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希望能给读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全面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用于控制血糖水平。
当身体无法正常利用或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类型1和类型2。
类型1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类型2糖尿病则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或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
类型2糖尿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类型,占据绝大多数病例。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频尿、口渴、疲劳、体重下降、视力模糊和容易感染等。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出现,有些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生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糖尿病相关检查来诊断糖尿病。
这些检查包括血糖测试、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葡萄糖耐量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糖、均衡饮食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和减少酒精摄入等,也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尽量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谨慎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保持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同时也能提高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常识科普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增长了4倍。
为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将从定义、分类、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科普。
一、定义糖尿病是指机体胰岛功能异常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症,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二、分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2.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中年或老年期发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患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在孕后期出现,但在分娩后会恢复正常。
三、病因糖尿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对于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此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四、症状糖尿病的症状会因类型和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疲劳、视力模糊等。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感染性皮肤病、反复发作的外阴瘙痒等特殊症状。
五、预防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的饮食、定期运动、减少糖分和脂肪摄入、戒烟限酒等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六、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心理疏导等。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日益增多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分类、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常识,人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医学知识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控制失衡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潜在患者来说,了解糖尿病的医学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分类、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个常见的慢性疾病。
一、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的高血糖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在机体中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严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糖尿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分泌细胞所致,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特征。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妊娠期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等。
三、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
1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分泌细胞。
2型糖尿病则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相关,如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则与特定的病理状态或药物治疗等因素相关。
四、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疲倦等。
由于糖尿病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机体失去了对血糖的正常调控,造成上述症状的产生。
糖尿病还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五、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胰岛移植等。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调节血糖水平。
对于某些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可以考虑作为治疗选择。
六、糖尿病的并发症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定期做眼科、肾脏和神经系统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基础知识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的全面基础知识,适用于医学生和患者。
内容涵盖糖尿病的核心概念、常用术语、治疗方法、病理病机和病因,配以详细的例子和案例。
目录1.糖尿病概述2.常用术语解释3.糖尿病的病理病机4.糖尿病的病因5.糖尿病的分类6.治疗方法7.详细案例分析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
2. 常用术语解释•高血糖: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胰岛素: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3. 糖尿病的病理病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自身免疫性损伤(1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
胰岛素抵抗•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常见于2型糖尿病,通常伴随肥胖。
4. 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家族史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感染和疾病可诱发糖尿病。
5. 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
概念•自身免疫性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视为外来入侵者,进而攻击和破坏这些细胞。
•胰岛素绝对缺乏: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体内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
•急性发病: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致病机理•免疫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通常伴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的存在。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它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诊断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1. 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减退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
2.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家族史和年龄是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也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3.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略或与其他疾病混淆。
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劳和视力模糊。
这些症状是机体对高血糖水平的适应反应,应引起警惕。
4. 诊断和检测方法糖尿病的诊断和检测主要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高于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和HbA1c水平高于6.5%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5. 管理和治疗方法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和血糖监测。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饮食控制是通过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和控制总热量摄入来控制血糖水平。
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
血糖监测是患者自我管理的关键步骤,通过家庭血糖仪等设备可以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6. 并发症和预防措施糖尿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进行与糖尿病相关的检查和筛查。
7. 糖尿病与生活质量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饮食的限制、药物的需求和血糖的监测。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积极应对糖尿病所带来的压力,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概念名词解释
糖尿病(Diabetes):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通常指的是糖
尿病类型1(或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类型2(或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由体内不能控制血糖含量而引起的疾病。
人体由于某些因素而缺乏胰岛素,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眼病等)。
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帮助细胞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吸收入细胞内,使细胞能够正常使用能量,帮助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血糖浓度(Blood Glucose Level):血糖浓度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70-99 mg/dL范围内,如果血糖浓度过高,即表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多,这是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
血糖检测(Blood Glucose Test):血糖检测是指使用一种诊断
工具,测量一个人的血糖水平,以便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
并发症(Complications):并发症是指慢性病,通常是糖尿病的一种,引起的症状或疾病。
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脏病、肾脏病、视网膜病、神经病变和失明等。
膳食控制(Dietary Control):膳食控制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物量,改变血糖水平,来控制疾病(如糖尿病)。
膳食控制常常
与运动、药物以及血糖检测结合使用,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 1 -。
糖尿病患者一听到“糖”字,如临大敌,似乎糖是天下最讨厌的东西。
其实糖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现代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渐增加。
而老人又是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人群,糖尿病专家提醒老人要更加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中,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糖,因为它是给我们提供能量的。
糖又分为很多种类,我们所说的糖,是指葡萄糖。
人们住院输液输的就是葡萄糖,是为了快速增加人的能量,利于身体修复。
糖占人体每日所需总能量的60—70%,人吃进去的食物,在口腔、胃消化,在肠道内吸收,形成血糖。
一部分贮存入细胞内,另一部分进入器官和组织,产生能量。
细胞内能量消耗后,存入细胞内的糖份再释放出来,满足生命的需要。
也可以这么说,我们每天三顿饭,吃进去的食物主要就是转化成糖。
通俗地讲,糖就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就像汽车需要汽油一样。
汽车没了汽油,就是一堆废物。
而人离开了糖,就不能生存。
我们先看看糖尿病的分类和定性:糖尿病一般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和非胰岛素依赖型(II)两种类型。
我们通常所指的是II型糖尿病,我们所要探讨研究的也是II型糖尿病。
尽管有报道I型糖尿病胰腺移植成功,目前世界范围内也就个别案例,它不代表众多的II型糖尿病。
关键是糖尿病的群体是众多的II型糖尿病,并不是说能治好几个I型糖尿病就代表战胜了糖尿病,而研究攻克具有普遍性的II型糖尿病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严格意义上讲,II型糖尿病还应该分为两种情况:II型糖尿病在发病初期应该叫“高血糖”或者说“血糖高”,不能上来就定为糖尿病。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血糖高”是现代人的普遍现象,现代人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吃的好了、吃的热量多了,吃的高糖食物多了,再加上运动量少,消耗的少,自然就会血糖高。
但是,“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只能说血糖高后期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或者说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很大,但并不一定都会发展为糖尿病。
我们先看看糖尿病的分类和定性:糖尿病一般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和非胰岛素依赖型(II)两种类型。
我们通常所指的是II型糖尿病,我们所要探讨研究的也是II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患者胰腺B细胞还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但身体中的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即发生了“胰岛素抵抗”。
为了克服人体组织中存在的胰岛素抵抗,胰腺需要加紧工作,分泌出较多的胰岛素;以代偿胰岛素抵抗所带来的不足,使血糖水平维持在较为正常的范围内;当人体胰腺失去这种代偿后,胰岛素分泌模式开始出现异常;由于胰岛素分泌的这种异常在进餐后更加明显,因此使得葡萄糖在血液中蓄积;血糖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引起Ⅱ型糖尿病发生;随着体重的增加,体育活动的减少,Ⅱ型糖尿病中的这种情况会进行性加重。
这是现代医学界对II型糖尿病病理机制达成的共识,也是指导糖尿病防治的理论依据。
我们都知道,常用降糖药物有两类:磺脲类是刺激B细胞多分泌胰岛素,就是让“一条牛干两条牛的活”,这种“透支”行为早晚得把牛累死。
双胍类是抑制延缓肠道吸收,就是吃的东西不让它吸收或少吸收就排出体外,光让人过“嘴瘾”。
糖尿病人为什么整天浑身没劲,无精打采?因为吃得东西转化不成能量,哪来的劲?人为什么吃饭?人吃饭有两个目的,除了过“嘴瘾”以外,最重要的是给身体提供能量。
即使这种假说成立的话,我们只想到刺激胰腺多干活,为什么不给它减轻负担还干原来的活呢?这不是舍近求远地自找麻烦吗?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广大患者要了解影响其健康和寿命的是因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且控制好糖尿病就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现在认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源于高血糖,只要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就可以减少甚至防止其并发症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生命。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具体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一、医学营养治疗饮食的控制对糖尿病病人尤为重要,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糖血脂等代谢紊乱,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二、免疫治疗通过人体免疫特殊物质几丁聚糖控制治疗糖尿病是目前医学界认可的好方法!"几丁聚糖"在日本、欧美、中国大陆的部分地区以及香港、台湾等被誉之谓"人体环保剂"、"长寿素",被国际中国医学界均例为人体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
现在日本控制"糖尿病"首选为"几丁聚糖"。
,目前国内也有进口,很有效果,火爆。
三.体育锻炼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
心、脑系统疾病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根据情况安排运动。
四、病情监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使其尽量接近正常,进而减少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病友们的生活质量,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就是良好的病情监测。
病情监测在糖尿病病友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良好的病情监测才能为您调整饮食、调整运动、改变胰岛素治疗提供正确的参考。
每位病人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血糖自我监测的日记内容包括。
1、测血糖、尿糖或HbAlc的日期、时间。
2、与吃饭的关系,即饭前还是饭后。
3、血糖或尿糖的结果。
4、注射胰岛素或服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和种类、剂量。
5、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
6、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症状的体验等。
每次去医院看病时应带好你的血糖监测日记,与医生讨论如何调整治疗。
五、口服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化学类有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AGI等。
其中以下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化学类类药:(1)1型糖尿病人(胰岛素依赖型)。
(2)怀孕妇女。
(3)明显肝、肾功能不良患者。
(4)服用大量降血糖药仍无法良好控制血糖。
(5)严重之全身或局部感染症。
(6)重大压力情况,如重大手术、严重外伤、长期禁食。
(7)对口服药过敏或不能忍受其副作用患者。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比较复杂。
它主要牵涉到的一个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胰岛素不敏感;第二个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单一用药很难达到使血糖持久达到健康标准。
肖海鹏教授特别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要安全、联合用药”。
其提出,选择用药治疗方案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个药是不是有效的,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副作用少的;第二个是病人的经济是不是(能负担),价钱如何的;再有就是病人的肝肾功能、病情怎么样。
双胍类的药物主要是抑制肝糖的输出,降低外周组织胰岛素的抵抗,也不会出现低血糖;英国2型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UKPDS)也证明在肥胖的病患中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减少死亡;而且相对比较便宜。
所以现在都推荐作为一线的药物。
但是往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很复杂的,单独用一个药很难全面地针对它的发病机理,或者达到持久的血糖控制。
研究也提到如果单纯用一个药物三年里面不到50%的病人能够达标,这就需要联用别的药物。
现在联用别的药物根据它的发病机理,一个是胰岛素的抵抗,一个是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衰退,所以治疗的时候除了用到双胍类减少肝糖输出、增加胰岛敏感性以外,还有一类药如噻唑烷二酮类的增敏剂,就是国内的罗格列酮,这一类药物不但能改善胰岛素的抵抗,而且对B细胞有保护作用,对长期的血糖控制有比较好的作用。
研究表明,跟磺脲类、双胍类比较,血糖达到持久控制的最好就是噻唑烷二酮类的增敏剂罗格列酮,就是说血糖要达到持久稳定的控制,这类药是联用的很好的选择六、胰岛素治疗适应症:①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
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
②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
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 HbA1c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③新发病并与 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
④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⑤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药物很难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血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β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⑥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须应用胰岛素治疗:围手术期;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或应激状态时需临时使用胰岛素度过危险期,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乳酸酸中毒、感染等;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足、重症糖尿病肾病等;合并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血液病、肝病等;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妇女,妊娠期、分娩前后、哺乳期,如血糖不能单用饮食控制达到要求目标值时,需用胰岛素治疗,禁用口服降糖药。
⑦继发性糖尿病和特异性糖尿病人。
胰岛素制剂:胰岛素按照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诺和锐30、诺和平。
按作用时间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平。
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
使用注意: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的发生。
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