中,有丰富的仪式和礼仪,如“定亲”、“送大礼”、“拜堂”等。
此外,满族还注重“回门”仪式,即新婚后新娘必须回娘家拜见娘家亲戚。
(三)汉族汉族的婚姻习俗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地区都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古代,双方家长通过媒人商议婚姻,新婚夫妻往往在婚前未曾见面。
此外,汉族的婚礼中还注重礼仪和喜庆氛围的营造。
如婚礼中的“拜堂”、“敬酒”、“喜宴”等环节都体现了汉族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四)其他民族除了蒙古族、满族和汉族外,北方地区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如鲜卑、匈奴等。
这些民族的婚姻习俗同样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如鲜卑族的“部内婚制”,即在部落内部实行一定程度的“换亲”或“招亲”制度;匈奴族的“长者优先婚配制度”,即在多个部落间按照年龄和地位进行婚配。
三、文化内涵与影响古代北方各民族的婚姻习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家族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这些习俗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结论古代北方各民族的民事婚姻习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少数民族婚恋的酒习俗-新人交杯合卺,亲朋高歌痛饮(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少数民族婚恋的酒习俗-新人交杯合卺,亲朋高歌痛饮婚礼是社会约定的婚姻程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
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
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
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1949年前,男女青年在节庆歌舞中可以自由结识,但婚姻缔结对象的选择却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有的自由恋爱者只好以逃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1949年后,包办婚姻逐渐转变为自由婚姻。
僳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
据说僳僳族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年轻进因家境贫寒,无酒求亲,新事一度搁置,后来幸亏舅舅送来了酒,才得以缔结姻缘。
这酒显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种桥染。
是传情达意的媒介。
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由媒人作中介议定,以牛为象征性的名目,实际上往往以锅、酒、布、兽皮等代替,有贫寒者甚至无替代之物,但也可以婚后补送。
送过聘礼,便选一个日子,男妇双方家人亲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为愿。
定婚者所喝之酒就称"同心酒",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再难以分离了。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
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
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
新人进门,拜认公婆。
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
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
在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
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如实行"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
中华民族及婚俗(系列三十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灿烂的历史,有辉煌的文明,同事她还养育着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结婚风俗文化的不同,各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婚俗,有些婚俗文化有趣而生动,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下面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56个民族的婚俗。
31、满族概述满族人结婚十分讲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结婚那天,姑娘来到男家门外,新郎要弯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箭。
然后在伴娘的搀扶下脚踩铺地红毡,来到院中神桌前,同新郎一起行拜天地礼。
满族拜天地仪式俗称“拜北斗”。
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称杆(或用马鞭)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用称杆挑盖头,以示称心如意。
揭盖头时,新郎用手摸新娘的头发,意为结发夫妻。
新娘越来过一个预先设下的火盆,再跨过马鞍,走进帐篷面南“坐福”,行坐帐礼。
行坐帐礼时,由伴娘为新娘开脸,即用红线绞掉脸上汗毛,同时梳头改发式。
新婚之夜,洞房内点燃一对蜡烛彻夜不熄,新郎新娘要吃交杯酒,还要吃半生不熟的饺子,“生”取生育之意,意为“生儿育女”。
洞房外由一人或数人唱喜歌(满语称为“拉空齐”),谓之“响房”。
一、寻亲据《柳边纪略》载:“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
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
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从这一段记载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订婚要经历说媒、提亲、说亲这样三步曲。
媒妁: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教诲人们乐善好施,做成一门喜事,就是完成一件善事,做成三件善事,死后就能升入天堂。
媒妁(满语:扎拉)是满族家庭妇女的业余职业,在社会上很受人尊重。
少数民族的结婚风俗礼节少数民族的结婚风俗礼节不同的地区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都是有着当地的婚俗礼节,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分别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少数民族的结婚风俗礼节吧,希望可以帮到您!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结婚风俗1、广西少数民族婚嫁习俗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广西少数民族对此十分重视,形成了种种奇情异趣的风俗.壮族男女青年除了对唱山歌、抛绣球、投果子表白恋爱之情外,还有碰红蛋、当街对望、打木槽示爱、赠鞋定情、服饰示恋、手电筒探情等多种向对方表白恋爱之意。
结婚时,新郎用牛车去接新娘。
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
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
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
2、回族结婚习俗媒人舅舅很重要在回族的婚俗中,有两种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
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
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
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所了解后,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携带简单礼品到女方家去相亲。
在相亲过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个"偶然"机会,让男女见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赠的礼品,即表示"相中"。
然后,商定订婚的日子。
主麻日定婚期回族把定婚称为"道喜"。
道喜日期以"主麻日"为佳,这天凌晨,男女双方家要过乜贴,以寄托美好的希望。
定婚前,要赠给女方一定的礼物。
然后由男方舅舅或媒人与女方议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为婚期,还要看是否公历、农历的双日。
之后女方家长即向未来女婿回赠衣服鞋袜等礼品,等待婚期到来。
路遇水井盖红布订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一个月,新人不能见面。
少数民族求爱风俗(续)永善彝族的婚俗一、定婚永善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有婚约,这被称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约定,从今天的法律眼光来看,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已约定俗成,是彝族大家庭信守的准则,一诺千金,即使一两岁就定亲的娃娃亲,也是很少毁约的。
婚约的缔结,一般遵循以下过程:提亲。
男方相中了谁家的姑娘,首先由父母提谈,探听女方父母的口吻,如果口风好,有缔结婚约的可能,再请媒人(彝语府嘎)到女方家去议亲。
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形,那就是舅舅家有优先权。
舅舅家开口(彝语恳抵)要娶的,其它人家不得再提亲。
彝族有句名言:“喔呢啊门止”意思是“舅舅当母亲”,因此很尊重舅舅,多数姑娘会为嫁到舅舅家,尊养舅舅而自豪,其父母也因能报答后家兄弟而高兴。
说亲。
即男方请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到女方家商议缔结婚约的有关事宜。
包括是否应允这桩婚事,商议聘金(彝语府者,俗称彩礼银子)及送聘金的时间。
聘金多少不等,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尾数为“八”或“九”,一般分三次送,不能一次送完。
烧鸡(彝语者洒)。
第一次送聘金叫烧鸡。
即选取吉日后,由媒人带领求婚的男孩及其长辈、亲友数人(必须是奇数,多为九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一对小鸡(一雌一雄)和约定送呈的聘金,到女方家举行正式定婚仪式。
女方亲友数人(多为女性)在大门口往男方前来之人身上泼冷水,以示迎接,进屋乃止。
进屋后媒人将酒和鸡蛋放在一堆装满谷物的升子旁,再将聘金放在升子里,一起交给主人。
寓意财谷丰盈,最后将小鸡交与主人喂养,寓意这对小鸳鸯从此相依相伴了。
随即杀猪宰羊以待,主人一般要请亲友与近邻作陪,一是告知大家,双方联姻之事;二是共同庆贺。
当夜,双方亲友拉家常、叙亲情,多道祝福之辞,对酒当歌,通宵达旦。
天明道别,女方父母还要打发一点钱给未来的女婿,以示接纳。
随后,女方将礼节性地回访男方,男方隆重接待。
烧鸡表示婚约的正式缔结。
二、结婚和定婚一样,结婚也要经过几个过程。
择期。
男女双方到一定的年龄,女方年龄为奇数(多为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时,由男方找“毕摩”先生测算,选择吉日良辰。
苗族恋爱苗族支系较多,居住环境不同,恋爱习俗也是多姿多彩,各有情趣。
贵阳附近苗族的恋爱方式称为”牵羊”。
榕江县空申苗族的恋爱方式更为独特,阳春三月,男女青年共同在坡上探求说爱,并插上茅人,表示有人在谈恋爱,其他人不得去干扰。
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普遍称为“游方”,主要是通过吹木叶,芦笙和对歌来传情。
雷山的恋爱习俗被称为“讨花带”。
每年正月,贵定一带的苗族姑娘,集体坐在自己搭建的花园中,专心绣制代表心声的背牌,小伙子们在一旁吹芦笙求爱。
这一个月,婚后的妇女不做家务事,也要坐花园做针线活。
男人不仅自己去料理家务,还要按时将饭菜送到妻子面前。
贵州中部地区苗族青年男女青年的恋爱的方式称为“射背牌”男青年背着恋人绣制的衣物,吹着芦笙,在花场上翩翩起舞,人们称为“亮家底”。
怀仁苗族男女青年恋爱后,即使早有情分,还要看男青年爬花杆的本领如何,,只有女方接受了小伙子取下的大红花,双方才算定情了。
苗族男儿或女儿已经有意中人后,父母还要请人来“杀鸡看眼”。
鸡煮熟后,看眼睛的好坏来看婚姻的成败。
婚俗苗族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创造了斑斓多姿的婚俗礼仪,称为苗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剑河下南东的婚礼中,祭师熟鸡砍成三块,分给新娘,陪娘和小姑吃,意思是“树不分载不发,人不分家不富”。
新娘舀米,意味着她已经开始了夫家的家务劳动,新娘舀三瓢水,意味着孝敬父母,公婆和养育子女。
苗族是一个群体意识较强的民族,一家办婚事,全寨人都来祝贺。
妇女们开怀畅饮,新娘也是海量。
男人们也不示弱,有威望的长者更是一饮而尽。
妇女们把一位长者抬来仍在烂泥中,还要还要在他身上挂一只小猪和一只鹅。
众人往他身上投泥巴,这是祝愿新婚夫妇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黎平榕江一带某些苗族结婚的习俗,尽管男女情投意合,约定了婚期和“拉姑娘”的地点,但在迎亲的时候,姑娘还要扭捏一番,故作姿态。
赫章的苗族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家要请两个通晓婚礼仪程的男人,给新娘家送去披毡、铧口铁和宝剑,寓意防寒、农耕和驱邪恶。
第二天,新娘和陪娘各打一把红纸伞,随着送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
新娘绕着三堆火转三圈,然后更衣入房。
新婚之夜,寨老们要来砸酒表示祝贺。
几位寨老指导婚礼仪式,簸箕里的背扇预祝新娘早生贵子。
婚后第二天,新娘回门之前,要围着堂屋转三圈。
然后脱下一件新衣留给婆婆,以示敬奉和留下了心身。
一头牛送给父母,三只羊送给舅舅等亲戚,以示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
贵定一带的苗族结婚的时候,新娘家只接走代表新娘心身的背牌,过一两年,选择良辰吉日,新娘才真正过门到夫家。
三穗一带的苗族婚礼中,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在半路相遇,迎亲婆认出穿草鞋的新娘来,随后,就是抹花脸助兴。
雷山一带的苗族,新娘回娘家,全寨的亲朋好友设起八道拦路酒欢迎新娘。
全寨举行盛大的芦笙会,与回门的新娘共享欢乐。
布依族恋爱浪哨是布依族青年对歌恋爱的一种习俗,小伙子看上了哪位姑娘,便请本村的姐妹当媒女,去与意中人说和。
若姑娘也看中了小伙子,便由媒女送上一程,去和小伙子相会。
经一次或几次交往,若情投意合,便可订终身。
不知从哪年哪月开始,“打土电话”这种爱的创造,便在布依族恋人之间盛行,他们用这种方式,倾诉自己的爱恋。
安顺一带有这样的习俗,要约寨外的姑娘来插秧对歌打闹,稻谷才长得好。
不知是爱情促使了稻谷生长,还是在这个过程中爱情在萌芽、漫生。
婚俗春天是定亲的好时节,年轻人的爱情成熟后,男人托人向女方求亲。
求亲应允后男方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定亲、合八字,母亲指着礼品问女儿是否满意,姑娘一点头,这桩婚事就算定下来了。
稻谷收货的季节,年轻人的爱情也该收获了。
迎亲队伍吹着唢呐去迎新娘,出嫁是姑娘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正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来。
新娘入夫家时,跨过由七星灯照着的耙、竹筛,此举意味着除魔辟邪,让夫妻间白头偕老,全家吉祥如意。
黔中扁担山布依族结亲有追打包谷的风俗,两位伴郎必须冒着“枪林弹雨”的袭击抢走这对粑粑,新娘和伴娘才会走出娘家寨子。
结婚三天后,新娘和伴娘同回娘家,以后农忙、或红白大事,才接媳妇回来帮忙,经一段时间才长住夫家,这叫“坐家”。
侗族恋爱侗族地区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五彩缤纷,各有特色。
这是南部方言区的“行歌坐夜”。
榕江乐里一带,当日落月升的时候,小伙子在楼下拨动着悠悠琴弦,身居高楼的姑娘也是情意绵绵。
小伙子爬到窗口,与心爱的姑娘吟歌、私语。
北部方言区天柱莲花坪歌节,男女青年集体对歌,在歌声中各自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婚俗报京“三月三”,姑娘将象征纯洁和希望的葱蒜,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就算公开宣布他们是一对恋人了。
侗族青年的恋爱是自由的,但婚姻还得遵照媒约之言、父母之命。
如果父母同意,就以侗族的风味食品油茶招待媒人,表示可以定亲。
黎平肇兴一带,结婚需要准备丰富的礼品,认为这是富有的表现。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寨门钱,要举行“拦路歌”仪式,对完歌,待一件件拦路物取走,队伍才能进寨。
北部方言区小广一带的婚礼充满了歌声。
女伴们陪新娘唱“伴嫁歌”,新娘向父母兄妹唱“哭嫁歌”,亲友们要唱祝福的歌。
送亲和迎亲都要在夜间进行,这样才吉利。
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前,要在火塘边换上草鞋,不带邪恶进房。
历史上侗族盛行姑表舅婚,传说一对表兄妹未能成婚,在表妹结婚时,表哥邀约一伙青年在途中抢夺结婚礼品,进行友好的戏弄,后来演变为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
南部地区较为普遍的流行“不落夫家”的习俗,离婚手续也较为简单。
从江高增一带,新娘在“不落夫家”期间,若丈夫提出离婚,将几件新衣和一个饭宥送到妻子家,妻子吃了腌鱼和糯米饭,扔了饭宥,就算离婚了。
黎平季堂一带,女婿挑一担柴到岳母家,不抽去扁担,说一声“姑妈,以后我不再来帮你砍柴了”,这也算离了婚。
彝族乌蒙山一带彝族人家的婚俗十分有趣,女方答应婚事后,男方与媒人一同前往送礼、定婚期。
女方家杀鸡招待客人。
同时要请族中叔伯作陪。
“毕摩”以鸡骨上的孔来预测婚事吉凶。
女方用丝线缠鸡骨,以丝线的条数和颜色来暗示男方将送服饰的数量及色彩。
接亲仪式,更是多姿多彩。
严阵以待的姑娘们,准备给前来接亲的人一个特别的欢迎,这叫“打亲”,老人们说,打得越厉害,就越吉利。
接亲要经过三道关口。
第一道关口,双方先后三次对歌,接亲的小伙子才能相继通过象征金、银、铜的三道寨门。
第二道关口,是在青松枝搭建的棚前,接亲客按传统的礼仪将礼品敬献女方长辈。
第三道关口叫“gopoupou”,就是开堂屋门的意思,只有对上了歌,姑娘才会打开堂屋的门。
酒席上接亲客必须用歌声回答姑娘们的盘问。
晚上,打扮完毕的姑娘,由兄长背到堂屋。
姑娘的姑妈及长辈坐在上方,嫂子姐妹们站在下方,对唱酒歌,这是送姑娘的一种仪式。
姑娘被背到棚前,明天就要离家了,姑娘和姐妹们再一次跳起了舞蹈,以表惜别之情。
子夜时分,姑娘坐在场坝中央的草席上,嫂子及其他姐妹分立两边唱歌,为姑娘送披毡,是婚嫁中的重要程序。
年轻人挑起飞鸟舞,以此表达对即将离家的姑娘的眷念。
男方家正忙碌地等候着新娘的到来。
前来帮忙的人跳起了别有情趣的舞蹈。
姑娘被扶上了马。
接亲的,送亲的、抬嫁妆的一起上路了。
新娘下马,驻足男方家门前,毕摩为新人驱邪、退喜神。
将新娘头帕抛到房上,这样做预示着新郎和新娘会相敬如宾。
跨过马鞍,踩碎倒扣的碗,婚后一切都会平安。
新娘向男方长辈敬送自己做的布鞋是不可少的礼仪,送亲客启程了,途中的这番做法是预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水族打手毽,是春节时期都匀市内外套地区的水家姑娘在村口的路上迎接外村来的未婚青年的一项交友活动。
恋爱配上对的年轻人,还需要经过口风,提亲,定亲等程序,才能最终结为夫妇。
都匀鸡场乡一带的水族婚礼,接亲客送来男方的礼品,收到女方盛情的接待。
嫁妆里,母亲会放上鸡蛋,花生,祝愿女儿婚姻幸福、兴旺发达。
花是新娘的象征,接亲的人要唱“讨花歌”,因为只有取得了神龛前的两朵花,他们才能把新娘接走。
他们从室外唱到了屋内,终于如愿以偿。
时辰到了,接亲的客人抬着女方的嫁妆先行一步。
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必须在深夜时分方能出门。
出阁前,先换上新的绣花鞋。
新娘梳洗完毕,由等候在门口的兄弟背走。
打开一把伞,将新娘遮住,即使是黑夜,去夫家的路上也必须用它来遮羞。
新娘进门,新郎全家外出,空屋相迎。
新娘跨过放着“七星灯”的门槛,在堂屋就坐。
婚礼中不拜堂,女歌手唱起祝酒歌,新郎热情的招待客人。
第二天,新媳妇回门,数天后方回夫家。
瑶族恋爱夜深人静,小伙子通过姑娘闺房木板壁上预留的小孔,与姑娘谈情说爱。
月夜,小伙子们用衣服遮住脸,去与姑娘们约会。
而姑娘们又去嬉逗情郎,这又是一种很新奇的恋爱方式。
儿媳未过门,公公不能直接见面,老人又想看看儿媳的人品,只好蒙住脸孔在盛会中,借助火把来偷看未来的儿媳。
婚俗贵州瑶族中,盘瑶支系的婚礼一般要经过提亲、吃定亲酒、迎亲、拜堂、回门几个过程。
榕江县盘瑶迎娶新娘时,新娘的梳妆必须要到离新郎家不远的亲朋家里穿戴打扮,然后在新郎的迎亲队伍的带领下才能进入新郎家。
娶亲要得到祖宗神灵的赞同与认定,说以要请法师念经,以禀明祖宗神灵。
新娘进门仪式很复杂,新娘入门,脚踏案板,跨过门槛,这叫“坐船入室”,走入堂家。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礼仪,所以一直要在法师念诵经书中进行。
拜家先神位、拜灶堂、拜天地、拜见家中父母兄弟、拜见寨中族中的父老乡亲,这叫“入室认亲”。
黎平瑶族的婚姻,先由媒人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认可方能开亲结缘。
饶有风趣的是“换草包”,草包用糯米草绑扎而成,草包能盛装鸡鸭鱼肉等各色食品,象征着婚后有吃有穿,生活辛福美满。
草包由新娘母亲送出,并有专人护送,作为重要礼品送到新郎家。
据说新媳妇进门,新郎的家人要回避,这样将来才能和睦相处。
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由兄长背出堂屋,婶娘和姐妹陪送。
新娘接过男方送来的新伞,土家人把这把伞称为“露水伞”,新娘,打伞去夫家,据说可以防邪恶、鬼怪。
当新娘走进男方家院子时,新郎接过雨伞,迎接新娘进屋。
新床上撒了很多枣子、花生,愿新娘早生贵子,有儿有女。
婚礼最后一项仪程—拜堂成亲。
仡佬族仡佬族支系较多,住地分散。
不同地区,其婚礼方式有所不同。
道真一带,姑娘出嫁前三天,有的前七天甚至半月,就开始哭嫁。
出嫁当日,雄鸡开鸣,便由童子相伴,一位属相不相克,又多子多女的妇女为姑娘开脸、梳头。
由此开始,哭梳头、哭祖宗、哭父母、哭客人,按程序的哭诉,一次又一次。
这些哭诉既以示礼节,又可讨得喜钱。
吹吹打打,鼓乐声声。
接亲的花轿。
在男方押礼先生和媒人的带领下,前来女家迎亲。
押礼先生投礼书,按礼单上的礼目,交于女方知事。
时辰已到,新娘该上轿了,此时哭父母哭得更加悲切、更加委婉。
尽管母女之情难舍难分,但姑娘终归要被媒人送入轿中。
大亲时,由女方派人将花轿抬出门,并送上一程。
停轿,由姑娘生父或生母换手帕,结紧纽带扣。
然后再由男方轿夫接花轿,向新郎家走去。
花轿进入男方家院落,须转三转,这叫“回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