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614.50 KB
- 文档页数:16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复习内容Chapter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解答要点:环境概念的理解:环境是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
即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内涵的理解:①、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一个主体而言,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②、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首先:环境的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③、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环境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环境的形态和内涵又是具体的。
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和谐统一)环境造就了人类,人类改造了环境。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人类——环境系统复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6、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7、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8、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解答要点:环境问题的概念:见ppt或教材、教案。
产生根源: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9、如何理解环境管理解答要点:首先要给出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其中,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个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理解这个概念须从以下7个方面谈起:A、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B、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一章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 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 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1. 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 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 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 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 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 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 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 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 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1.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2.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 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其后哈罗协?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对管理职能的分类又作了什么说明?5. 简述现代管理不派中各种学派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A.环境预测、决策和规划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规划是环境预测和决策的成果以及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规划管理是现代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学是:(1)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名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2)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人类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将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和作为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完整地统一起来的产物。
(3)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基础之上的,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
2、环境管理学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1)系统构成(3个):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
生态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经济子系统是生态与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纽带,社会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2)系统的特征(3个):层次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3、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6个):①环境管理理论研究②环境管理方法研究③环境管理体制研究④环境管理战略研究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⑥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1、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定义2、环境的内涵:(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3、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特定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以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是人类管理自己作用于环境行为的一种行为。
环境管理一一研究环境的现象,防范环境的危机,消灭环境的灾难,调和环境冲突的学问。
亦即探讨人类与环境的间种种关系的科学。
目的:解决环境问题,维持一个可合理运作的环境系统。
2•环境管理的三个阶段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
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
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3.环境规划:人们为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作出的合理安排。
对有限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自然资源等予以合理分配及以达成政策目标的策略。
环境规划的本质就是强调前瞻性的治本和防患措施4.环境规划的要素①实施环境影响评估运用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式, 预测不同经济发展方式或不同工程设置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决策与规划提供信/C J、O②维持自然环境系统一个发展行为的规划应先从生态着手,注意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持利用等互动关系,以求环境最佳利用。
同时对生态、社会和经济各种标准加以判断,而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共荣③量化规划判断标准一般性环境目标比较抽象,有必要再细分成较具体而明显的标准及可量化评估的准则。
5.环境规划的任务:① 解决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或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②现状评估一一发展预测一一环境目标6.环境规划与管理关系: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7.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思想观念,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规划与管理,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8.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任务:①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划,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4、“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5、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8、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9、前馈控制:又可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它的具体办法是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10、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管理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1、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1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3、生态工业园:可定义为一种工业系统,它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14、环境目标:是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保护方针及目标、管理体系及职责(一)环境保护方针“科学管理,环保创优,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作为本工程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的方针和主要指导思想,贯彻工程施工的始终。
(二)环境保护目标遵循ISO14001:2015并结合本工程特点及施工现场环境特征,项目经理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目标确立为:建成无大气污染、无水污染、无噪声污染的工地。
环境目标分解:(1)噪音排放标准结构施工:昼间<70dB,夜间<55dB装修施工:昼间<65dB,夜间<55dB(2)现场扬尘排放标准现场施工扬尘排放达到粉尘排放标准规定的要求运输无遗洒(3)生活及生产污水达标排放标准生活污水中的COD达标(COD=300mg/L)(4)施工现场夜间无光污染,施工现场夜间照明不影响周围社区(5)固体废弃物实现分类管理,提高回收利用量(6)项目经理部最大限度节约水电能源消耗(7)节约纸张消耗,保护森林资源(8)最大限度的防止施工现场火灾、爆炸的发生(三)环境管理体系及相应职责1、建立项目经理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项目经理部文明施工、环境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施工,明确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和目标,确定人员及相应的职责。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对施工期间的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专理组负责协调、监督、检查项目经理部各部室、作业队的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工作。
2、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职责成立由项目经理为首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建立环境保护体系,明确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制度,对所有参与体系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1)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总负责人,为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制定本工程的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制度、规定及措施,定期组织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教育;组织每月召开一次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工作例会。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我国在1973年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于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三同步”、“三统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三统一”。
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付费”和“强化环境管理”。
此外,还有“三同时”,即环保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规定。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4)环境标准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1。
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2.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
3.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4.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政策归纳为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6.“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8.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提出管理的14原则:1.劳动分工2。
权利与责任3。
纪律4。
统一指挥5。
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酬报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
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
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五大职能9.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0计划的分类11控制的类型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为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2.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分为预先、过程、事后控制3.根据实施控制的来源分正式组织、群体、自我控制4.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分反馈、前馈控制5.根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分直接、间接控制.12控制原则1.控制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
从总体上看,它既包括对人的控制,也包括对物的控制,这就增加了控制的复杂。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2。
系统控制原则3。
一致与比较原则4。
预防性原则5。
例外与重点原则6。
灵活性原则7.经济合理原则8.反馈原则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