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隋唐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第54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主题概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1.中国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2.中国的对外关系(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以来,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均有往来;宋元时期,海路渐趋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①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②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③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
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一、阶段特征(一)、具体表现:1、政治:国家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完善。
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影响深远。
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关系: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频繁盛况。
5、文化:灿烂辉煌,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二)、同时期的世界欧洲处于黑暗的封建社会,出现了横跨欧亚的阿拉伯帝国。
二、政治(一)、朝代的更替1、隋①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② 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民族融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③ 618年隋灭亡2、唐① 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② 626年,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本着民本的思想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但百姓还不是富足安康,封建的治世、盛世是相对的,即使是在治世、盛世,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仍未改变,劳动人民仍是终年劳作,治世、盛世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上的。
主要政绩:⑴政治:Ⅰ知人善认,虚怀纳谏。
Ⅱ在随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完善制度。
⑵经济:Ⅰ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见面租税,兴修水利Ⅱ戒奢从简。
力倡节间。
(体现了道教“无为”思想)⑶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③ 609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她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贞观遗风贞观遗风,当时武则天以巨大的魄力削弱贵族势力,提拔重用了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扩大了统治基础。
她喜欢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当时的名相狄仁杰,张柬之,后来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都是经她提拔的。
她一再鼓励农业生产,州县荒地开垦并户有余粮的,州县长官可得升迁。
第3课时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1.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及条件(1)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 隋唐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其重要原因。
(3) 先进繁荣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吸引力和融汇力。
(4) 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促进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
2.边疆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对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理解(1) 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绥之以德”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
该政策的特点是对少数民族施之以德,示之以友好,辅之以交流。
表现在:其一,对归降的少数民族“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其二,设置机构,仍旧由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部族;其三,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 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社会条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以及唐朝所拥有的强盛国力;统治者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开明认识等。
这些政策实行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唐朝社会安定和统治,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例1】(2009?? 北京东城4月)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时赠诗:“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下列对渤海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7世纪末黑水。
第四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频繁原因
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先进;开放的对外政策
2、经济因素:经济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交通发达:水陆交通并举
4、民族关系: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
5、文化先进:对周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问题1 设计汉、唐时期的水陆“丝绸之路”示意图,并指出其路线的异同点。
二、频繁表现
1、范围广泛:
2、空前频繁:
3、兼收并蓄:
4、方式多样:
四、影响
1、推动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2、促进唐朝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3、加强中国与欧亚非诸国的友好交往
问题2 隋唐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正式形成,泽被东西,影响深远,请结合史实分析隋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
简要介绍我国唐代对外关系: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对外关系也十分活跃。
以下是我国唐代对外关系的简要介绍: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唐代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较为友好,尤其是与新罗、渤海和吐蕃的关系比较密切。
唐朝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将这些国家转化为它的属国或附庸,加强了朝廷的影响力。
与伊斯兰教国家的关系:唐朝与伊斯兰教国家的交往逐渐增多。
公元6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建交,之后又与波斯、撒马尔罕、巴格达等伊斯兰教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唐朝与伊斯兰教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对外使节的派遣:唐朝对外派遣了大量的使节,也接待了许多外国使节。
这些外交使节不仅开展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唐朝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总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对外关系方面,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与伊斯兰教国家进行了交流,还派遣了大量的使节。
这些都有利于扩大唐朝的影响力和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做好了准备.胡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中原带来胡族文化,并将其渗透于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趋势的产生.而进入中原的大量内迁胡族,很快就为汉族文化所融化;边疆胡族也不断吸取汉族文明,迅速汉化.隋唐时期的"胡化"与汉化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同时和互动进行的.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中华文化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民族空前发展。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隋唐时期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手段,维护了国家民族大一统的局面。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影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发展。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1、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
2、隋唐期间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以及相关民族政策。
特别是唐朝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
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
注意,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很多,不只是书上提到的这些。
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
对隋唐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认识隋唐在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从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对其进行分析:隋唐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军制。
在隋以前,府兵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争不息、军队调动频繁时期是难于避免的。
但因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致使隋文帝把军人的户籍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从事生产;一面仍保留军籍。
唐太宗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保证中央政府能随时调集重兵。
府兵制的实行,扩大了兵源,而且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但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
这样,沉重的军费就加在农民的身上。
唐初时府兵的地位比较高,参加征役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这时府兵的征调还不是很困难。
但到唐高宗以后,战争频繁,不仅勋赏不行,甚至还要夺赐破勋,于是地主富户想方设法逃避兵役,兵役负担就全部落到贫下户身上。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下户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加之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较多,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时,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寓兵于农变成了兵农分离,当兵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同时,内地与边镇的兵力部署也发生了变化:外重内轻。
募兵基本上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不过,募兵制下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军队,兵将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割据的形成。
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
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巩固,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
其中和平方式是主流。
一方面体现了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民族间友好交往的整体趋势。
隋唐时期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吸收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等。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目标导航】1、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时空观念)2、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史料实证)3、了解历朝历代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角度秦朝两汉中央民族事务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民族关系北方逐匈奴,修筑长城⑴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⑵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⑶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南方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方西北生活着羌、氐等民族⑴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⑵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生活着夫余、乌桓等民族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此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课前案有效预习1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2.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
3.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
(一)汉朝的对外交往1.打通陆、海两个通道⑴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国际关系作为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中,隋朝的国际关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隋朝的国际关系以及对于现代的启示。
一、隋朝的外交政策隋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的扩张和统治,另一个是对内的民族融合和市场打造。
在这两个方面,隋朝都采取了非常积极的行动。
1、对外的扩张和统治在隋朝的治下,中国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离不开隋朝对于周边地区的扩张和统治。
其中,北方的突厥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隋朝的治下,突厥人与汉族人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汉族人也能够在突厥人的治下安居乐业。
通过这种方式,隋朝成功地控制了整个北方地区,为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还积极向外扩张,不断建立新的属国,以此加强国防力量。
其中,对新罗的统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隋朝在对新罗进行了长达七年的征服和统治后,成功地将新罗纳入中国的版图之中,增强了自己在海外的影响力。
2、对内的民族融合和市场打造在隋朝的治下,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兼并和融合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隋朝通过在经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成功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随着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日渐密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这不仅为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和融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凝聚力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在经济方面,隋朝的国际关系也非常活跃。
隋朝与东南亚、中亚、西亚以及蒙古等地的贸易都非常繁荣。
通过与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隋朝积极开发了市场,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隋朝还通过派遣使节和与外国王朝签订贸易条约等方式,不断加强了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中国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隋朝的国际关系对于现代的启示隋朝的国际关系在当代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隋朝的缔造者杨坚在开国之前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表明了隋朝在建国之初便严格遵守和宣传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和平与稳定的原则,这同样也是当代国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原则。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
(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对隋唐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认识
山东/胡晓涵
隋唐在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从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对其进行分析:
一、如何理解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隋唐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军制。
在隋以前,府兵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争不息、军队调动频繁时期是难于避免的。
但因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致使隋文帝把军人的户籍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从事生产;一面仍保留军籍。
唐太宗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保证中央政府能随时调集重兵。
府兵制的实行,扩大了兵源,而且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但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
这样,沉重的军费就加在农民的身上。
唐初时府兵的地位比较高,参加征役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这时府兵的征调还不是很困难。
但到唐高宗以后,战争频繁,不仅勋赏不行,甚至还要夺赐破勋,于是地主富户想方设法逃避兵役,兵役负担就全部落到贫下户身上。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下户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加之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较多,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时,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寓兵于农变成了兵农分离,当兵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同时,内地与边镇的兵力部署也发生了变化:外重内轻。
募兵基本上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不过,募兵制下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军队,兵将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割据的形成。
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
二、如何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巩固,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
其中和平方式是主流。
一方面体现了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民族间友好交往的整体趋势。
隋唐时期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吸收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等。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和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如何认识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国力的强盛,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中外交往,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
但同时外国的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中外之间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大大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有利于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人民的先进经济成就和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交流,对亚洲各国的历史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