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从小学物理开始了解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括自转和公转。
在小学物理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来了解地球的运动。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个地球仪和一个手电筒来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首先,将地球仪放在一个平坦的表面上,并确保它处于静止状态。
然后,将手电筒放在地球仪的一侧,并将光线照射在地球仪上。
观察地球仪上的光线,你会发现,光线在地球仪上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导致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观察地球的公转。
将地球仪放在一个光源的前面,例如一盏台灯。
然后,将地球仪慢慢地绕着光源旋转。
观察地球仪上的光线,你会发现,光线的位置会随着地球仪的旋转而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地球在公转,导致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现象的影响。
这对于他们今后学习更深入的地球科学知识和实际应用都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物理教学时,应该注重地球运动的讲解和实验,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初二物理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3、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4、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5、时间测量仪器:秒表(停表)。
6、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7、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8、体积测量仪器:量筒。
9、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10、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11、生活中的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泡沫块,气球等都是做实验的好材料。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识要点:1.国际单位制(SI):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基本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分度值: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读数叫量程。
6.科学测量要点:(1)合理选择测量仪器(2)正确操作与读数(3)科学处理数据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齐平(6)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度数(7)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放在玻璃杯边上(8)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9.量筒的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对准液面的凹部(不包括水银)10.测量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质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各种运动形式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是本课的重点,原子的结构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1、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
2、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例如人的走动、马的奔跑、卫星的旋转、地球的运动等等。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4、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绕核运动,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四、布置作业。
一、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二、重点难点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质是运动和静止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三、教学过程1、运动的分类(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2、参照物(1)概念:被选定的标准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举一些典型例子,并说明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引入:鸟儿在飞、马儿在跑、水在流、太阳在云中穿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的画面,它们都在动,体现了流动之美。
房屋、树木、桥梁…看起来是固定的,给人一静态之美,它们真的是静止的的吗?三、新课学习1、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整个浩瀚的宇宙都在动,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的地球当然也在运动,所谓的静止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位置相对的静止,而非真正的静止,真正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的形式有:(!)、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阅读P20,举例说出机械运动有:、、、等,把叫做机械运动。
(2)阅读P21页,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和。
(3)、微观世界的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知识链接:分子动理论内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如: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水很快变红;八月桂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都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课堂自我测评1.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的微观运动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来研究。
2.把一滴墨水滴入一盆水中,满盆水会染上颜色,这是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这种现象叫,实验证明:,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综合能力检测1.如图2-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面,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你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很长时间,而把萝卜做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2 教学内容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背景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能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学生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结构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使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通过图片和模型,使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学生能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变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学生能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第五章:物质世界的认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使学生理解现代物质科学的发展。
5.2 教学内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现代物质科学的发展。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质世界,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物质世界的特点以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特点物质世界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多样性:物质世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状态,以及各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可感知性: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类的感官来感知的,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知物质的存在。
3.相互作用性: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相互作用,物质可以发生变化和转化。
4.可量化性: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来进行测量和评估,例如质量、体积、密度等。
二、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发展规律,它们对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1.运动规律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一切物质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运动规律包括惯性定律、相互作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等。
惯性定律表明物体会保持原来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相互作用定律指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它们产生力的变化;作用反作用定律表明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物质世界中的核心概念,能量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但总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
例如,太阳能转化为地球上的光能和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3.物质的组成和分解规律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分解规律,物质可以由原子和分子组成,也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
这一规律是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基础。
4.物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规律是指一些物质特性随着某个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将元素有序地排列起来,发现了一系列元素特性的周期性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WORD版第—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一、教学目标要求1.了解根底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商量,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奇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养教育中的特别性。
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商量交流与实验设计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
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打算。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根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
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
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6.作业: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商量什么是物理学?商量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文章材料。
3.做一些小实验①静电小实验②三原色陀螺第二节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提高观察、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础知识。
4. 准备教学道具,如黑板、白板、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有关世界各地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大、之广,并引出“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
2.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世界是什么构成的?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1)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举例说明物质存在的形态,如:气态、液态、固态、场态等。
2.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世界的本原问题,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3. 课堂小结(1)总结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强调物质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物质的角度看待世界?(三)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情景剧,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示商品交换的物质性本质。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理解经济规律背后的本质特征——物质性。
2. 学生自愿组织表演一个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展示其主题寓意并引导学生从物质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思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以个人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中班科学活动之探索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是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幼儿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班科学活动中探索物体运动的方法和过程。
一、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科学活动中,我们首先需要让幼儿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物体,如小车、球、积木等,并组织幼儿进行观察。
观察时,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物体是否在运动、运动的速度、运动的路径等方面。
通过观察,幼儿可以发现物体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
二、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接下来,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探索,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将球推进斜坡等。
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通过实验,幼儿可以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有滑动、推动、旋转等多种形式。
三、了解物体的速度和方向除了观察和实验,我们还可以让幼儿了解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如比赛跑、追逐球等,让幼儿亲身参与并体验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物体的速度和方向是可以改变的。
四、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也需要让幼儿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
可以让幼儿玩跳绳、放风筝等活动,观察物体在空中的运动轨迹。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为什么物体投掷出去后会落地等问题。
通过观察和思考,幼儿可以逐渐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五、总结与展示科学活动的最后,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总结与展示。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发现和观察结果。
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出物体运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幼儿将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展示出来。
通过以上的科学活动,幼儿可以在观察和探索中逐渐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加深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这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1节动与静【知识与技能】1.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2.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3.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知识点一运动的世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完成以下问题: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知识点二机械运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15,完成以下问题: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合作探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答: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知识点三参照物【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5,完成以下问题: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合作探究】探究一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1.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答: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探究二参照物的概念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答: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说房屋、树木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探究三参照物的特点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答: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答: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中的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教师点拨】1.不要用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理论上可以任意选,但不是乱选,参照物选得恰当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没提到参照物时,一般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桥梁、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3.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①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跟进训练】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乘客是静止的——参照物是船.(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在江中游——以江岸(青山)作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月亮钻了出来——参照物是云.知识点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5,完成以下问题:1.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如果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相对于对方的位置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则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合作探究】相对静止的现象及其解释空中加油机正在给两架歼击机加油花样跳伞队在空中相对静止,能完成漂亮的造型同步卫星相对地面不动,成为传送广播和通信信号的中继站宇航员以哈勃望远镜为参照物,进行维修工作以上四图中出现的相对静止现象是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且方向也相同,以其中任意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去研究另一个物体,结论都是静止的,我们就说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教师点拨】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跟进训练】1.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甲机中的飞行员看到乙机向上运动;乙机中的飞行员看到甲机向下运动,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甲直升机向下运动,乙直升机向下运动.甲直升机运动得快.2.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吉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在刮大风后又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刮到篱笆外去,因为他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1.机械运动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参照物(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1节认识运动【知识与技能】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重点】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宏观机械运动形式.【难点】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知识点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0-21,完成以下问题: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合作探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答: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和其他运动的区别是看物体的位置有无变化,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知识点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1-22,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在这三种状态中,气态物质分子运动最活跃.3.科学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20世纪物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合作探究】演示一物质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情况上图是物质三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分子的运动情况及其特征是什么?答:由固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可知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规则,就像上课时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其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无流动性;由液体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可知,液体物质的分子相对活跃,就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其特征是有一定体积,无一定形状,有流动性;由气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可知,气态物质的分子运动剧烈,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其特征是无一定体积,无一定形状,有流动性.演示二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答: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绕着太阳运动.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小微粒都不是分子,例如灰尘、粉尘、PM2.5等.【跟进训练】1.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人类的视野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延伸,大到宇宙、小到夸克.空间尺度太小各异.以下四个物体尺度最小的是(C)A.地球B.分子C.质子D.太阳系2.原子核是由(B)A.质子和电子组成的B.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D.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1)分子的运动(2)原子内部运动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论,它通过实证、观察和理论推演等手段,试图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和运行机制。
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是一组思想观念,在18世纪至20世纪逐渐形成,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就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展开阐述。
首先,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
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观察事实和实验验证的学科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实证和证明,才能获取真理和知识。
实证主义的主要原则是经验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家通过收集实验数据、观察自然现象和开展实验,来验证和支持科学理论和假设。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是客观、可测量和可证明的,这种观念明显地塑造了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
其次,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受到认识论的影响。
认识论是探讨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哲学学科,它试图回答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对事物的判断。
现代科学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索知识的来源、判断的根据和科学推理的基础。
科学家借鉴认识论的观点,推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基于证据和逻辑推断,并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
由此,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强调理性和实证,推崇科学推理和证据支持的实证主义。
第三,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受到唯物主义的影响。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现实的本质,一切现象都可以解释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现代科学在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强调揭示物质的本质和运动。
科学家通过实证方法,探索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例如物理学研究物质的结构和运动,生物学研究生命体的物质组成和生理机制。
现代科学的唯物主义观念使得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实证和物质,并试图用物质规律解释和预测事物的现象和行为。
最后,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
实用主义是一种以实用性和结果为导向的哲学观点,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
现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
科学家在研究时关注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如发明创造、医药研究以及应用科学的发展。
生活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认知方式朴素唯物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基础是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和物质运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朴素唯物主义的认知方式无处不在。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这种认知方式。
第一,我们的日常观察和经验都是从物质世界出发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它看成一种物质的存在,而不是仅仅是一些形状和颜色的组合。
我们只有通过触摸和其他感官来证明它的存在和属性。
同样地,我们对于身体的感受也是从物质出发。
我们喝水时,体验到的是水的味道和口感,而不是水的分子结构或者化学成分。
第二,朴素唯物主义认知方式注重对物质世界的前因后果及因果关系的认识。
我们的人生经验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因果关系的过程。
比如我们晚上睡不好觉的原因是前一天晚上喝咖啡导致的,我们在找工作时也要想到自己的职业素质是否符合这份工作的要求。
只有基于事实和原因,我们才能对外部世界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三,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相连。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来自于和物质世界直接相关的知识。
例如:我们读书、上网、看电视等等,都是为了获取一些相关的实时信息。
当自己饿了,我们去买面包,而不是把自己“归结”于某种精神状态;当我们感到想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买电影票,因为这是最直接的行动。
最后,朴素唯物主义者注重实用主义原则。
也就是说,他们只相信可以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我们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作出有意义的决策。
因此,我们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获取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工作中。
总之,朴素唯物主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方式,它是我们和物质世界接触和交互的基础。
我们的经验、行动都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的,唯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的认知方式快速、准确和有效。
1.认识运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宏观机械运动形式。
二、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初春的早上,空气中依然凝聚着浓浓的寒意,但是你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梅树枝头已露出一丝春意,有诗赞曰:“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淡淡的梅花香味在远处就能闻到的原因是什么?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就会知道答案。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情景创设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分子运动的现象一、引言分子运动是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运动包括分子热运动和分子扩散两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子运动的现象。
二、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是指物质中分子在热力作用下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热运动的现象可以通过观察液体的表面现象、气体的压强和热膨胀等方面来认识。
1. 液体的表面现象液体的表面处存在着大量的分子,这些分子受到相邻分子的引力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表面。
然而,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存在,表面上的分子会不断地发生运动、碰撞和交换位置。
这就是液体的表面现象,例如水滴的凝结和蒸发现象。
2. 气体的压强气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它们以高速无规则运动着。
分子的热运动会导致气体分子与容器壁之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压强。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体积和分子数量有关。
例如,当气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运动更加剧烈,从而导致压强的增加。
3. 热膨胀现象物体在受热后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就是热膨胀现象。
分子热运动的存在导致物体内部分子不断运动、碰撞,从而使物体的平均间距增大。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热运动更加剧烈,从而导致物体体积的增大。
三、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指物质中分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运动和扩散。
分子扩散的现象可以通过观察气体的弥散和溶液的扩散等方面来认识。
1. 气体的弥散气体的分子热运动使得分子具有较高的动能,因此气体分子在容器内不断地自由运动和碰撞。
当容器内存在浓度差时,高浓度区域的分子会不断地向低浓度区域扩散,直到达到均匀分布。
这就是气体的弥散现象。
2. 溶液的扩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分子在溶剂中也会发生热运动,从而导致溶质分子向溶液中不断扩散。
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不均匀时,高浓度区域的溶质分子会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扩散,直到达到均匀分布。
这就是溶液的扩散现象。
四、结论分子运动是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在液体和气体的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把握世界的规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掌握世界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形式,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请学生整理课堂笔记,重点记录世界规律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等内容。
2.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如静止、相对运动、绝对运动等,并总结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文,题目为“把握世界的规律——从生活实例看唯物辩证法的应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并阐述规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4. 思考题:请学生思考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规律是否具有客观性,并写出150字以上的思考题。
三、作业要求1.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学生在课后整理课堂笔记,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2. 小组讨论:要求小组讨论过程中,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分析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并总结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确保内容真实可信,分析透彻。
4. 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认真思考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字数不少于150字。
四、作业评价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世界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形式,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评价作业时,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笔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评定。
五、作业反馈学生应将作业提交至指定平台,教师将在批改后将反馈意见及时通知学生。
作业反馈将包括对作业的整体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学生应根据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深入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1 认识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一)运动的普遍性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
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第二节探索之路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
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
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
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
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作业、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四、教学反思:
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